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学校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

执行总编:陶芳标

月刊

1000-9817

xwbjb@cjsh.org.cn

0552-2054276,2074779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51号

中国学校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本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肥胖男大学生脂肪因子的影响

    赵睿周伟赵延敏杨槟伊...
    960-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和脂肪因子的影响,为肥胖大学生的运动减肥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2022年3月在青岛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按照体质量指数(BMI)≥28kg/m2的标准招募肥胖男大学生30名[年龄(20.10±0.55)岁],于2022年4月11日到6月10日进行8周HIIT干预,每周干预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为16:30-17:30,干预前后测量被试的身体成分以及脂肪因子含量.运动干预前后指标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变量间的关联性检验采用Pearsoni相关性分析.结果 干预8周后,肥胖男大学生BMI、腰围和体脂量分别由(31.36±4.41)kg/m2、(107.52±9.66)cm 和(28.04±5.79)kg 降至(30.40±4.37)kg/m2、(100.67±8.29)cm和(22.56±5.22)kg(t 值分别为 3.84,8.02,9.29);去脂体重指数由(70.19±5.54)kg/m2 上升至(75.34±5.25)kg/m2(t=-8.65)(P值均<0.01).干预前、干预第4周和干预第8周瘦素、脂联素和鸢尾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05,35.62,4.95,P值均<0.05);网膜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2,P>0.05).结论 8周HIIT能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影响体内脂肪因子的作用效能.可在运动锻炼中适时增加HIIT,以改善肥胖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体育和训练肥胖症脂肪因子类学生男(雄)性

    泰州市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燕丁海榕薛浩仇大勇...
    965-968,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为改善高中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5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泰州市辖区17所高中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共抽取3 402名高中生,采用体育活动等级中文版量表开展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高中生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率达53.4%,不同性别、城乡、是否独生子女、母亲学历、父母感情、父母锻炼习惯、管教方式、家庭收入及学习成绩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38,11.73,742.71,28.86,24.38,39.98,71.92,33.34,176.97,P值均<0.01).高三年级、女生、父亲或母亲低学历、父和/或母亲偶尔和从不锻炼、隔代管教、家庭收入低以及学习成绩中等的高中生不良体育锻炼行为概率相对较高(OR值分别为1.39,1.18,1.62,1.30,1.36,2.21,1.53,1.46,1.52,P值均<0.05).结论 泰州市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不良率较高,受年龄、性别、成绩及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应积极减少不利因素影响,促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高中生健康水平.

    身体锻炼行为健康促进回归分析学生

    农村地区初中生性侵犯认知与健康教育需求及相关因素分析

    唐争艳张永爱李小妹
    969-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初中生对儿童性侵犯认知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针对性的预防性侵犯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6-7月,方便抽取陕西省陕南地区2所中学的1 256名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儿童性侵犯认知问卷及健康教育需求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性侵犯认知得分的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初中生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意愿的相关因素.结果 农村地区初中生性侵犯认知的得分率为(80.97±12.09)%,条目回答正确率为46.7%~97.2%,男生对性侵犯认知得分率[(78.98±12.23)%]低于女生[(83.17±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P<0.01).影响初中生对性侵犯认知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β=0.16)、母亲职业(β=0.07)和预防性侵犯教育经历(β=0.10)(P值均<0.05).92.7%的初中生愿意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女生(OR=1.72,95%CI=1.06~2.77)和有预防性侵犯教育经历的学生(OR=6.98,95%CI=4.44~10.96)更愿意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P值均<0.05).71.8%的初中生选择父母作为预防性侵犯教育者,43.4%的学生选择现场指导作为教育的首选方式.结论 农村初中生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的意愿较强,性侵犯认知和接受预防性侵犯教育的意愿与性别和既往教育经历有关.

