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图书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图书评论
中国图书评论

杨平、李可可

月刊

1002-235X

Chinabookreview@163.com

010-64173406

100027

北京市朝阳区春秀路太平庄10号

中国图书评论/Journal China Book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前沿性、知识性、可读性的图书评论刊物。它的宗旨是: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努力为文化界、学术界、读书界、出版界相互沟通与联系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书讯

    3-7,封4页

    无边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历史经验和问题意识

    胡亮宇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费舍(Mark Fisher)是英国著名学者、文化批评家,生前出版多部著作,长期在公众媒体、互联网上发表大量文化评论文章,具有公众影响力.本文围绕其最近出版的中译本《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讨论费舍对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并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尝试经验性地探讨和回应他的批评事业,并建立他的思想与今日世界可能发生的对话.

    马克·费舍文化研究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马克·费舍的文化批评选题指南

    陈琰娇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出版之后,意外地获得了巨大成功,马克·费舍也由此成为文化批评的又一个代表性人物.但费舍的成功与其梗图的流行又包含着被"误读"的阴影,这也彰显了当前时代的核心文化逻辑:二创才是作品,原作只是素材.尽管费舍在书中明确解释了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也提出了应对困境的相应策略,但这本书并不是框架清晰的资本主义批判论纲,更适合被看作来自费舍的文化批评选题指南.在费舍看来,只有从无数微小的此刻出发,才能面对沉重的未来,而他将始终在K-PUNK等待着与我们会合.

    马克·费舍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文化批评

    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未来——2023年度中国大陆文化研究年度图书盘点

    姜琦胡疆锋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变革引发的时代风暴正在席卷全球.面对现实经验的断裂和未来的诸多不确定性,2023 年度的文化研究依然直面最贴近现实的文化现象与问题,以其敏锐和深刻的洞察力,帮助我们透析时代的肌理,重新连接起那些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潜在线索,从而在迷雾重重的前景中重新锚定未来的前进方向.

    文化研究图书盘点现实批判数字技术

    天下诸子

    蒋原伦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天下》篇开中国 2000 年学术批评之先河,将先秦诸子中主要门派的特点逐一勾勒,加以品评.这种格局恢宏、俯瞰各家的气度是此前上百年学术争鸣的结晶,也是因时因势而成.文章除了对墨家和道家等有所描述,还对当下人们不怎么熟知的宋钘、尹文子、彭蒙、田骈、慎到、惠施等的思想学说做了评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学术资料.

    道术为天下裂诸子不出于王官

    精神范畴的概念有什么用

    林云柯
    52页

    融贯性的寻求——鲍桑葵对卢梭"普遍意志"概念的批判性阐释

    陈飞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卢梭的"普遍意志"概念中,个别意志会与普遍意志相悖,个人利益可以违背共同利益,因为履行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最终成为非正义的存在,长此以往将造成共同体的覆灭.英国观念论者鲍桑葵则用融贯性理论—有机整体国家观来阐释卢梭的普遍意志,认为普遍意志并非一种无法遏制的追求利益的冲动;相反,诉诸普遍意志是理性无法根除的冲动和需求,即使个别意志与普遍意志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但理性存在者由于具有趋向融贯性的理性冲动,仍然会将个别意志带向普遍意志、带向共同体,不同的个别意志需要纳入一个更加融贯完备的普遍意志中,才能保证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完善.

    鲍桑葵卢梭普遍意志融贯性理论

    "魂魄"与"本体":亚里士多德灵魂概念的传入与汉语词汇的形成

    陈仪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汉语中的"灵魂"概念在明代前主要指"魂魄"或"神识",今天所说的"灵魂"很大程度上还包含了明末传入的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诸多特点.但由于现代科学对于亚氏理论的颠覆,晚清以后的概念刨除了原本所包含的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部分,淡化了神学和宗教色彩,使得今天所使用的灵魂概念仅保留了其形而上学的部分.

    灵魂魂魄亚里士多德

    "斯文尽丧"还是"斯文未尽丧"——五代审美文化史研究中一段问题史再议

    刚祥云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五代是介于由唐入宋的过渡时期,是连接两座文化高峰的"垭口",亦是观测中国文化重心渐次南移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原地带因延续唐末藩镇割据、武夫专权,变国若传舍,战争不断,文化总体处于凋零状态.然而,在中原文化凋零之际,南唐、吴越、川蜀、南闽等地因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与文化建设,通过兴建学校、藏书、修史、刻经、文教、科举、书艺创作等方式培养"多秀士",护持文脉,使得流淌在乱世夹缝之中微弱的"文化绵流"和"尚文余绪"以及个别审美新风尚得以发展,不绝如缕,汇入宋代,为宋初百年文化建设做了铺垫.以此来反观宋人评断五代"斯文尽丧",可能另有隐情.

    五代美学斯文尽丧刻经修史

    《文学与文化》2024年第2期目录

    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