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输血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输血杂志
中国输血杂志

王憬惺

月刊

1004-549X

cjbt@cjbt.cn

028-61648584

610052

成都市东三环路二段龙潭总部经济城华彩路26号

中国输血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Transfus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中国输血协会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主办的国内输血医学专业唯一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中文临床、特种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报道有关输血的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献血与健康,以及血液制品的开发与生产等方面的最新成就,多角度地客观反映国内输血医学及输血科学的进展与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小板HPA-3,HPA-15基因分型微滴式数字PCR检测体系的构建

    孔小娇王红梅段生宝刘铁梅...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血小板HPA-3,HPA-15基因分型的微滴式数字PCR(ddPCR)高灵敏检测方法,并初步探索应用于孕妇外周血胎儿游离DNAHPA抗原相容性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HPA-3,HPA-15的SNP突变位点,设计特异性引物及MGB探针,优化ddPCR退火温度及引物浓度等扩增条件,建立最佳反应体系,明确检验程序.对该检测方法进行方法学性能评估包括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ddPCR技术对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67例临床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将等位基因分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比较,并对52例母体外周血胎儿游离DNA HPA抗原进行检测.结果 检测血小板HPA-3,HPA-15的ddPCR方法,引物及探针特异性良好,HPA-3,HPA-15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61.6℃,60.2℃;体系最佳引物浓度分别为:900nM,700nM;探针终浓度均为250nM.拷贝数定量检测范围为:2~20 000 copies,检测下限为0.1 copies/µL且线性良好.在低拷贝数标本中,HPA-3及HPA-15实际检测值的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CV)均<5%.对67份人血液标本DNA的HPA-3,HPA-15基因型检测,结果与基因测序结果完全一致.应用于胎母血小板HPA-3,HPA-15基因型检测结果符合预期.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HPA-3,HPA-15 ddPCR检测体系准确性高,重复性及稳定性较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临床血小板HPA-3,HPA-15基因型供者库的建立、基因配型及胎母血小板相容性检测等.

    HPA微滴式数字PCR基因分型基因频率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改善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

    吴承高刘威况林菊刘强...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半量血浆置换(DPMAS+HPE)治疗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科综合治疗组和DPMAS+HPE组,倾向得分匹配消除组间混杂偏差,比较2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HBV-ACLF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比较2组30 d和90 d累计生存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73例HBV-ACLF病例,其中治疗组13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接受1次DPMAS+HPE.237例单纯接受内科综合治疗,经倾向得分匹配(PSM)后纳入1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下降幅度(446.5 vs 159.0、3 17.0 vs 92.0、5.2 vs 0.3)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DPMAS+HPE治疗是 HBV-ACLF 患者 30 d和 90 d死亡独立保护因素(30 d:OR=0.497,P<0.05;90d:OR=0.436,P<0.05);治疗组 30 d和 90 d 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0 d:50.71%vs 44.12%,P<0.05;90 d:30.15%vs 22.79%,P<0.05).结论 DP-MAS+HPE 能改善HBV-ACLF患者肝功能和短期生存率,可作为1种有效治疗HBV-ACLF患者的人工肝模式.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血浆置换预后转归

    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回输的回顾性研究

    叶敏李津杞邱丽玲钱宝华...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自体血回输各项指标,为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输注异体血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且术中行自体血回输的180名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输注异体血分为异体输血组和无异体输血组,分别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和术前术后24 h的临床检验指标.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10,95%CI:1.058~1.165,P<0.05)和术中体外循环时间(OR=1.062,95%CI:1.038~1.086,P<0.05)是异体输血的危险因素,术前 Hb 含量(OR=0.910,95%CI:0.868~0.953,P<0.05)是保护因素.异体输血组患者术前 24 h 的 RBC(4.16±0.73 vs 4.52±0.71)× 1012/L 和 Hb(120.94± 17.97 vs 136.57±19.33)g/L 比无异体输血组低,术后 24 h 的 RBC(3.51±0.53 vs 4.13±0.78)×1012/L、Hb(114.15± 11.68vs 124.79±14.96)g/L及血小板计数(124.28±32.11 vs 148.29±26.62)×109/L均低于无异体输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视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年龄和术中体外循环时间是自体血回输中加输异体血的危险因素,术前Hb含量是保护因素,术前需评估患者指标对症治疗,减少术中异体血输注.

