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杨平、李可可

月刊

1002-235X

Chinabookreview@163.com

010-64173406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中国图书评论/Journal China Book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书讯

    3-7,封4页

    读书的境界——写在世界读书日·中国全民阅读大会之际

    刘汉俊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试图对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如何才能读好书,读书对个人成长,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什么作用,今天如何读书等问题,进行探讨.

    没有什么打败坚持读书民族

    985学子焦虑:优绩主义与社会结构下的精英困境

    朱丽丽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优绩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整体性地反思 985 学子焦虑现象的社会心理与深层机制.根据访谈对象的生命自述,深入剖析功绩主义理念下的自我规训与自我剥削、985 高校内部的分层与流动、优绩主义承诺下的希望、努力与落空等各个层面.高校隐形的优绩主义新包装、多元而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985 标签的光环与负担、"上"与"下"的隐忧与动力、优绩主义的承诺与失效、普遍性社会结构与 985 学子焦虑的关联等诸多问题,揭示了 985 学子焦虑现象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希望通过深描,讲述优绩主义盛行时代中国精英学子的生命故事及其情感认知,并在"理解他人的理解"中观照写作者自身的生活世界,达到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历史、与世界的沟通与和解.

    优绩主义985学子焦虑情感

    显与隐之间:985学子焦虑的传播机制与媒介调适策略——兼论数字青年与新媒介技术的复杂关系

    张帆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度媒介化社会,日益出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交往形态,作为结构性力量的传播机制,参与社会情感结构的形塑.在 985 学子焦虑的生成与扩散中,社交媒体展演、媒介的社会氛围渲染和知识社会的信息问题共同发挥作用.985 学子则在与媒介关系的调适中采用展演、断联与驯化的策略,意图缓释焦虑.985 学子焦虑与传播机制双向互构,呈现出"显与隐之间"的矛盾特质.自我披露和自我隐藏的交织折射出数字青年与新媒介技术的复杂关系,反映社会与媒介关系的推进、调适与变革.将"附近"概念和"重建附近"的出路引入新媒介领域,会发现社交媒体已搭建一个融合"远方"和"附近"的第三空间,数字青年"重建附近"的出路可能被数字媒介技术介入后搭建的复杂媒介情境迷惑和抑制.

    985学子焦虑媒介调适数字青年"重建附近"

    焦虑:985学子的结构性情感与叙事疗愈

    张钟元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每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客观结构和情感律动,但随着优绩主义原则占据主流,利益格局变得相对固化,通过教育向上流动的机会变得越发困难.近年来,高校学子的情感基调演变受到广泛关注.焦虑作为一种结构性情感产物,是时代变迁、社会资本、社会时钟和教育机制等社会结构因素同时作用于 985 学子身上的显著体现,其根源正是对于结构性困境的无能感.本文从焦虑这一结构性情感产物入手,结合其在 985 学子中的具体呈现,分析这种结构性情感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补充一个观察优绩社会的情感视角,在反思内卷时代的同时,厘清通过叙事能进行何种疗愈,并重建怎样的意义,将叙事纳入青年能动性策略之中,阐述叙事疗愈在这个时代中的重要作用.

    焦虑结构性情感叙事疗愈985学子

    胡适"不赴清华政治学会演讲"重考——从一封新发现的佚信说起

    韩佳童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1 年 5 月 29 日,《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载胡适佚信一封.本文以此为入口,综合使用本证、旁证、反证、理证等考证方法,对胡适未赴清华政治学会演讲史实进行重新勾勒,对胡适未前往演讲原因、胡适回避政治心态存续的时间段等问题进行重新考证.弥补《胡适全集》与年谱之缺,丰富对于胡适这一时期行迹、心理的认识.

    胡适演讲清华大学

    "管理你的情感!"——劳伦·伯兰特的公共情感研究

    周彦华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情感研究"的领军人物,劳伦·伯兰特(Lauren Berlant)在女性主义和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将私人化的情感理论推向了公共领域,并运用它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传达、公共情感、流行文化中的亲密性等.她深刻地剖析了新自由主义制度下"美国梦"是如何推销一套经营美好生活的法则来规训公共情感的,从而开创了别具一格的公共情感研究范式.伯兰特的公共情感理论为我们思考个体如何克服焦虑、管理情感提供了理论空间.

    劳伦·伯兰特情感理论公共情感民族幻想"美国梦""残酷的乐观"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七大关系之摭议

    周小雅陆道夫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汉英两种语言因为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巨大差异而呈现出表达习惯上的七大关系.中国文化典籍英译由来已久,其准确性、流畅性关乎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立.在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氛围中,如何有效处理好这些对比关系,并把它们运用到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实践中,就显得不可或缺.

    典籍英译七大对比关系翻译策略

    新旧"族裔散居"身份的反思与文化身份的范式革命

    徐明玉李艾霖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霸权下的文化身份话语清晰而强大,要么放弃自我融入"集体",要么保留自我成为"异类",是全球化语境下族裔散居人群面临的困境.参与"种族清洗"和"寻根"的旧式族裔散居人群在历史和文化中被定位,成为流亡的他者.为了走出"位置化"僵局,霍尔将新式族裔散居人群带入"世界主义"新语境之下,新式族裔散居人群被赋予"流动"而非"流亡"的新身份.借此,霍尔构建了"外部"高度耐受、"内在"高度自由的"世界主义者".

    新式族裔散居文化身份差异政治接触地带世界主义

    民俗学的表演理论和"表演转向"——与何成洲教授《表演性理论》的跨学科对话

    李牧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 20 世纪中后期开始,原以民间文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俗学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表演转向",它将关注的重点投向文本实际发生的现场,即语境.这场转向与何成洲教授《表演性理论》中所描述的文学艺术领域发生的、从"文本"向"事件"的转变构成了一次奇妙的遭遇,而跨学科对话的基础便是"表演".

    表演性语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