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学报

王哲

月刊

1005-4545

xbcjvs@163.com

0431-87836534

130062

长春市西安大路5333号

中国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解放军军需大学主办的兽医专业学术性期刊,是国内兽医界最有影响的权威性核心期刊之一。被CA、CAB、AGRIS、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及中国科学引文索引等近20种国内外数据库或检索性刊物收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列为中国兽医科学核心期刊。中科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其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鼠伤寒沙门菌孔蛋白ompW、ompS、ompD基因突变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武绍碧令狐远凤潘永杨婉...
    1165-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孔蛋白基因ompW、ompS、ompD对鼠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的影响,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相应突变株,通过检测生长曲线、泳动性、生化特性、体外遗传稳定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耐药性、以及半数致死量(LD50)来比较鼠伤寒沙门菌标准菌株与各突变株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相比标准株,ompD和ompW基因突变株对细菌生长速率和运动能力影响较小,而ompS基因突变株的生长速率和运动能力则明显降低;3个突变株均不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生化特性,也不影响遗传稳定性,但能不同程度影响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且均导致成膜能力极显著下降(P<0.01);LD50毒力测定中,3个突变株毒力均导致鼠伤寒沙门菌的毒力下降,其中ompS基因突变株毒力下降最明显,LD5.为标准菌株的25倍.综上所述,孔蛋白ompW、ompS、ompD基因突变能影响鼠伤寒沙门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孔蛋白ompW、ompS、ompD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沙门菌致病性奠定了试验基础.

    鼠伤寒沙门菌孔蛋白λ-Red同源重组系统生物学特性

    马腺疫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XJ 5012的全基因组解析及其耐药性分析

    张雨薇汪丽吕芬芬苏艳...
    1175-1183,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疆地区马腺疫链球菌(Streptococcus equi subsp.equi,S.equi)分离株XJ 5012的基因组特征,探究其毒力及进化、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为马腺疫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S.equi XJ 5012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对获得的测序序列进行16S rRNA进化、SeM基因分型、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的比较与分析,并对其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呋、头孢西丁、链霉素、红霉素、土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利福平、克林霉素、磺胺嘧啶钠共14种抗菌药物敏感,对青霉素、庆大霉素、克拉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恩诺沙星共6种抗菌药物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S.equi XJ 5012基因组大小为2.21 Mb,GC含量为41.31%,含有2 264个编码基因.耐药基因数据库注释分析的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有135个耐药相关基因,且耐药基因主要分为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肽类、四环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与药敏试验验结果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毒力基因数据库注释显示该菌株携带197个毒力相关基因,主要包括黏附、抗吞噬、胞外酶、分泌、铁摄取等毒力基因.基于16SrRNA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XJ 5012与S.equi 4047亲缘关系最近;基于SeM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S.equi XJ 5012为SeM-217,该基因型与新疆地区分离株的SeM-209、SeM-215及国外分离株的SeM-195和SeM-196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利用第3代测序技术对XJ 5012基因组进行深度测序分析,为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该菌的基因组、分子流行特征及耐药性提供了参考,并为今后S.equi感染的防控及致病机制研究奠定试验基础.

    马腺疫链球菌XJ5012全基因组测序SeM基因分型耐药特性分析进化分析

    捻转血矛线虫胰岛素样肽编码基因的鉴定、表达与组织定位

    刘伟吴飞陈学秋杜振东...
    1184-1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岛素样肽(insulin-like peptides,ILPs)在线虫新陈代谢、信号转导、发育进程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控制动物寄生线虫感染的潜在靶标.为探究ILPs在寄生线虫发育与感染中的具体作用,对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H.contortus)ILPs编码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序列和进化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ontortus不同发育时期ILPs编码基因的转录水平;经原核表达ILPs重组蛋白用于多克隆抗体制备及 West-ern blot分析;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定位试验明确ILPs在H.contortus虫体不同发育阶段的组织分布情况.结果显示,与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相比,H.contortus ILPs编码基因发生显著缩减,仅有3个具备拮抗性分子特性的ILPs编码基因;ILPs编码基因在H.contortus感染性三期幼虫阶段的转录水平最高;ILPs蛋白主要分布于感染性幼虫的肠道与皮下组织.本研究鉴定3个可能参与调控H.contortus幼虫发育进程及感染过程的拮抗性ILPs编码基因,为寄生线虫在宿主体内的滞育现象研究以及潜在干预靶标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捻转血矛线虫胰岛素样肽原核表达组织定位发育调控幼虫滞育

