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王炳护

半月刊

1673-9523

zgxdywyy@yahoo.com.cn

010-84254812,87081080(主编室)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8号楼南门207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odern Drug Applic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黄琦琦李成志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 100 例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分组依照是否发生HAP,40 例发生HAP的患者归类为病例组,60 例未发生HAP的患者归类为参照组。采用Logistic分析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发生HAP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性别比例、反复吸痰率、吞咽困难率与参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年龄≥70 岁率(75。00%)、侵入性操作率(80。00%)、基础疾病率(72。50%)、使用抗菌药物率(70。00%)、长期卧床率(55。00%)均高于参照组(30。00%、30。00%、33。33%、43。33%、16。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 岁、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是导致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发生HAP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52、1。372、1。338、1。367、1。365,P<0。05)。结论 重度老年痴呆患者发生HAP与年龄≥70 岁、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临床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及早予以针对性处理,尽可能降低HAP发生率。

    重度痴呆老年人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林力扬林玉霜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功行PCI的 148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出院后随访 12 个月,记录MACE发生情况,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慢性疾病史、吸烟饮酒史、心功能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 14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PCI治疗,术后发生 18 例MACE,发生率为 12。16%,包括再发心绞痛 9 例、再发心肌梗死 5 例、心律失常 3 例、心力衰竭 1 例。将 18 例术后出现MACE的患者设为MACE组,其余患者设为无MACE组。单因素分析显示,MACE组和无MACE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心功能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带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831,95%CI=(1。054,6。376)]、高血压史[OR=5。392,95%CI=(2。031,8。581)]、糖尿病史[OR=7。404,95%CI=(2。273,12。692)]、高脂血症史[OR=1。883,95%CI=(1。065,2。275)]、吸烟史[OR=3。831,95%CI=(1。578,6。004)]、心功能分级[OR=5。109,95%CI=(2。003,8。284)]、冠状动脉病变支数[OR=1。505,95%CI=(1。016,3。003)]、总胆固醇[OR=2。175,95%CI=(1。177,3。236)]、甘油三酯[OR=2。010,95%CI=(1。141,3。38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674,95%CI=(1。034,2。473)]、空腹血糖[OR=1。881,95%CI=(1。202,3。003)]是PCI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冠心病采取PCI应警惕术后MACE,其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70 岁、存在慢性疾病史、存在吸烟史、高心功能分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2 支、高血脂及高血糖等,临床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及改善心功能,做好血糖及血脂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

    李就文陈月媚陈昌达陈木林...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 12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护组和自体血回输(ABT)+控制性降压(CH)组,各 60 例。常护组术中常规处理,ABT+CH组采用术中ABT联合CH处理。比较两组血细胞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炎症反应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β-淀粉样蛋白S-100(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康复相关时间指标。结果 ABT+CH组术后 7 d的Hb(122。25±7。02)g/L、Hct(37。25±7。63)%、PLT(3。72±0。96)×1011/L显著高于常护组的(105。56±11。36)g/L、(31。25±6。89)%、(2。53±1。13)×1011/L(P<0。05)。ABT+CH组术毕、术后 1 d和术后 7 d的 TNF-α、IL-1β、IL-6、IL-8、S-100β蛋白、NSE水平均显著低于常护组(P<0。05)。ABT+CH组术后 1 d及术后 7 d的MMSE评分分别为(24。13±3。56)、(25。01±4。86)分,显著高于常护组的(22。03±4。02)、(22。81±2。76)分(P<0。05)。ABT+CH组术后 1 个月和 3 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85。26±7。12)、(90。25±8。17)分,显著高于常护组的(76。39±9。17)、(82。25±7。56)分(P<0。05)。ABT+CH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3。36±1。25)d、患肢负重时间(6。25±1。14)d、住院时间(9。25±1。68)d均显著短于常护组的(5。18±1。75)、(7。89±1。35)、(12。03±2。16)d(P<0。05)。结论 ABT联合CH是一种可靠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可提升患者术后康复速度,应用效果可靠。

