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学校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

执行总编:陶芳标

月刊

1000-9817

xwbjb@cjsh.org.cn

0552-2054276,2074779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51号

中国学校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本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龄前儿童上学日幼儿园内外身体活动特征及相关因素

    魏来叶佩琪吕萍萍刘溯...
    1420-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学龄前儿童幼儿园内外身体活动特征及其相关因素,为未来针对性促进不同类型幼儿的身体活动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4月-2022年12月,选取上海亲子队列于3~6岁时期随访的706名学龄前儿童,在园期间儿童配戴加速度计测量身体活动,并使用家长问卷调查儿童园外的身体活动及屏幕时间.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儿童园内及园外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关系,聚类分析得到儿童上学日活动类型;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上学日活动类型的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上学日园内MVPA时间为(40.83±15.71)min/d,园外MVPA为30(15,53)min/d;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园、内外MVPA呈倒"U"形关系.聚类分析将儿童分为每日MVPA偏低但园内较活跃(196名,27.8%)、每日MVPA尚可但园外屏幕时间较多(97名,13.7%)、每日MVPA达标且园外相对活跃(96名,13.6%)以及每日MVPA偏低且园内外相对不活跃(317名,44.9%).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每日MVPA达标且园外相对活跃作为参照组,2岁时屏幕时间>60 min/d的儿童更可能为每日MVPA尚可但园外屏幕时间较多(OR=3.84,95%CI=1.16~12.74);男生相比女生有更低的可能为每日MVPA偏低且园内外相对不活跃(OR=0.33,95%CI=0.16~0.70);社区周边活动设施不充足的儿童更可能为每日MVPA偏低且园内外相对不活跃(OR=2.20,95%CI=1.05~4.63)(P值均<0.05).结论 不同儿童的园内外身体活动及园外屏幕时间的行为模式有较大差异,2岁时屏幕时间以及社区周边运动设施是影响学龄前儿童上学日活动类型的影响因素,应联合家校对不同类型儿童实施个性化干预方案.

    运动活动回归分析日托幼儿园儿童,学龄前

    住宅邻里绿地空间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张顺军冉飞吴文巧曾晴文...
    1426-1430,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住宅邻里绿地空间等因素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从居住地环境层面上为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10-12月,在昆明市盘龙区、五华区、呈贡区、官渡区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3所初中和2所普通高中的1 258名学生,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住宅邻里绿地空间采用规划植被指数(NDVI)评价.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对住宅邻里绿地空间等相关因素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昆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2.02±0.69)分,其中447人(37.92%)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107人(8.51%)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12人(0.95%)存在较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同性别、年级、家庭人均收入间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6.99,7.15,3.70,P值均<0.05).相关分析显示,NDVI_250 m、NDVI_500 m、NDVI_1 000 m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0.09,-0.10,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NDVI_250 m、NDVI_500 m、NDVI_1 000 m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B值分别为0.25,0.05,-0.47,-0.67,-0.78,P值均<0.05).结论 昆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性别、年级、住宅周围不同缓冲区的绿地空间相关.应提高居住社区绿地质量,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

    住房环境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重庆市长寿区城市幼儿父母性教育线上培训需求状况

    王甄楠李博汶赵均叶运莉...
    1431-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城市幼儿园儿童父母对性教育线上培训的需求,为开发家长培训课程提供依据.方法 2023年5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重庆市长寿区城区抽取12所幼儿园的3 516名幼儿父母,使用自行设计的"幼儿性教育知信行调查问卷(家长)"问卷开展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城市父母的幼儿性教育线上培训需求率为57.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是否为主要照顾者、量表总分等级、自身责任认识情况、与家人朋友的幼儿性教育交流情况和幼儿在校性教育活动参加情况是父母性教育线上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18,1.44,1.42,0.83,1.19,0.51,0.75,0.75,P值均<0.05).结论 城市父母的幼儿性教育线上培训需求率较高,培训课程应根据幼儿父母的需求特点进行针对性开发.

    性教育知识卫生服务需求回归分析儿童,学龄前法定监护人

    中国四省市大学生奶茶消费现状与心理困扰的关联

    顾正云熊建萍郭志芳马楠...
    1436-1440,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大学生奶茶消费现状和心理困扰情况并分析两者的关联,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于2023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江西省、湖北省、山西省四省市7所高校15 440名17~24岁大学生,使用自编问卷和斯凯勒心理困扰量表分别调查大学生奶茶消费情况和心理困扰状况.采用Wantel-Haenszel检验分析大学生心理困扰随着奶茶消费情况的变化趋势.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推断大学生奶茶消费情况与心理困扰的关联强度,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大学生奶茶消费量与心理困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 大学生心理困扰检出率为5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奶茶消费频次(x2趋势=42.33)和奶茶消费量水平(x2趋势=5.17)均与心理困扰存在趋势相关(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奶茶消费频次和奶茶消费量与心理困扰程度均呈正向关联[每周奶茶消费频次:1~3次(轻度、中度,OR值分别为1.20,1.41),4~5次(轻度、中度、重度,OR值分别为2.80,5.44,4.12),≥6次(重度,OR=8.04);每周奶茶消费量:1~1 500 mL(重度,OR=1.35),>1 500~<3 000 mL(轻度、中度,OR值分别为1.21,1.35),≥3 000 mL(轻度、中度、重度,OR值分别为1.33,1.71,1.29)](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奶茶消费量与心理困扰发生风险存在非线性关联(F=107.34,P非线性<0.01,P整体<0.01).结论 大量高频奶茶消费的大学生心理困扰发生风险较高;减少大学生奶茶消费行为,有助于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饮料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山西省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生活满意度及相关因素分析