    暴力认知健康教育回归分析学生农村人口

    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性行为潜在类别分析及其暴露前预防使用的状况

    程朝御刘萱鲜伊丹魏思月...
    974-97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潜在类别分析学生男男性行为者(MSM)中不同性行为模式人群暴露前预防(PrEP)使用情况,为确定符合MSM的PrEP使用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按比例抽样的方法对2021年10月20日至12月30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MSM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其中的1 040名学生纳入研究.对了解性伴HIV感染情况、使用安全套频率、性伴侣数量、进行过多人性行为、提供过商业性行为、使用助性药物以及近一年的性病史共7个性行为特征进行潜类别分析,并对人口学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不同性行为风险组的PrEP知晓率、使用意愿率和使用率.结果 学生MSM可分为低风险性行为组(82.4%)和高风险性行为组(17.6%)2个潜在类别组.高风险性行为组的PrEP使用率(15.8%)更高,与低风险性行为组(7.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3,P<0.05).居住在东北部、南部和西北部,居住地为试点城市和性角色为"0.5"(可能进行接受性和插入性性行为)的学生更可能属于高风险性行为组(OR值分别为3.13,3.07,3.87,2.22,1.66,P值均<0.05).结论 高风险与低风险性行为学生MSM作用PrEP的行为不同,应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促进PrEP在学生MSM中的使用,并降低该人群中感染HIV的风险.

    同性恋,男性暴露前预防回归分析学生

    北京市不吸烟初中生2013-2021年二手烟暴露及相关因素分析

    石建辉徐露婷孟耀涵韩梅...
    978-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不吸烟初中生二手烟暴露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烟草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北京市初中在校生为调查对象,2013年9-10月、2019年8-11月和2021年9-12月3次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分别获得4 494,4 915和3 792份不吸烟初中生的有效数据,使用全国青少年烟草流行监测调查问卷进行信息采集.采用SPSS 21.0软件的复杂抽样数据分析模块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3,2019和2021年北京市不吸烟初中生在过去7 d内的4类场所(家、室内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76.4%,71.4%,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10,P<0.01).3次监测在学校看见有人吸烟的比例分别为34.7%,27.9%和 21.1%(x2=209.78);每天看见教师吸烟的比例分别为 2.7%,1.8%和1.3%(x2=22.14)(P值均<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均吸烟(OR=8.47,95%CI=4.36~16.48)、父亲吸烟(OR=3.51,95%CI=2.75~4.49)、好友吸烟(OR=1.88,95%CI=1.39~2.55)均是2013年不吸烟初中生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因素;父母均吸烟(OR=2.37,95%CI=1.33~4.22)、父亲吸烟(OR=2.80,95%CI=2.33~3.37)、好友吸烟(OR=2.24,95%CI=1.71~2.92)、课堂上教授烟草危害(OR=0.77,95%CI=0.64~0.93)是2019年不吸烟初中生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因素;父母均吸烟(OR=3.93,95%CI=2.29~6.75)、父亲吸烟(OR=3.30,95%CI=2.72~3.99)、课堂上教授烟草危害(OR=0.81,95%CI=0.68~0.97)是2021年不吸烟初中生4类场所二手烟暴露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不吸烟中学生二手烟暴露情况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保护不吸烟初中生免受二手烟危害.

    吸烟烟草烟污染回归分析学生

    身体活动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系统评价

    张强钟晓珂黄辰蒋长好...
    983-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身体活动对孤独症(ASD)儿童神经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期为ASD儿童的临床认知功能康复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导.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以主题词检索身体活动对ASD儿童神经认知功能影响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3月.筛选后提取作者、国家、文章发表时间、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干预措施、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结果等信息,同时采用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PEDro)量表对文章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研究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大多数文献质量良好.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10篇、准实验设计4篇和前后测设计3篇.身体活动对ASD儿童的康复效果主要表现在提升注意力、执行功能,以及改善脑结构和脑功能等方面.在体能类和技能类项目中,ASD儿童展现出不同的认知干预效果,尤其是篮球和乒乓球等技能类项目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 身体活动是一项有效的锻炼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ASD儿童的注意力、执行功能等认知能力,还能改善大脑结构和大脑功能.

