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李连达

月刊

1007-7693

xdyd@chinajournal.net.cn

0571-87297398

310003

杭州市中河中路250号改革月报大楼10楼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Applied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是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综合性药学科技期刊创,创刊于1984年,原名《浙江药学》、《现代应用药学》。现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浙江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浙江省药学会承办。协办单位先后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康恩贝集团、海南亚洲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康来特药业有限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浙江大德制药有限公司等,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辟有论著、药化、中药与天然物、药剂、药品检验与分析、 医院药学、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综述和综合报导 等栏目,在医院、药检所、制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各级管理部门拥有读者和作者,尤其注重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和边疆、基层和部队的药学科技人员服务。 杂志连续十年来与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品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多次全国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和医院药学质量监督管理学术研讨会,是近年来药学界学术活动最为活跃的杂志之 一。杂志已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及其镜像系统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另外还被纳入了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是一份深受医药学科技人员喜爱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揭示冬凌草调控乳腺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商泽斌邱琬婷凌燕筠王光辉...
    1441-1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子对接探究冬凌草调控乳腺癌能量代谢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数据库结合文献查找冬凌草的有效成分,筛选已报道的冬凌草中具有抗肿瘤作用并符合类药五原则的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收集冬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结构及其潜在靶点.从TCGA和GEO数据库获取乳腺癌样本转录组数据,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及WGCNA挖掘乳腺癌相关靶点,并与冬凌草抗肿瘤活性成分预测靶点匹配映射,获得两者的共同靶点,之后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同靶点构建PPI网络,通过Cytoscape软件对网络进行可视化,使用DEGREE和MCC 2种算法分别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0的靶点,两者去重后与富集排名靠前的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和生物学过程中的靶点取交集,得到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随后,通过UALCAN数据库分析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的表达量,利用TIMER数据库分析这些靶点与免疫浸润的关系.最后,将这些靶点与有预测关系的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选取冬凌草中冬凌草甲素、冬凌草乙素、鲁山冬凌草丙素、β-蒎烯、D-柠檬烯、太白乌霉素A及信阳冬凌草素J共7个活性成分及其潜在靶点368个,与乳腺癌相关靶点映射得到共同靶点3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大部分排名靠前的功能/通路与糖、脂代谢相关,从这些功能/通路得到PCK1、ADH1C、AKR1C3、HSD11B1、MAOA、ALDH2、RBP4这7个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靶点,这些靶点在乳腺癌中的mRNA、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低于正常组织,且均与肿瘤纯度呈负相关;此外,CD4+T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也会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分子对接结果表明上述7个有效成分与其有预测关系的靶点有良好结合潜力.结论 冬凌草抗乳腺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信号通路协同作用的特征,其可能通过调控乳腺癌的能量代谢实现清热解毒之功,从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乳腺癌冬凌草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能量代谢肿瘤免疫微环境

    丹参水溶性成分拮抗脂多糖诱导HTR8/SVneo滋养层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康宁张清燕刘真岳静宇...
    1454-1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水溶性成分拮抗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HTR8/SVneo细胞凋亡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0,100,200,400,800,1 600 ng·mL-1)LPS处理HTR8/SVneo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HTR8/SVneo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细胞活力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活力;划痕试验评估各组细胞向损伤区域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并分析各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200 ng·mL-1 LPS干预后HTR8/SVneo细胞的NLRP3炎症小体指标及炎症因子表达量增高(P<0.05).与LPS组相比,丹酚酸B(0.08μmol·L-1)、丹酚酸C(0.4 μmol·L-1)、紫草酸(0.08μ.mol·L-1)干预后HTR8/SVneo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1).与LPS组比较,丹参水溶物质组凋亡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丹参水溶物质能够提高LPS干预后HTR8/SVneo细胞活力,改善细胞迁移能力,提高细胞线粒体膜电位,进而抑制细胞凋亡.

