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实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实用医药
中国实用医药

杜占明

旬刊

1673-7555

zgsyyy2007@yahoo.com.cn

010-64299142;81674222

100013

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室

中国实用医药/Journal China Practical Medical
查看更多>>本刊以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医疗领域内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帮助广大临床医师提高学术水平,解决在临床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刊宗旨:充分利用广泛的专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科学化组织和出版医药卫生知识和相关信息,为医药卫生行业和医药卫生工作者提供交流与探索的园地,成为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的知识平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对乳腺癌美容及预后的影响观察

    尚健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对乳腺癌美容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行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间段 50 例行传统保乳手术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乳房的美容效果、预后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自尊、自我形象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后乳房的美容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感染和皮瓣坏死、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积液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处转移、复发转移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乳腺癌自我形象量表(BIBCQ)、自尊量表(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BIBCQ评分(98.56±8.8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31±9.18)分,SES评分(30.85±3.8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65±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采用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联合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在确保手术疗效的同时,能让患者乳房保持良好形态,提升患者自尊水平及自我形象要求,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乳腺癌超象限切除术带蒂背阔肌皮瓣转移乳房重建术美容预后

    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

    王欣陈宪艳张倩胡燕...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的治疗效果.方法 50 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将探头固定于女性大阴唇外侧,接受 2 次/周、连续 3 周的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10 min/次.每个治疗区域使用 900~1600 个冲击波,每次治疗产生 1800~3200 个冲击波,低能量线性冲击波的能量密度为 0.09 mJ/mm2.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治疗后 2 个月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临床症状主观分度.结果 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 2 个月ICI-Q-SF、I-QO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 2 个月ICI-Q-SF评分 4.00(1.00,5.00)、4.00(1.00,5.00)分低于治疗前的 9.00(7.00,11.00)分,I-QOL评分 81.82(76.14,84.09)、81.82(76.14,85.23)分高于治疗前的 75.57(68.18,81.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 2 个月ICI-Q-SF评分、I-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后 2 个月Ingelman-Sundberg分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Ingelman-Sundberg分度轻度 38 例(76.0%)、中度 12 例(24.0%);治疗后无症状23 例(46.0%)、轻度 25 例(50.0%)、中度 2 例(4.0%);治疗后 2 个月无症状 23 例(46.0%)、轻度 26 例(52.0%)、中度 1 例(2.0%),患者治疗后、治疗后 2 个月Ingelman-Sundberg分度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治疗后2个月Ingelman-Sundberg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周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能明显缓解尿失禁症状,降低临床主观分度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体外低能量线性冲击波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生活质量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张珑赵方丛宝华宋飞...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老年膝关节骨关性节炎(KOA)的治疗效果.方法 60 例老年KOA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RP组和玻璃酸钠组,各 30 例.PRP组采用自体PRP治疗,玻璃酸钠组采用玻璃酸钠注射液(商品名:阿尔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西安大略省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评分量表(WOMAC)、膝关节Lysholm评分量表(Lysholm)评分.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后 3、6、12 个月,PRP组VAS评分分别为(5.03±0.72)、(1.80±0.66)、(1.53±0.68)、(1.43±1.01)分,WOMAC评分分别为(67.97±17.01)、(36.13±7.82)、(35.73±8.22)、(33.76±10.10)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55.23±13.25)、(76.83±8.67)、(80.10±8.72)、(80.80±10.65)分.玻璃酸钠组VAS评分分别为(4.87±0.73)、(1.77±0.57)、(1.80±0.66)、(2.33±0.96)分,WOMAC评分分别为(66.87±15.36)、(37.03±10.91)、(38.67±14.10)、(46.50±15.59)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53.13±14.40)、(76.63±10.26)、(79.90±9.02)、(75.33±10.31)分.治疗前和治疗后 3、6 个月,两组患者的VAS、WOMAC、Lysholm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 3、6、12 个月,两组患者的VAS、WOMA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Lysholm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 12 个月,PRP组的VAS、WOMAC评分均低于玻璃酸钠组,Lysholm评分高于玻璃酸钠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PRP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 1 例(3.33%),玻璃酸钠组出现 3 例(10.00%),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自体PRP与玻璃酸钠注射液对老年KOA(Ⅰ~Ⅲ级)患者在 1 年期随访中均有疗效,术后前 6 个月的疗效虽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 6 个月时自体PRP的持续治疗效果已开始体现,随访 1 年时自体PRP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玻璃酸钠注射液,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略低于后者.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老年玻璃酸钠注射液

