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遗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

双月刊

1672-7819

中国文化遗产/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研学活动研究

    宋绍华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教育双减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普遍开展了研学活动.本文基于5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的研学活动情况,尝试从活动类型、目标对象、策划主题等方面对研学活动进行类型划分,分析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研学活动所具备的整体性、场景性、系统性和愉悦性优势.得益于整体保护原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场景的复原,形成"沉浸式"的体验环境.不同于传统教育环境的场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研学活动具有天然的先进性.但由于策划主体的多样化,这些研学活动存着着一些问题.在缺乏系统活动反馈、地方监管和活动独特性的现状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应当始终坚持以保护遗址本体为优先、以提升研学活动质量为导向、以推动多主体参与为途径,不断丰富研学活动.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活动考古教育教育功能

    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研究

    曹凤梅勇飞安磊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我国三十余年的水下考古工作,一批重要的海洋水下文物被调查发现、发掘保护,但相对于陆地不可移动文物,海洋水下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在文物保护规划指导下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模式尚未形成.本文根据我国海洋水下文物资源的特点,阐释其在历史文化、海洋发展、主权宣示等方面的核心价值;针对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状况,分析海洋水下文物法律体系、管理制度、空间管控等方面的问题;遵循问题导向,结合新时代文物保护和社会发展需求,提出制定适宜的海洋水下文物保护利用的思路、原则以及规划方法,并以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为例加以说明,为海洋水下文物资源保护利用规划提供借鉴参考.

    海洋水下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保护规划国土空间规划

    早期东亚与古埃及建筑特征相通性观察

    于志飞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铜时代晚期以降的东西方沟通日益密切,以殷墟、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西汉诸侯王大型岩穴墓等商周秦汉宫庙陵墓为代表的东方建筑,与底比斯、阿玛纳、孟斐斯宫庙陵墓代表的古埃及建筑特征息息相通,包括建筑组群规划布局、建筑单体空间结构、建筑空间尺度与比例等,形成共性显著又自成体系的空间设计理念,典型如多宫布局、多重阙门、前殿后室、陵前巷道.其影响波及古代朝鲜半岛与日本,塑造了两地以飞鸟宫苑与寺院、伊势神宫、朝鲜王朝宗庙等为代表的七世纪以至后期宫庙寺刹的空间形态,如横院格局、宫室与池苑关系、双院设计等,部分建筑礼俗也传承至今.

    东西方交流古埃及殷墟秦汉都城飞鸟京

    江西教堂建筑群空间形态研究——以余江区锦江镇天主教堂建筑群为例

    马凯彭潇王鹏飞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江西的教堂类建筑起初多以建筑群落的形式存在.经过多年的变迁后,目前保存完整的教堂建筑群已寥寥无几,大多仅保留经堂,附属建筑多被拆除.本文对江西余江区锦江镇天主教堂建筑群及江西现存主要天主教堂建筑群进行了调查研究.在建筑总平面布局方面,从锦江天主教堂建筑群入手,对江西各地的天主教堂建筑群的平面布局特点与建筑组合形式进行对比归纳.在建筑单体方面,着重选取了建筑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围绕不同的建筑组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建筑群中西结合特点.从建筑平面功能上来看,建筑群的单体建筑与中式传统建筑十分接近,都是将矩形平面与外廊结合.从建筑结构上来看,建筑群的大部分建筑多采用穿斗式、插梁式木构梁架,属于传统的中式大木作做法.建筑材料大量运用本地盛产的红色砂岩和青砖,显示了外来文化冲击下本土建筑自身的发展与变化.

    教堂建筑群地方传统空间形态文化交流

    北京绍兴县馆碑记及沿革

    胡鸣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城市特色的不断强化,深挖文物内涵、活化利用成为传承发展北京古都文化的时代新主题.会馆作为宣南地区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已成为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中的亮点.在宣南地区众多会馆中,绍兴县馆因为鲁迅曾在此居住而被广泛熟知.其活化的意义不仅是绍兴县馆单组建筑复原,更是宣南乃至首都会馆活化的抓手.本文通过《山阴会稽两邑会馆记》《绍兴县馆新葺修禊堂记》两块碑记,辅以鲁迅创作的作品和其亲友对鲁迅居住在绍兴县馆时期的回忆进行考证;沿考绍兴县馆建馆初始、鲁迅居住时期和当下基址格局的变化,为绍兴县馆复原修复提供依据.

    绍兴县馆山会邑馆碑记鲁迅基址格局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