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姜廷良

半月刊

1005-9903

syfjx_2010@188.com

010-64014411-2849

100700

北京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主办,系目前国内唯一一本专门报道中药实验方剂研究的专业性学术期刊;现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并被评为“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本刊创刊于1995年10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着以提高为主、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设置:药剂、药理、临床、综述、基层园地、消息等栏目,交流方剂的药效学、毒理学、药物动力学、药物化学、制剂学、质量分析、配伍研究、临床研究、学术专论以及方剂主要组成药物的研究结果与最新进展。本刊的读者对象是从事中西医药,尤其是方剂教学、科研、医疗、生产的高、中级工作者,以及中医药院校高年级学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S-SPME-GC-MS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的甘松不同部位快速鉴别

    王涛赵小勤文阳曲模妹妹...
    182-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甘松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快速识别模型,为甘松的市场流通和临床使用提供质量监管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Smart aroma database、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数据库对甘松不同部位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相对响应因子(RRF)和3种内标物对香气成分进行定量分析,根据P<0.01且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聚类热分析确定甘松不同部位的香气差异标志物;运用Heracles Ⅱ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甘松不同部位样品的气味数据,绘制气味指纹图谱及气味响应雷达图,探讨超快速气相电子鼻采集香气成分所属的化合物类型与HS-SPME-GC-MS定性、定量结果的关联程度.筛选区分能力≥0.700、峰面积≥200的色谱峰信息作为传感器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判别因子分析(DFA)、软独立建模聚类分析(SIMCA)和统计质量控制分析(SQCA)建立甘松不同部位样品的快速识别模型.结果:HS-SPME-GC-MS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甘松地下和地上部分含28种共有成分,其中22种可实现定量,从中筛选出12种显著差异成分,其中异戊酸乙酯、2-戊基呋喃、苯甲醇、壬醛、冰乙酸等5种成分在甘松地上部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P<0.01);β-紫罗酮、百秋李醇、α-葎草烯、丁酸芳樟酯、巴伦西亚橘烯、1,8-桉叶油醇、百里香素等7种成分在甘松地下部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P<0.01).Heracles Ⅱ Neo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甘松地下部分及地上部分的PCA识别指数为82,分别提取2、3个主成分时,主成分因子贡献率分别为99.94%、99.89%;依据PCA构建的DFA模型判别因子1贡献率达100%;SIMCA模型对二者的判别验证得分为99;SQCA模型中2个部位样品可被明显区分.结论:基于HS-SPME-GC-MS可明确甘松不同部位间共存在12种差异标志物;Heracles Ⅱ Neo电子鼻提供的PCA、DFA、SIMCA和SQCA4种分析模型均可实现对甘松不同部位样品的快速识别,结合两者结果,推测萜类和羧酸类成分可能是造成甘松地下与地上部分香气差异的主要因素.

    甘松差异标志物快速识别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电子鼻

    大黄酒蒸前后对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及免疫环境的影响

    白亚亚田睿史亚军赵重博...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大黄酒蒸前后对便秘模型小鼠治疗的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4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乳果糖组(1.5 mg·kg-1),生、熟大黄高、中、低剂量组(8、4、1 g·kg-1),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灌胃盐酸洛哌丁胺(6mg·kg-1)构建便秘模型.造模2周后,各给药组灌胃相应剂量药液,空白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2周.给药结束后,收集粪便用于肠道菌群的16S rRNA测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8+及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24 h粪便粒数、质量及粪便含水率显著降低(P<0.01),结肠可见黏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内局部肠腺变性、坏死、萎缩,坏死区见少量淋巴细胞散在浸润,GAS及MTL含量显著降低(P<0.01),IL-6、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P<0.01),CD4+、CD8+及Treg比例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生、熟大黄高剂量组24 h粪便粒数、质量及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肠病理损伤有不同程度缓解,GAS、MTL、IL-6、IFN-γ含量明显回调(P<0.05,P<0.01),CD4+、CD8+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1),Treg比例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道菌群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扩增子序列变体(ASV)数及Alpha多样性降低,Beta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螺杆菌属(Helicobacter)相对丰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生、熟大黄高剂量组ASV数及Alpha多样性有所升高,Beta多样性有向空白小鼠转归的趋势,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芽孢杆菌属及螺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结论:生、熟大黄可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促进免疫系统激活,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以提升胃肠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便秘的潜在作用机制之一.

