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卫生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卫生经济
中国卫生经济

蔡仁华

月刊

1003-0743

che1982@vip.163.com

0451-87253040

150036

哈尔滨市香坊区香顺街41号

中国卫生经济/Journal Chinese Health Economics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卫生经济专业学术期刊。自1982年1月5日创刊以来,历经30年的不懈努力,在期刊影响力方面,《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不但集“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三大核心期刊称号于一身,而且还成为了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期刊中最具影响力的期刊(2011年影响因子为1.261,同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研究社会主义卫生经济学理论,探索卫生经济客观规律,普及和提高卫生经济学知识,交流卫生经济管理和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为卫生改革和发展服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读者、作者群主要为医药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行政部门领导,医药卫生事业单位管理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与研究人员,基层卫生经济工作者。《中国卫生经济》杂志主要报道范围囊括卫生经济学所有研究领域,重点包括:卫生经济理论研究、卫生经济政策分析与评价、卫生筹资、卫生资源配置、区域卫生规划、医疗保障(医疗保险、医疗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卫生服务、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调查(卫生服务需求、供给与市场)、疾病经济负担、健康投资效益、健康与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的卫生经济学)、医院经济运营、卫生财务管理与分析、会计与审计、成本核算、药物经济以及境外卫生经济动态等。《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和为卫生改革服务的报道原则,并一直努力做到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科技成果报告与工作实践总结以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三者统筹兼顾。在不断努力打造精品学术期刊的同时,《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在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截止2009年,由《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每年主办的以“卫生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11届,这11届卫生经济学术研讨会不仅为我国的卫生经济工作者提供了理想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起到了建言献策的作用。2010年,《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决定以中国卫生经济学术论坛为今后年会品牌,并于2010年12月以“创新卫生经济工作 适应并推动卫生改革”为主题,在海南省成功举办了第12届中国卫生经济学术论坛,本届论坛在平台搭建、推动卫生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预期效果,《中国卫生经济》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办刊30年来,在国家卫生部、黑龙江省卫生厅以及出版管理等部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下,在历届编委和采编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伴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卫生经济》杂志正不断成长和壮大。展望未来,党的十七大已为进一步的医疗卫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专门研究卫生经济的权威期刊,抓住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机遇,勇敢面对学术界和期刊领域的各种挑战,相信《中国卫生经济》杂志将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化:内涵、特征与路径分析

    张首文廖粤生冯晓露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重要保障,更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必由之路.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及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剖析中国式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现代化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优化路径:(1)政策引领——构建全面政策体系,筑牢健康基石;(2)科技赋能——加强科技创新应用,驱动健康发展;(3)服务升级——提高服务流程质量,优化健康体验;(4)理念革新——转变传统健康观念,提升健康素养.

    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服务体系健康中国全方位全周期

    基于居民主动利用的基层卫生服务价值实现理论、逻辑与路径

    许兴龙杨心悦李佩瑶周绿林...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层卫生服务供给效率不足、利用率偏低的现实难题.文章从居民主动利用视角出发,系统回顾了居民参与基层卫生服务价值共创的研究现状;探索性地构建了居民主动利用的基层卫生服务价值实现的理论框架,并深度剖析了其内在逻辑;提出了具体实现路径:多主体拓宽健康信息沟通渠道、因地制宜优化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多维度构建医患双方信任机制和打造精准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

    居民主动利用基层卫生服务价值内在逻辑路径实现

    基于"政策工具—康养业态"二维框架的长三角四地康养产业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唐运舒张梦丽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康养产业政策现状,揭示现有政策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康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质性研究的开放式编码方法对浙江、江苏、安徽和上海康养产业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并基于"政策工具—康养业态"二维分析框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长三角四地康养产业相关政策举措分散在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康养旅游等政策文件中,缺少统领康养产业整体发展的专项政策;在政策工具使用上,整体存在偏重环境型工具,供给型和需求型工具不足,且各类政策子工具存在内部结构不均衡问题;在产业业态方面,长三角四地能够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康养产业优势业态,但对健康养生和康养文化的关注度不足.结论:长三角四地应加快制定康养产业专项政策,加强康养服务标准和产品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并提升需求型工具的使用比例,增加健康养生和康养文化的政策供给,推动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康养产业政策工具康养业态文本分析长三角

    政策视角下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廖翠郑格琳杨永生肖梦熊...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总结公立医院薪酬政策在制定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后续薪酬制度的调整和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基于政策一致性(PMC)指数模型,对公立医院薪酬政策进行收集与预处理,利用文本挖掘方法进行高频词提取,构建公立医院薪酬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PMC指数以及一级变量的得分情况,分析各项政策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12项公立医院薪酬政策PMC指数平均值为6.00,政策总体质量为良好,但仍有较大改进空间.主要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政策内外部联动性不足、忽视非经济性薪酬的激励作用以及薪酬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结论:政策视角下,我国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议在后续政策制定过程中以整体性思维为指导,增强政策的内外部协同性、重视非经济性薪酬的激励作用以及优化薪酬结构,以促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稳步运行.

