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编辑部

沈中阳

月刊

2095-4352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Journal Chinese Critical Car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9年11月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危重病急救医学界权威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期刊以各级、各专业从事危重病急救医学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及医学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内容涉及各学科疾病导致的非手术及手术后的急性危重病单一器官或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或衰竭发病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临床救治方法研究及救治经验。主要栏目包括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指南、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综述、讲座、理论探讨、基层园地、临床病理(病例)讨论、CCCM论坛、科研新闻速递、读者?作者?编者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编码RNA在高氧性急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太珊尹贵珍刘国跃
    430-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氧性急性肺损伤(HALI)是临床氧疗的一种主要并发症,在成人主要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在婴幼儿则会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与生活质量,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HALI的发病机制复杂且不明确,目前也无明确的治疗方法.非编码RNA(ncRNA)是一类重要的功能RNA转录体,由于缺少有效开放阅读框,并不具备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是,ncRNA仍可在多水平调控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近年来已有大量体内外研究表明,ncRNA在HALI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ncRNA在HALI中的表达及意义进行综述,旨在为HALI的防治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高氧性急性肺损伤非编码RNA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

    二氧化碳衍生指标在脓毒症患者中诊疗价值的研究进展

    彭鑫郑峰朱滨刘峰...
    435-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评估氧输送与氧消耗是脓毒症液体复苏的关键目标之一.临床表现和体征、血乳酸水平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或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都存在局限性.近年来,通过使用二氧化碳(CO2)衍生指标,如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v)-aCO2、PCO2 gap或△ PCO2)、混合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混合静脉血氧含量比值(P(v)-aCO2/Ca-(v)O2),可以克服这些局限性.P(v)-aCO2、PCO2gap或△PCO2可受氧消耗的影响,不是完全无氧代谢指标,但能够可靠地提示血流是否足以将CO2从外周组织携带到肺部清除,因此能更好地反映心排血量与代谢状况.P(v)-aCO2/Ca-(v)O2可能是缺氧的标志.S(v)O2和ScvO2均属于静脉血氧饱和度,反映了组织对氧的利用情况.当氧输送降低、组织仍需要更多氧时,氧摄取率通常会增加,以满足组织需求,从而导致S(v)O2、ScvO2下降;但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氧输送量及组织对氧的利用率均降低,也可能会导致S(v)O2、ScvO2下降.脓毒症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由于微循环障碍等因素,组织对氧的利用率降低,即使氧输送量足够,S(v)O2、ScvO2仍会下降.此外,CO2在血浆中的溶解度约为氧气的20倍.因此,在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期间,CO2衍生变量可能是监测组织灌注和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敏感标志,与血乳酸相比,它们的主要优势是能够迅速变化并提供组织缺氧的实时监测.本文旨在对脓毒症过程中CO2衍生变量的原理、评估脓毒症过程中CO2衍生变量的可用技术及临床相关应用进行综述.

    二氧化碳衍生变量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监测

    书讯

    440页

    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张安杨李钊硕卢志刚
    44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治疗方法有限且疗效不佳.既往针对CIRI的治疗策略大多靶向神经元,但未取得重要进展.目前预期星形胶质细胞可成为治疗CIRI的前景广阔的效应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在CIRI病理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对中枢神经系统既有神经毒性作用,又有神经保护作用.如何有效利用星形胶质细胞治疗CIRI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在CIRI机制中的双重作用,着重阐述了星形胶质细胞缓解CIRI所致氧化应激的相关机制,以期为CIRI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星形胶质细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

    心搏骤停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危险因素研究现状

    白雪陈梦飞唐玉娇刘如新...
    445-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搏骤停最常发生在医院外,即院外心搏骤停(OHCA),是全球重要的健康问题.大约有40%的心搏骤停原因不明,遗传性心律失常和心肌病是心搏骤停的重要致病因素.心搏骤停发生后,确定其遗传因素,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可能面临家族疾病风险的亲属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美国,每年OHCA患者超过35万例,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超过20万例;在西欧,心搏骤停占所有成人自然死亡的15%~20%,占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50%.为了减轻心搏骤停在社会范围内造成的负担,需要更多地了解心搏骤停的发病因素,如不同地区的发病率、风险因素及更容易发生心搏骤停的风险人群.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心搏骤停是复杂的遗传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心搏骤停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发病因素及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需要收集心搏骤停人群的病例资料,并进行多模式分析,以便找出心搏骤停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近期,欧洲正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收集并整合心搏骤停相关数据.由于致力于心搏骤停人群病例资料大数据集的创建,人们对心搏骤停发病的病理学及危险因素的认识正在稳步提升.本文就近年来心搏骤停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制定更好的心搏骤停预防及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心律失常院外心搏骤停危险因素流行病学

    关于经过广告审批后的广告中存在不规范医学名词术语未予更改的声明

    4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