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房四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房四宝
中国文房四宝

李晓坤

双月刊

1006-1843

95.cn@163.com

400 011 9501

100095

北京市朝阳区立清路7号院

中国文房四宝/Journal Chinese Four Precious Writing Articles
查看更多>>文化刊物。该刊宣传贯彻党的改革方针和文艺政策,继承和发扬文房四宝的民族文化传统,增进国内外和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巨型悬臂叠衬式历史地域文脉景观雕塑--《麟州壮歌》

    鲁国龙程平
    6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木县悠久的历史地域文脉和人文气息,创作了伟大的历史巨作景观雕塑群观《麟州壮歌》。她的艺术表现通过新、奇、异、特、美审美形成核心。而当今中国城市景观雕塑缺少深层次的文脉表达,很难体现地域时代厚重感,只有在现代景观雕塑设计语言中融入历史文脉,使二者相融相汇,才能使城市景观雕塑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历史地域文脉景观雕塑传承

    浅谈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画

    马兰
    6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艺术丰富多彩,内涵深厚,其中山水画的影响力很大。西方艺术也是非常精彩,流派很多,风景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绘画门类。中国山水与西方风景各具特点、各有千秋,有着很多的差异。它们把美丽的自然风光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都是世界文化之林的瑰宝。

    中国山水西方风景

    写意花鸟画的笔墨表现

    丁姝睿
    6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笔墨是中国绘画的根本语言,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笔墨技法是中国画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技法,一副作品的好坏与其笔墨技法的运用息息相关。因此钻研笔墨技法,提高笔墨的表现力,升华笔墨的感染力,是中国画最根本的所在,更是探索、发展中国花鸟画的精华所在。在笔墨技法中,比和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缺一不可。正所谓立意用笔,得意靠墨。早在唐代就确定了笔墨技法的重要意义。写意花鸟画的精髓重在写意二字,这里就要考虑到笔墨技法的应用,在写意花鸟画中,通过水作为媒介,对墨进行不同层次的侵蚀,让墨色进行丰富的变化,经过墨色的灵活变换和层次的转变,从而创造由水墨痕迹造成的形态变化。

    笔墨中国花鸟画精髓变化

    中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过程

    刘琳
    6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在我国古代儒、道、佛哲学思想的孕育下产生的。其中道佛哲学思想对意境论的形成起的作用比较大。道家的所阐述“道”的最高境界的玄妙特征及“言不尽意”的思辨性,为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佛教哲学的宇宙观和心性理论及禅宗的直觉思维方式,体验、顿悟等修持方法,渗透到艺术领域,并直接导致了意境论的产生。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在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影响。

    意境中国绘画山水画

    从“礼乐诗书”谈素质教育

    张钰晨
    6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质教育在中国历来是倍受关注的话题,德育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礼乐诗书”是孔子的传统教育理念,他提倡的“诗、书、礼、乐”所其实是礼教、乐教、诗教、书教。儒家教育十分重视与社会人文相关的知识技能培养以及情感熏陶。孔子教授这些课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而是为了要提高人们的素质修养。所以“礼乐诗书”对中国的素质教育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影响到世人们的教育问题。

    礼乐诗书孔子德育素质教育

    《品花宝鉴》同形量词初探

    宋琰
    6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花宝鉴》是晚清的一部描写贵族子弟和梨园戏子生活的世情小说,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狭邪小说。这本书是用白话文写成的,清朝晚期汉语的量词已经发展的很完备了。本书的口语化程度很高,可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语言面貌,对研究汉语的量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书中的同形量词进行比较研究。

    《品花宝鉴》量词同形量词近代汉语

    浅析吴镇及其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

    白灿
    6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镇是元代书画四大家之一,一生过着隐居生活,重视隐逸并以清高的气节自出,山水画中的“渔父”形象就是自己人生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吴镇的生平、山水画中“渔父”形象的创作动机,以及“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山水画作品中的艺术体现,揭示了吴镇孤傲清高,与世无争,超然脱俗的艺术人生。

    吴镇渔父山水画超然脱俗

    无中生有--论老子道的无为而无不为

    王倩
    70-7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1道对于很多人来说虚无缥缈,很多人并不能对道有个清楚的认识。常常在谈到道家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论调是“避世,无为”,而这个“无为”是消极不作为的意思,与老子提倡的道之“无为”的“无为”有本质的区别。本文取《老子》之中数篇以简要论述老子道之“无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闻道,对怎么无中生有,如何“无为而无不为”2什么是“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3有一些大致了解。

    老子无为无不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看颜色词“白”和”white”的隐喻用法

    叶幸
    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色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随着人们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大量记录颜色词语的符号---颜色词开始广泛使用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内涵。在社会发展中,颜色词在其本身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类比的隐喻方式产生了很多引申义,为语言形象化做出很多贡献。本文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分别介绍了在汉语和英语中“白色”的含义的不同,继而对比这两种文化中白色的不同引申义,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颜色词“白色/white”的使用方式和内涵。

    认知角度颜色词”白/white”隐喻用法

    李白《静夜思》两则英译文评析

    曹娟
    72-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原诗解读,译者的翻译立场、翻译方案和翻译视界,译文内容三个方面来评析张炳星和朱曼华所译的李白《静夜思》英译本。评析结果:张译本在意,音,形方面均未能准确地传达原诗的美感;朱译本在音美和形美上可圈可点,但是逻辑和语法上的瑕疵使其未达到意美这一诗歌翻译第一标准,因此较为遗憾。

    静夜思唐诗英译李白诗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