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王哲

月刊

1005-4545

xbcjvs@163.com

0431-87836534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中国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解放军军需大学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是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之一。被CA、CAB、AGRIS、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近20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兽医科学核心期刊。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其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猫白血病病毒gp70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杜文广彭佳佳曾悦李佳康...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白血病病毒(FeLV)是一种在家猫和野生猫科动物中水平传播的逆转录病毒,可引起淋巴肿瘤、免疫抑制、贫血等疾病,且国内缺乏针对FeLV的诊断试剂及预防或治疗用生物制剂.膜表面糖蛋白gp70是FeLV中和抗体的主要作用靶点,本研究通过构建gp70重组表达载体,表达纯化gp70重组蛋白,并以纯化的gp70蛋白免疫6周龄的BALB/c小鼠,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 pET-32a-gp70重组表达质粒,并应用IPTG诱导表达、包涵体纯化获得了原核表达的gp70重组蛋白;成功制备出3株能稳定分泌针对gp7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H5、3B1、5A8;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仅有2H5单克隆抗体能与gp70蛋白特异性结合;IFA检测表明2H5单克隆抗体能与真核杆状病毒表达的gp70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2H5单抗效价可达1∶2 048 000.本研究成功制备了针对FeLV gp7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建立准确快速的FeLV诊断方法及研究预防或治疗用生物制剂奠定基础.

    猫白血病病毒(FeLV)gp70蛋白原核表达单克隆抗体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溶血性曼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评估

    朱杰赵旭东笑骆建铧...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呼吸道疾病(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是牛场中重要的疾病之一,给我国养牛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和溶血性曼氏杆菌(Mannheimia haemolytica,Mh)是与BRD相关的主要细菌性病原.为分离纯化到目前Pm和Mh流行的优势毒株,建立合适的小动物攻毒模型,给BRD疫苗研制提供有效的疫苗候选株.本研究首先从患BRD牛的病料中进行Pm和Mh的检测、分离鉴定,确定基因型且评估分离株对小鼠的致病性,筛选合适的疫苗候选株.结果显示,本研究在2022年11-12月从我国3个省份的6个牛场采集到48份患有BRD的牛鼻拭子,PCR检测结果显示Pm的检出率为47.9%(95%CI:33.3~62.8),Mh的检出率为37.5%(95%CI:24.0~52.6),Pm/Mh共感染的检出率为18.8%(95%CI:8.9~32.6).在阳性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12株Pm,经血清型鉴定均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PmA);分离到11株Mh,其中7株为A1型,4株为A6型,且在同一头牛的鼻拭子中同时分离到A1型和A6型的Mh.随后建立PmA和Mh的小鼠感染模型,筛选到PmA和Mh的强毒株分别是PmA GDP001株和 Mh GDM019株,并且测定PmA GDP001株对小鼠的LD50为101.1 CFU,Mh GDM019株对小鼠的LD50为108.2 CFU.本研究揭示了我国部分地区牛场中BRD主要细菌性病原的流行病学,分离到了重要的病原(PmA和Mh),并且鉴定了分离株的血清型,且通过小鼠感染致病模型筛选到毒力强的PmA和Mh菌株,为BRD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提供了良好的疫苗候选株.

    牛呼吸道疾病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细菌分离血清型致病力

    滑液支原体烯醇化酶在感染宿主中的反应原性和细胞黏附性

    徐彬孙玉王树于岩飞...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液支原体(Mycoplasma synoviae,MS)是一种重要的禽病病原,严重危害我国养禽业.本研究旨在分析MS烯醇化酶(enolase,Eno)参与病原致病和诱导感染宿主免疫相关的功能.对MS的Eno蛋白进行种内和种间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并预测Eno的蛋白结合位点和B细胞表位.MS Eno在不同MS菌株间同源性较高,且有别于其他物种.B细胞表位广泛分布在Eno蛋白的各个部分,且大都与预测的蛋白结合位点有重合.进行Eno原核表达和纯化,制备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利用Western blot分析Eno在MS感染鸡或灭活苗免疫鸡中的反应原性.结果显示,MS Eno与兔抗Eno多克隆抗血清、兔抗 MS多克隆抗血清、灭活疫苗(HN01株或YBF-MS1株)高免鸡血清、HN01强毒攻毒后阳性鸡血清、3个不同地方来源的临床阳性鸡血清均能发生反应,说明其在疫苗免疫和病原感染鸡中均表现有反应原性.利用菌落印迹和双荧光检测分析并证实Eno为外膜蛋白.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板结合试验分析Eno对鸡滑膜鞘细胞(synovial sheath cells,SSCs)是否具有黏附素作用.试验证实Eno对SSCs具有黏附作用,且此黏附作用具有Eno浓度依赖性.以上证明MS Eno在病原感染和灭活苗免疫鸡中具有反应原性,并作为外膜锚定的细胞黏附素参与对关键宿主细胞SSCs的黏附,为后续深入研究Eno的致病和免疫相关功能提供了重要参考.

