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报

詹福瑞

双月刊

1001-8867

tsgxb@nlc.gov.cn

010-88545141

100034

北京文津街7号

中国图书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探讨,提高学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以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专题论文为主,适当介绍相邻的学科知识。读者对象:国内、国外图书情报工作者及本专业科研、教学人员,偏重于科研教学人员,及相关企业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ibrary-Inside:AI赋能图书馆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基础模型

    张晓林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AI正引发知识服务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迫切需要推动AI与图书馆服务深度融合,打造符合新的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文提出,从第一性原则思维出发,面向复杂适应性系统,以问题驱动和场景驱动的创新和设计驱动的创新,不断演进发展AI赋能的图书馆服务的新质生产力.在回归原点分析"人们到图书馆干什么"的基础上,基于大语言模型+AI智能体提供的能力,提出Library-Inside作为AI赋能图书馆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基础模型,并描述了三种可能的实现模式:Library-Inside 1.0作为用户知识应用的智能助手,Library-Inside 2.0作为用户知识生产的智慧座舱和Library-Inside 3.0(Library×)打造用户AI赋能知识生产力的生态养育站.本文指出,要以战略创新推动图书馆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注意克服战略创新中的内在的结构性缺失和系统性偏差.图6.参考文献36.

    图书馆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Library-InsideLibrary×智能助手智能座舱生态养育站

    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科技情报事业发展思考

    林鑫曾建勋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在梳理我国科技情报现代化的演进历程和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阐述科技情报的"中国式"特征和"现代化"内涵,论述了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的五大特性:提供丰富化、层次化的科技情报服务,以适应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提供均等化、可及性强的公共科技情报服务,以落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精神;兼顾服务效能与以人为本,使科技情报视角下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实现科技情报工作中的人机共生、多主体协调,以满足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实现科技情报资源的自主可控与国际循环畅通,贯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科技情报事业战略和发展趋势,提出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科技情报现代化的新内涵和理论体系,构建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自主可控的资源保障体系框架,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高质量科技信息服务模式,重塑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的知识组织与情报计算体系,创新中国式科技情报现代化的组织保障和管理体制.参考文献27.

    中国式现代化科技情报事业科技情报现代化

    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基本范畴与核心命题

    徐拥军闫静
    3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档案学先后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和创新期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厘清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学科内核和学理内涵,是保持学科独立性、提升学科话语权、推动学科持续发展的必需之举.本文结合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内容,总结出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四个基本范畴及其十六个核心命题,并阐释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在四个基本范畴中,档案的本质及其形成规律是学科的逻辑起点,档案管理核心环节设计及理论应用是学科的立足之道,档案事业研究及其社会服务是学科的生存之基,档案学理论与方法是学科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总结归纳中国特色档案学的基本范畴与核心命题,有助于更新和延展学科内涵,使档案学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学科之林.图1.参考文献42.

    档案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基本范畴核心命题中国特色

    《个人信息保护法》视角下的隐私保护方法设计研究:隐私告知及其对隐私不确定性的影响

    刘百灵李洁易明李玉海...
    4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确保社会稳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移动应用(App)的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2021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缓解用户对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与保护的不确定性的突破口,展开隐私保护方法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个人信息保护法》中App服务商需要告知用户的隐私相关信息,理解用户对这些隐私相关信息的偏好,据此提出并设计App下载阶段面向用户的隐私告知方法,并通过基于插图的实验方法展开三项研究,系统探究用户在App下载阶段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以及隐私告知对用户隐私不确定性和App下载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中国App应用中,用户普遍存在隐私不确定性,且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具有情境依赖性,即在信息敏感度更高的移动应用环境下,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更高.本文提出的隐私告知能够有效缓解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并且显著缓解隐私不确定性对App下载意愿的负向影响.图6.表8.参考文献44.

    个人信息保护隐私不确定性隐私告知隐私保护

    数智时代信息服务中的隐私困境及应对策略——基于隐私让渡视角的探索

    王丹姜艺陆伟
    6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的信息服务中,用户的隐私让渡虽然带来了双赢,但也引发了诸多隐私困境.本文以用户隐私让渡为切入点,通过扎根理论以及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系统辨析数智时代信息服务中隐私范畴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隐私让渡引发的隐私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首先,结合时代背景系统阐述隐私的理论范畴和实践范畴;其次,剖析隐私让渡的内涵,构建以用户隐私为核心,包含五个维度、四个象限的隐私让渡边界模型,并结合数智时代信息服务中的隐私范畴、隐私让渡边界模型、信息服务过程,分析数智时代信息服务中的隐私困境;最后,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本研究有助于厘清隐私让渡中的隐私问题,探究隐私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促进隐私相关理论发展的同时,赋能数智时代的信息服务及隐私治理.图2.表3.参考文献44.

    数智时代信息服务隐私困境隐私让渡

    历史地图知识组织:需求、框架及实践

    齐小英杨海平
    8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地图是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信息隐含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杂网络中.为了高效发挥历史地图的地理空间表示作用,深入挖掘其历史价值、人文价值与证据价值,需要构建统一的历史地图知识组织框架与语义组织模型.本文从形态描述需求、内容描述需求、地理知识服务、文化知识服务、证据知识服务五个维度对历史地图的服务目标进行系统分析,获得"读图者"与"资源管理者"对历史地图的知识组织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包含历史地图文本化、概念识别、本体构建以及知识关联路径与关联模式等核心环节的历史地图知识组织框架,并阐述各环节及其之间的核心含义与逻辑关系,形成了历史地图的结构化、数据化、语义化组织机制.本研究为历史地图提供了完整的语义描述范式,丰富了多源异构信息载体的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图3.表5.参考文献41.

    历史地图知识组织知识关联本体语义组织

    数据故事的内涵、生成及应用研究

    朝乐门
    9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是古老的艺术和文学体裁,而数据故事是大数据时代新兴的一门科学与工程技术.数据故事的公式化定义揭示了数据故事已有定义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聚焦数据故事化中的主要矛盾,加深了对数据故事的理解层次,较好地支持数据故事的自动生成.数据故事的两个主要阶段、三类核心科学问题、四个基本特征以及五个关键要素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数据故事的知识体系.数据故事的生成过程模型——DAIS的提出不仅明确了数据故事生成过程中的四个关键要素——数据、分析、洞见和故事,而且深入探讨了每个阶段的工作要点.数据故事具有体验、解释和启发三种主要功能,是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桥梁.数据故事将成为元宇宙为代表的虚实结合型应用问题研究的关键课题之一.图8.表3.参考文献58.

    数据故事数据科学数据洞见数据分析叙述

    国外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研究主题、框架与前瞻

    李秋实陈一段若阳
    117-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掌握国际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全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选取新世纪以来国外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研究的代表性文献,运用系统性综述方法,凝练研究热点主题,从系统论和复杂性视角构建整合性研究框架,前瞻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当前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内涵、转型前因条件、转型过程机制和转型影响成效四个方面.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具有注重用户需求、技术驱动、机构合作融合的特征;外部环境、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是转型的前因条件;通过资源融合、众包交互、合作协同的转型过程机制,公共文化机构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效能,增进社会福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未来方向,以期为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平稳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图1.参考文献48.

    公共文化数字化转型整合性研究框架

    书讯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