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沙漠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沙漠
中国沙漠

王涛

双月刊

1000-694X

caiedit@lzb.ac.cn

0931-4967253 4967256

730000

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中国沙漠/Journal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唯一的学术性刊物,其宗旨是力图准确、迅速、快捷地报道我国在沙漠(荒漠)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水平、进展、热点、动态与专项研究的全貌与流派。努力把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动态,及时准确反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追踪报道具有荣获国家、省部级研究成果潜力的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计划地组织文稿,系统地报道本学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项目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Budyko假设的昌马河流域径流变化归因分析

    尹振良朱睿方春爽杨华庆...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昌马河是疏勒河的主要干流段,其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极其敏感。以昌马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Budyko假设对径流变化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径流、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均具有明显的突变特征,气候特征总体上呈暖湿化趋势。(2)径流对降水量变化的敏感性最高,其次为下垫面和潜在蒸散发;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分别贡献径流量变化的37。31%和62。79%,下垫面变化是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降水增加对径流变化起到次要作用。(3)叶面积指数是与径流变化最相关的影响因子,其次为降水量和土壤水分;气候变化引起下垫面变化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解释径流变化。

    昌马河流域径流变化气候变化Budyko假设

    黄河中游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

    史利江李前锦高杉李永宁...
    122-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黄河中游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引力模型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10-2020年黄河中游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演变、影响因素以及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四大城市群间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非均衡性逐步减小,但各城市间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非均衡性逐渐增大。(2)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形成了多"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4个省会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优势明显,而黄土高原东西两侧、关中平原西部及中原城市群东南部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偏低;空间自相关在全局上随机性较强,在局部也仅有个别城市存在高-低、低-高的集聚现象,没有形成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3)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网络格局趋于复杂,形成了郑州-新乡-西安强空间引力的小三角区和郑州-西安-太原强空间引力的大三角区。(4)社会经济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黄河中游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绿色技术创新时空演变城市群黄河中游

    萨拉乌苏河流域现代沙丘沙钾长石单颗粒释光测年

    谢佳容温小浩欧先交牛东风...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漠沉积序列是重建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材料。本研究利用释光单颗粒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萨拉乌苏河流域的现代沙丘沙进行了石英和钾长石的年代测试。对采集的3个样品分别提取石英和钾长石矿物组分,应用单颗粒测片SAR测试流程测试了样品中石英的等效剂量,应用两步红外激发的单片再生剂量流程(post-infrared infrared-stimulated luminescence。pIRIR流程)测试样品中钾长石的等效剂量,剂量恢复试验和释光特性等各项检验均符合要求。结果表明:(1)样品中石英信号很弱,不适用于该区域的年轻样品的释光测年。(2)采用pIRIR170测试程序对3个现代样品LJB-MD-01、SCHGCMD-01和M01中的钾长石进行等效剂量测试,循环比大部分为0。9~1。1,热转移大多小于10%,结果可靠。(3)1RSL50信号的异常衰退系数(单位为%/10a)为1。99±0。20~2。72±0。73;pIRIR170异常衰退系数为0。02±0。03~0。69±0。31,指示钾长石pIRIR17。信号的异常衰减可以忽略。(4)3个地表沙丘沙的钾长石pIRIR170最小年龄模型年代结果分别为115±15、150±20、25±5 a,与理论年龄基本吻合;中值年龄模型年代结果分别为455±65、420±55、30±25a,比理论年龄稍老。这说明单颗粒钾长石pIRIR170技术适用于该地区的沉积物测年,为包括毛乌素沙地在内的一些沉积物因石英信号弱而无法进行释光测年提供新的思路。

    毛乌素沙地现代沙丘沙释光测年单颗粒钾长石

    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演化特征与区域差异

    李光勤牛雯琦王江姣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考察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测算指标、演化特征与区域差异,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黄河流域不同地区农田化肥、畜禽养殖和农作物固体废弃物为污染单元,利用清单分析法测算黄河流域9省份2006-2022年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分析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总体呈恶化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5%和1。06%,主要来源是化学需氧量(COD)污染物。(2)黄河流域各类污染源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显著差异,畜禽养殖对农业面源COD污染物和总磷(TP)污染物排放量贡献率最大,农作物固体废弃物对农业面源总氮(TN)污染物排放量贡献率最大。(3)2006-2022年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强度的区域内差异出现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存在污染治理不平衡现象。

