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学校卫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学校卫生
中国学校卫生

执行总编:陶芳标

月刊

1000-9817

xwbjb@cjsh.org.cn

0552-2054276,2074779

233000

安徽省蚌埠市胜利中路51号

中国学校卫生/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国家级学术类科技期刊,是一本指导我国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性杂志。主要内容为普及学生卫生保健科学知识,交流与推广国内外有关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育、智力开发的科研成果及工作经验,介绍学校卫生医师、校医、保健教师的业务知识与操作技术,刊登有关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报告,学校健康教育、营养指导,卫生监督监测、常见疾病防治措施经验与综述等。本刊于1992年、1996年、2000年和2004年连续4次被国家权威机构确定为全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2年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2003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一等奖,2004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期刊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省中学生校园欺凌与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性

    陈国平王志强孙莹张昱堃...
    1115-1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学生校园欺凌及焦虑抑郁症状共患的现况,分析校园受欺凌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联,为相关干预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3年9-12月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安徽省104个县(市、区)选取107 851名中学生,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调查学生抑郁、焦虑症状情况,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校园欺凌及焦虑抑郁共患症状的关联。结果 2。80%的中学生过去30 d内遭受过校园欺凌,27。03%有抑郁症状,8。94%有焦虑症状,焦虑抑郁症状共患报告率为8。0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园受欺凌与抑郁症状(OR=6。42,95%CI=5。93~6。94)、焦虑症状(OR=5。94,95%CI=5。47~6。44)、焦虑抑郁症状共患(OR=6。38,95%CI=5。88~6。93)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与未遭受校园欺凌相比,遭受校园欺凌的初中生、普通高中生、职业高中生、男生、女生焦虑抑郁症状共患风险均增加(OR值分别为7。25,5。55,4。80,6。42,6。27,P值均<0。01)。结论 中学生遭受校园欺凌会增加焦虑抑郁症状共患风险,要关注受欺凌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

    暴力焦虑抑郁共病现象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结核病知识行为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析

    杜国平陈笑艳吕玉梅李小杉...
    1120-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江苏籍大一新生2019-2022年结核病知识及行为变化趋势和相关因素,为高校结核病知识普及和大学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2019-2022年连续4年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20所高校的33 944名大一新生,通过自制问卷在线调查结核病知识和行为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趋势检验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知识、行为水平变化趋势,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江苏籍大一新生结核病知识总知晓率为90。6%,2019-2022年度的总知晓率分别为88。4%,90。4%,91。7%,91。8%;行为总正确率为92。3%,各年度的正确率分别为91。8%,92。3%,92。7%,92。4%,知识总知晓率和行为总正确率均逐年上升(F值分别为216。67,11。75,P值均<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校类型、民族、父母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高中居住方式是个人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β=-0。047~0。035)的相关因素,地区、性别、家庭居住地、独生子女是个人行为正确率的相关因素(β=-0。003~0。032)(P值均<0。05)。结论 江苏籍大一新生结核病知识及行为水平逐年升高,应针对其相关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持续提高其结核病防治素养。

    结核知识行为回归分析学生

    北京市初中生2019与2023年烟草流行现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秦冉王一凡赵金辉李婷...
    1126-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9和2023年北京市初中学生烟草流行情况和相关因素,为有效开展北京市初中生控烟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和2023年4-6月,采用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进行抽样,两年分别有6 489和6 898名初中生接受问卷调查,共计13 387人。采用自填方式完成北京市中学生烟草监测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二手烟暴露、烟草制品的使用、对烟草的态度和认识等。采用x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现在吸烟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9年北京市在校初中生现在吸传统卷烟率和现在吸电子烟率分别为1。34%,1。88%,2023年分别下降至0。81%,1。06%(x2值分别为8。36,15。17,P值均<0。01);2019年北京市在校初中生尝试吸传统卷烟率和尝试吸电子烟率分别为6。67%,6。47%,2023年分别下降至3。93%,4。16%(x2值分别为49。99,35。26,P值均<0。01)。2019年在家中、室内公共场所、室外公共场所的初中生二手烟暴露率分别为31。04%,44。94%和49。88%,2023年下降至22。59%,30。23%和36。14%(x2值分别为 121。63,308。60,257。41,P值均<0。01)。2023 年男生(OR=2。88)、高年级(初二、初三)(OR值分别为 4。37,4。92)、可支配零花钱>20元/周(OR=2。01)、家中(OR=2。74)和室内公共场所(OR=2。64)二手烟暴露、认为吸烟使年轻人看起来更具吸引力(OR=6。29)以及认为电子烟能够帮助戒烟(OR=4。31)的初中生使用烟草的风险更高(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初中生烟草使用、二手烟暴露等情况整体下降。应继续对初中生进行控烟干预、重点关注电子烟的使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烟草吸烟回归分析学生