    李振浩杨乐姚典瑞杨洋...
    1441-1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因素,为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3年6-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山西省4个市8个县的24个搬迁安置点,对631名10~19岁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健康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资本等信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相关因素.结果 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的生活满意报告率为63.9%(403/631),生活满意度平均得分为(23.21±6.28)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17~19岁:AOR=0.54,95%CI=0.33~0.88)、主观家庭经济状况(一般:AOR=1.70,95%CI=1.04~2.76,好:AOR=6.95,95%CI=1.85~26.16)、睡眠质量(好:AOR=1.61,95%CI=1.09~2.38)、抑郁(AOR=0.94,95%CI=0.90~0.99)及社会资本(AOR=1.17,95%CI=1.10~1.23)与易地扶贫搬迁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相关(P值均<0.05).结论 易地扶贫搬迁17~19岁青少年的满意度相对较低,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睡眠质量高、抑郁水平低及社会资本丰富的青少年则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家庭、社区、学校及社会机构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提升青少年的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活动回归分析贫困区青少年

    睡前1小时屏幕内容对大学生夜晚睡眠质量的影响

    有传奇崔玉鹏
    1446-1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睡前1 h基于屏幕久坐行为的不同屏幕内容对大学生夜间睡眠质量的影响,为指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睡眠习惯提供依据.方法 2024年3月1-15日,通过学生社交媒体群组或招募海报在首都体育学院招募40名大学生,采用单盲完全随机分组实验设计随机分为电视/电影流媒体组(n=10)、电子游戏组(n=10)、在线冲浪/社交组(n=10)、助眠类视频组(n=10)4组.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简表(IPAQ-SF)、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分别测量大学生实验前的身体活动和情绪状态水平.在为期5 d的实验中,受试者在睡前1 h观看不同的屏幕内容,在干预前后收集受试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干预前后组内差异,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的横向比较.结果 在干预前后的组内纵向比较中,电视/电影流媒体(5.40±0.70,6.30±0.67)组和在线冲浪/社交(5.50±0.97,6.20±0.63)组的PSQI评分均有升高(t值分别为-3.86,-2.33,P值均<0.05),助眠类视频组的 PSQI 评分(5.80±0.92,4.90±0.74)降低(t=3.25,P<0.05),电子游戏组 PSQI 评分(5.60±0.84,5.80±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P>0.05).在干预后组间横向比较中,助眠类视频组的PSQI评分(4.90±0.74)、入睡时间(0:25±0.24 h)、睡眠效率[(81.83±5.40)%]均优于其余 3 组[PSQI:6.30±0.67,5.80±0.79,6.20±0.63;入睡时间:1:31±0.36 h,00:56±0.56 h,01:22±0.54 h;睡眠效率:(72.60±5.00)%,(75.50±4.43)%,(74.80±5.20)%](F值分别为 8.00,6.61,19.00),睡眠时长优于电视/电影流媒体组和在线冲浪/社交组[(7.30±0.68)(6.20±0.26)(6.36±0.64)h](F=6.61)(P值均<0.01).结论 睡前1 h不同屏幕内容的屏幕久坐行为对睡眠质量影响不同.电视/电影流媒体和在线冲浪/社交的屏幕内容会降低睡眠质量,观看助眠类视频可能提高睡眠质量,玩电子游戏不会改变当前睡眠质量.