    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DAGUM基尼系数区域差异

    绿洲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与功能群结构对土壤质地的响应

    方进刘任涛赵璇杨敏...
    155-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绿洲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与土壤质地的关系,对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干旱区绿洲农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粉壤土和砂壤土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和功能群结构,阐明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对土壤质地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质地改变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构。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常见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粉壤土显著高于砂壤土(P<0。05),而稀有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两种质地土壤间无显著差异(P>0。05)。(2)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和类群数表现为两种质地土壤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粉壤土显著高于砂壤土(P<0。05),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粉壤土显著低于砂壤土(P<0。05)。(3)杂食性类群是粉壤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要营养类群,而植食性类群是砂壤土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要营养类群。杂食性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粉壤土显著高于砂壤土(P<0。05);植食性类群的个体数表现为粉壤土显著低于砂壤土(P<0。05),而类群数则表现为两种质地土壤间无显著差异(P>0。05);捕食性类群、腐食性类群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表现为粉壤土显著低于砂壤土(P<0。05)。(4)土壤粉粒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群落多样性以及功能群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上说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结构受到土壤质地的深刻影响,粉壤土由于具有较高的粉粒含量和含水量而维持了较高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且具有较为丰富的杂食性类群分布;而砂壤土则表现为具有单优势类群的分布特征,且以植食性类群为主。

    干旱区绿洲土壤质地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功能群

    黑河中游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刘继亮冯怡琳王永珍潘成臣...
    16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植被恢复,会影响荒漠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研究区,利用陷阱收集器和红外触发相机调查流动沙丘、5~10年和20~30年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及节肢动物多样性,确定爬行类和兽类动物多样性及与节肢动物互作关系对人工固沙植被恢复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流动沙丘转变为人工梭梭林会影响爬行类动物群落结构,20~30年梭梭林爬行类动物捕获数量及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流动沙丘。虫纹麻蜥(Scincella doriae)和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在5~10年梭梭林生境捕获数量增加,而在20~30年梭梭林捕获数量则降低;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在人工梭梭林捕获数量显著低于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和人工梭梭林兽类群落组成也明显不同,流动沙丘转变为人工梭梭林显著提高了兽类的月相对多度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大沙鼠与捕食性兽类(如兔狲(Otocolobus manul)和赤狐(Vulpes vulpes))的活动强度均随着人工梭梭林恢复年限的增加先升后降。流动沙丘转变为梭梭林还会影响节肢动物、爬行类和兽类的互作关系。亚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的活动强度与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的活动强度显著负相关,虎鼬(Vormela peregusna)的活动强度与大沙鼠的活动强度显著正相关;兔狲和虎鼬的活动强度与荒漠麻蜥捕获数量负相关;爬行类的捕获数量与蛛形纲捕获数量显著负相关,兔狲和赤狐的活动强度与鞘翅目捕获数量显著正相关。此外,流动沙丘转变为人工梭梭林降低了蛛形纲对鞘翅目和蚁科的捕食强度。总之,流动沙丘转变人工梭梭林提高了大沙鼠、爬行类及节肢动物的数量,虎鼬、兔狲和赤狐等捕食性兽类的活动强度也随之增加并改变了节肢动物、爬行类和兽类互作关系,从而影响了荒漠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黑河中游流动沙丘人工梭梭林爬行类兽类

    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氨挥发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