    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状况及其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

    马广斌时永利鞠洪鑫陈纪宇...
    1131-1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情况及健康生活方式,为提高大学生健康素质、推进全民科学健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3年8-10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山东省济南市、潍坊市共抽取3所高校591名大学生,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移动健身APP使用行为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线上问卷调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评估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在不同特征组间的差异,运用分层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结果 大学生移动健身APP使用率为82。57%(488名),健康生活方式平均得分为(3。49±0。66)。不同居住地、年级、专业、月生活费、个人年就诊次数、家庭年均医疗费用间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3。82,4。87,6。07,10。17,3。79,16。92,P值均<0。05)。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总体评价、对移动健身APP的推荐意愿均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相关因素(β值分别为0。47,0。06,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对移动健身APP的使用程度较高,移动健身APP与健康生活方式正性相关。应加大对移动健身APP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运动活动软件生活方式回归分析学生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现状

    王尧秦廷廷谷明宇杨宇彤...
    1136-1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开展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的现状,为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的有效落实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方法 于2023年11月6-17日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7个行政区的551名公立中小学校医与保健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基本信息、学校卫生工作基本情况、校园近视防控工作现状。数据采用频数与构成比进行描述,并采用x2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有89。8%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开设过关于近视防控的健康教育课程,其中54。5%配备了专业的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材料,授课教师多为班主任(57。6%)、保健教师(45。5%)和体育教师(45。1%),授课频率多为每月1次(33。7%)和每学期1次(28。1%)。有95。6%的调查对象所在学校开展过关于近视防控的健康教育活动,活动频率多为每月1次(38。5%)和每学期1次(27。9%)。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近视防控健康教育课程报告率及活动频率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9。53,13。15;34。30,20。32,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中小学开展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情况良好;但健康教育课程的讲授应注重由专业教师采用规范课程材料完成一定的课时量,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应形式多样,以促进校园近视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

    近视预防和控制健康教育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服务

    上海市中学生饮食行为与睡眠时长的关联

    殷小雅翟娅妮袁琳琳严琼...
    1140-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上海市中学生饮食行为与睡眠时长的关联,为针对中学生睡眠不足开展干预提供可参考的饮食建议。方法 于2021年5-6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10~17岁中学生进行健康危险行为监测,获5 538份有效数据,提取每天的睡眠时长、每周吃(喝)含糖饮料、鲜榨果汁、新鲜水果、新鲜蔬菜、油炸食物、牛奶和酸奶、早餐、在外就餐的次数等条目的调查结果,采用x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海市中学生睡眠不足的学生报告率为73。7%。中学生平均每天吃新鲜水果、早餐的次数和睡眠时长之间均呈正相关,即平均每天吃新鲜水果的次数越多(OR=1。29),吃早餐的次数越多(OR=1。07),睡眠充足的可能性越高;平均每天吃甜点(OR=0。78)和油炸食物(OR=0。88)的次数和睡眠时长之间均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吃新鲜水果、规律吃早餐和少吃油炸食物有助于中学生获得充足的睡眠。对中学生的睡眠开展干预时,可以考虑将健康合理的膳食摄入作为干预手段之一。

