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田子朴

双月刊

1007-4848

zgxxzz@vip.163.com

028-85422502,85422503

610041

成都市国学巷37号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本刊主要报道该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改进技术,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 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Abstract Journals》、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胸腔镜两侧肋间观察孔肋弓下入路与经典剑突下入路行前纵隔肿瘤切除疗效比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廖泽飞陈凤玉林勇龙王荣华...
    1781-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中两种观察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2024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前纵隔肿瘤切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改良入路组(两侧肋间孔+肋弓下两孔),经典剑突下入路组(剑突下孔+肋弓下两孔).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以及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亚组术后肌无力改善情况.结果 共纳入55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28例,平均年龄(49.4±15.1)岁.改良入路组23例,经典剑突下入路组32例.改良入路较经典剑突下入路手术时间更短[(129.0±20.5)min vs.(148.9±16.7)min,P<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63.0±16.6)mL vs.(75.0±10.8)mL,P<0.001],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3.1±0.4)d vs.(3.9±0.6)d,P<0.001]和术后住院时间[(4.2±0.4)d vs.(5.0±0.6)d,P<0.001]更短,术中出现心脏循环功能异常比例更低[4(17.4%)vs.14(43.8%),P=0.040].手术切除肿瘤最大直径[(4.5±1.7)cm vs.(4.0±0.9)cm,P=0.193]和术后引流液量[(396.4±121.5)mL vs.(399.9±161.3)mL,P=0.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入路组术中副损伤1例(心包损伤),经典剑突下入路组术中副损伤6例(膈肌损伤1例、肝挫伤1例、心包损伤4例);术后24h、48 h和72 h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入路组MG患者术后1年肌无力症状改善情况较经典剑突下入路组更好(完全稳定缓解率:77.8%vs.50.0%;有效率:100.0%vs.91.6%).两组均无中转开胸,两组术后30 d均无手术相关再住院和死亡.结论 改良入路组较经典剑突下入路组安全可控,具有更开阔的手术视野和更可靠彻底的切除范围.

    前纵隔肿瘤经典剑突下入路改良剑突下入路胸腔镜手术

    双超细8F引流管应用于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严卫亚王江南蔡健吴献华...
    1788-1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双根8F超细猪尾巴管和单根28F粗胸腔引流管(胸管)在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同一医疗组行单孔电视胸腔镜肺段/肺叶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使用双根8F超细猪尾巴管引流患者纳入猪尾巴管组,使用单根28F粗胸管引流患者纳入粗胸管组;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猪尾巴管组共68例,其中女41例、男27例,平均年龄(54.72±13.34)岁;粗胸管组共80例,其中女40例、男40例,平均年龄(57.60±11.04)岁.两组术后第1、2、3天引流量,术后引流总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第48小时疼痛评分,术后最大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及术后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孔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后,应用双超细8F猪尾巴引流,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缩短患者术后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紧急使用注射止痛药物次数、降低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符合目前快速康复理念,对患者术后康复有利.

    超细8F引流管胸腔闭式引流单孔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

    主动脉瓣成形与Ross手术治疗儿童重度主动脉瓣病变近中期效果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谢林吴铸衡刘靖宇赁可...
    1794-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主动脉瓣成形术(aortic valve plasty,AVP)及自体肺动脉瓣移植术(Ross手术)在重度主动脉瓣病变患儿中的近中期矫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3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接受AVP(AVP组)或Ross手术(Ross手术组)的重度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年龄<18岁).收集患儿围术期及随访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共纳入48例患儿,其中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9.3±4.5)岁.AVP组25例,Ross手术组23例.瓣叶削薄[15/25(60.0%)]及瓣叶延展[10/25(40.0%)]是AVP组最常用的手术策略;而根部置换[12/23(52.2%)]及冠脉下再植[10/23(43.5%)]为Ross手术组的主要策略.无患儿在住院期间死亡,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6.0(7.0,30.0)个月.AVP组术后主动脉瓣峰值流速更快[2.0(1.4,2.9)m/s vs.1.2(1.0,1.5)m/s,P<0.001],两组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随访期间AVP组及Ross手术组全因再手术率及主动脉瓣再手术率相似(8.0%vs.13.0%,P=0.922;8.0%vs.0.0%,P=0.266),但AVP组主动脉瓣病变复发率更高(52.0%vs.4.3%,P<0.001).进一步分析并未发现AVP组中与主动脉瓣病变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 AVP及Ross手术在儿童中具有同等的围术期安全性,术后随访期间生存率及总体再手术率相近.AVP组术后主动脉瓣病变复发率较Ross手术组更高,其具体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主动脉瓣成形Ross手术儿童近中期结局

