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唐佩弦

双月刊

1009-2137

jexphema@263.net

010-66930873,68215932

100039

北京太平路27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He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血液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包括实验血液学,分子血液学,临床血液学,肿瘤血液学,免疫血液学,移植血液学,输血学,止血与栓塞,血液病新药和新诊疗措施等。本刊面向生物医学科研单位学者、医学院校相关教学人员和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刊设“论著”,“研究报告”和“综述”三大栏目。血液学领域的中高级科技人员为本刊主要撰稿群和读者群。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浆EBV核酸载量对成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段丽敏尹光丽田甜王菊娟...
    1238-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治疗前血浆EBV-DNA载量对初诊成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sHLH)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71例成人sHLH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根据血浆E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3组:EBV-DNA阴性组(<5.0 × 102 copies/ml)、EBV-DNA 低拷贝数组(5.0 ×102-8.51 × 104 copies/ml)和 EBV-DNA 高拷贝数组(>8.51 × 104 copies/ml).Cox 回归模型筛选预后因素,基于调整病因及治疗方案、EBV-DNA载量,通过列线图构建和实现成人sHLH生存预测模型.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验证模型的预测和鉴别能力.结果:171例成人sHLH患者中,84例(49.1%)未合并EBV感染,87例(50.9%)合并EBV感染,其中EBV-DNA低拷贝数组48例、EBV-DNA高拷贝数组39例.随着EBV-DNA载量的不断升高,患者的转氨酶(ALT和AST)、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β2-微球蛋白和铁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则更低(P<0.001).中位随访时间为52(20-230)d,171例患者中123例死亡.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BV感染组患者的OS较未感染EBV组更差(40vs118 d,P<0.001).EBV-DNA 高拷贝数组、EBV-DNA低拷贝数组、EBV-DNA阴性组患者的中位OS分别为24、45和118 d,高拷贝数组患者的OS最短(P<0.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EBV-DNA高拷贝数(P=0.005)、纤维蛋白原≤1.5 g/L(P=0.012)、铁蛋白水平(P=0.041)、合并淋巴瘤(P=0.002)、接受抗肿瘤化学治疗(P=0.001)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列线图预测30、90和365 d生存率的C-index均>0.8,校准图显示生存率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亚组分析结果提示,在女性、铁蛋白>5 000 µg/L、β2-微球蛋白>7.4 mmol/L或无论年龄大小、不同病因、不同HScore积分的sHLH亚组中,合并EBV-DNA高拷贝数者预后更差.结论:血浆EBV-DNA病毒载量是成人sHLH患者强有力且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EBV-DNA载量构建的列线图是可靠的,为评估成人sHLH预后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工具.

    噬血细胞综合征EB病毒感染血浆列线图预后因素

    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赵梦雅邱昱刘景峰郭东晨...
    1248-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住院治疗的EBV相关HLH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并发AKI情况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EBV-HLH患者的AKI发生率为65.5%,28 d死亡率为15.3%.与未发生AKI组患者比较,并发AKI的EBV-HLH患者的胆红素、乳酸脱氢酶、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G)的水平更高,凝血功能更差,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更低.AKI组患者接受化疗、移植、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比例更高,住院时间更长,住院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更高.AKI患者按照改善全球肾脏预后组织(KDIGO)分级进行亚组分析,白细胞、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尿素氮、β2-M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A)水平更能反应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KDIGO2级和3级的患者接受移植、利尿剂、脏器支持(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肾替代治疗)和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比例更高,住院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更高.回归分析发现,肌酐、β2-MG、APTT、移植、化疗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既是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化疗、住院时间、HGB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是28天死亡的保护性因素.结论:EBV-HLH患者的AKI发生率高,进展为重症病死率高,应早期重视、加强关注,从而进行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噬血细胞综合征EB病毒感染急性肾损伤预后

    胶原蛋白肽对模拟微重力条件下鼠T淋巴细胞功能的改善作用

    司少艳秦亚亚吴莹莹马小淯...
    1258-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胶原蛋白肽对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的鼠T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小鼠的脾细胞,采用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条件,采用有丝分裂源刀豆球蛋白A刺激T淋巴细胞,并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胶原蛋白肽,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模拟微重力可以使脾脏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产生细胞因子的水平下降,而胶原蛋白肽能促进模拟微重力条件下培养的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结论:胶原蛋白肽可能通过调节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分泌,减轻模拟微重力环境下对T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

    胶原蛋白肽模拟微重力淋巴细胞细胞增殖细胞因子

    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法与质量评价

    郑义哲李东东闫耿伟王保健...
    1264-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相关技术参数,制定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案.方法:利用O型袋装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人新型冰冻血小板,优化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参数(DMSO加入方式、孵育时间、离心条件等),并通过血常规检测、细胞凋亡率、血小板活化率及表面蛋白表达水平等评价冰冻血小板质量.结果: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的制备方案中将离心去除上清的操作调整到血小板冰冻程序前,并当离心条件为800xg离心8 min时,离心操作对血小板影响最小.此外,离心前与DMSO孵育30 min的血小板在冰冻及解冻复融后的质量更优.采用本方案制备的人新型冰冻血小板经长期冰冻保存后各项指标仍保持稳定.结论:本研究制定了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方案.在人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过程中,血小板与DMSO振荡孵育30 min后再经800×g离心8 min处理可提升冰冻血小板质量.