    不同冠根比种植单冠修复体对口腔种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崔惠文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冠根比种植单冠修复体对口腔种植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筛选行口腔种植的患者98例(98枚种植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49例(49枚).对照组采用冠根比<1 的种植单冠修复体,研究组采用冠根比 1~2 的种植单冠修复体.比较两组种植后1、6、18 个月种植体脱落发生率及种植体周边骨吸收情况,治疗前及治疗后 30、90、180 d龈沟液骨代谢情况(包括碱性磷酸酶、骨保护素、骨钙素).结果 研究组种植后 1、6、18 个月的种植体脱落发生率分别为 2.04%、0、2.04%,对照组种植后 1、6、18 个月的种植体脱落发生率分别为 0、2.04%、4.08%.两组患者种植后 1、6、18 个月的种植体脱落发生率相差无异,无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种植后 1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为(0.42±0.12)mm、种植后 6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为(0.52±0.13)mm、种植后 18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为(0.83±0.10)mm.对照组患者种植后 1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为(0.40±0.11)mm、种植后 6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为(0.54±0.12)mm、种植后 18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为(0.84±0.14)mm.两组患者种植后 1、6、18 个月种植体周边骨吸收量相差无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30、90、180 d的龈沟液碱性磷酸酶、骨保护素、骨钙素水平相差无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冠根比<1,或冠根比 1~2 的种植单冠修复体对口腔种植患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均值得推广利用.

    冠根比单冠修复体口腔种植效果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早期治疗的临床经验与体会

    高晨亮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治疗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68 例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择期组和早期组,每组 34 例.择期组行择期手术,早期组开展早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康复指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结果 组间对比,早期组总优良率 94.12%(32/34)明显比择期组的 76.47%(26/34)更高,差异显著(χ2=4.2207,P=0.0399<0.05).早期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2.01±4.75)h、(9.75±1.64)周、(6.41±0.71)d,均比择期组的(62.10±5.43)h、(14.61±2.30)周、(8.01±1.01)d短,差异显著(P<0.05).术后 3 个月,早期组患者的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37.36±2.84)、(43.14±3.22)、(4.12±0.36)分,均比择期组(31.12±3.24)、(37.18±3.59)、(3.33±0.42)分更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在疾病发生的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效果更理想,且术后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早期手术治疗择期手术治疗

    银质针疗法联合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分析

    焦绪华王美玉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银质针疗法联合颈 2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 选出 80 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 例.对照组采用颈 2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观察组采用银质针疗法联合颈 2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关节活动度(ROM)、颈部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治疗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2.50%高于对照组的 75.00%,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ROM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VAS评分(2.05±0.34)分低于对照组的(5.22±1.06)分,ROM(41.04±8.21)°大于对照组的(34.18±8.57)°,对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I、RI小于本组治疗前,Vm大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PI(0.61±0.42)、RI(0.51±0.07)小于对照组的(0.85±0.53)、(0.61±0.11),Vm(36.98±6.38)cm/s大于对照组的(30.13±5.92)cm/s,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满意度 97.50%高于对照组的 85.00%,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 联合治疗(银质针疗法+颈 2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可有效缓解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和活动受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推广.

    银质针疗法颈2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颈源性头痛

    婴幼儿泪道阻塞实施泪道探通术的年龄段和并发症的关系分析

    周巧珍包燕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婴幼儿泪道阻塞实施泪道探通术的年龄段和并发症的关系,探讨婴幼儿泪道探通术的合适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泪道阻塞并在门诊表面麻醉下实施了泪道探通术的389 例患儿(589 只眼)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冲洗及探通术中及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以及患儿发生的并发症类型和年龄.结果 本组实施了泪道探通术的 389 例患儿中发生并发症有 54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3.88%.未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婴幼儿泪道阻塞实施泪道探通术的并发症与年龄有关,其中 5~7 月龄患儿并发症较少,所以婴幼儿泪道探通术以 5~7 月龄进行为佳.由于小月龄患儿(≤3 月龄)患儿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吞咽功能没有发育完全,尤其是早产儿,对这个时期患儿尽可能采取保守治疗,因为泪道冲洗及探通时如果患儿吞咽不及时,可能发生呼吸道阻塞、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能引起患儿窒息、死亡等风险;对于大龄患儿(≥8 月龄),患儿理解能力及身体素质变强壮,表面麻醉下患儿不容易制动并且更容易恐惧,行泪道冲洗时更加容易出现泪道的损伤,而且随着患儿年龄增大,泪道阻塞及粘连程度逐渐加重,泪道探通的成功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由于不同年龄段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各不相同,在行泪道冲洗和泪道探通时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婴幼儿泪道阻塞泪道探通术并发症年龄

    通过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作用

    叶海力杜素芬张婷颜玉娥...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方法中,本研究将对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的作用予以重点分析探讨.方法 将 93 例青少年近视患儿作为主要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9 例,88 眼)与对照组(44 例,88 眼).对照组配戴框架眼镜,观察组佩戴角膜塑形镜并以眼轴测量监控.比较两组患儿戴镜前、戴镜后 6、12 个月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观察组戴镜前及戴镜后 12 个月的角膜地形图参数的变化情况,两组 12 个月眼轴增长情况;分析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眼压的线性相关情况.结果 戴镜前,两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无差异(P>0.05);戴镜后 6、12 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眼压、眼轴、屈光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戴镜前,两组平K、陡K无差异(P>0.05);戴镜后 6、12 个月,观察组平K、陡K分别为(40.96±1.12)、(41.10±1.13)D与(42.05±1.12)、(42.28±1.15)D,低于对照组的(42.63±1.22)、(42.70±1.24)D与(43.67±1.38)、(43.77±1.38)D(P<0.05).戴镜 12 个月后,观察组的平K、陡K均较戴镜前降低(P<0.05).戴镜后 12 个月,观察组角膜中心0~3 mm的平K和陡K较戴镜前明显降低(P<0.05).戴镜后12个月,观察组角膜表面不规则指数(CIM)、形状因子数(SF)均优于戴镜前(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屈光度与眼轴、角膜曲率平K呈现负相关(P<0.05),且眼轴是最大的影响因子;而屈光度与眼压、角膜曲率陡K未见明显的相关性(P>0.05).观察组12个月眼轴增长量(0.2313±0.12722)mm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3795±0.14125)mm(P<0.05).结论 通过眼轴的监测结果表明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作用.