    心脏瓣膜置换术自体血液血液回输异体血液

    武汉城市圈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流行情况调查

    余琴许婷婷张丽洁赵磊...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武汉城市圈无偿献血人群戊型肝炎病毒(HEV)流行情况,为献血人群HEV筛查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随机收集2021年1-12月武汉城市圈内实施集中化检测的4个地区(鄂州、天门、仙桃、潜江)的献血者血液标本3 329份,其中ALT正常的无偿献血者合格血样2 737份(ALT正常组),ALT升高的血样592份(ALT升高组).采用ELISA检测抗-HEV IgG、抗-HEV IgM和HEV Ag;采用Real-time PCR对ALT升高的血样和抗-HEV IgM阳性的ALT正常血样进行HEV RNA单人份检测.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不同地区、不同ALT水平组抗-HEV IgG和抗-HEV IgM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4个地区3 329份血液标本的抗-HEVIgG、抗-HEV IgM和HEVAg总阳性率分别为21.63%(720/3 329)、1.29%(43/3 329)和0%.不同地区献血者抗-HEVIgG阳性率有差异(P<0.05).抗-HEV IgG阳性率最高的是天门29.44%(136/462),其次分别是潜江22.69%(236/1 040)、仙桃22.66%(230/1 015)、鄂州14.53%(118/812).ALT升高组献血者抗-HEV IgG阳性率和抗-HEV IgM阳性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组献血者(25.68%vs 20.75%,2.53%vs 1.02%,均为P<0.05).ALT水平升高组的所有血样和抗-HEV IgM阳性的合格血样均未检测到HEV RNA.结论 HEV在武汉城市圈献血人群中存在流行,但现症感染率极低,且不同地区抗-HEV抗体血清流行率存在差异.ALT升高献血者抗-HEV抗体流行率显著高于ALT正常献血者.

    戊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流行率献血者核酸检测

    计划免疫后出生献血者乙肝无症状慢性感染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叶贤林李彤王若楠李然...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地区计划免疫后出生献血者乙肝病毒无症状慢性感染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将1992年之后出生的无偿献血者的HBsAgELISA阳性血液标本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测和核酸大容量提取,对其BCP/PC区及S区进行巢式PCR扩增及qPCR定量检测,并对产物进行基因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2020年12月—2022年1月共收集46 632份计划免疫后出生无偿献血者标本,其中含男性31 612份,女性15 020份.通过常规筛查得到ELISA阳性标本99份,经化学发光、巢式PCR、实时荧光PCR等方法检测,61份确证HB-sAg阳性,阳性率0.13%(61/46632).其中男性49份,阳性率0.16%,女性12份,阳性率0.08%(P<0.05).50/61份标本获得S序列,经系统进化树分析,其中B型46份[92%(46/50),男性38份,女性8份],C型4份[8%(4/50),男性3份,女性 1 份].S 区突变频率高的分别N40S(8/46,17.39%),G44E(7/46,15.22%),Q129H/R(6/46,13.04%),Y161F/S(7/46,15.22%),V179A(4/46,8.70%),S53L(2/4,50%),C69T(2/4,50%),I126S/T(2/4,50%).其中免疫逃逸突变有Q129R和T/1126A/N/S/T.结论 乙肝疫苗接种能大大降低献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提高输血安全性.高频率的免疫逃逸突变也成为血液安全潜在风险,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献血者乙肝疫苗免疫逃逸突变