    四川省雷波县山羊和绵羊体表寄生蜱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无形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吉克日洪向阳陈虹汐袁东波...
    1194-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了解四川省雷波县山羊和绵羊源寄生蜱种类及其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和无形体(Anaplasmataceae)的流行情况.采集山羊和绵羊源寄生蜱,先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然后提取蜱总DNA,分别扩增蜱ITS-2、立克次体gltA和ompA与无形体16S rRNA和rpoB的部分基因片段,并对所有PCR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并构建遗传进化树,以确定蜱种类及其感染SFGR和无形体的情况.共采集到353只山羊和绵羊体表寄生蜱,经鉴定均为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SFGR总感染率为22.66%(80/353),仅检出1个种类R.raoultii,与西藏报道的银盾革蜱上分离的R.raoultii(JQ792163)亲缘关系最近.无形体总感染率为87.82%(310/353),共检出 6 种无形体和 2 种埃立克体,分别为 A.bovis、A.capra、A.mar ginale、Ana plasma cf.mar ginale、Candidatus A.mediterraneum、Ana plasma sp.、Ehrichia chaffeensis 和 Ehrichia sp.部分长角血蜱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为7.37%(26/353).结果表明长角血蜱可能是当地的优势蜱种,SFGR和无形体的感染率较高,今后应加强上述蜱传病原的监测.

    雷波县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分子检测

    抗捻转血矛线虫天然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刘峰伍思敏张耀廖树森...
    1204-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天然H1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以伴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 A,Con A)凝集素提取的天然H1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3次免疫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将其与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间接ELISA方法筛选,获得2株能稳定分泌抗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A1E3和A10E1.通过亚型鉴定和免疫学分析显示,2株单克隆抗体的重链均属于IgG1,轻链均为κ型,并且这2株单抗均能识别虫体天然抗原H11.免疫组化定位和体外幼虫发育抑制试验表明,mAb A1E3可以定位到成虫的肠道微绒毛部位,该抗体能够抑制四期幼虫的生长发育.单抗的成功制备不仅为研究H11蛋白保护性抗原表位以及开发表位疫苗奠定基础,也为单抗治疗动物捻转血矛线虫病提供了潜在的应用前景.

    捻转血矛线虫H11蛋白单克隆抗体生长发育

    基于TPO18基因蛋白的兔豆状囊尾蚴感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泽祥罗永禄薛萍车亮...
    1213-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豆状囊尾蚴病是由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的幼虫——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寄生于家兔等啮齿类动物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威胁养兔业发展和兔肉食品安全.为了鉴定TPO18抗原在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的分布,并建立兔豆状囊尾蚴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原核表达兔豆状囊尾蚴18 kDa抗原,经蛋白纯化获得了可溶性的TPO18蛋白.TPO18蛋白免疫家兔制备了效价达1:51 200多克隆抗体.蛋白免疫印迹鉴定多克隆抗体与兔豆状囊尾蚴总蛋白、豆状带绦虫总蛋白及重组蛋白TPO18的反应原性,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兔豆状囊尾蚴和豆状带绦虫虫体TPO18抗原分布,多克隆抗体与兔豆状囊尾蚴总蛋白、豆状带绦虫总蛋白及重组蛋白TPO18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兔豆状囊尾蚴TPO18抗原主要分布于生发层和绒毛层,豆状带绦虫TPO18抗原主要分布在吸盘及吸盘周围和集合管上层细胞及绒毛层.以TPO18重组抗原包被酶标板,优化确定间接ELISA各项技术参数,建立基于TPO18抗原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经优化后的ELISA检测方法的检测条件为血清稀释度1∶100,抗原包被质量浓度为5 mg/L,抗原包被条件37 ℃ 1 h+4 ℃过夜,封闭条件1%BSA 37 ℃封闭60 min,血清反应时间60 min,酶标二抗稀释度1∶1 000,酶标二抗作用时间60 min,底物反应时间15 min,临界值0.295.ELISA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度较高,特异性较好,不与兔瘟、兔肝片吸虫、兔球虫、兔弓形虫等的阳性血清发生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7%,重复性良好.运用该ELISA方法与剖检检测试验分别对86份临床血清样品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7.7%.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兔感染豆状囊尾蚴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为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感染情况监测提供了新的监测方法.