    滑液支原体烯醇化酶反应原性细胞黏附

    西藏林芝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蔡重振罗润波黄家旗吴丹...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西藏林芝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当地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对采集自西藏林芝市的87份牦牛腹泻粪便样品中的产气荚膜梭菌进行分离鉴定、毒素分型、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并分析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从87份牦牛腹泻粪便样品中分离鉴定得到20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2.99%;其中17株为A型,3株为D型.遗传进化分析发现Nyingchi-C12(OQ704284)与北京人源(KP944151.1)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近的亲缘性.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庆大霉素85.0%、卡那霉素90.0%,对多黏菌素B、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分别为80.0%、85.0%;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多西环素、米诺霉素100%敏感;35.0%的菌株4重耐药,甚至出现6重及7重耐药的情况.检测到qnrS(55%)、aac(6')-Jb(100%)、aac(6')/aph(2")(10%)、flor(95%)、blaTEM(10%)、tetM(45%)、tetA(P)(15%)、tetB(P)(10%)、sul2(65%)、sul3(20%)共10种耐药基因;抗磺胺类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相符率最高,为70.6%.表明林芝市存在牦牛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情况,提示我们需持续监测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合理防控牦牛产气荚膜梭菌病.

    产气荚膜梭菌牦牛分离鉴定进化分析耐药表型耐药基因

    多重PCR方法鉴定5类牛源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熊昊飞张理坤程璐尚远昊...
    107-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鉴定5类牛源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多重PCR检测方法,对陕西关中奶牛场犊牛粪便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以 EAEC(astA、aggR、pic)、EHEC(stx1、stx2)、EPEC(escV、bfpB)、EIEC(invE)和 ETEC(lt、stp、sth)5类DEC中11种毒力基因为目标,uidA基因为阳性对照,建立两体系(体系Ⅰ和Ⅱ)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改变引物浓度、退火温度等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体系Ⅰ检测EAEC、EHEC,体系Ⅱ检测EPEC、EIEC、ETEC,除astA引物浓度为0.5 μmol/L,其余均为0.3~0.4 μmol/L;退火温度以59 ℃ 最佳;ETEC 的检测下限最低(1.09 × 103 CFU/mL),其余依次为 EHEC(1.27 × 103 CFU/mL)、EIEC(2.43 × 103 CFU/mL)、EPEC(5.71×103 CFU/mL)、EAEC(7.98 × 103 CFU/mL);经验证该方法只对 DEC 毒力基因产生特异性,而对沙门菌、化脓隐秘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金黄葡萄球菌不产生特异性条带;应用此方法对183株犊牛腹泻源E.coli进行了检测,共检出17株DEC,其中EAEC 6株、ETEC 4株、EPEC 4株、EHEC 2株、EIEC 1株,经单一 PCR验证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检测5类DEC多重PCR方法可对样品采用两体系、同一 PCR反应程序进行检测.该方法的建立为牛源DEC中常见毒力基因的检测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方法与借鉴.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多重PCR毒力基因犊牛腹泻

    长春部分地区犬猫源葡萄球菌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殷雪勤于诗筠吕琴周琳娜...
    113-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春地区犬猫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saureus,S.aureus)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seudintermedius,SP)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7株S.aureus与38株SP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进行分析,根据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的结果分析耐药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同时进行了MLST分型.结果表明S.aureus和SP对常规抗菌药物表现中介或耐药,但对呋喃妥因敏感率为100%;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z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0%和57.9%;各有1株同时携带blaz和blaNDM;S.aureus中检出2株携带磷霉素类耐药基因fosA;SP中检出21株携带多药耐药基因cfr;各检出3株携带多药外排耐药基因mdfA;共检出4株MRSA和11株MRSP;优势ST型分别为ST25和ST1430;在大多数分离菌中携带有γ-溶血素hlgB、黏附素clf、fnb、杀白细胞素LukF-PV、LukS-PV等毒力基因.分离株耐药性严重.研究结果可为兽医临床中治疗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感染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金黄色葡萄球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MLST

    芍药苷对MPP+/MPTP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陆瑶鲁婷婷郑克迪秦鹏...
    12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探究芍药苷(peoniflorin)抗帕金森病作用的活性及作用机制,本试验首先建立了 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1-methyl-4-phenylpyr-idinium,MPP+)诱导PC12帕金森细胞模型.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量、细胞内Ca2+浓度、活性氧(ROS)水平以及细胞凋亡检测,对芍药苷的神经保护作用进行初步的活性评价.再利用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致 PD 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自主活动和滚轴能力表现,对芍药苷抗PD的作用进一步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相关凋亡蛋白Bcl-2、Bax、Caspase-3的表达水平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数量减少,细胞体积明显缩小;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MPP+显著增加PC12细胞LDH释放率(P<0.01)、ROS水平(P<0.01)和Ca2+浓度(P<0.01),同时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药物保护组细胞损伤减弱,活细胞数量增多,细胞活性增强;25、50 μmol/L剂量芍药苷保护组显著降低MPP+诱导的PC12细胞LDH释放率(P<0.01)、ROS水平(P<0.01)和Ca2+浓度(P<0.01),显著缓解了 MPP+诱导的细胞凋亡(P<0.01);MPTP诱导可显著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P<0.01)和滚轴时间(P<0.01),经芍药苷预处理后显著增加小鼠自发站立次数(P<0.05)和滚轴时间(P<0.01);25、50 μmol/L芍药苷保护组显著增加了细胞内Bcl-2/Bax表达(P<0.01),同时降低了Caspase-3的表达(P<0.01).结果表明,芍药苷对MPP+和MPTP诱导帕金森病体内、外模型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细胞内Bcl-2/Bax表达,降低了 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芍药苷帕金森MPP+MPTP凋亡小鼠

