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刘梦溪

半年刊

1003-0190

010-64813409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文化/Journal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中国文化》杂志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周秦之變:從血緣家國到政治國家中國歷史五大變局論之一

    任劍濤
    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秦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變局:西周以宗法血緣建構國家,成爲中國歷史的一大突破,具有奠基性意義的血緣家國由此誕生;秦代以郡縣制重構國家,促成了血緣家國向政治國家的轉變,是中國古代國家建構塵埃落定的標志性事件.周秦之變,是中國古代國家成型的一大變局.這是一次由兩場建國探索而成就的變局:西周的血緣家國建構,讓建制性政治社會確立下來;秦代的政治國家構造,讓穩固的政治秩序挺立起來.周秦之變,成爲中國古代國家建構因時而變的一個大結局:古代征服性與統治性特徵同具的國家,不僅讓中國從此具有了牢固的國家架構,也讓中國的國家建構走在世界前列.周秦之變,因此具有了它制度性建構國家的中國意義與官僚化治理國家的世界意義.人們勿需對血緣家國的周制所殘留的君民一體心懷向往,也不必對政治國家的秦制所帶有的暴戾性心存憤恨.那是早期國家建構的歷史印記.在當下,人們應取不同於傳統的現代國家建構理路,這是由古今之變所決定的狀態.

    周秦之變血緣家國政治國家

    論道教與道教研究羅爭鳴《雲笈管蠡》序

    陳尚君
    33-36页

    再論蜀石經與大和舊本關係

    虞萬里
    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後唐長興本之經文依據唐石經,有《册府元龜》《五代會要》等記述.蜀石經母本來源,没有明確的文獻記載.宋人所説"大和舊本""雍都舊本""大和本"原與"大和石本""雍京石本"亦即唐石經相對,但後世却將兩者混同,以致形成蜀石經亦取唐石經爲底本的觀念.仔細辨析、區分宋人所述幾種文本概念,結合六朝唐代寫本流傳和李唐多次的校勘活動,得知鄭覃在經注合一的大和舊本基礎上校勘後,取經文上石鎸刻成開成石經,其校勘後的舊寫本仍作爲官方文本保存和流傳.五代後蜀有多條途徑獲取大和舊寫本,由於其爲經注合一之本,符合孟蜀石經經注兼刻的要求,故爲毋昭裔、張德釗等所取.在作爲"古本之終,今本之祖"的唐石經經文獨傳千年之後,能够獲得承襲大和寫本的蜀石經殘石經文和注文,可以使我們一睹唐代寫本面貌的某些片斷,從而認識到張德釗、孫逢吉等書寫的蜀石經雖然錯訛連篇,却從某種角度真實反映出寫本時代的迹象,因而也顯得彌足珍貴.

    大和本蜀石經母本唐石經長興本

    歷史與理想之間的前因後果周初洛邑殷民之族的形態與《周禮》所見治理殷民的理想模式

    賈海生
    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周初期,被遷徙、安置在洛邑的殷商遺民皆是聚族而居,各族所作銅器往往都綴以族徽.着眼於洛陽出土銅器上的族徽,以甲骨卜辭、銅器銘文等資料爲證,洛邑殷民之族的數量、大小及内部形態皆可揭而明之.洛邑殷民生活在周禮已成氛圍的西周時代,却以各種方式堅守自己的傳統,表明尚未徹底認同西周王朝.《周禮》是一部呈現天子在洛邑設官分職以實現天下之治的制禮之書,提供了一種治理洛邑殷民的理想模式,表現了借助周初史實實現治理外來移民的政治智慧.以出土資料爲證,既能觀察到構建的理想模式爲了體現治理殷民的主觀意圖而忽略了對歷史事實的客觀反映,同時也能體會到真實歷史與理想模式之間的前因後果.

    洛邑殷民族氏形態理想模式

    先秦貴族婚外性關係與有關觀念及問題中國古代性文化探索之二

    江曉原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對先秦貴族高度開放的婚外性關係文獻記載作了系統考察,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古人對於"淫"和"亂倫"等問題的觀念演變.最後討論了一些西方文化人類學家所主張的上古"兩性隔離制度"在中國史籍中可能的綫索,認爲目前尚無法證實這種制度曾在中國上古存在過.

    亂倫兩性隔離

    唐代酒家兼營"櫃坊"考

    胡文輝
    73-79页

    一弦琴補證

    胡文輝
    80-83页

    西漢長安的閭里

    張繼海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依據文獻提供的蛛絲馬迹,結合考古發掘成果及近人之研究,嘗試推論西漢後期長安城的間里分布、規模大小、形制結構等;并以此爲基礎,借以窺見漢代城市居民的居住狀態,對"閭左"這一前人聚訟紛紜的問題提出新的解釋.文章還梳理辨析了目前可考的長安里名,將長安城的郊區也納入考察範圍,進一步探討其人口規模與西漢末年長安縣户口統計的關係.

    西漢長安城間里城市人口間左

    臺灣廟宇楹聯中的中華文化與風土特色

    李淑珍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臺灣保存的中華文化,除了文人大傳統之外,更有庶民之小傳統,寺廟就是其中之一;而寺廟楹聯爲文人爲地方信徒所撰寫,具有教化作用,則可謂大傳統與小傳統之間的媒介.清代臺灣號稱難治,官方遭遇的挑戰至少有三:其一是如何使南島語族部落林立的島嶼逐漸漢化;其二是如何使偷渡來臺的羅漢脚接受文教;其三則是如何面對反清復明傳統、消解官民對立.本文以明清時代臺南地區爲例,討論廟宇楹聯如何反映當時的士紳心態,特别是他們如何透過這個公共載體來教化百姓、或傳遞官方意識形態.全國性信仰放在臺灣的歷史脉絡中,孔廟象徵中華文教的移植,玄天大帝代表對明代正統的懷念,關公則被清代官方用來獎勵忠節.而表現地方特色的神祇,海神媽祖與醫藥神保生大帝都與渡海來臺的移民有地緣關聯性;至於王爺信仰及鄭成功崇拜,更是暗藏了臺灣民間抗衡清代官方的社會力量,清廷最終必須退讓,與這些信仰妥協.總之,臺南地區的廟宇,一方面反映了中華文化在此地開始扎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此地强烈的風土特色.

    清代臺灣廟宇楹聯中華文化風土特色

    輪迥的菩薩:觀音信仰與活佛轉世

    沈衛榮侯浩然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圍繞着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展開,從藏文文獻出發,以藏傳佛教的内部視角,揭示活佛轉世系統在西藏形成的前因後果,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活佛轉世系統的形成與后弘期藏地本生故事的創作和觀音信仰的傳播緊密相關.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觀音信仰本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