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与管理
中国文化与管理
中国文化与管理/Jour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nagemen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魏长领王宁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与现代化并非一种此疆尔界的对峙,传统为解决不同价值和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提供了思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底色,使之成为反思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逻辑之一."大一统"的民族观、"以民为本"的发展观、"崇德利用"的社会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等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丰厚精神滋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价值载体,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源泉.新时代,要从澄明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基础、遵循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则要求、厘清继承传统文化的核心灵魂三个维度,传承和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中国式现代化传统文化大一统以民为本崇德利用天人合一协和万邦

    论新时代《大学》间架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

    孙迎光李瑞瑞
    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间架是儒家修身思想与实践的中介,是通向修身世界的桥梁.它以至善于为总目标,以明明和亲民为分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子目标,形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本、纲目结合、修己安人的目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大学》间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大学》间架,建构身、家、国、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寻找间架与当代人格塑造的契合之处,吸取《大学》间架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大学》间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树

    儒家战略管理:基于高阶儒家价值观的战略决策

    郑称德钟海连
    3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面向"高阶儒家价值观与企业战略决策"的研究缺口,系统性探讨了企业领导人儒家价值观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本文从"仁""知行合一"和"修齐治平"等儒家价值观核心理念出发,在建立企业领导人儒家价值观与儒家伦理型领导的层次化关系后,深入剖析了儒家伦理型领导对战略目标、战略导向、战略选择、动态能力和战略实施等企业战略管理活动的影响,提出了儒家战略管理框架.研究结果表明,儒家战略管理相比西方战略管理具有多方面独特性:(1)儒家战略管理是以儒家伦理为原则的"执经达权",而非完全的随环境权变;(2)企业领导人的儒家价值观认同层次会差异化企业战略行为与经营绩效;(3)儒家战略管理具有自我循环式的动态进化特征;(4)儒家战略管理强调共同体和谐而非竞争,但同样能产生企业创新和竞争优势.本文对拓展高阶理论和伦理领导理论、建构中国战略管理理论、发掘儒家思想新时代效能均有理论贡献.文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命题及管理启示.

    儒家战略管理儒家价值观儒家伦理型领导企业战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契合之处

    李凌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0 个关键词,集中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天下观、民为邦本的社会观,以及立德修身的道德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唯物辩证法、世界历史理论、唯物史观与实践伦理学等理论直接呼应,高度契合.辨析两者的契合之处,剖析两者融合的具体进程,将有利于我们把握两者契合融通的科学规律,以更坚定的理论自觉和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契合逻辑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

    人本管理视域下道家的家庭治理观

    孔令宏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家高度重视人,提倡以人为本,认为理家与理身、理国遵循同样的道.理家之道的主要内容和具体表现是德.理家之德以和为贵.理家之德有必要运用,但有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必须被超越.超越了德的家庭关系表现为不即不离,相忘化道.具体地说,在理想的人际关系中,人应该是完全自由的独立个体,而非彼此的约束与负担.血缘亲情作为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在道家看来,仁、义、孝、悌等伦理规范是对人性的束缚,唯有超越它们,忘记它们,家庭生活才能让每一个成员发挥本性真情、顺随自然,过上自在的日子,才能达至道的境界.总之,以人为本,以道理家,是道家家庭治理观的精义.管理的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的调节.在现代,理家是企业管理和公共管理的前提.

    家庭道家管理

    共同富裕背景下儒家文化对推动企业常态化承担社会责任的启示

    任超徐健夫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共同富裕是"仁"在物质层面的具体体现."仁"的核心内涵是爱人,爱人是更高境界的爱己."爱己"的逻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观.企业常态化承担社会责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切入点.孔子"见利思义""先利后义""以利促义"的义利观是推动企业常态化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论:充分保证企业的经济发展权是出发点与归宿;企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步增长是根本目的;以法律手段构建高效、稳定的社会回应机制是首要任务;强制性社会责任与期待性社会责任的二分是基本前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制度的具体设计应围绕"赋权企业、添责政社"的路径予以展开.

    儒家文化共同富裕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性法律

    《道德经》与《论语》哲思融通性研究

    张建强王军涛
    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研究《道德经》与《论语》的关系主要聚焦于两者的对立和互补,却忽视了两者内在的触类旁通.若以文本互涉分析为基础,就会发现构建《道德经》与《论语》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框架是融合共通的,皆自反思礼崩乐坏始,寻得以道和仁为首的社会整治之法,经无为而治的实践探索,实现以服务政治为目标,即它们的方法论、实践观及价值观是相通的.尤为重要的是其政论思想所表现的相互影响和一致性:《道德经》政治思想是《论语》政治思想的基础,《道德经》的"无名而治"是基于对《论语》"为政以名"批判得到的政论思想体系,所以"名"是儒道通融最为核心的要义.

    儒道融通哲思框架《论语》《道德经》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早期道德、文化心态与秦汉大一统国家秩序初建

    张申
    99-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约"在先秦、秦汉史料中频繁出现,按约定性质及内容不同,大体可分为国约、军约和私约,基本涵盖了各类社会关系与国家治理各个方面,调节着当时的家国秩序.在早期治国理政过程中,以"约信"为代表的道德规范长久以来既作为法律之外的重要秩序补充,也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创建初期扮演着"通行法"的角色,其中有些约盟甚至在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成为万世不易的"祖制"."约信"通过对双方未来的一些可能行为提前进行约束,为中国早期家国思想体系与中国早期道德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大一统"国家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虽然"约"逐渐被具体的成文法令所取代,但其中的某些道德伦理规范性质较强、政治道德色彩浓厚的约定也成为法令的一部分.

    先秦秦汉国家治理道德大一统

    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逻辑架构与学说分判

    朱光磊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道、墨、法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建立了包含治理本体、治理伦理、治理措施、治理秩序四部分的基础类型前提下,儒、道、墨、法四家社会治理思想被分别进行分梳判别,既抽绎出各家社会治理思想的特性,又比较了各家社会治理思想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起以儒家为宗、其余三家为补充的社会治理综合形态.此综合的社会治理基础类型亦可以视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新开展.

    社会治理逻辑架构学说分判基础类型

    先秦道家自然思想的生态诠释

    陈粲柳宏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道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学习、吸收道家的生态思想、生态智慧,对于缓解人与自然关系、化解生态危机具有极高的借鉴和参考意义.道家主张"万物平等",并以"天父地母""物无贵贱"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具体阐明,从而对万物进行情感观照,扩展了生态伦理范围;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要求管理者去除私心,顺应事物自然本性进行管理;道家强调"以道驭技",反对带有功利色彩的世俗之知、工具之技,提倡"道""技"结合的体道之知、通道之技,对科技进行生态化思考;道家强调"知止知足",提倡人类返璞归真,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稳.

    先秦道家自然思想生态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