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畜牧兽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李琍

月刊

1671-7236

zgxmsy@caas.cn

010-62811226,62810371,62816020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畜牧兽医/Journal China Animal Husbandry & Veterinary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中国畜牧兽医》于1974年2月创刊,是国家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2014年第一批资质认定的学术期刊,前身为《国外畜牧科技》,2002年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是“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农林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收录期刊。本刊设有营养与饲料、生理生化、生物技术、遗传繁育、基础兽医、预防兽医、临床兽医、质量安全、环境安全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牛科反刍动物相关经济性状的研究进展

    陈宇刘俊阳穆卿卢泽宇...
    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长度>200 nt、自身不具有编码能力的真核生物转录本,主要通过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和表观遗传学调控基因的表达,在动植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lncRNA是一种在动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及疾病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调控分子.相较于医疗领域的研究,lncRNA在牛科反刍动物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调控牛科反刍动物相关经济性状的研究鲜见报道.近年来,高通量测序与微阵列技术的迅速发展,为lncRNA的鉴定提供了更为高效快速的方法.笔者对lncRNA的研究发现、特征分类、转录后水平调控作用机制以及其在牛科反刍动物的肌肉生长、毛囊发育和泌乳性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lncRNA在牛科反刍动物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lncRNA牛科反刍动物生长发育经济性状

    荷斯坦牛关键奶流速指标筛选及影响因素分析

    陈少侃罗汉鹏马烨桦刘刚...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挤奶流速指标的群体表型变化规律、指标间相关性及主要影响因素,筛选荷斯坦牛关键奶流速指标.[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北京地区某规模化牧场2 162头泌乳牛1 181 628条奶流速数据,包含班次奶量及11项奶流速指标(平均流速、挤奶时长、高峰流速、慢速出奶时间占比、脱杯流速、0-15 s流速、15-30 s流速、30-60 s流速、60-120 s流速、前2 min产量和前2 min产量占比),并对班次奶量与上述奶流速指标进行了正态性检验、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班次奶量与11项奶流速指标均呈正态分布;其中0-15 s流速、15-30 s流速、30-60 s流速、60-120 s流速、前2 min产量、高峰流速、平均流速和挤奶时长与班次奶量呈正向回归关系,且在各因素水平下变化规律一致;各指标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在-0.80~0.95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和前2 min产量可作为关键奶流速指标,随着班次奶量的增加均呈现逐渐增加的规律,且在不同年份、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和挤奶班次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平均流速和前2 min产量可作为奶流速指标考核的关键指标,但在实际生产管理中,需根据牛群结构和环境变化来设定指标的参考值.随着精细化管理,对于平均流速和前2 min产量可以逐步设定更高参考阈值来获取更高的产奶量,进而增加经济效益.

    奶流速班次奶量荷斯坦牛

    Robo2基因对黑色素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李雯和晓明陆颖赵东祥...
    220-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色素是一类生物色素,具有抗氧化、调控体温和防辐射等重要作用,虽不是生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物质,但它的存在可提高生物的生存竞争能力.动物黑色素是由黑素细胞内的细胞器黑素小体合成储存,动物黑素细胞主要是神经嵴细胞沿背侧路径迁移分化形成.环形交叉路口引导受体2(roundabout guidance receptor 2,Robo2)基因属于轴突导向分子家族Robo的一员,是指导背部轴突导向的主要受体.笔者通过介绍动物黑色素形成和合成途径,简述Robo2基因的来源及功能,分述Robo2基因在黑色素形成中对神经元生长锥方向移动、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MITF)表达和轴突发育的作用,并对黑色素合成机制进行补充,为后期寻找影响黑色素合成的主效基因和揭示黑色素合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但目前对于Robo2基因在黑色素形成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调控途径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