    大黄酒蒸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细胞免疫炎症因子胃肠激素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汗"对艾纳香代谢产物的影响

    曹佳渊徐新张向胜刘炳楠...
    200-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艾纳香在"发汗"过程中代谢产物的变化特征,探究"发汗"炮制对艾纳香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MS)代谢组学技术对艾纳香不"发汗"(F1)组、"发汗"2d(F2)组、"发汗"4d(F3)组的代谢物进行鉴定,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比较各组间代谢物的差异,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P<0.05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PCA与OPLS-DA结果显示,3组样品组间区分明显,表明3组样品成分差异显著.F1与F2组间共筛选出433种差异代谢物,上调154种,下调279种,上调显著的代谢物有橘皮素、5-O-demethylnobiletin等,下调显著的代谢物有交链孢酚、fortunellin等.F2和F3组间共筛选出37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150种,下调229种,上调显著的代谢物有异欧前胡素、helianyl octanoate等,下调显著的代谢物有枳椇苷Ⅰ、goyasaponin Ⅲ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酪氨酸代谢,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泛酸盐和辅酶A的生物合成等途径可能是艾纳香"发汗"处理后影响代谢物差异的关键通路.结论:"发汗"可以降低艾纳香中内生真菌毒素的含量,对艾纳香的总黄酮及生长素的合成与代谢通路影响较大.该研究可为艾纳香"发汗"条件的工艺研究提供参考.

    非靶向代谢组学艾纳香发汗代谢物代谢通路品质评价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PLC-Q-ExactiveOrbitrap-MS)

    经典名方中瓦楞子的本草考证

    张艺勤庄怡雪陆一南陈艳柠...
    208-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瓦楞子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与功能主治等进行系统梳理与考证,以期为含瓦楞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瓦楞子入药以"蚶"之名首载于《本草拾遗》,后世本草因明代李时珍错将"蚶"条与"魁蛤"合并的影响,出现魁陆、伏老等别称,明代《医宗必读》始将"瓦楞子"作为其正名收录并沿用至今.历代本草中所载对瓦楞子药材的文字描述及附图特征基本与现代魁蚶Arca inflata、毛蚶A.subcrenata、泥蚶A.granosa相符.古代有壳与肉2个部位的药用记载,现瓦楞子以壳入药,其肉多为食用.古代以浙江、山东及两广地区为主产区,且以浙江所产为佳.现认为魁蛤A.inflata多分布于黄海北部,泥蚶A.granosa多分布于我国山东半岛以南沿海地区,毛蚶A.subcrenata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沿海地区,其品质以个完整,内色白、无残肉及砂土者为佳.古代无明确采收期,炮制以煅后醋淬或煅壳研粉为主,现采收期为秋冬季节,采收后直接洗净碾碎生用或明煅法炮制后入药.历代本草对瓦楞子壳性味的记载以"温,甘,咸,性平"为主,现认为瓦楞子味咸,性平.古代认为瓦楞子主治"心腹冷气,腰脊冷气,利五脏,健胃,令人能食",现今多认为瓦楞子能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可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癖痞块,胃痛泛酸等征.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瓦楞子的,按经典名方中药物炮制要求选取相应的炮制方法,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依据产品功能定位来确定.

    经典名方瓦楞子本草考证基原产地品质评价中药炮制

    基于数据挖掘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应用分析

    罗芳丽孙路强侯雨君王司琦...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文献数据挖掘探讨国内外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的造模要素,为完善其造模方法和评价指标提供参考与建议.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获取2014-2024年中有关IBS-D动物实验的相关文献,将实验动物种类、性别、体质量、造模方法、造模周期、干预对照方式、成模标准及检测指标进行整理,应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IBS-D动物模型的模型特点.结果:归纳总结符合纳入标准的398篇文献,建立IBS-D动物模型多选用SD大鼠、Wistar大鼠和C57BL/6小鼠,动物性别以雄性居多,通常选用6~8周龄的大鼠,小鼠多集中在4~6周龄.干预对照中,西医以匹维溴铵为主,中药以痛泻要方为主,针灸以电针为主.造模方式中,以多因素联合的复合造模方法为主.造模周期多集中在1~14d和15~30d.造模成功标准主要根据动物表观情况、粪便情况、内脏敏感性、胃肠动力、行为学、病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表观指标、病理指标、生化指标、氧化应激、脑肠肽、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免疫功能、肠道通透性、自噬、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等.结论:IBS-D动物模型目前造模方法较多,尚未形成统一公认的造模方法,相同造模方法在不同研究中的操作及模型评价标准尚不统一.基于数据挖掘的结果,笔者认为多因素联合的复合造模方法更能贴近IBS-D病理生理过程,可以较好地模拟IBS-D患者腹痛、腹泻等复杂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吻合度,是相对比较推荐的造模方法.动物模型各方面均较为符合西医学的标准,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相对较少,构建符合中西医临床病证结合要求的IBS-D动物模型未来研究方向之一.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数据挖掘动物模型应用分析中医证候要素