    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措施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快速康复认知功能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朱碧芳
    5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参加慢性病随访管理的 688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糖仪测定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标准馒头餐后 2 h血糖,计算血糖达标率,采用自制的临床病例资料收集表对患者进行一对一调研,比较血糖达标患者与血糖未达标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688 例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 474 例,占比为 68。90%,血糖达标 214 例,占比为 31。10%。血糖不达标患者年龄<60 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医保类型城乡居民、病程≥5 年、合并高脂血症、合并高血压、单一用药占比均高于血糖达标患者,规律运动锻炼、健康教育占比均低于血糖达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76,95%CI=(1。004,1。317)]、文化程度[OR=1。225,95%CI=(1。011,1。384)]、医保类型[OR=1。976,95%CI=(1。104,2。694)]、病程[OR=1。917,95%CI=(1。112,2。706)]、规律运动锻炼[OR=1。835,95%CI=(1。098,2。574)]、健康教育[OR=2。050,95%CI=(1。233,2。918)]、合并高脂血症[OR=2。818,95%CI=(1。203,4。486)]、合并高血压[OR=1。603,95%CI=(1。095,2。304)]、用药情况[OR=1。756,95%CI=(1。101,2。511)]是影响血糖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情况仍不够理想,需根据影响血糖达标的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尤其做好健康教育、及时采取联合治疗方案,进而提高血糖达标率。

    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影响因素社区干预措施

    焦虑状态与高血压关系及应对措施分析

    邹智勇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焦虑状态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伴焦虑分为伴焦虑组(n=43)及不伴焦虑组(n=107)。通过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患者动态血压,通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焦虑状态。比较伴焦虑组与不伴焦虑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高血压合并焦虑的影响因素及高血压影响因素与焦虑的相关性。结果 150 例高血压患者中共计 43 例患者伴焦虑,其中,轻度焦虑患者 22 例、中度焦虑患者 14 例、重度焦虑患者 7 例,焦虑发生率为 28。67%;不伴焦虑患者共计 107 例,占比为 71。33%。两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吸烟史、饮酒史、规律运动习惯、24 h舒张压(DBP)、24 h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焦虑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高于不伴焦虑组,高血压病程长于不伴焦虑组,睡眠质量差于不伴焦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伴焦虑组与不伴焦虑组高血压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实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年龄、BMI、高血压病程与睡眠质量为高血压合并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高血压影响因素中的年龄、BMI及高血压病程与焦虑呈正相关(r=0。291、0。301、0。278,P<0。05),睡眠质量与焦虑呈负相关(r=-0。235,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焦虑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BMI及高血压病程,且各项指标与焦虑发生情况呈正相关,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患者焦虑状态。

    焦虑状态高血压相关性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表型和基因型研究

    成小慧
    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 2 例 FGG基因杂合型致病性 FGG致病家系的表型及基因型,探索其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 2 例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CD)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活力(Fa)、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等凝血指标。对先证者的 Fib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获得 FGA、FGB、FGG 3 个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确定突变位点;利用反向测序技术对该突变进行验证,并对其他家系成员的同一基因座进行检测;本项目拟采用多聚二磷酸腺苷(ADP)核糖聚合酶 2(Phenotypingv2)及 Mutation Taster 软件对Fib基因进行定点突变分析,并通过 PyMOL软件对 Fib进行空间建模,预测其对 Fib结构的影响。结果 两组先证者的 PT、APTT、TT均正常或稍高,Fa显著下降(0。60,0。61 g/L),Fib接近正常(2。31,1。97 g/L),D-D,FDPs均在正常范围。研究发现,家系 1 先证者的 FGG基因有 1 个 c。952 G>A的杂合性突变,使 292 位的甘氨酸(Gly292Ser)发生了丝氨酸(Gly292Ser)。家系2 先证者 FGG基因发生 c。902 G>A杂合突变,造成 275 号精氨酸(Arg275His)。进一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两个基因的突变都导致了 Fib的功能改变,具有致病性。通过构建 PyMOL突变体,发现 1 号家系中Fib的 gamma链出现了Gly292Ser位点,并且这些位点与周边氨基酸之间的氢键作用增强;在家系 2 中,Fib的 gamma链出现了Arg275His,且该位点与周边氨基酸之间的氢键作用降低,并且影响了蛋白质的空间稳定性。结论 家系 1 FGG基因存在 c。952 G>A杂合突变,家系 2 FGG基因为 c。902 G>A杂合突变,造成 Fib蛋白结构和功能改变,是 CD发病的重要分子机制。

    FGG基因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基因变异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变化的Meta分析