    眼轴测量监控角膜塑形镜青少年近视防控作用

    不同修复材料用于恒磨牙窝沟龋修复的疗效比较

    王广航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修复材料用于恒磨牙窝沟龋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184 例(335 颗患牙)恒磨牙窝沟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牙分为A组(100 颗患牙,采用富士Ⅸ玻璃离子充填)、B组(113 例颗患牙,采用幻彩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C组(122 颗患牙,采用加强型流动树脂Beautifil Flow Plus F03 充填).随访 6~12 个月,比较三组治疗效果,观察三组修复失败原因.结果 随访 6~12 个月,A组修复成功率为 82.0%,B组修复成功率为 82.3%,C组修复成功率为 92.6%.C组修复成功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修复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充填物全部或部分脱落 12 颗,充填后敏感症状 4 颗,继发龋或微渗漏 2 颗;B组充填物全部或部分脱落 11 颗,充填后敏感症状 5 颗,继发龋或微渗漏 4 颗;C组充填物全部或部分脱落 5 颗,充填后敏感症状 3 颗,继发龋或微渗漏 1 颗.结论 采用加强型流动树脂Beautifil Flow Plus F03 充填修复恒磨牙窝沟龋,对于预防术后敏感及保持充填体的完整性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恒磨牙窝沟龋修复加强型流动树脂BeautifilFlowPlusF03幻彩光固化复合树脂富士Ⅸ玻璃离子

    不同血浆白蛋白水平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状态研究

    郑晓庆杨立宏王彩虹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血浆白蛋白(ALB)水平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 回顾性选取60 例肾病综合征患者,依据血浆白蛋白水平不同分为白蛋白 25~30 g/L组、白蛋白 20~25 g/L组、白蛋白<20 g/L组、正常对照组,各 15 例.检测四组患者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降钙素原(PC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统计比较四组凝血指标,并进行白蛋白与D-D、Fg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白蛋白 25~30 g/L组D-D、Fg、PCT、APTT、PT、TT、PLT、PDW、MPV分别为(0.64±0.14)μg/ml、(5.32±1.13)g/L、(0.24±0.07)ng/ml、(36.25±0.67)s、(12.77±0.43)s、(17.58±1.18)s、(230.23±10.14)×109/L、(12.32±0.45)fl、(10.52±0.22)fl;白蛋白 20~25 g/L组分别为(0.65±0.14)μg/ml、(5.35±1.25)g/L、(0.25±0.06)ng/ml、(36.64±0.72)s、(12.95±0.34)s、(17.66±1.22)s、(231.22±13.56)×109/L、(12.02±0.42)fl、(10.45±0.12)fl;白蛋白<20 g/L组分别为(1.14±0.03)μg/ml、(6.80±1.53)g/L、(0.27±0.11)ng/ml、(37.26±0.83)s、(13.20±0.30)s、(18.78±1.70)s、(272.23±11.23)×109/L、(11.62±0.45)fl、(10.25±0.14)f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4±0.04)μg/ml、(2.83±0.48)g/L、(0.20±0.10)ng/ml、(34.78±2.55)s、(12.01±0.58)s、(16.60±0.80)s、(221.23±12.05)×109/L、(12.65±0.41)fl、(11.14±0.52)fl.白蛋白<20 g/L组、白蛋白 20~25 g/L组、白蛋白 25~30 g/L组患者的血浆D-D、Fg、APTT、PT、TT、PLT均逐渐降低,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白蛋白 20~25 g/L组、白蛋白 25~30 g/L组患者的血浆D-D、Fg、APTT、PT、TT、PLT均低于白蛋白<20 g/L组(P<0.05);白蛋白<20 g/L组、白蛋白 20~25 g/L组、白蛋白 25~30 g/L组患者的PDW、MPV均逐渐升高,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白蛋白 20~25 g/L组、白蛋白 25~30 g/L组患者的PDW、MPV均高于白蛋白<20 g/L组(P<0.05);但白蛋白 20~25 g/L组和白蛋白 25~30 g/L组患者的血浆D-D、Fg、APTT、PT、TT、PLT、PDW、MP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四组患者的PCT比较无差异(P>0.05).白蛋白与D-D、Fg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0.262、-0.410,P<0.05).结论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白蛋白不同水平具有的凝血状态不同,白蛋白<20 g/L患者更易有高凝状态形成,白蛋白25~30 g/L肾病综合征患者也需全面评估凝血状态,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以减少血栓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肾病综合征血浆白蛋白凝血状态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