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循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循环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胡盛寿

双月刊

1000-3614

xunhuanzazhishe@sina.com

010-68331758

100037

北京市北礼士路167号(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

中国循环杂志/Journal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6年3月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心血管病学术刊物。以从事心血管病专业预防、医疗、科研及教学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自创刊以来,期刊质量不断提高。1993年开始被中国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列为统计源期刊、2004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4年被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1995年以来一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为“内科学类核心期刊”。1997年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列为来源期刊及统计源。 1999年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列为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2002年被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2001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2005年本刊获得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奖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期间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浙江省ICU质量控制中心陈琨
    209-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染是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期间常见的并发症.感染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治疗费用,而且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导致更高的病死率.目前国内外各ECMO中心对于感染的防控尚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体外生命支持分会联合浙江省ICU质量控制中心,组织专家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流行病学及临床实践,撰写了本专家共识,以期规范ECMO辅助期间的感染防控,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提高控制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体外膜氧合感染防控

    直接口服抗凝药合理用药和处方质量评价药学建议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心血管药学分会抗凝药师专科协作组郑英丽
    217-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口服抗凝药华法林治疗窗窄,剂量个体差异大,受众多药物、饮食相互作用的影响,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来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由于不需要常规监测凝血功能、饮食顾虑较少、使用便捷,其处方量迅速增长.尽管DOAC治疗有诸多优势,其管理过程中仍存在新的挑战,包括处方的不适宜性、药物依从性的要求、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缺乏特异性监测指标等.由于口服抗凝药有高风险特性,因此需要通过规范化管理来提升其用药安全.本药学建议的目的是为医师和药师提供DOAC的规范化管理措施和处方审核标准,以期建立DOAC相关的用药安全文化.

    直接口服抗凝药合理用药处方质量患者安全

    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状和地区差异

    国家心血管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血管外科工作组舒畅罗明尧
    228-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利用 2021 年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的数据,对全国各地区开展的共 10 783 例CEA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CE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7.9)岁,男性占比 82%,女性占比 18%.85%患者通过门诊途径入院,14%患者通过急诊途径入院.92%手术在三级医院完成,8%手术在二级医院完成.东部地区手术量占全国的 66%,中部地区占 23%,西部地区占11%.CEA患者常见的合并症有高血压 7 499 例(70%)和糖尿病 3 436 例(32%).中国CEA有关数据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应加大对术者和围术期管理团队的培训.此外,中国CEA整体规模尚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颈动脉内膜剥脱颈动脉狭窄医疗资源医疗质量

    不同病因二尖瓣反流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后心脏逆重构分析和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

    骆志玲董晓丽郭秋哲王远征...
    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对功能性和退行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脏逆重构和心功能变化情况,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2 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TEER且完成 6 个月随访的 93 例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组和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瓣膜特征参数、术前和术后 6 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腔容积和心功能指标.评估手术疗效,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结果:93 例患者中,FMR患者 71 例,DMR患者 22 例.与FMR组比,DMR组患者二尖瓣前叶长度较短,对合缘高度较低,对合深度较浅,瓣叶栓系比例较低,瓣环内外径较短,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绝对值较高(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 6 个月二尖瓣反流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其中,FMR组术后LVEDV、LVESV、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DMR组术后左心室和左心房容积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期间两组患者LVEF和左心室GL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FMR组相比,DMR组患者手术前后ΔLVEDV、ΔLVESV的绝对值均较小(P均<0.05).结论:对于不同病因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TEER均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早期反流程度并改善心功能.FMR与DMR患者在术前瓣膜结构和术后心脏逆重构方面存在差异.在二尖瓣TEER的全流程中,超声心动图是重要的影像学评估及监测手段.

    超声心动图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功能性二尖瓣反流退行性二尖瓣反流

    国产第三代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的初步评价

    王志华段晓夏赵泽原胡俊龙...
    24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国产第三代磁悬浮Corheart 6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同期行二尖瓣成形术(MVP)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0 月至 2023 年 3 月于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接受Corheart 6 LVAD植入同期行MVP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13 例.收集院内、随访时的死亡及并发症事件,观察患者的心肌损伤、肾功能、血液动力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结果:13 例患者围术期无死亡、无MVP相关并发症.平均随访(14.2±5.6)个月期间,11 例(84.6%)完成随访,2 例分别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脏骤停死亡,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复发.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 24 h、72 h 心输出量升高,中心静脉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平均肺动脉压(PAMP)降低,术后 1 周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与术前相比,术后 1、6 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7),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PASP、PAMP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0).结论:国产第三代磁悬浮Corheart 6 LVAD植入同期行MVP安全、可行,术后近中期无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复发,肺动脉压显著降低,血液动力学显著改善.

    心力衰竭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辅助装置二尖瓣成形

    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院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

    朱坤林宏远龚嘉淼安康...
    249-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老年(≥65 岁)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院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数据库(CCSR)中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年龄≥65 岁的患者 7 163 例.2016 年 1 月到 2018 年 6 月的患者为训练队列(n=5 774),2018 年 7 月到 12月患者为测试队列(n=1 389).研究终点为患者术后院内死亡.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基本特征、围术期危险因素以及术后主要结局指标等.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结果:290 例(4.1%)患者术后院内死亡.与未死亡患者比,死亡患者年龄较大,既往脑卒中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患者占比较大,吸烟史、高脂血症患者占比较少(P均<0.05).训练队列中线形判别分析(LDA)、支持向量机分类器(SVC)及逻辑回归(LR)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均较高,Brier分数均较低,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在测试队列中,LDA、SVC及LR预测模型ROC曲线的AUC分别为 0.744、0.744 及 0.746,均优于新版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分系统(EuroSCORE Ⅱ)模型的 0.642(P均<0.05).结论: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率较高,LDA、SVC、LR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术后死亡的发生率.