    脂多糖HTR8/SVneo丹参酚酸B丹参酚酸C紫草酸细胞凋亡

    基于活性成分探讨山茱萸酒制前后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动态药效学变化及其机制

    龙琼于慧谭佳颖黄莉...
    1461-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山茱萸和酒茱萸中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HMF)、环烯醚萜苷(莫诺苷、马钱苷、獐牙菜苷)、没食子酸5种活性成分含量差异,并探讨酒制前后山茱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模型大鼠术后30,60,90 d的动态药效变化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A)-0.3%磷酸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6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40 nm(环烯醚萜苷),274nm(5-HMF、没食子酸);将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山茱萸/酒茱萸高、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组,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去卵巢法造模,分别在术后30,60,90 d,检测大鼠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血清中的雌二醇(E2)、钙(Ca)、磷(P)含量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酒茱萸中5种活性成分总含量、5-HMF、没食子酸的含量均高于山茱萸;与模型组比较,酒茱萸高剂量组可升高模型大鼠术后30,60 d的E2、Ca及P的含量(P<0.05),且术后60 d还可升高其BMD值(P<0.05);酒制前后山茱萸高剂量组均可升高模型大鼠术后90d的BMD值和E2、Ca及P含量(P<0.05),且酒茱萸高剂量组还可减少骨小梁的断裂及骨髓腔中脂肪细胞的含量.结论 酒制前后山茱萸均可改善PMOP,并以高剂量为优;且酒茱萸可早期干预该症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升高E2水平,减缓骨中Ca、P的丢失,调节骨代谢,延缓BMD值下降有关.酒茱萸中活性成分5-HMF、没食子酸的含量高于山茱萸可能是其药效较优的主要因素之一.

    山茱萸酒茱萸活性成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态变化

    靶向抑制ERG的小分子多肽通过下调c-Myc杀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细胞的机制研究

    李子林张旭屠凌岚程丽艳...
    1469-1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靶向抑制ERG的小分子多肽杀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细胞的机制.方法 CellTiter-Glo®细胞活力测定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小分子多肽对ERG阳性的ALL细胞系增殖和活力的影响;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小分子多肽对ERG阳性的ALL细胞系的凋亡诱导情况;裸鼠皮下瘤模型用于评估小分子多肽对ERG阳性的ALL细胞系在体内杀伤作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酶体抑制剂对小分子多肽降解ERG蛋白的拮抗作用;慢病毒包装的质粒转染ALL细胞系,干扰ERG的表达,观察其对c-Myc的影响;慢病毒包装的质粒转染ALL细胞系沉默c-Myc的表达,观察其对筑巢因子GDF15表达的影响.结果 靶向降解ERG的小分子多肽在体内外模型中均可以杀伤ALL细胞系;在质粒转染敲低ERG及c-Myc表达的细胞系,GDF15表达被明显抑制.结论 本研究明确了小分子多肽在体外和体内具有杀伤ERG阳性ALL细胞的作用,其通过蛋白酶体降解的方式抑制ERG的表达,并可能通过c-Myc来抑制筑巢因子GDF15的表达,从而发挥杀伤ERG阳性的ALL细胞系的作用.

    小分子多肽ERGc-Myc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天麻钩藤饮对抽动障碍模型大鼠行为改善及神经保护作用

    程申郎旭东方芳陈玉燕...
    1475-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天麻钩藤饮对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大鼠行为改善作用及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腹腔注射双(2-氰基乙基)胺诱导液进行大鼠TD造模,造模大鼠分为TD组,硫必利组(4.2mg·kg-1),天麻钩藤饮低、中、高剂量组(19.6,39.2,78.4g·kg-1),另将正常大鼠设为正常组,造模完成后观察大鼠行为能力.治疗4周后,评价大鼠行为能力改善情况.分离各组大鼠脑部纹状体,采集血清,ELISA检测两者中多巴胺(dopamine,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含量.HE染色观察大鼠纹状体病理改变情况,TUNEL染色观察纹状体内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测定大鼠纹状体内p-PI3K/PI3K、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后,TD大鼠刻板行为、运动行为、旷场运动能力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1).且与TD组相比,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硫必利组和天麻钩藤饮中、高剂量组纹状体和血清中DA、TNF-α、IL-1β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纹状体内的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下降(P<0.05或P<0.01),p-PI3K/PI3K、p-AKT/AKT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天麻钩藤饮中、高剂量组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天麻钩藤饮可改善TD大鼠行为,并可促进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磷酸化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

    天麻钩藤饮抽动障碍多巴胺PI3K/AKT/GSK-3β

    生血宁片有效成分及其治疗肾性贫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汪月丹尚飞方锦颖张娇...
    1481-1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测生血宁片主要化学成分,并预测其治疗肾性贫血的有效成分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甲醇提取液色谱质谱信息,并结合对照品的质谱碎片裂解规律和文献数据,对生血宁片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网站预测成分的作用靶点及GeneCards数据库收集肾性贫血相关靶点,获得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及Metascape网站对交集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分子对接进一步分析.结果 通过UPLC-Q-TOF-MS技术共推测出生血宁片提取液中24个化学成分,其中9个为可能的活性成分,对应作用靶点363个;筛选出2 722个与肾性贫血相关的疾病靶点,疾病-药物交集靶点166个,涉及与肾性贫血相关的信号通路186条,通路主要与肿瘤、抗纤维化、炎症、氧反应等方面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筛选的生血宁片活性成分西得罗、焦脱镁叶绿酸a、二甲基原卟啉IX二甲酯、31,32-二氢-脱镁叶绿酸盐a等与SRC、HSP90AA1、PIK3CA等潜在靶点之间结合力较强.结论 生血宁片可能通过补充铁元素、减轻炎症状态、抗纤维化等方面改善肾性贫血.

