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文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季刊

1005-3247

zgwhyj@blcu.edu.cn

010-82303701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

中国文化研究/Journal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新实践论的角度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精神

    韩经太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解读.韩经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从新实践自觉的角度深入领会其思想精神,明确传承中华文脉以创造现代文明的主题方向,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中心课题.杨建国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出发,阐释"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这三个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学理哲思.陈志刚指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对其基本路径进行探析.李双套认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为我们认识诸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杨洪源聚焦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原理、重大标识性概念的内涵、重大标识性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论遵循等方面,尝试探讨其原理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从历史哲学视角看习近平文化思想

    杨建国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解读.韩经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从新实践自觉的角度深入领会其思想精神,明确传承中华文脉以创造现代文明的主题方向,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中心课题.杨建国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出发,阐释"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这三个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学理哲思.陈志刚指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对其基本路径进行探析.李双套认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为我们认识诸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杨洪源聚焦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原理、重大标识性概念的内涵、重大标识性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论遵循等方面,尝试探讨其原理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的基本路径探析

    陈志刚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解读.韩经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从新实践自觉的角度深入领会其思想精神,明确传承中华文脉以创造现代文明的主题方向,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中心课题.杨建国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出发,阐释"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这三个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学理哲思.陈志刚指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对其基本路径进行探析.李双套认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为我们认识诸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杨洪源聚焦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原理、重大标识性概念的内涵、重大标识性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论遵循等方面,尝试探讨其原理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的五重视角意义

    李双套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解读.韩经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从新实践自觉的角度深入领会其思想精神,明确传承中华文脉以创造现代文明的主题方向,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中心课题.杨建国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出发,阐释"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这三个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学理哲思.陈志刚指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对其基本路径进行探析.李双套认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为我们认识诸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杨洪源聚焦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原理、重大标识性概念的内涵、重大标识性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论遵循等方面,尝试探讨其原理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原理性贡献

    杨洪源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组笔谈,从不同角度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解读.韩经太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展现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从新实践自觉的角度深入领会其思想精神,明确传承中华文脉以创造现代文明的主题方向,是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中心课题.杨建国从历史哲学的视角出发,阐释"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这三个习近平文化思想关键词所蕴含的丰富学理哲思.陈志刚指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对其基本路径进行探析.李双套认为,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为我们认识诸多文化问题提供了新视角.杨洪源聚焦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内容的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相关原理、重大标识性概念的内涵、重大标识性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论遵循等方面,尝试探讨其原理性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先行者和领航者——纪念严文明先生

    韩建业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严文明先生(1932-2024)是著名的考古学家,他在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教育、文物保护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曾提出史前中国的重瓣花格局理论,找到了开启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大门的钥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体系的创建者、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先行者和领航者、稻作农业长江起源说和边缘起源论的提出者、五帝时代考古学探索的倡导者、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

    严文明中华文明探源中国考古学

    现世的共感网络——宇文所安"非虚构诗学"之本质及相关论争

    史笑添
    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宇文所安提出"非虚构诗学"一说,认为中国诗歌的意蕴不可能脱离其字面传达出的现实情境感受.但学者常将之误解为依照字面死板解读.在宇文所安的界定下,"非虚构诗学"含有现世、实感双重意蕴,可以通过"兴"之"引譬连类"思维,用诗歌在现世的物、我、社会、宇宙,以及今、古之间建立共感网络,并影响现实.宇文所安等学者根据"非虚构诗学"的现世感性,反对讽寓解读《诗经》注疏.但他们过于注重主观感受,贬抑史学考据在诗歌解读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以史证诗"方法可以修正"非虚构诗学"的这一缺失.

    非虚构诗学连类现世感性真实讽寓以史证诗

    江户中期杜诗学的嬗变——以木门派为例

    熊江梅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户时代日本汉诗学因受宋、明、清诗学的不同影响而呈现出前期"宗宋"、中叶"尊唐"、后期折衷各家的阶段性.木门派多以儒学知名,又受到明诗习染,其杜诗接受糅合着宗宋、尊唐、倡明的各种声音,呈现出从"宗宋"到"唐明并尊"的过渡性.木门派杜诗阐释有理学化色彩,与朱子学派崇杜通于"宗经""明道"的观念时有契合;木门派据雅俗、正变之辨对杜诗予以盛唐化阐释,凸显杜诗雅正的盛唐风貌;木门派杜诗学有实践性品格,注重抉发杜诗的艺术特点及范本意义以指导汉诗写作.木门派杜诗学因其包容性、丰富性及实践性,成为从前期理学诗学到中期格调说的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诗学史意义与价值.

    江户中期木门派杜诗学宗宋唐明并尊

    万籁齐鸣与万籁俱静——从《诗经》与《万叶集》看中日古诗中的同声叠字

    谢雨霏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声叠字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具有图貌、写气、摹声之功能,充满着视觉之美和律动之美.赋、比、兴、刺美、与心、言志,声情并茂.受此影响,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集》中,也出现大量的同声叠字,但是其同声叠字无法模拟天声人语,缺少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一直到日本"俳句"的产生,同声叠字才从万籁俱静的无声世界走进万籁齐鸣的有声世界.另外,《诗经》常通过形容词叠字由内而外地抒发诗人的情操和心灵羁绊.而《万叶集》中独特的时间名词叠字则是对《诗经》形容词叠字的一种超越或补充,由外而内地激发诗人的伤逝和心灵羁绊.同声叠字不仅是两国诗歌交流的桥梁,还体现了诗人间的心有灵犀.

    同声叠字诗经万叶集

    再论甲骨文中的儒——对徐中舒释儒的补充与修正

    武树臣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中舒发现甲骨文(火)、(火)字是"需"即"儒"字,是近世原儒的一大贡献.甲骨文另一个(火)字也是"需"即"儒"字,相关卜辞丰富了商儒的第一手资料.徐中舒对"需"((火)、(火))字的解释——大象人形,四点(∷)、三点(∴)为水,"需"字象沐浴濡身——是值得斟酌的.甲骨文中的四点(∷)、三点(∴)不是水,而是小、少,这是古文字学界的共识.故"需"((火)、(火)、(火))字的本义是人之短者、小人、侏儒、小人儒.在商代,侏儒是世代专司相礼的商儒.殷亡以后,商儒与殷民迁徙至鲁卫一带,在殷遗民故地继续以相礼为业.孔子师徒均曾从事过相礼活动.孔门师徒被时人嘲笑讽刺,皆因相礼最初为侏儒世袭之本业.孔子立志通过民间教育和自我修养把相礼为业的小人儒改造成通经入仕的君子儒,并形成儒家学派.

    侏儒小人儒君子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