    心脏瓣膜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机器学习

    "新四联"背景下伊伐布雷定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陈琮玲吴韩张若彬殷嘉晨...
    256-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新四联"背景下伊伐布雷定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南京鼓楼医院住院治疗的 656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伊伐布雷定患者为观察组(n=295),未使用伊伐布雷定患者为对照组(n=361).两组患者均采用"新四联"药物治疗方案治疗.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 268 例患者匹配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 1 年的有效性(主要终点为出院后 1 年内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的复合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为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全因再住院、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和安全性指标(包括心动过缓、心房颤动、视力模糊、肾功能损伤、高血压).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两组与终点结局的相关性,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主要终点事件(P=0.031)、心力衰竭恶化再住院(P=0.020)和全因再住院(P=0.036)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观察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P=0.045)和心衰恶化再入院率(P=0.028)低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新四联"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伊伐布雷定有利于改善长期预后,且安全性良好.

    慢性心力衰竭伊伐布雷定新四联预后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高度房间阻滞与新发心房颤动的关系

    陈磊张冬冬陈文苏陆远...
    26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房间阻滞(interatrial block,IAB)是一种左右心房传导延迟的现象,被认为是心房纤维化的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旨在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高度IAB与住院期间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连续入选于 2019 年 9 月至 2022 年 6 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STEMI的患者共 916 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12 h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且在第一次医疗接触时记录并上传心电图至中国胸痛中心官方平台.分析STEMI患者中IAB的检出率及新发房颤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STE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结果:269 例(29.4%)STEMI患者检测到IAB,其中 57 例(21.2%)患者为高度IAB.89 例(9.7%)患者在住院期间新发房颤.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0,95%CI:1.045~1.095,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29,95%CI:0.901~0.957,P<0.001)、右冠状动脉病变(OR=1.672,95%CI:1.042~2.683,P=0.033)和高度IAB(OR=4.007,95%CI:1.973~8.138,P<0.001)为STE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将高度IAB加入新发房颤风险模型后,该模型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净重分类指数(NRI)均明显提高,C指数达 0.742.结论:高度IAB是STE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助于改善对STEMI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风险的预测.

    房间阻滞心房颤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CARTO三维标测零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田竞宇朱正宇王睿峥田云丽...
    267-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CARTO 三维标测下精确定位冠状动脉(冠脉)开口位置,零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ASC-PVC)的效果分析,并将主动脉窦进行分区后评估相应区域的消融风险.方法:纳入 2020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因ASC-PVC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 66 例患者,常规组(n=32)按照常规方法应用CARTO 3 系统构建主动脉窦模型,经消融导管中空管道行冠脉造影明确靶点与冠脉开口距离后进行消融治疗.治疗组(n=34)应用CARTO 3 系统构建主动脉窦与冠脉开口模型并对主动脉窦进行精细分区,通过消融导管阻抗变化规律再次快速定位确认冠脉开口后,在零射线下行室性早搏电激动标测及消融治疗.收集消融导管主动脉窦内的阻抗数据,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及主动脉窦内操作时间、术中对比剂用量、X 线曝光时间、手术即刻与近期(6 个月)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消融成功靶点的分布位置.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93.8%vs.94.1%)与近期成功率(90.6%vs.8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总手术时间[(58.76±4.94)min vs.(66.91±5.94)min]、主动脉窦内操作时间[(43.12±4.49)min vs.(50.31±5.18)min]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均<0.001).治疗组患者的主动脉窦 4 个分区的阻抗分析显示,消融导管从主动脉窦内移动到冠脉开口并进入冠脉内的过程中,阻抗陡然进行性升高,与主动脉窦内其他部位的阻抗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在零射线下标测并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ASC-PVC可以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消融导管头端阻抗变化可作为定位冠脉开口的依据.将主动脉窦精细分区后可详细评估在相应靶点进行消融治疗的风险大小.

    零射线射频导管消融术主动脉窦室性早搏

    V1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评价左束支区域起搏电极植入深度的研究

    黄强辉蒋粤萍詹碧鸣黄钱伟...
    273-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1 导联r'波振幅结合阻抗变化判断电极植入的合适深度.方法:纳入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心脏结构正常、有起搏器植入指征并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住院患者 78 例,收集患者基线数据、术中数据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 3、6、9 和 12个月的随访情况.将起搏时V1 导联r'波振幅、阻抗、电极植入深度进行线性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70例(89.7%)起搏时V1 导联QRS波末端出现r'波,8例(10.3%)QRS波表现为rS、RS型或终末端无r'波.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r'波振幅与电极植入深度呈正相关(r=0.424,P<0.01),与阻抗呈负相关(r=-0.256,P=0.03);电极植入深度与阻抗无明显相关性(r=-0.132,P=0.27).回归分析显示,电极植入深度是r'波振幅的重要影响因素(回归系数=0.056,P=0.000).结合建立的回归模型和阻抗大小显示,V1 导联r'波振幅在0.24~0.69 mV范围内,阻抗在 648.30~828.90 Ω之间,电极植入深度 6~11 mm最合适,穿孔风险小,且能较大概率成功夺获左束支,起搏参数满意,起搏QRS波时限较窄.在术中、术后 48 h及 12 个月随访期间内,患者均未出现电极穿孔、血栓栓塞、心脏填塞、感染、导线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左束支区域起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起搏方式.在左束支区域起搏时,V1 导联r'波振幅在一定合适范围内,并结合阻抗变化可指导左束支区域起搏,有助于降低电极穿孔的风险.

    左束支区域起搏r'波振幅电极穿孔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