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馆学报
中国图书馆学报

詹福瑞

双月刊

1001-8867

tsgxb@nlc.gov.cn

010-88545141

100034

北京文津街7号

中国图书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发表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开展学术探讨,提高学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人才,促进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以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领域的专题论文为主,适当介绍相邻的学科知识。读者对象:国内、国外图书情报工作者及本专业科研、教学人员,偏重于科研教学人员,及相关企业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古籍活化的实践框架与发展路径

    王昊王蕾
    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古籍事业在新时代迎来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文化使命,有序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中华古籍活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然而,中华古籍活化实践框架与发展路径的诸多问题亟待理清.本文界定中华古籍活化的概念,阐释中华古籍活化的思想内涵,分析中华古籍活化的难点,构建包括活化主体、目标对象、活化内容、活化技术、活化方法等要素在内的中华古籍活化实践框架;在系统分析中华古籍活化各个要素的基础上,从坚持一个根本目标、突出两项核心要点、满足三种服务需求、整合四种主体力量、实施五大活化策略五个维度提出面向新时代发展目标和文化使命的中华古籍活化发展路径,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华古籍活化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丰富我国古籍保护学科知识内容.图2.参考文献27.

    古籍中华古籍活化古籍保护利用古籍传播推广

    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应用路径及发展策略

    李明杰郑翔关思雨
    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人文在古籍研究、古籍推广、古籍整理领域都有应用价值,但从结果来看,在古籍整理领域更具实用性和广泛性.与传统古籍整理范式相结合,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应用路径有二:一是传统古籍整理方法的数据化再现,包括实体保存性整理、文本复原性整理、内容组织性整理、语义阐释性整理等方法的数据化再现;二是传统古籍整理成果的数据化再利用,即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字化形式的书目、注释、类书、辞书等古籍整理成果进行数据加工,发掘其潜在的学术价值.与数字环境下古籍整理新范式相结合,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第三条应用路径是对古籍原文蕴藏的知识进行数据化加工,表现为专题、专类、专书的古籍数据化整理,尤以时空数据的历史地理分析与可视化、人物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为特色.本文从以上三条路径对数字人文在古籍整理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了学术史梳理,并探讨了每种路径的发展策略.图4.参考文献72.

    古籍整理古籍数字化古籍数据化数字人文

    批判信息学:守护信息活动中的主体性

    李桂华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判信息学聚焦于信息技术应用对信息活动中主体性的冲击,探寻从制度和技术角度守护主体性的路径,是对信息环境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学术响应.本文对批判信息学进行溯源,梳理其逻辑合理性和研究特征,认为批判信息学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学认识论,聚焦于信息活动中用户的主体地位缺失问题,从负面作用角度对信息管理活动展开辩证性思考.同时,批判信息学已经成长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它以守护信息活动中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主要有三种研究目标,从技术批判和规范批判两个角度展开,已覆盖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问题.我国信息学领域有必要将批判信息学作为重要研究方向加以建设,实现从"利用信息技术"向"构建信息秩序"延伸,从服务于被动的用户向提升用户的自主性转向,面向广阔的问题空间展开通观性思考.参考文献62.

    批判信息学主体性信息活动批判理论

    社会技术融合:政策信息学的由来、范畴与框架

    吴江王凯利
    5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信息学是涉及政策科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领域,从情报学视角去观察和梳理政策信息学的由来、范畴与框架,能为政策信息学提供学科发展的土壤,并增强情报学的话语权和生命力.首先,本文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从社会和技术两方面系统阐述了政策信息学的缘起由来,并阐明其研究范畴,对代表性概念及研究进行总结和辨析.其次,从社会技术融合视角构建了面向政策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信息学分析框架,梳理政策信息学分析的研究问题、方法和工具.最后,对政策信息学的研究与应用进行展望,认为未来政策信息学将继续进行社会技术融合,并围绕全流程分析、全数据挖掘、全主体服务、全方位评价、全时空推演等五个方面深化拓展.图5.表3.参考文献66.

    政策信息学社会技术系统政策过程学科交叉政策大数据

    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素养:内涵、框架与实施路径

    蔡迎春张静蓓虞晨琳王健...
    7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和智能化背景下,AI素养的出现对长期从事素养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AI素养研究进展,从AI素养内涵、框架和教育实施路径方面展开全面探讨,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AI素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研究认为,AI素养起源于"素养"的进化和AI的催化,AI素养不仅是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更是一种全面的、与时俱进的技能和知识体系,更应该将关注的视角转向AI素养对于普通大众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引入KSAVE模型构建AI素养框架,覆盖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伦理五个关键领域.在此基础上,论述高校图书馆参与AI素养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辨析信息素养、数字素养、AI素养的异同,提出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建议从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构建与实践应用、道德觉醒与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开展AI素养教育,为培养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AI素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表1.参考文献55.