    生血宁片肾性贫血UPLC-Q-TOF-MS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白芍单萜苷成分与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及其相关性研究

    徐攀胡轶娟占靓卉吴晓俊...
    1490-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揭示白芍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部位中单萜苷含量及其生物合成基因的表达差异和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HPLC测定白芍叶、花、果、根及根中不同部位(韧皮部、木质部、须根和根皮)在不同发育时期氧化芍药苷、白芍内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采用RT-PCR对筛选出来的8个白芍单萜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进行相对含量测定.应用R语言分析4种单萜苷含量与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 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主要分布于根中,而氧化芍药苷和白芍内酯苷主要分布于花中.氧化芍药苷、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主要分布于木质部中,白芍内酯苷主要在韧皮部和须根.4种单萜苷成分在根中花期和果期含量均较低,在黄枯期中最高,展叶期次之.单萜苷含量与其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MGR2和IDI基因与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和氧化芍药苷含量呈高度正相关.结论 白芍单萜苷及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存在时空特异表达模式,甲羟戊酸途径是白芍中生物合成萜类骨架的主要途径.

    白芍单萜苷生物合成时空表达差异相关性分析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乌药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李翱翔岳颀宇阮翔天崔文艳...
    1499-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乌药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方法 运用HPLC建立乌药指纹图谱,确认共有峰并进行指认,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Q-Marker.结果 建立了 15批乌药药材指纹图谱,确认了 20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4个色谱峰,分别为去甲异波尔定、乌药醚内酯、乌药内酯、乌药醇;经网络药理学确认以上4种成分为活性成分,可作用于10个核心靶点、20条关键通路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初步预测去甲异波尔定、乌药醚内酯、乌药内酯、乌药醇为乌药潜在的Q-Markers.结论 乌药Q-Marker预测分析为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为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乌药质量标志物指纹图谱网络药理学

    苦酒汤配方工艺优化及其药效机制

    张众田乐赵莹潘志...
    1506-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苦酒汤加工工艺与配方,并探究其药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对苦酒汤配方进行优化,以抑菌圈平均直径作为苦酒汤配方优化评价指标.制备空白组,模型组,阳 性药组,苦酒汤低、中、高剂量组及苦酒汤古方组大鼠含药血清,体外培养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以20μg·mL-1的脂多糖及10%含药血清进行干预,CCK-8法检测各组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的16HBE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1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PCR检测P65、IκBα mRNA的表达.结果 苦酒汤最优配方为米醋60 mL,鸡蛋清30 g,清半夏10 g,凤凰衣1 g.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16HBE增殖活力下降(P<0.01),TNF-α、IL-6和IL-1β含量升高(P<0.01),P65mRNA表达上调,IκBαmRNA表达下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酒汤中、高剂量组及古方组细胞增殖活力上升(P<0.01),TNF-α、IL-6、IL-1β含量下降(P<0.01),P65 mRNA表达下调,IκBαmRNA表达上调(P<0.01).与苦酒汤古方组比较,苦酒汤高剂量组TNF-α、IL-1β含量下降(P<0.01),P65 mRNA表达下调(P<0.01).结论 经工艺优化后的苦酒汤制备方便,用量明确,其含药血清能够减轻脂多糖诱导的16HBE细胞炎症反应,药效优于原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苦酒汤工艺优化16HBE细胞慢性咽炎

    LC-Q-TOF-MS和LC-IT-MS分析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化学成分

    林玉刚李小栋张兴贤王书芳...
    1512-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LC-Q-TOF-MS)和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LC-IT-MS)对桂枝麻黄各半汤提取物进行分析,色谱柱为Zorbax SB-C18 Rapid Resolution HT,流动相为0.05%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6mL·min-1,柱温30℃.结合LC-Q-TOF-MS提供的化合物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和LC-IT-MS分析获得的化合物多级质谱信息,推测鉴定桂枝麻黄各半汤化学成分结构.结果 共推测鉴定了桂枝麻黄各半汤中119个成分,包括26个黄酮、47个三萜皂苷、11个单萜苷、7个生物碱以及28个其他化合物,其中有25个成分经过与对照品比对确认其结构.结论 基本明确了桂枝麻黄各半汤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及药效物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桂枝麻黄各半汤LC-Q-TOF-MSLC-IT-MS化学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