    白屈菜碱对H2O2诱导的IPEC-J2细胞炎症损伤的预防作用

    林惠莹杨黎宇李家伟林福...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约化养殖模式造成猪肠道炎症损伤日趋严重,致使小肠上皮屏障功能受损,影响猪群健康度.为研究白屈菜碱(chelidonine)对猪小肠上皮细胞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本试验使用H2O2构建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 cells)炎症损伤模型,采用MTT法筛选适宜的白屈菜碱浓度,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 β、IL-6、IL-8、IL-10、TNF-α、TGF-β1)以及NO含量,采用qPCR法和 Western blot检测上述炎症因子及i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在2.5~10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白屈菜碱对IP EC-J 2细胞无毒性;2.5、5.0、10.0 mg/L白屈菜碱可显著恢复H2O2诱导的IPEC-J2细胞存活率下降(P<0.05).经H2O2造模后,NO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IL-10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余炎症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5),iNOS及上述炎症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与ELISA检测结果趋势一致;而3个试验浓度的白屈菜碱均可显著地逆转以上变化.结果表明,白屈菜碱对H2O2诱导的IPEC-J2细胞炎症损伤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具备开发成为防治猪肠炎药物的潜力.

    白屈菜碱H2O2炎症损伤炎症因子

    低氧环境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通过PPAR信号通路对SD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合成的影响

    行倩文吴华刘嘉华刘波...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在低氧环境下影响SD大鼠肝脏脂肪代谢的分子机制.选取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6~8周龄,(192±7.35)g)(P>0.05),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同浓度CA组(10、20、40 mg/kg),每组15只,连续灌胃49 d.4组大鼠均自由采食和饮水,灌胃第50天对SD大鼠进行麻醉处理后,采集肝脏组织,并通过油红O染色法计算各组大鼠肝脏组织油滴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以及测定PPAR信号通路关键因子PLIN2、PLIN5、PPARα、PPARγ、RXRα的表达情况.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组极显著降低油红O染色面积(P<0.01);PPAR信号通路关键因子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组显著降低PLIN2、PLIN5、PPARα、PPARγ、RXRα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P<0.05),其中以添加10 mg/kg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组对PLIN2、PLIN5、PPARα、PPARγ、RXRα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效果最显著(P<0.05).结果表明,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降低脂肪合成相关因子的表达,调控脂肪的合成与储存,预防脂肪的过多累积导致机体脂质代谢紊乱,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改善了低氧诱导的脂质代谢功能障碍,且10 mg/kg组作用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紫锥菊提取物-菊苣酸作为高海拔地区预防高原动物脂质代谢紊乱的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低氧菊苣酸SD大鼠肝脏组织油红OPPAR信号通路脂肪合成

    紫锥菊提取物对SD大鼠心肌组织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刘波吴华刘嘉华行倩文...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紫锥菊提取物对SD大鼠心肌组织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选择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成对照组、不同质量浓度组(10、20、40 mg/kg),每组15只,进行饲养试验.饲养结束后,麻醉并取出心脏,检测心肌组织各生化指标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心肌组织做病理检测.SD大鼠随着添加紫锥菊提取物浓度增加,SD大鼠氧化应激指标ROS含量和MDA含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添加10、20、40 mg/kg紫锥菊提取物组SD大鼠ROS和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D大鼠抗氧化指标SOD、GSH-Px和CAT活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添加10、20、40 mg/kg紫锥菊提取物组SD大鼠SOD、GSH-Px和CA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D大鼠呼吸链复合体Ⅰ和呼吸链复合体Ⅲ活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显著上调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Ⅰ、Ⅲ活性(P<0.05);SD大鼠Ca2+-ATP酶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添加20、40 mg/kg紫锥菊提取物组SD大鼠Ca2+-ATP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试验组间结果显示,SD大鼠添加40 mg/kg紫锥菊提取物效果最佳.低氧适应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20和40 mg/kg紫锥菊提取物组SD大鼠HIF-1α、EPO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差异不显著(P>0.05),但有降低的趋势.结果表明,紫锥菊提取物可通过调控SD大鼠心肌组织代谢,增强其抗氧化能力、线粒体功能、能量代谢水平,提高SD大鼠适应能力,且以SD大鼠添加40 mg/kg紫锥菊提取物作用最佳.

    紫锥菊提取物心肌组织低氧适应抗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