    11种名贵中成药临床研究证据的概况性分析

    李雅婧李苗苗张乐王文雅...
    227-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概况性综述方法,对名贵中成药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研究证据展开系统检索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8个中英文数据库,围绕名贵中成药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结果:遴选了11种名贵中成药(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丸、苏合香丸、片仔癀、牛黄清心丸、清宫寿桃丸、复方黄黛片、西黄丸、定坤丹、八宝丹、龟龄集),共纳入相关研究365篇,包括331篇临床研究(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91篇)、30篇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3篇专家共识和1篇快速卫生技术评估.成人每日用药价格在500元以上的名贵中成药有2种,为安宫牛黄丸和局方至宝丸;涉及的名贵中药材有麝香(7次)、牛黄(7次)、冰片(5次)等;药物剂型有丸剂、胶囊剂、口服液、片剂、锭剂5种;治疗疾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妇科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临床研究的样本量主要集中在51~100例,研究中对照形式主要为名贵中成药+西医基础治疗对照西医基础治疗;331篇临床研究文献中,共发生44例不良事件,其中36例判定为不良反应.结论:名贵中成药因原料稀缺而价格昂贵,临床研究难度大,且其治疗疾病多为危急重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不足.文献分布不均、药品说明书信息不全、研究设计不规范等问题亟待改进.

    名贵中成药临床证据概况性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合理用药

    基于"正邪"理论探讨病毒性肺炎"免疫-炎症"机制及中医药治疗

    栾哲宇王晗笑彭鑫张益豪...
    239-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性肺炎是病毒感染侵袭肺实质、间质而引起肺部炎症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中医药对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不囿于病原体类型,多成分、多靶点、整体性地对不同呼吸道病毒所致肺炎的核心病机进行治疗,不良反应少,具有明显优势.基于中医正邪理论,正邪斗争与免疫-炎症失衡贯穿病毒性肺炎的整个疾病过程,不同疾病阶段的免疫-炎症状态反映出不同的正邪关系.免疫功能低下致正气亏虚造成病毒性肺炎感染,正邪交争致免疫-炎症紊乱造成病毒性肺炎发病,炎症损伤致痰瘀内毒续生造成病毒性肺炎进展,炎症风暴引发免疫耗竭致邪盛正衰造成病毒性肺炎恶化,此外病毒性肺炎愈后长期遗留免疫失衡及微炎症呈现正虚邪恋状态.正虚邪毒作为不同呼吸道病毒所致肺炎的共同核心病机,临床治疗当扶正与祛邪并重,帮助机体恢复正邪平衡与免疫-炎症稳态,促进病毒性肺炎患者康复.该文从中医正邪理论出发,总结病毒性肺炎不同阶段免疫-炎症机制,探讨扶正祛邪法在病毒性肺炎中的应用,旨在深入挖掘中医正邪理论在病毒性肺炎中的科学内涵,为临床使用扶正祛邪法辅助治疗病毒性肺炎提供思路与参考.

    病毒性肺炎正邪免疫-炎症扶正祛邪中医药

    基于"虚气留滞"探讨铁死亡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调控机制及中医药防治进展

    袁子阳张艳张伟王雅琴...
    248-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为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等征象,具有病情复杂、迁延难愈,死亡率高的特点.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不同,其具有铁依赖性,发生过程中会伴有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线粒体皱缩等现象,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铁死亡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调控铁死亡可能成为未来治疗CHF的潜在靶点."虚气留滞"理论是指元气亏虚,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出现邪气留滞的病理状态,后世医家认为其对一些慢性疾病病机演化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虚气留滞"是CHF铁死亡病机的概括,"虚气"(心气亏虚)为发病之本,"留滞"(痰浊、瘀血)是疾病之标,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推动病情发展.中医药在治疗CHF、改善CHF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试从"虚气留滞"理论出发,结合铁死亡对慢性CHF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探讨二者相关性;并以"虚气留滞"理论为基础,以"补益虚气""疏通留滞"为基本治则综述了中药及中药复方对调控铁死亡防治CHF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HF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铁死亡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虚气留滞中医治法

    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康雅隆宁博谭娟娟齐鸿飞...
    25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病,其患病率与死亡率不断递增,已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健康的重大问题.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最早主治胸痹之重证,全方由瓜蒌、薤白、半夏、白酒组成,临床应用广泛,有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的功效.近年来,临床研究证实瓜蒌薤白半夏汤原方加减、单独应用或与西药联用治疗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疾病症状、降低患者再住院风险.基础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应激、抗凋亡、抑制心室重构、调节线粒体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自噬作用、调节神经递质等.通过总结近年来相关文献,就瓜蒌薤白半夏汤组方探析、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等三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系统综述,希望为该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瓜蒌薤白半夏汤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应用药理机制综述

    "陪伴者计划"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护技能、心理应激的影响——评《血液透析护理实践精讲》

    杨芳珍
    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