    注视,眼久坐生活方式睡眠干预性研究学生

    云南大学生含糖饮料消费与失眠关联的纵向研究

    苏莹珍杨洁茹张高红陶剑...
    1451-1454,1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云南省大学生含糖饮料消费特征与失眠的关系,为改善大学生睡眠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云南省昆明市及大理市2所大学(昆明学院、大理护理职业学院)2 51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纵向研究,包括基线调查(T1,2021年11月)和3次随访调查(T2:2022年6月,T3:2022年11月,T4:2023年6月).采用半定量饮食频率调查表收集大学生含糖饮料消费情况,使用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评估失眠情况.含糖饮料消费情况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使用Mann-Whiter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失眠检出率,建立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含糖饮料消费与失眠的关联.结果 T1、T2、T3、T4调查大学生失眠检出率分别为21.2%,23.6%,30.5%,36.0%.大学生平均每周消费含糖饮料为5(1,9)瓶/人,不同失眠状态大学生含糖饮料(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功能饮料、乳饮料)消费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2.91,23.67,29.98,61.70,30.82,P值均<0.01).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碳酸饮料消费(β=0.04,95%CI=0.00~0.08)及乳饮料消费(β=0.04,95%CI=0.00~0.09)与失眠相关(P值均<0.05).分层分析表明,女大学生碳酸饮料消费与失眠相关[β 值(95%CI)=0.06(0.01~0.11)];自评家庭经济情况中等的大学生乳饮料消费与失眠有关[β值(95%CI)=0.05(0.00~0.10)],自评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大学生碳酸饮料及果汁消费与失眠均有关联[β值(95%CI)分别为0.35(0.23~0.46),0.12(0.00~0.24)](P值均<0.05).结论 云南大学生失眠情况与含糖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的消费相关.

    饮料睡眠障碍精神卫生纵向研究学生

    内蒙古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杨琴张秀红杨田范耀春...
    1455-1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蒙古初中生网络成瘾现况,并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防控初中生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9月,在内蒙古全部旗县区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3 755名初中生,按照《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方案》内容,使用网络成瘾量表、广泛性焦虑量表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中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并绘制列线图.结果 内蒙古初中生网络成瘾报告率为2.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年级(初二:OR=1.54;初三:OR=1.64)、被家长打骂(OR=1.06)、住校(OR=2.28)、遭受校园欺凌(OR=1.91)、有焦虑症状(OR=3.15)、存在物质滥用行为(吸烟:OR=2.56;饮酒:OR=2.29;为了高兴吸可溶性溶剂:OR=2.17;除咳嗽外使用止咳剂:OR=1.50;无医生许可使用镇静剂:OR=1.34)与初中生网络成瘾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基于以上影响因素建立列线图,曲线下面积为0.819,校准曲线表明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结论 内蒙古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生活环境和物质滥用行为有关.应重视初中生生活环境,加强物质滥用的预防教育,以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

    因特网行为,成瘾环境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童年创伤经历影响成年早期个体风险决策的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研究

    季善玲王琰陈玉宙杜玉昕...
    1460-1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fNIRS)研究童年创伤经历对成年早期个体风险决策的影响,为明确童年创伤影响个体风险决策的脑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采用分层抽样和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将从济宁医学院抽取的28名童年创伤经历和32名健康大学生分为童年创伤经历组和健康对照组,所有被试参与爱荷华博弈任务的fNIRS实验.对fNIRS数据预处理后,进行脑区激活、功能连接、图论属性(度中心性、介数中心性和局部效率)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童年创伤经历组在劣势牌选择次数上降低(Z=-0.88),在右侧额极激活水平上降低(Z=-2.59),在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Z=-3.78)、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右额极(Z=-3.68)的功能连接均降低(P值均<0.05).童年创伤经历组右侧额下回度中心性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左侧和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度中心性指标低于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2.13,-2.53,-2.12);童年创伤经历组右侧额下回介数中心度指标高于健康对照组(Z=2.47);童年创伤经历组右侧额下回、左侧和右侧额极局部效率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2.51,2.17,2.53)(P值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局部效率取得最高曲线下面积(AUC=0.68).结论 伴有童年创伤的成年早期个体更倾向于低收入、低损失的决策,并在整个风险决策过程中表现为额极激活水平降低、脑网络连接属性异常等现象,可能是由于童年创伤导致个体形成过度防御机制的神经基础.

    虐待儿童风险决策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技术精神卫生ROC曲线学生

    中国中小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

    袁亚运
    1465-1470,1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中小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改善中小学生睡眠和降低抑郁症状发生率提供科研证据.方法 利用2018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中4 232名在校中小学生数据,使用自报方式了解睡眠状况,使用简易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8)测量抑郁症状.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中小学生睡眠状况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 2018-2020年中国中小学生平均学习日、休息日夜晚睡眠时长分别为(7.96±1.38)(9.30±1.51)h,睡眠不足报告率依次是42.75%,11.41%;1 921名(45.39%)中小学生报告有午睡习惯,567名(13.40%)中小学生午睡>1.0 h/d;2 997名(70.82%)中小学生报告周末补觉,595名(14.06%)中小学生补觉>2.0 h/d.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学习日夜晚睡眠不足、休息日夜晚睡眠不足、周末补觉>2.0 h/d均与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40,0.39,0.41,P值均<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城乡、地区、自评健康和体质量指数等因素后,学习日夜晚睡眠时长、休息日夜晚睡眠时长和午睡时长与中小学生抑郁症状均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总趋势值均<0.05,P非线性值均<0.05),最佳时长分别约为9.0 h,10.0 h和40 min.结论 中小学生夜晚睡眠不足、午休不科学和周末补觉过长均是抑郁症状的重要风险因素.应积极改变中小学生的不良睡眠行为,降低其抑郁症状发生风险.

    睡眠抑郁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