    饶玉良曹春张晓雪鲁畅...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NH3)挥发是干旱区土壤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内蒙古荒漠草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关于土壤氨挥发如何响应氮沉降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对象,采用通气法原位动态观测手段,研究在不同氮沉降背景下土壤氨挥发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为荒漠草原区退化植被恢复和土壤氮素管理提供关键的科学支撑。结果表明:土壤氨挥发速率随着氮素输入量的增加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但在氮输入后前20天氨挥发呈现指数下降的趋势,之后趋于平缓。氮输入后前20天氮素在低氮输入(0。5~3 g·m-2·a-1)下以NH3形式损失量最少,仅为33%~39%,而在中高氮输入水平(6~48g·m-2·a-1)损失量较高,为55%~75%。土壤氨挥发速率与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土壤湿度显著正相关(P<0。001),而与土壤pH值显著负相关(P<0。01)。氮输入量和土壤湿度是影响土壤氨挥发最重要的因素,且氮输入后主要通过改变土壤铵态氮含量和pH值,进而间接调控土壤氨挥发过程。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氨挥发对氮输入的响应十分敏感,且低量的氮输入比高量的氮输入更有利于土壤氮素的保持,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氮沉降升高背景下荒漠草原氮循环过程提供了科学支撑。

    荒漠草原氨挥发氮沉降损失率结构方程模型

    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物群落特征与稳定性

    雷军程新平薛春刘红梅...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河流域荒漠植物群落是阻挡风沙进入中国内陆的第一道绿色防线,是保护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的天然屏障。为全面掌握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被类型、分布特征及稳定性,采用多年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黑河流域中游荒漠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共有80种高等植物,归于23科61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物种数的97。5%,蒺藜科、禾本科、藜科、豆科、菊科、蔷薇科6科占物种总数的75。0%;(2)植物群落层片结构简单,由灌木、半灌木、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组成,植被生活型组成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占总物种数的67。5%,其中多年生草本占总物种数的47。5%,一年生草本和灌木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0。0%和32。5%,多年生草本物种数优势明显,灌木为群落建群种,属于群落稳定层,一年生草本属于群落不稳定层;(3)研究区的稳定群落为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珍珠猪毛菜(Caroxylon passerinum)群落。总之,黑河流域中游北部荒漠区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盖度较低,稳定性较弱,建议加强荒漠植被保护修复,特别是稳定群落的保护修复,以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性。

    植物群落稳定性北部荒漠区黑河流域中游

    基于多源观测数据的强沙尘天气过程诊断

    王悦衣娜娜姜学恭宁贵财...
    195-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激光雷达垂直观测、大气污染和气象常规观测、卫星观测及再分析等多源数据,结合后向轨迹模拟和天气学诊断等方法分析了2023年3月21-23日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的一次强沙尘过程结构特征并探究了其演变机制。结果表明:此次事件在蒙古气旋的影响下自西北向东南地区扩散,途经巴彦淖尔市一呼和浩特市—张家口市,最终抵达北京市。期间,北京市PM10浓度峰值1 667 µg·m-3,显著小于其邻近上风向张家口市的峰值浓度(9 993 μg·m-3)。沙尘越过张家口后受燕山阻挡,浓度显著衰减,后向轨迹结果表明,受气旋前部西南气流作用,部分沙尘离开张家口后沿东北路径传输至东北。沙尘事件垂直结构表明,北京上空沙尘传输高度可达6 000m,且对流层垂直运动呈三明治结构,即近地面~920 hPa下沉、920~700 hPa上升、650~450 hPa下沉。上述三明治结构不利于沙尘在北京地区沉降,是北京沙尘浓度偏低的关键原因。沙尘事件时间演变特征表明,北京雷达数据反演后向散射系数快速升高后缓慢降低,同时PM2。5/PM10比值从0。73降至0。18。

    沙尘路径垂直结构北京市气象因子激光雷达

    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耦合协调提升路径

    邢铭强马可陈彩亮李菁...
    207-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其内部耦合协调提升路径,有助于推动河西地区的资源节约、农业生态修复、绿色技术支撑以及高质量发展。采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中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8-2022年甘肃省河西地区5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深入探讨其内部耦合协调关系,并从时空演变角度进行原因剖析。结果表明:(1)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出良好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资源节约利用和绿色技术支撑是发展的短板。各市之间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2)河西地区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具有总体水平较高、提升速度缓慢、空间不协调的特点,区域呈现中部领先、东南部跟进、西北部赶超的发展特征。提升耦合协调度需通过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态修复水平、重视农业污染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及针对性调整各影响因素来实现。

    农业绿色发展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河西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