    饮食习惯睡眠回归分析学生

    家庭屏幕环境与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屏幕内容的关联

    孙艺余涛彭雅君陈浩...
    1144-1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学龄前儿童屏幕暴露内容现状及其与家庭屏幕环境的关联,为家庭屏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3年4-6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上海市徐汇区及浦东新区各1家幼儿园共36个班级349名4~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在线问卷调查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家庭屏幕环境,儿童屏幕暴露采用日记法进行调查,由家长在7 d内进行记录。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屏幕内容的相关因素。结果 儿童平均每日屏幕暴露时长(61。2±40。2)min,教育类屏幕暴露平均每日(12。4±17。6)min,80。8%的儿童以非教育类屏幕内容为主。4~6岁男、女童观看教育类屏幕内容时长占其总屏幕暴露时长分别为20。1%,14。7%;21。3%,21。9%;20。6%,26。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5岁(OR=0。49,95%CI=0。25~0。96)及6岁年龄组(OR=0。45,95%CI=0。21~0。95)观看非教育类内容为主的风险较4岁组儿童低(P值均<0。05),孩子哭闹时偶尔(OR=2。02,95%CI=1。09~3。75)、有时(OR=4。50,95%CI=1。70~11。90)使用电子设备安抚和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不陪伴(OR=1。81,95%CI=1。01~3。24)与儿童观看非教育类屏幕内容更多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非教育性屏幕暴露较多,家庭屏幕环境及亲子交互与儿童观看非教育性屏幕内容有关。应制定家庭屏幕管理策略,规范儿童屏幕暴露行为,使电子设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正面作用。

    注视,眼环境回归分析儿童,学龄前

    合肥市15~24岁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后预防的认知与服务使用现况

    戴色莺张进张丹丹刘爱文...
    1148-1151,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合肥市15~24岁在校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病毒暴露前预防(PrEP)、暴露后阻断(PEP)的认知与服务使用现况,为今后青年学生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2年5-6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2所不同类型的高校(本科/专科),对抽中学校916名青年学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调查的青年学生中,性取向为异性恋占88。4%;12。4%发生过性行为,其中8。8%发生过同性性行为,91。2%发生过异性性行为。最近一次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为70。0%,最近一次异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为83。7%。41。9%听说过PrEP,其PrEP知识知晓率为43。0%,咨询过PrEP和使用过PrEP的比例分别为15。9%和9。4%;38。3%听说过PEP,其PEP知识知晓率为18。2%,咨询过PEP和使用过PEP的比例分别为15。4%和6。0%。结论 合肥市青年学生PrEP和PEP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均较低。应将PrEP和PEP宣传与校内健康教育宣传相结合,提高青年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减少有高危行为的青年学生艾滋病感染风险。

    人免疫缺陷病毒蛋白质类暴露前预防认知学生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的相关性

    赵仁达于吉浩郭家瑞王相英...
    1152-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的关联,为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提供指导。方法 于2022年9月10日-2023年1月6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济南市3所综合性大学1 227名大学生开展调查。通过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中文版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s-EMBU-C)、心理韧性量表评估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二元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对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结果 被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量为小运动量815名(66。42%)、中等运动量308名(25。10%)、大运动量104名(8。48%),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总分为(22。15±0。72)分。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58,95%CI=1。07~2。33)、是否体育特长生(OR=1。61,95%CI=1。17~2。22)均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分级的相关因素(P值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EMBU-C(母亲版、父亲版)情感温暖维度、s-EMBU-C(母亲版)总分、积极认知、情绪控制、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总分均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运动量得分的相关因素(β值分别为0。29,0。20,0。26,0。32,0。15,0。20,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性别、是否为体育特长生、家庭教养方式、心理韧性密切相关。高校可通过联合父母督促及心理辅导等途径,促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

    身体锻炼教育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

    张也韩婷姚宏雯孙丽萍...
    1157-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大学生的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青少年进食障碍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11-12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江苏省扬州市1所本科院校和1所专科院校选取5 201名在读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调查表对大学生一般资料、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体形认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进行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检出率的组间比较,相关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检出率为16。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处于恋爱状态(OR=1。22,95%CI=1。04~1。44)、超重和肥胖(OR值分别为 2。75,3。82,95%CI 值分别为 2。24~3。38,2。89~5。06)、高估体形(OR=2。04,95%CI=1。68~2。49)、抑郁症状(OR=2。53,95%CI=1。99~3。21)、焦虑症状(OR=2。63,95%CI=2。16~3。20)、心理健康素养未达标(OR=1。37,95%CI=1。11~1。70)的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风险更高,低体重(OR=0。15,95%CI=0。10~0。22)和低估体形(OR=0。37,95%CI=0。27~0。51)的大学生风险更低(P值均<0。05)。结论 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的检出率较高,并与恋爱状态、体质量指数分级、体形认知、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及心理健康素养相关。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改善大学生进食障碍亚临床状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进食障碍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