    数智时代信息素养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素养

    "数智赋能"驱动档案学学科范式变革

    金波杨鹏
    8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在数据赋能和技术赋能双重催化下,档案管理对象进一步向档案数据延伸,档案管理模式向数据化、智慧化方向拓展,学科对象的变化必然引发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重组再造,档案学学科范式亟待重塑.本文立足数智化浪潮,结合档案事业发展态势,探索构建档案学学科范式演化矩阵,将档案学理论发展与档案业务实践置于多元立体的时空范围与生态格局中.当前,档案学学科范式正由传统档案文件史料范式、主流档案信息资源范式向前沿档案数据智能范式运动转化.聚焦档案学理论创新发展与档案事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从价值观"思维意象"、问题域"情境现象"、方法论"场景具象"、理论树"生态景象"、共同体"文明形象"等层面系统缔构档案数据智能范式新图景,塑造与数智时代相适配的档案学学科理论体系与知识创新体系.图2.参考文献36.

    数智赋能档案学学科范式档案数据智能范式

    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弱化特征及优化策略——基于中部3省27个行政村的田野调查

    陈庚周若依
    100-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公共阅读空间构建是推动农村阅读服务转型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及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空间视角阐释农村阅读服务问题,凝练出"空间生产—空间参与—空间获得"三维研究框架.研究发现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呈弱化特征.在空间生产维度上,物理资源基本齐备,制度和文化生产相对式微;在空间参与维度上,农村居民阅读参与的能力、意愿和实践"三低",主体能动性不强;在空间获得维度上,低质的功能体验、浅层的价值获得和阅读身份认同不足并存.这些特征由体制性、技术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等因素引致,需因应施策.农村公共阅读空间的优化,应以需求为本位调整空间生产逻辑,以效用拓展为目标实现空间功能复合化和布局网络化,以地方特色资源为基础形构内嵌式空间结构,以数字技术变迁为引领构建虚拟阅读空间,以内生需求激发为旨归促进村民文化资本积累.表3.参考文献43.

    农村公共阅读空间农家书屋阅读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社区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第四届中国图书馆馆长高级论坛暨阅读推广人与馆长对话论坛综述

    王翩然王钰婷张久珍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3月30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第四届中国图书馆馆长高级论坛暨阅读推广人与馆长对话论坛.24位专家围绕会议主题"社区图书馆与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开展深入讨论,本文综述了主要观点.在"图书馆专业能力与图书馆体系化发展"议题下,与会者指出需要从融合发展能力、地方资源建设能力、专业化阅读推广能力、人才队伍建设能力、标准化建设能力五个方面提升图书馆专业能力;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布局可以借鉴较为成熟的图书馆体系化建设经验;以体系化的发展势头为引领,推动图书馆事业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发展迈进.在"社区图书馆融合发展路径"议题下,与会者指出需要明确社区图书馆定位,服务用户需求;做到从社区建设向社群建设的转化,鼓励中心馆和总馆开发"工具包"用于社区图书馆建设.在"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理论与实践"议题下,与会者从阅读推广执行主体、服务对象、内容建设、推广渠道、效果评估等方面分享了丰富的经验.未来的工作重点是制定面向社区图书馆应用场景的服务实操手册与工具包,联合学界、业界建设新的研究集群.参考文献9.

    社区图书馆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融合发展专业化体系化

    马列图书分类法源流考

    黄会奇
    12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的四大图书分类法《人大法》《中小型表》《科图法》《中图法》中,均将马列总论类图书单独列类并置于各部类之首,学术界关于这一做法的起源和发展观点不一.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厘清我国"马列图书分类法"的源流和发展历程.我国关于马列图书的分类始于延安时期,这一时期马列图书是各图书馆的主要馆藏资源,而旧图书分类法无法适应馆藏整理的需要.在当时延安图书馆协会的组织协调下,马列学院图书馆、中山图书馆、鲁迅图书馆、鲁艺图书馆等共同研讨,开创了"马列图书分类法",即将马列主义总论类图书独立为大类并且居于首位,各专题类图书放在其余各大类二级类目的第一位.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大法》和《革大法》直接继承了延安时期的马列图书分类法,而后四大图书分类法在马列图书分类法方面也归于统一,这是对延安时期新图书分类法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列图书分类法".参考文献36.

    马列图书分类法源流延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