    无锡地区HBsAg-/HBV DNA+献血人群HBcrAg检出特点分析

    王嫣金建怀许友山郝庆钦...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crAg)在无锡地区HBsAg-/HBV DNA+献血人群中的检出特点.方法 通过电话追踪随访了 37名既往HBsAg-/HBV DNA+献血者并获得其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筛检出22例HBsAg-/HBV DNA+献血者血清作为OBI组进行HBcrA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挑选出20名经2遍酶免和1遍核酸筛检的健康献血者的血清作为健康对照组,20例经无锡第五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作为实验的CHB组,分别进行HBcrAg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并对OBI组进行HBcrAg与HBeAb、HBcAb、ALT、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37份献血者标本经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和核酸筛查,检出22份HBsAg-/HBV DNA+标本即OBI组,检出率59.46%.OBI组与健康对照组、CHB组血清的HB-crAg 表达含量分别是(0.92±0.13)ng/mL、(0.47±0.09)ng/mL、(1.14±0.23)ng/mL(P<0.05),OBI 组与 CHB 组的 HB-crAg 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OBI组的HBcrAg与HBeAb、HBcAb、ALT、HBV DNA指标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OBI组与CHB组的HBcrAg表达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血清HBcrAg在一定程度上与HBeAb、HB-cAb、ALT、HBV DNA无相关性,HBcrAg在筛查HBsAg-/HBV DNA+献血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HBsAg-/HBVDNA+献血者共价闭合环状DNA

    献血者HI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黄慧周涛朱正马怡...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以多中心HIV残余风险研究为基础,分析不同HIV检测策略的成本与效果,为血站采用适宜的HIV检测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安徽省3家血站献血者HIV检测、确认情况,估算HIV不同检测方法的残余风险.建立决策树模型,分析国内现行政策下的3种不同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差异.结果 本研究调查地区,抗-HIV-1+2 ELISA、HIVAg/Ab1+2 ELISA、ELISA+NAT技术的残余风险分别为 1.17×10-6、0.84×10-6、0.59×10-6;经决策树模型分析,在无核酸检测时,HIVAg/Ab1+2 ELISA较抗-HIV-1+2 ELISA方案更具成本效果优势,但加上1遍NAT后,HIV Ag/Ab1+2 ELISA的优势消失;HIV试剂成本、HIV治疗成本以及假阳性报废成本,是模型的敏感因素.结论 本研究调查地区,采用1遍抗HIV-1+2 ELISA加1遍NAT方案,具有成本效果优势.血站在决定采用何种HIV检测策略前,需对使用的酶免试剂,进行确认和评估,在保证灵敏度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关键因素为试剂成本及试剂假阳性率.

    HIV检测决策树模型成本效果分析

    三种补液方式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效果研究:基于群组随机试验

    谢桂芸黎世杰欧阳剑冯凡凡...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3种献血前补液方式对预防即发型及迟发型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asovagal response,WR)的效果.方法 2021年1-6月,在本中心6个固定献血点对符合献血条件,签署知情同意的6250名全血献血者,按献血点和日期分为198个群组,按随机数法随机分配到口服补液盐(ORS)组,糖水组或饮用水组,分别在献血前20min内喝完500mL饮用水,糖水及ORS,研究人员现场记录干预的实际完成情况,并登记现场发生的WR及相关情况.献血后休息时,献血者完成包含社会人口学信息的电子问卷.献血后48h,研究人员电话回访每位献血者,登记迟发型WR及相关情况.基于意向性分析法(ITT)Logistic回归分析3组间WR发生率差异,考虑到依从性的影响,计算干预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用PASS 2021估算样本量,R(4.2.0)做统计分析.结果 本中心固定点全血献血者在3种不同的献血前补液方式干预下,献血相关WR的累计发生率为2.67%(2.29%~3.11%),其中,即发型和迟发型WR的发生率分别为1.02%(0.79%~1.31%)和1.65%(1.36%~2.01%).ITT分析仅发现ORS比水组可有效降低迟发型VVR发生率[OR=0.59,95%CI[0.37,0.94]].ATT分析考虑了依从性的影响发现:任意两组间即发型WR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水组对比饮用水组的迟发型VV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ORS对比饮用水,迟发型WR发生率平均下降值相差了-0.013,95%CI[-0.022,-0.004],补充ORS对比糖水,迟发型WR发生率平均下降值相差了-0.008,95%CI[-0.017,-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累计WR显示了与迟发型WR相似的结果.结论 献血前补充ORS对预防迟发型WR效果最好,下一步可建立迟发型WR预测模型甄别易感人群,建议其献血前喝ORS,其他人群献血前可根据喜好任选液体,实现献血相关VVR的个性化防控.

