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

刘梦溪

半年刊

1003-0190

010-64813409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文化/Journal Chinese CultureCSSCICHSSCD
查看更多>>《中国文化》杂志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北京、香港、台湾同时出版的大型学术刊物。以“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为办刊宗旨;确信文化与传统政治更永久,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愿成为海内外学人发表高质量论文、交流学术讯息的公开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辯菩薩傳略以名諱、生平、傅説爲中心

    何歡歡
    34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辯是活躍於公元五、六世紀的南亞思想家,中觀學派的實際建立者,一般被尊稱爲"清辯菩薩".目前公認屬於清辯的著作在漢傳佛教中有波羅頗蜜多羅譯《般若燈論》、玄奘譯《大乘掌珍論》,藏傳佛教中主要流行智藏和焦若魯堅贊翻譯的《般若燈論》、阿底峽與弟子楚成傑瓦翻譯的《中觀心論》及注釋《思擇焰》,其中僅《中觀心論》現存梵文本,這些論著都具有濃厚的哲學與論辯色彩.清辯的學説經由漢文和藏文的傳譯,在東亞世界有着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本文梳理了漢、藏文史料中有關清辯的名諱、生平、傳説等的記載,考證了多種文獻間的齟齬之處,并對百年來國内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進行了評述,試圖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這位古代論師的世間樣貌,爲進一步了解其論著思想提供更豐富多彩的"背景書".

    清辯《大唐西域記》玄奘中觀派

    近代中國佛教與世界以譚嗣同的"愛國"佛教思想爲中心的研究

    李雪濤
    363-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爲戊戌變法勇猛鬥士及"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生平篤信佛教,遺集中有不少詩文涉及佛教思想、佛學理念,且從中國佛教資源中繼承了諸如"平等"、"無我"、"無畏"等思想,進一步從中國近代以來啓蒙運動的意義上對這些概念進行了闡釋.本文試結合譚氏所處的"三千餘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梳理他的"愛國"佛教思想.筆者同樣認爲,譚氏以佛教爲主的雜糅生死觀,也是他"以救中國爲下手,以殺身破家爲究竟"的大無畏精神的理論來源.

    譚嗣同"愛國"佛教思想中國近代史變局

    "其辭極溪刻,指摘甚當"有關入矢義高兩篇書評的一些史料

    高山杉
    378-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針對新中國出版的古典文史研究著作,日本漢學家入矢義高曾經連績發表過一系列的學術書評.在被評的著作中,既有史學耆宿鄧之誠的絶筆之作《東京夢華録注》,也有史學新星蔡美彪的最初專著《元代白話碑集録》.入矢的這些書評措辭激烈,給人留下"其辭極溪刻""刻薄"的深刻印象,但又頗能擊中要害,讓被評者感到"指摘甚當""對我是個極大的教訓".本文根據若干已刊和未刊史料,通過還原鄧之誠和蔡美彪對入矢書評回應的具體過程,嘗試探討在"三七開"或"勸百諷一"式書評占主流位置的學術界中實行一種"嚴正且尖鋭"書評的可能性.

    入矢義高鄧之誠蔡美彪《東京夢華録注》《元代白話碑集録》

    語藏、詞藏、字藏

    王丁
    399-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現代中國學術術語的形成和發展,是在近代海通之後由繼承傳統和借鑒東西兩手合力而得實現的.就"詞匯"這個詞而言,既有目前熟知的"字彙""詞彙"和"語彙"等同義詞,也曾存在過相對罕見的"語藏""詞藏"和"字藏",由陳寅恪、劉半農、楊聯陞創造、使用,其西文來源明確,而中文表達典雅,實爲楷模譯名.

    現代學術詞彙陳寅恪劉半農楊聯陞vocabularyWortschatz

    首部《中國文學批評史》的測定

    張伯偉
    402-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小石《中國文學批評史》是一部抄本,上面有他的批注,藏於南京大學圖書館.此書從未出版,外界亦聞所未聞.通過廣泛搜集内外證據,并在此基礎上可以作出測定,本書是首部國人撰寫的《中國文學批評史》,以往人們認知中的陳鍾凡《中國文學批評史》是在其後寫成.

    胡小石首部《中國文學批評史》

    編後

    411页

    图版

    中插1-中插4页

    學人寄語

    楊國榮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