    兔豆状囊尾蚴18kDa抗原免疫组织化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特异性敏感性

    利用CRISPR/Cas9系统快速构建携带EGFP的PRV-ΔTK重组变异株

    叶再娇曾川顾俊王培霞...
    1223-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能够引起猪只出现以呼吸困难、繁殖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等为特征的伪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广泛.2011年以来,新现的PRV变异株导致传统疫苗株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佳,且原有的疫苗株制备方法耗时耗力,因此现阶段急需开发一种高效疫苗株筛选的方法.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2条靶向PRV毒力基因TK的单链引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敲除PRV变异株CH/JX/2016编码的TK基因,再利用同源修复质粒在TK基因座位置插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经多轮蚀斑纯化获得rPRV-ΔTK/EGFP毒株.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sgRNA切割效率高,只经过3轮纯化就可完成rPRV-ΔTK/EGFP毒株的制备,且EGFP基因正常表达.CRISPR/Cas9系统能够简便快速高效地编辑PRV基因,在疫苗候选株创制中潜力巨大,而且拯救的rPRV-ΔTK/EGFP毒株不仅可以作为研究PRV变异株感染进程的示踪毒株,还能用于后续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伪狂犬病病毒CRISPR/Cas9增强绿色荧光蛋白重组蚀斑纯化

    尼帕病毒病的全球致死率与传播因素的meta分析

    李红丽崔绮迅闫巍文刘一飞...
    1229-1238,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是一种人兽共患病毒,能引发人类和动物的脑炎及严重呼吸系统症状,且存在传入我国风险.目前尼帕病毒病(NVD)的相关传播因素较多,但各因素的实际作用效果存在争议,本研究借助meta分析手段,旨在确定NVD当前致死率以及主要传播手段,为我国控制该病的输入,制定防控应急预案提供参考.通过检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发表的文献,选择纳入含NiV脑炎致死率(CFR)与风险因素的横断面、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文献.结果显示检索并筛选后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共25篇,分析显示NiV脑炎致死率为64.6%(95%CI:60.8~68.2;12=96.8%).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爬树(OR=1.43;95%CI:1.05~1.96),在夜间居住所附近见过蝙蝠(OR=2.38;95%CI:1.74~3.25)及直接接触椰枣树液(OR=6.01;95%CI:4.07~8.89)、香蕉(OR=2.25;95%CI:1.31~3.85)或猪(OR=11.87;95%CI:1.15~122.23)与患者患NiV脑炎显著相关.结果表明,NiV脑炎存在高致死率现象,而爬树、夜间居住所附近见过蝙蝠以及接触猪、香蕉和椰枣树液会增加患NiV脑炎的风险.为防范NiV传播,我国应加强疫情监测,开展教育宣传,采取保护性措施.

    尼帕病毒致死率meta分析

    猴耳环提取物对黄羽肉鸡肠道健康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付新亮金少冰杨明炜叶志豪...
    1239-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对黄羽肉鸡肠道黏膜组织结构、肠道炎性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240只1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为A、B、C和D组,其中A、B和C组基础日粮分别添加0.5、1.0、2.0 g/kg的猴耳环提取物,D组为空白对照组,试验期为70 d.分别于试验第20、40和70天采集鸡十二指肠和空肠,测定各试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隐比、空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和相关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并采集试验第70天各试验组盲肠内容物,采用16S rDNA测序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0.5和1.0 g/kg的猴耳环提取物可显著增加黄羽肉鸡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隐比及空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DN1和CLDN5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改善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物理屏障功能;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可显著降低黄羽肉鸡空肠组织中IL-1β、IL-8和TNF-α等炎性因子及TLR4、MyD88和NF-κB等炎性通路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减少肠道组织的炎性损伤;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可显著增加黄羽肉鸡盲肠中副拟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等有益菌群的丰度,并显著降低盲肠中变形菌门等有害菌群的丰度(P<0.05),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综上,饲粮中添加猴耳环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黄羽肉鸡的肠道黏膜组织结构和物理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组织炎性损伤,并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促进肠道健康,为将猴耳环开发为安全、有效的饲料添加剂提供科学支撑和理论依据.

    猴耳环黄羽肉鸡肠道健康绒隐比炎性损伤肠道菌群

    烯丙孕素缓释片的制备及其含量测定

    霍雨柔赵琪王凯张剑旭...
    1248-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备烯丙孕素缓释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以烯丙孕素缓释片的亲水凝胶骨架种类,用量以及片芯厚度作为考察因素,以缓释片的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对烯丙孕素缓释片的处方工艺进行单因素筛选和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并进行质量评价,建立体外释药模型及建立烯丙孕素缓释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烯丙孕素缓释片的最佳处方为:烯丙孕素2%,羟丙基-β-环糊精70%,硬酯酸镁0.5%,微晶纤维素19.1%,卡波姆B 8.4%,片厚3.8 mm.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烯丙孕素在10~80 mg/L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R2=0.999 98.优化所得烯丙孕素缓释片工艺稳定,具有显著缓释效果.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检测缓释片中烯丙孕素含量.

    烯丙孕素缓释片中心组合设计响应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