    黑色素Robo2基因调节

    牦牛源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王冬经吴金措姆曾江勇
    229-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3年4月至2023年5月,西藏拉萨市多地出现牦牛严重腹泻、便血甚至死亡的现象.试验旨在确定牦牛腹泻的病原菌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地区牦牛腹泻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新鲜牦牛腹泻粪便样品进行厌氧培养,通过培养特性及染色镜检进行初步鉴定;对可疑阳性菌株进行生化特性、多重PCR毒素基因分型及cpe、netB、cpb2毒素鉴定,并进行cpa、cpb2、16S rRNA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部分分离株生长曲线测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采用K-B法测定分离株的体外药物敏感性,统计不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结果.[结果]从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8株分离菌,在厌氧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在TSC培养基、5%脱纤维绵羊血平板、卵黄琼脂培养基上均呈现与产气荚膜梭菌相似的典型菌落,革兰染色为紫色大杆菌,初步判定为产气荚膜梭菌,命名为XZ-1~XZ-8.分离株生化检测结果与产气荚膜梭菌相符;分离株均携带cpa和cpb2基因,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8株分离株与产气荚膜梭菌参考株的相似性为97.3%~100%,在系统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而与屎肠球菌、大肠杆菌参考株处于不同分支;分离株cpa和cpb2基因存在一定的变异性.生长曲线显示,3株分离株(XZ-1、XZ-4、XZ-7)生长规律基本一致,其中0~4 h为迟缓期,4~8 h为对数期,8~22 h为稳定期,22 h后开始进入衰亡期.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昆明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分离株对苯唑西林、红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头孢哌酮、利福平及罗红霉素敏感,对青霉素、哌拉西林、羧苄西林、麦迪霉素、头孢曲松等22种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存在多重耐药性,其中XZ-7株耐药数量多达11种,6重以上耐药的菌株占75.0%.[结论]本研究成功从拉萨严重腹泻、血便牦牛粪样中分离出8株A型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青霉素、哌拉西林、羧苄西林等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牦牛腹泻病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牦牛产气荚膜梭菌分离鉴定生长曲线动物致病性耐药性

    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结构与抗病性关系研究进展

    贾玉生廖明代曼曼
    24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作为鸡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负责将抗原表位递呈到特异性T淋巴细胞中,诱导免疫应答反应.鸡MHC优势表达1个MHC Ⅰ分子BF2和1个MHC Ⅱ分子BLB2,其中MHC Ⅰ分子结合来自细胞质中蛋白多肽,MHC Ⅱ分子结合来自细胞内囊泡中蛋白多肽和细胞外源性多肽.MHC等位基因多态性对其分子空间结构和结合肽段特性非常重要.不同单倍型MHC由于等位基因的差异其肽结合基序也存在差异,进而影响MHC分子递呈抗原肽数量,影响T细胞免疫应答强度,最终导致不同单倍型鸡对同一病原体表现出抗性或易感性.与人MHC分子相比,紧凑且简单的鸡MHC优势表达单个Ⅰ类分子的特性可以决定鸡是否会对某种病原体存在抗性.为了更好地认识鸡MHC分子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及抗病性机制,解析其结构并进行功能研究非常必要.作者主要介绍了鸡MHC的分子结构特征,重点比较了不同单倍型MHC分子结构差异与抗病性的关系,总结了鸡MHC肽结合基序和禽流感病毒抗原肽的鉴定工作,为进一步理解MHC分子递呈肽给T淋巴细胞的机制和开发T细胞表位疫苗奠定基础.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结构抗病性