    彭皓蒋阳宋粤渝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CAI)患者步行时、单足支撑时的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比较确切的依据。方法 文献检索于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 2023 年 9 月 15 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步态、足底压力相关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此次经筛选后最终纳入 8 篇文献,共 485 例研究对象,纳入的 8 篇文献质量在中、高水平。在平地步行时,与正常人相比,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患侧第 1 跖骨(M1)和足跟内侧均化峰值压力(PF/W)值、第 5 跖骨(M5)区域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达峰时间(TPF)值显著降低,M5 区域PF/W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足支撑时,与正常人相比,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内外侧、前后侧边界时间(TTB)最小值、TTB极小值平均值均显著减少,压力中心(COP)偏移速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步速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人相比,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X方向力峰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在平地步行、单足支撑时存有生物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步行时足底压力向外转移,单足支撑时内外前后侧稳定性下降。

    慢性踝关节不稳步态特征足底压力系统评价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李强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103 例SP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实施常规CT平扫及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以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比较良恶性结节不同时期的CT值;比较良恶性结节的CT征象检出率。结果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中,恶性 48 例(真恶性 45 例,假恶性 3 例),良性 55 例(真良性 53 例,假良性 2 例);常规CT平扫中,恶性 48 例(真恶性 35 例,假恶性 13 例),良性 55 例(真良性 43 例,假良性 12 例)。以穿刺或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恶性肺结节的诊断敏感度 95。74%、特异度 94。64%、准确度 95。15%、恶性预测值 93。75%、良性预测值 96。36%均高于常规CT平扫的 74。47%、76。79%、75。73%、72。92%、78。18%(P<0。05)。恶性结节在平扫期、增强后 15 s的CT值与良性结节相当(P>0。05),而恶性结节在增强后 30、60、120、180、240、300 s的CT值均高于良性结节(P<0。05)。恶性结节空泡征、棘突征检出率与良性结节相当(P>0。05);但恶性结节磨玻璃征、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胸膜凹陷检出率分别为 29。79%、61。70%、55。32%、44。68%、40。43%,均高于良性结节的 3。57%、28。57%、16。07%、14。29%、7。14%(P<0。05)。结论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SPN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从CT值、CT征象上能有效鉴别良恶性结节,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孤立性肺结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良恶性鉴别诊断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乙肝的诊断价值研究

    张贵华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诊断价值。方法 66例乙肝患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 33 例。常规组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诊断,研究组进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检率及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满意度。结果 常规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 78。79%,研究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 96。97%;研究组患者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患者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12。12%、39。39%、12。12%、12。12%、60。61%,研究组患者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33。33%、66。67%、36。36%、18。18%、69。70%;研究组患者乙肝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乙肝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常规组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总满意度为 75。76%,研究组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总满意度为96。97%;和常规组相比,研究组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总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为乙肝患者实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诊断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降低检验误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检验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张婧婷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300 例疑似肝脏疾病患者,采取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对其进行检查。以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的诊断效能(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一致性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300 例疑似肝脏疾病患者中,金标准检查结果示 216 例为肝脏疾病,剩余 84 例为其他患者;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检查结果示肝脏疾病患者 212 例,其他患者88 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敏感度为 95。83%(207/216)、特异度为 94。05%(79/84)、准确度为95。33%(286/300)、阳性预测值为 97。64%(207/212)、阴性预测值为 89。77%(79/88)。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检查结果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一致较高(kappa=0。787)。216 例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中,100 例患者肝内存在较明显的病灶影。216 例患者中 20 例患者肝内存在多发小强化病灶,有 3 例患者肝内多发小病灶在进行平扫以及超声检查后并未进行提示。在对患者进行二期扫描,即门静脉期扫描时图像显示 216 例患者下腔静脉、门静脉与其分支、脾静脉、肝静脉均能清晰显示,脾脏均匀强化,肝实质均匀强化。在一期扫描中强化病灶患者 40 例,在二期扫描中密度显著降低,表现为低密度影,其中 12 例患者门脉主干存在充盈缺损。在动脉期并未表现出显著变化的 20 例患者,在二期扫描中边缘表现为不规则强化,在进行三期扫描或延迟扫描时,该 20 例患者可见病灶造影剂逐步向中心进行充填,另外还有10 例患者病灶在二期扫描时表现出不规则强化。在将患者图像与临床症状进行结合后发现,216 例患者中,100 例患者诊断为肝血管瘤,70 例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30 例患者存在肝内多发转移以及门脉癌栓,还有 16 例患者诊断为肝脓肿。患者肝脏血液的主要供应来源为门静脉以及肝内动脉,其中肝总共血流中肝动脉占比在 20%以上。结论 对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实施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的诊断准确度较高,临床医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患者肝脏病灶及其周边情况,临床价值显著。

    肝脏疾病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