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张晓东

季刊

024-86982783

110035

沈阳市皇站区塔湾街83号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刑事侦察专业学术理论刊物。以反映刑事侦察、刑事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及本学院教学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交流刑事技术科技信息为主,也发表研究政策法律、法规、心理学等方面的科研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图像与视频的AI篡改防御技术综述

    孙鹏童世博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AI篡改技术的快速发展,此项技术滥用所带来的隐患和危害持续增强,AI篡改防御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对AI篡改防御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将AI篡改防御技术分为被动式防御技术和主动式防御技术两大类:被动式防御技术聚焦于篡改后的真伪性检测;主动防御技术聚焦于篡改前预防危害结果的发生,比较各项防御技术所使用的网络结构、运作性能、适用范围等,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针对AI篡改防御技术的现存问题,展望未来AI篡改防御领域研究的发展前景.

    AI篡改防御神经网络Deepfakes检测面部篡改检测

    智慧侦查背景下侦查措施的认知偏差控制研究

    百茹峰苏志远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侦查措施的适用受到侦查人员认知偏差的影响,在智慧侦查背景之下,传统的程序规制方案应对乏力.侦查措施的实施涉及"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认知过程"的认知维度转换,当前侦查措施的程序规制通过"自律""他律"两个向度展开,旨在规范主体维度的认知活动.基于理论反思,这一规制样态可以称为"认知裁量"模式,其具有权力逻辑控制下的潜在风险.在规制原理上,可在智慧侦查场景中提出"认知集成"模式,通过主体交互、客体表征和过程监测等维度的约束,回归权利逻辑主导下的利益保障进路.在智慧侦查的程序建设上,通过落实侦查依据的指引、核查和移送等要求,夯实"认知集成"模式的运行基础,以有效规范侦查措施的适用.

    智慧侦查侦查措施认知偏差认知裁量认知集成

    以元宇宙互动为逻辑起点的侦查认知嬗变与重构

    李恒周生龙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时代以来,侦查认知的深刻变化,对侦查认知模式乃至侦查模式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深远.互动性是元宇宙的核心属性,以元宇宙互动为逻辑起点,可以发现元宇宙互动对侦查认知嬗变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然而,侦查认知和元宇宙互动之间存在认知逻辑和理念上的矛盾冲突,元宇宙带来的风险挑战也亟待重视.面向元宇宙互动的侦查认知应在发散性、交互性和可溯源性上进一步拓展,其"认知拱"模式也应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在认知理念重构上坚持"以人为中心"、侦查法治化和服务于诉讼活动;在认知拓展路径应注重丰富知识储备、提升认知能力、深化认知思维、优化工作平台建设,以此推动面向元宇宙互动的侦查认知嬗变和重构,使侦查主体有效把握元宇宙趋势特征,提升面对元宇宙犯罪案件的侦查效能.

    元宇宙互动侦查"认知拱"模式转型侦查认识论

    公民自愿配合角度下摸底排队的适用逻辑——以大规模DNA筛查为例证

    唐淑臣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不特定嫌疑对象侦查展开的大规模筛查行为遭遇合法性的质疑,有必要对传统摸底排队的适用逻辑展开剖析.相较于确定大规模DNA筛查为勘验、检查的强制性侦查措施,将其解释为摸底排队的任意性侦查措施,更符合侦查实践与法律规定,回应检验成本分配、隐私权保护及比例原则等诸多质疑.审视程序性警务模式下法律强制换取的公民配合,我国传统摸底排队以专群结合为基本思路,强调公民配合的主动性与自由性.在我国特色警民关系之下,将摸底排队这一中国特色侦查措施的主逻辑确认为公民自愿配合,可进一步挖掘任意性侦查措施的实践资源.

    大规模筛查不特定对象侦查摸底排队公民配合

    警察武力功能的系统论解释

    刘岩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然包括"在法治轨道上规制警察武力"的要求,相关的制度建设则以"如何界定警察武力的功能"为基础,而既有的研究实际是在"结构—功能"进路上的功效研究而非功能研究.在系统论视野中,警察武力属于法律系统的组成部分,针对的是人身自由权利,其真正功能在于"强迫在场",即基于警察对物理暴力的专属使用权而强迫不愿参与、但必须参与法律程序的有关人员进入法律程序,保证法律系统的运作及法律效力的实现.警察武力的其他功效必须以此功能的实现为基础.