    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群组随机试验逻辑回归平均处理效应(ATT)

    单采血浆频次与献浆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性研究

    李婉李长清陈勇军阳希...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单采血浆捐献者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以及骨密度情况,为保障我国单采血浆捐献者健康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招募2022年7月1日-9月30日湖南省临武单采血浆站437名单采血浆捐献者,测定捐献者血清总钙、白蛋白、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1NP)、1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CTX)水平.采用双能X射线法对单采血浆捐献者腰椎前后位(L1-L4)骨密度、双侧股骨颈骨密度进行测量.将单采血浆捐献者按照献浆类型(新献浆者和重复献浆者)分组来评估各组间骨密度以及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水平的差异.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献浆总次数与生化指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对有显著影响的指标通过多重线性回归进行影响因素的探究.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37名研究对象,其中新献浆者187名,重复献浆者250名.新献浆者与重复献浆者两组之间不同部位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新献浆者组相比,重复献浆者白蛋白及25OHD水平更低,P1NP水平更高,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表明,献浆总次数与25OHD及P1NP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献浆频次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献浆总次数与P1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单采血浆捐献不会因为长期抗凝剂的使用而影响献浆者的骨骼健康以及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但会增加献浆者体内成骨活动.建议中老年献浆者适当补充维生素D.

    单采血浆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骨质疏松症

    我国多地区献浆者总蛋白水平调查

    高阳周蓉杨洪芳韩鲤伊...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捐献血浆对人体总蛋白的影响以及不同采血管对总蛋白水平检测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4月来自6个省/自治区共11家单采血浆站1 373名献浆者,分别用不加抗凝剂普通采血管、肝素抗凝管、枸橼酸钠抗凝管采集全血标本并分为血清组、肝素抗凝组、枸橼酸钠抗凝组.标本在分离出血清和血浆后用双缩脲法进行总蛋白检测.不同采血管之间总蛋白水平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按性别将献浆者分为男性组(n=597)、女性组(n=776)2组,不同性别之间总蛋白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按地域将献浆者分为四川组、湖北组、甘肃组,采用Games-Howell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1 373名献浆者血清总蛋白水平中位数为73.1 g/L,与我国血清总蛋白参考值范围(65~85)g/L相符合.1 373名献血者血清组、肝素抗凝组、枸橼酸钠抗凝组总蛋白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73.1g/L、73.3g/L、63.8g/L,3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枸橼酸钠抗凝组与血清组和肝素抗凝组总蛋白水平比较有差异(P<0.05),血清组与肝素抗凝组总蛋白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男性组与女性组血清总蛋白水平分别为:(72.41±5.40)g/L、(73.67±4.95)g/L(P<0.05).四川组、湖北组、甘肃组血清总蛋白水平分别为(73.91±4.29)g/L、(74.17±5.1 1)g/L、(67.09±3.65)g/L(P<0.05),3组间两两比较,甘肃组与湖北组和四川组有差异(P<0.05),四川组与湖北组无差异(P>0.05).结论 符合献浆条件的献浆者不会由于定期捐献血浆导致体内总蛋白含量异常,但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献血者总蛋白水平均存在差异,女性总蛋白水平高于男性,湖北地区总蛋白水平最高,其次四川,最后甘肃地区.不同采血管的总蛋白水平有差异,肝素抗凝组最高,其次血清组,最后枸橼酸钠抗凝组.

    献血浆者血清总蛋白肝素抗凝血浆总蛋白枸橼酸盐抗凝血浆总蛋白双缩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