    3种去势疫苗的构建及稳定性研究

    彭静娜刘丽娟吕志远于志蓉...
    255-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试验旨在构建不同种类的新型免疫去势DNA疫苗,分别为KISS1、神经激肽B(NKB)单表达基因疫苗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KISS1和NKB 3个基因共表达的三表达基因疫苗,注射到动物体内后能激发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通过调控生殖轴来降低雄激素的目的.[方法]选取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al axis)上的GnRH及其上游调控基因KISS1和NKB作为靶标,并引入平衡致死系统代替抗生素筛选构建重组质粒,其中三表达重组质粒借助2A肽的自剪切功能使目的基因共表达.将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提取细胞RNA,验证其能否在机体内正常表达,随后将构建成功的质粒电转到减毒猪霍乱沙门菌(Salmonella Choleraesuis)C500感受态细胞中,获得重组活菌疫苗,构建的工程菌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选取第0、2、5、10、20、30、40、50代的菌株进行稳定性研究.[结果]重组质粒pVAX-2A/KISS1-asd、pVAX-2A/S-NKB-asd和pVAX-S/GnRH-2A/S-NKB-2A/KISS1-asd酶切分别获得大小为498、1 146和2 622 bp的条带,与目的基因一致;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比对后显示大小、方向一致,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和序列完全正确.将上述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进行RT-PCR,获得大小分别为498、1 146、1 349 bp的目的条带,表明目的基因在真核细胞内能正常转录.上述重组质粒电转到减毒猪霍乱沙门菌C500感受态细胞后,提取质粒酶切后获得大小分别为498、1 146和2 622 bp的条带,测序结果与目的序列比对后显示大小、方向一致,表明重组质粒成功导入减毒猪霍乱沙门菌C500中.每2 h检测的工程菌和减毒猪霍乱沙门菌C500对照菌D600nm值接近,差异不显著;生长曲线检测结果显示,工程菌在体外连续传代50次的过程中,工程菌和减毒猪霍乱沙门菌对照菌C500对数生长期均在0~10 h,10~14 h为生长平缓期,约16 h以后进入平台期,工程菌生长特性与减毒猪霍乱沙门菌C500的生长特性一致,未因携带质粒而改变.同时,各代菌液沙门菌种属标志基因invA和毒力基因crp的扩增条带大小均分别为580和599 bp,表明工程菌多次传代后仍具有沙门菌的特性,其减毒特性也无变化.各代质粒酶切片段大小均分别为498、1 146和2 622 bp,表明多次传代并不影响质粒的稳定性,且重组质粒能在沙门菌C500中维持正常拷贝功能.[结论]本研究构建的重组质粒和工程菌疫苗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且在导入机体后能正常表达,可用于动物免疫去势的研究.

    基因疫苗免疫去势GnRHKISS1NKB

    甲磺酸瑞波西汀体外颉颃塞内卡病毒的研究

    巩有权周晓翠郑辉陈峰...
    268-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含有127种化合物的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具有颉颃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活性的化合物并研究其作用途径.[方法]利用荧光素酶重组塞内卡病毒(rSVA-NLuc)结合荧光素酶高通量筛选技术,建立抗SVA化合物体外筛选平台.从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浓度为10 μmol/L时具有抑制荧光素酶活性效应的化合物,并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其抑制活性,通过反映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的细胞毒性试验进而确定其最大无毒浓度.针对病毒感染周期的吸附、入胞、复制和组装释放等4个主要过程,采用不同的细胞处理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病毒滴度测定(TCID50)等技术进行化合物分子颉颃机制研究.[结果]从包含127种分子的FDA获批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出8种候选抗SVA活性分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及细胞毒性检测,鉴定出1种安全、有效的化合物——甲磺酸瑞波西汀.在病毒感染细胞36 h内甲磺酸瑞波西汀可使SVA VP3蛋白表达量和病毒滴度均极显著下降(P<0.01).甲磺酸瑞波西汀处理金黄仓鼠肾细胞(BSR-T7/5)可减少SVA的吸附和入胞;实时荧光定量RT-PCR也显示甲磺酸瑞波西汀能抑制SVA的组装阶段,但它对SVA的复制和释放阶段没有影响.[结论]本试验从FDA批准上市药物库中筛选出了 1种细胞毒性较低且颉颃SVA效果优异的化合物——甲磺酸瑞波西汀,该化合物通过抑制SVA的吸附、入胞和组装阶段来对抗SVA感染.本研究为抗SVA药物的进一步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A型塞内卡病毒(SVA)FDA药物库高通量筛选