    警察武力系统论强迫在场功能主义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程序的审思与适用

    王羿程
    5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拘留因适用的非诉讼化构造、权利保障的实效性不强等饱受学界质疑.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程序可有效缓和行政拘留给予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当侵害,但因其法律文本中"社会危险"的模糊不清,以及配套规定的供给不足,使此程序在实践中处于"沉睡期".在法秩序统一原理的基本立场上,于实体上对"社会危险"进行立体化构造,并完善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的相应程序,以此明确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的适用标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可更好地发挥行政拘留暂缓执行蕴含的人权保障与社会治理机能.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社会危险不确定法律概念双重构造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网络受骗影响因素研究

    徐伟何野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愈发猖獗,大学生已成为主要受害群体之一.基于40件典型案例,运用扎根理论构建"信任-决策"归因模型,将诱发大学生受骗的因素分为三类:情境因素、个体因素和决策因素.情境因素是诱发信任关系建立的外部推力;个体因素则在骗局情境与决策反应之间发挥调节作用,成为内部驱力;决策因素则影响最终的综合决策力,是导致大学生受骗的关键要素.据此,提出建立体系性的合作办案机制,以打击和遏制诈骗行为;推进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强化多元化的决策培养机制,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决策能力,从而优化和控制外部推力、内部驱力与综合决策力,降低该群体的受骗风险.

    电信网络诈骗大学生扎根理论受骗影响因素

    法治现代化语境下轻罪立法应然逻辑的廓清

    郭展程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危险驾驶罪""代替考试罪""高空抛物罪"等罪名随着轻罪化的浪潮进入公众的视野和日常生活中,也表明我国处于以轻罪立法为特征的社会背景之下.任何立法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目的,但按照当下对轻罪立法逻辑的理解,似乎并不能阐述其正当性,更是容易囿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困境之中.对结果无价值论的动摇,行为无价值论使得处罚前置化,进而导致二元制裁体系的嬗变、"重刑重罪"刑法观念的固化.各种问题的出现亟需我们对轻罪立法的逻辑重新厘定和思考,从结果无价值论的坚守到以立法带动司法层面的"轻罪化",廓清轻罪立法应然的逻辑,以求在"轻罪化"浪潮中明确法治现代化的方向,打造"社会之治"和"良法之治"的法治社会.

    轻罪立法应然逻辑结果无价值论法治现代化

    不作为视域下累积犯的处罚正当性及处罚边界

    韩子璇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累积犯的处罚正当性并非来源于假设性的"真实累积效应".一般违法的累积风险行为仅是可以引发刑事作为义务的先行行为,累积风险行为人未履行阻止风险发展义务的不作为才是累积犯的构成要件行为,累积犯的处罚正当性也来源于此.先行行为与刑事作为义务的引起关系需要被限定.对此,应当采取比例原则的三阶审查步骤,检验是否可以让累积风险行为人承担这一作为义务.如果不适宜全面肯定累积风险行为可以引起风险阻止义务,则应采取"强烈吸引力"标准,限定可以引起作为义务的累积风险行为范围.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传播学原理"流行三法则"判断何种特质的累积风险行为具有强烈吸引力,从而合理限缩累积犯的刑事处罚范围.以网络暴力行为为例,只有可以快速推动言论传播、发布具有粘性特质的言论、在特定时空条件发布相关言论的网络暴力行为人才需要承担风险阻止的作为义务.

    累积犯不作为先行行为比例原则流行三法则

    性欺骗之刑事可罚性——论增设欺骗发生性行为罪

    陈俊秀林雅洁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欺骗行为作为一种较为隐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较大认定分歧,或"重害轻纵"予以无罪化处理,或"重罪误用"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基于充分保障性自主权之存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旨趣,因性欺骗而引发的被害人同意之效力应当遵循"全面无效说",进而肯定性欺骗行为之法益侵害性.增设欺骗发生性行为罪能够妥当规制性欺骗行为,避免轻罪重罚.本罪乃复行为犯,欺骗行为包括性交对象型欺骗、性交性质型欺骗以及性交动机型欺骗.性欺骗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使被害人产生认识错误,而非压制被害人意志自由,故本罪的行为主体与行为对象宜采性别中立主义立场.倘若行为人在许诺时具备实现承诺的条件和能力,但是事后因客观原因不能实现的,则阻却犯罪故意.在刑罚配置的体系融贯上,本罪的罪量轻于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罪,基本法定刑宜设置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以恪守"严而不厉"的罪刑结构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性欺骗行为准强奸罪全面无效说功能主义刑法立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