    运动活动孤独性障碍认知精神卫生数据库,文献型儿童

    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

    尹菲菲张静钟琳李丹...
    988-992,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阅读障碍(D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为开展相应的家庭支持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6-9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新疆某地区4所小学的三~六年级学生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DD组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儿童各201名,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儿童版和长处与困难量表调查.采用x2检验和Wi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儿童父母养育方式和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发生情况,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DD组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5.77%,正常对照组儿童为15.42%.DD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父/母在情感温暖、抚养焦虑和过度保护方面的养育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02,29.03;4.94,26.32;23.47,5.30,P值均<0.05).广义线性回归分析显示,DD组儿童父亲情感温暖与情绪症状、多动、同伴交往问题和亲社会行为均呈正相关(β值分别为0.08,0.05,0.05,0.09),DD组儿童母亲情感温暖与情绪症状、品行问题、多动和同伴交往问题均呈负相关(β值分别为-0.18,-0.08,-0.07,-0.08)(P值均<0.05).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是D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重要相关因素,改善父母的养育方式可减少D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法定监护人教育阅读障碍情绪精神卫生儿童

    母亲情绪症状对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

    朱敏查金红贾丽媛李若瑜...
    993-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在母亲情绪症状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的中介作用,为有效干预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的风险因素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芜湖市12所幼儿园小班儿童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6月开展基线调查,随后每半年开展1次随访,共随访3次,采用基线、第2次随访和第3次随访的调查数据,最终纳入有效问卷853份.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CTSPC)及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分别检测母亲情绪症状、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及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结果 母亲对儿童的躯体攻击表现为男童高于女童(t=3.53,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压力症状评分与心理攻击、躯体攻击、儿童SDQ评分均呈正相关,母亲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得分与儿童SDQ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0.21,0.18;0.24,0.22,0.10,0.26,0.25,0.18;0.12,0.16,P值均<0.01).中介分析显示,在控制相关混杂因素后,心理攻击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为8.05%;躯体攻击在母亲抑郁、焦虑及压力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比分别为15.94%,11.73%,12.54%(P值均<0.05).结论 心理攻击和躯体攻击在母亲情绪症状与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关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改善母亲情绪症状及其对子女的管教方式有助于降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

    情绪行为精神卫生母亲儿童,学龄前

    中学生抑郁症状预测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谭振昆张卓张影平军娇...
    998-1002,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和验证预测模型,为提供风险评估工具,有效筛查中学生抑郁症状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于2021年9-10月和2022年9-10月,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从广东省某市抽取2 376和4 344名中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并构建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问卷调查主要采用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表(中学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测定中学生的生活行为方式和抑郁症状.结果 2021年中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餐不规律(OR=2.64),遭受校园欺凌(OR=4.28),被家长打骂(OR=2.86),移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长(OR=1.08)和静坐时间长(OR=1.05)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均呈正相关;睡眠时间长(OR=0.78)和户外活动时间1~<2,2~<3和≥3 h/d(与<1 h/d相比,OR值分别为0.63,0.61,0.49)与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列线图AUC为0.77,经内外部验证,区分度和可靠性良好.结论 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以作为有效评估中学生抑郁症状风险的工具.中学生的生活行为、饮食行为和伤害行为在抑郁症状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当重视这些行为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抑郁精神卫生列线图回归分析学生

    凉山州中学生不良经历和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

    范晖陶益锋关陶
    1003-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明凉山州中学生不良经历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为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10月采取方便结合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凉山州3所中学888名初一、初二和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023年3月开展随访.分别通过问卷和中文版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收集其不良经历(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理解)及抑郁症状情况.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时不良经历的数量和随访时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结果 随访时,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9.4%.基线时中学生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缺乏父母理解与随访时抑郁症状发生有关[OR值(95%CI)分别为2.26(1.37~3.73),2.56(1.55~4.21),1.91(1.15~3.16),P值均<0.05].无论何种不良经历,相对于基线和随访时均无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基线和随访时均有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在随访时更易出现抑郁症状(P值均<0.01).抑郁症状发生率随着基线不良经历数量的增加而上升(P<0.01).相对于基线和随访均无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基线时有不良经历但随访时无不良经历的参与者在随访时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未上升[OR值(95%CI)=0.78(0.13~4.80),P>0.05].结论 中学生不良经历增加其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相对于一直没有不良经历的中学生,逆转不良经历的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未见增加.应针对中学时期不良经历采取措施,以预防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发生.

    生活变动事件抑郁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