    烈性噬菌体KM104对不同血清型鸡源沙门菌的防治效果评价

    陈丽英彭娅婷严红亚陈培富...
    27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烈性噬菌体KM104株对不同血清型鸡源沙门菌雏鸡感染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KM104株体外裂解谱及体内安全性,确定攻菌剂量和最佳感染复数(MOI);按噬菌体的不同使用时间、频率和滴度分组,构建白羽蛋鸡3个不同血清型鸡源沙门菌感染防治模型,通过记录试验动物存活数及存活率、生长性能、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测定肛拭子排菌量、脾脏载菌量和脏器系数等指标,综合评价KM104的防治效果.[结果]噬菌体KM104对5个血清型沙门菌的综合裂解率为80.65%(50/62),在体外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对雏鸡无明显致病作用;最佳治疗方式:针对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治疗剂量分别为7.96×107、1.26 × 104和1.68X 107 PFU/mL,采用连续3 d灌喂高滴度噬菌体的方式雏鸡存活率最高(分别为90%、80%、90%),与攻菌后不处理对照组相比,有效减轻试验雏鸡的临床症状及脏器损伤,增重显著上升(P<0.05)、肛拭子排菌量、脾脏载菌量及脏器系数显著降低(P<0.05).[结论]噬菌体KM104对多个血清型致病性沙门菌具有广谱裂解活性,对雏鸡无明显致病作用;攻菌前连续3 d灌喂高滴度KM104的方式对预防雏鸡感染鸡白痢沙门菌、鸡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的效果最佳,可用于沙门菌生防制剂开发.

    噬菌体裂解谱沙门菌

    鸡球虫体外培养模型及应用研究进展

    潘晓婷李娟陈兵刘俊杰...
    292-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肠上皮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感染鸡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肠道损伤等,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健康发展.球虫的生命周期包括从无性阶段到有性阶段的转换并局限于一个宿主.目前对球虫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细胞生物学及其不同生命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和运输机制、宿主细胞入侵和宿主-寄生虫相互作用、新型药物靶标筛选等方面.鉴于研究问题的多样性,以及减少和取代动物试验的要求,建立高效的体外培养模型成为研究鸡球虫生物学特性、抗球虫疫苗和药物的基本条件.笔者重点阐述了鸡球虫体外培养模型及其在药物抗虫效果研究中的应用,包括鸡胚培养模型、二维培养模型(原代细胞培养模型、传代细胞系培养模型)及三维类器官培养模型.越来越多培养技术的突破为研究球虫生命周期阶段和干预策略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深入了解鸡球虫致病机制、抗球虫药物研发提供依据.

    艾美耳球虫体外培养模型

    A、B、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混合感染的鉴定及gp85基因序列分析

    窦俊峰汪最李丽卢琴...
    302-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湖北地区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亚群之间混合感染及其gp85基因遗传变异情况,为进一步研究ALV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提供参考.[方法]对来自湖北宜昌疑似感染ALV的一只病死鸡进行病理剖检,无菌采集病变组织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进行亚群鉴定,进一步对分离株gp85基因的相似性和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剖检结果可见病死鸡肾脏、脾脏肿大,肺脏出血,表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组织匀浆接种DF-1细胞后,ELISA检测发现细胞上清P27抗原呈阳性;IFA检测发现,感染细胞里有特异性绿色荧光;PCR鉴定能同时扩增出A(692 bp)、B(847 bp)和J(545 bp)亚群的特异性条带.鉴定结果表明,从该病死鸡中分离到A、B和J亚群ALV毒株,分别命名为HBYC2022-A、HBYC2022-B和HBYC2022-J.分离株gp85基因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显示,HBYC2022-A与江苏株JS-A1201相似性最高,为99.6%;HBYC2022-B与江苏株JS-B1204相似性最高,为99.7%;而HBYC2022-J与黑龙江株PK19FA01、广西株GX20YL12 J及安徽株AHaq02相似性均为100%.此外,分离株gp85基因高突变区域(hr1、hr2)氨基酸序列并未出现特殊点突变.[结论]鸡群存在A、B和J不同亚群ALV的混合感染情况,提示国内养禽场需提高警惕并加强针对ALV各亚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禽白血病病毒(ALV)分离鉴定混合感染gp85基因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