    新型冰冻血小板制备技术DMSO离心条件

    血浆凝块收缩功能实验方法学研究

    罗扬淦卢姿含廖晗婧郝逗逗...
    1271-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血浆凝块收缩功能的关键因素,优化血浆凝块收缩功能实验方法,以用于研究血小板功能调控和评价药物对血浆凝块收缩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依次研究不同浓度的凝血酶、Ca2+以及血小板对血浆凝块收缩率的影响,优化血浆凝块收缩检测体系.通过检测多种血小板信号通路抑制剂对血浆凝块收缩的调节作用验证该检测体系的有效性.结果:通过对凝血酶浓度、Ca2+浓度和血小板浓度的优化研究,利用0.2 U/ml凝血酶处理含0.5 mmol/L Ca2+以及40×109/L血小板的富血小板血浆(PRP)进行血浆凝块收缩分析.在此条件下,凝血酶处理15 min能够显著诱导血浆凝块收缩反应,处理30 min诱导的血浆凝块收缩率大于50%.利用此检测条件研究抑制剂对血浆凝块收缩的调节作用,PKC抑制剂Go 6983能够强烈抑制血浆凝块收缩反应,PI3K抑制剂Ly294002和p38 MAPK抑制剂SB203580能够轻度抑制血浆凝块收缩反应.结论:利用0.2 U/ml凝血酶处理含0.5 mmol/L Ca2+和40×109/L血小板的PRP进行血浆凝块收缩检测,可以用于研究血小板功能调控和评价药物对血浆凝块收缩的调节作用.

    血浆凝块收缩凝血酶Ca2+血小板信号通路抑制剂

    吸收放散法相对定量获取血浆IgG血型抗体的研究

    戚曦高灵宝陈盛霞
    1278-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可相对定量获取O型RhD+孕妇血浆IgG抗A、抗B血型抗体的吸收放散法.方法:随机选取95例O型RhD+孕妇血浆,用37 ℃温吸收、56 ℃热放散的方法获取血浆抗A、抗B血型抗体,以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分别测定放散液和血浆IgG抗A、抗B抗体效价,对比分析放散液与血浆抗体效价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放散液与血浆IgG抗A、抗B抗体效价分别作对数转换(Log2)后,放散液与血浆IgG抗A抗体效价差值与抗B抗体效价差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散液IgG抗体效价与血浆IgG抗体效价呈正相关(r=0.914),经散点图拟合直线方程为Y=-3.55+0.96X.结论:本吸收放散法可相对定量获取IgG抗体效价为8以上的O型RhD+孕妇血浆IgG抗A、抗B血型抗体,同时获取IgG抗A与抗B抗体的效果无差异,且获取的IgG血型抗体浓度能够反映血浆中相应抗体浓度水平.

    吸收放散法IgG血型抗体母婴ABO血型不合胎儿新生儿溶血病

    急性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诊疗的研究进展

    季浩凌小穗李增政杨同华...
    1284-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白血病是一组具有高死亡率的侵袭性恶性肿瘤,由于疾病本身和放化疗等原因导致功能性免疫细胞减少,使患者容易并发感染,其中并发肺部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急性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早期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能阻止肺部感染的扩散,从而减少脓毒症、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临床上在急性白血病并发肺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仍然存在困难,因此,本文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急性白血病肺部感染诊断治疗

    血液肿瘤微环境对CAR-T免疫疗法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廖彩凤赖胡榕李剑
    1290-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免疫疗法的应用开创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特别是在多种难治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取得空前成功,对于难治/复发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等更是效果显著.肿瘤微环境(TME)与CAR-T疗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关系密切,不仅影响CAR-T细胞的活性,降低其抗肿瘤能力,甚至直接参与CAR-T疗法相关不良反应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的发生发展.因此,深入了解血液TME在CAR-T疗法治疗过程及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有助于拓展CAR-T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围绕血液TME对CAR-T疗法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综述,期望为临床优化难治/复发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肿瘤微环境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塞利尼索在非多发性骨髓瘤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肖植文齐凌李菲
    1295-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输出蛋白1(XPO1)是数百种蛋白质的主要转运蛋白.塞利尼索是第一代XPO1抑制剂,目前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获得了较多的关注,同时最新临床试验也证实,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其他化疗方案,塞利尼索在白血病、淋巴瘤中同样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总结了塞利尼索治疗非多发性骨髓瘤血液肿瘤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旨在探讨未来如何选择塞利尼索单药或联合其他方案进行诱导化疗.

    塞利尼索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

    商品化血小板病原体灭活技术的应用现状及质量评价

    樊斌杨春晖李彬陈利民...
    1300-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血小板病原体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目前病原体灭活技术(PRT)已经成功应用于血小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对已经商品化的血小板PRT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对血小板PRT的应用现状、临床前机制研究、临床队列研究及替代或补充策略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保障我国血液安全、开发适用于我国国情的血小板PRT产品提供科学依据.

    输血传播病原体灭活血小板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