    公立医院薪酬政策政策

    TOPSIS联合RSR综合评价法在CHS-DRG运营绩效体系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吕新兵孟丽萍潘春华谢海梅...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联合秩和比法(Rank Sum Ration,RSR)综合评价法,在建立国家医疗保障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China Healthcare Security Diagnosis Related Groups,CHS-DRG)运营绩效体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SS PRO统计分析软件,采用TOPSIS每个月对医院CHS-DRG各病组按照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 Index,CMI)、总权重、每权重次均费用、每权重平均住院日、病组盈亏5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应用RSR法对TOPSIS病组排序结果进行分档,制定不同档次病组绩效奖励标准,将病组中每位患者奖励结果汇总还原到各临床科室,最终形成科室绩效奖励方案.观察医院医保患者相关运营关键指标变化,印证绩效奖励方案实施的效果.结果:经过TOPSIS联合RSR在CHS-DRG运营绩效体系建设中的应用,医院医保患者住院例数增加、CMI稳定、次均费用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DRG病组盈余增加.结论:TOPSIS联合RSR综合评价法在CHS-DRG运营绩效体系建设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作为医院经济运营评价的一种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优劣解距离法秩和比法国家医疗保障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绩效体系

    基于间断时间序列的中医类医院支付方式改革初步效果分析

    张小雨楚天舒王丽丽荆丽梅...
    29-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国推进DIP支付方式改革背景下,实证评价典型中医类医院支付方式改革的初步效果.方法:收集S市某中医类医院2016-2022年共20.75万人次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对改革前后住院医疗费用等主要指标进行差异分析.设置DIP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新冠疫情发生和静态管理3个干预时点,运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改革初步效果;应用logistic回归探索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关键知情者访谈等提出完善建议.结果:研究发现改革后高住院费用组、高自费费用组和高床日费组占比均增加,改革前后床日费整体呈上升趋势;年龄、已婚、手术次数、平均手术级别、死亡离院是住院费用、自费费用、床日费的共同影响因素.结论:DIP支付方式改革初期对住院医疗费用的调控作用不明显.人口结构变动、新冠疫情干预和中医类医院手术倾向均易导致住院医疗费用上升,同时政策解读不足、医务人员激励缺失等因素均影响改革效果.建议中医类医院DIP支付方式改革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解读并转变固化模式,注重建立医务人员正向激励机制,增设中医特色考核指标,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提升中医服务内涵和质量.

    中医类医院DIP支付方式改革效果间断时间序列

    医药分开背景下上海市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研究

    徐嘉婕李芬朱碧帆覃湫珺...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梳理上海市在公立医院补偿方面的相关政策及进展,对全市公立医院的补偿情况进行现状与时间序列分析,提出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为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对2018-2022年上海市公立医院的收支、薪酬等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描述性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在取消医用耗材和药品加成、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集中带量采购及薪酬制度改革的共同作用下,上海市公立医院收支结构逐步优化,但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的上升,挤占了医疗服务收入的增长空间,此外医疗服务收入无法完全补偿人员经费支出.结论:建议进一步优化财政补偿方式,优化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精细化运营管理,并完善配套支持政策.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成效医药分开上海

    基于机构流向法的全国中医药总费用变化趋势及流向分析

    田雪云王智肖珊珊代紫璇...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2016-2021年全国中医药总费用总量、发展变化及流向趋势,研究不同医疗机构中医药总费用分配总额及流向变动情况,为我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方法:采用机构流向法和个案库汇总法进行中医药总费用核算.结果:2016-2021年全国中医药总费用流向中医类医院的总量最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总费用占比增加,中医类诊所和门诊部得到较快发展.中医药药品费用占中医药总费用的比重有所下降,县医院占其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整体上升.结论:未来应加大对中医的投入,重视非中医类医院中医服务发展,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保持中医类诊所和门诊部的快速发展;应凸显中医技术的劳务价值,充分发挥县医院的带动作用.

    中国中医药总费用变化趋势机构流向法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孙群杨练马健熊文莹...
    44-4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异常项目发现机制和监测考核机制提供依据和工具.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结果:构建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成本补偿(0.253)、临床使用(0.227)、比价关系(0.225)、改革引导(0.164)、技术评估(0.131),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均较好.考虑将特定单项指标零分或总分低于阈值的项目判定为异常项目.结论:研究构建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由于评价所需基础数据的获取存在先决条件,建议在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地区先行先试,进一步验证并优化指标体系.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合理性指标体系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价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宏观调控效果及建议

    王晓昕张媚李尚静刘家宇...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水平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促进医疗服务价格与各系统的良性协调发展.方法:利用熵值法计算样本省份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样本省份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并对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区域经济水平具有中等耦合度,系统之间存在中等依赖性;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区域经济水平的协调性差;我国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水平间的协调性在空间上不具有空间聚集与辐射效应.结论:我国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能力和地区经济水平的协调性亟待加强.建议:量化评价医疗服务能力并指导医疗服务价格形成,加强医疗服务价格与宏观经济水平的协调联动,着力提升我国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区域均衡性.

    医疗服务价格价格政策政策效果评价耦合协调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