    1990-2019年中国青壮年主动脉瘤负担: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

    刘林波余皓柳文韬唐琦...
    1803-1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我国青壮年主动脉瘤(aortic aneurysm,AA)的疾病负担,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990-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中国青壮年不同性别的AA死亡率和寿命损失年数(years of life lost,YLLs),并与全球及按社会人口学指数分层的青壮年AA数据进行对比.使用Joinpoint分析中国青壮年男、女AA负担的时间趋势.分析青壮年AA负担的归因风险因素,并探讨其特点.结果 在中国青壮年(15~39岁)中,2019年AA死亡总数为657例[95%UI(549,791)],较1990年上升16.90%o 2019年的死亡率为0.13/10万[95%UI(0.11,0.16)],较1990年上升30.00%.同时,2019年中国青壮年AA 共产生 36 921 YLLs[95%UI(30 865,44 445)],较 1990 年增长 13.21%.2019 年 YLLs 率为 7.42/10 万[95%UI(6.20,8.93)],较 1990 年增长 24.92%;其中男性 YLLs 率为 11.49/10 万[95%UI(9.22,14.28)],增长35.18%;女性为3.11/10万[95%UI(2.36,3.98)],下降3.12%.男性青壮年AA死亡率和YLLs率均高于女性,2019年较1990年的增长率亦明显高于女性.结论 1990-2019年中国青壮年AA疾病负担显著增加,以男性增加为主.中国青壮年AA男性和女性YLLs率时间趋势明显不一致.中国男性青壮年AA的YLLs率与经济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进展呈正相关,正处于逐渐增长过程.中国女性青壮年YLLs率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与中国女性吸烟率低密切相关.

    主动脉瘤青壮年疾病负担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早期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尚基高张培德王旭冯翔...
    1813-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后当日高血压事件的危险因素和潜在机制.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2月-2024年2月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于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接受TAV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当日收缩压峰值,将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40 mm Hg)和正常血压组(<140 mm H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AVI术后当日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54例TAVI术后患者,高血压组41例,其中男18例、女23例,平均年龄(72.83±6.78)岁;正常血压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70.00±7.57)岁.单因素分析发现,室间隔厚度[(13.71±1.98)mm vs.(12.23±1.59)mm,P=0.018]、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5%[33(80.5%)vs.6(46.2%),P=0.040]、术后当日LVEF>55%[33(80.5%)vs.4(30.8%),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当日LVEF>55%[OR=10.173,95%CI(1.044,99.115),P=0.046]是 TAVI 术后当日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肌收缩力主要参与了 TAVI术后当日高血压的发生.本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TAVI术后早期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认识,还为TAVI术后早期高血压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以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术后高血压危险因素

    心脏外科手术术前冠状动脉造影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相关性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赵长缨闫炀师桃李勇新...
    1820-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心脏外科手术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与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renal injury,AK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9年4月心脏手术术前30d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术前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手术间隔时间与术后AKI的关系.结果 纳入1112例患者,其中男700例、女412例,中位年龄61(55,66)岁.术后AKI发生率为40.8%(454/1112),其中AKI2~3期占比1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OR=1.049,95%CI(1.022,1.077),P<0.001]、体重指数[OR=1.065,95%CI(1.010,1.123),P=0.020]和术前冠状动脉造影与心脏手术间隔时间<24 h[OR=1.625,95%CI(1.116,2.364),P=0.011]是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24 h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其术后AKI的发生率较≥24 h者升高10.6%(P=0.004).接受瓣膜手术联合或不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发生AKI的风险均高于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发生AKI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较未发生AKI患者延长2 d;在心脏手术前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不延长住ICU时间或术后住院时间,也不会增加术后肾功能衰竭或死亡的风险.结论 心脏手术前24 h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会增加术后发生AKI的风险.

    急性肾损伤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手术危险因素

    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左心功能低下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黄德荣冯壹文庆廖远峰...
    1826-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左心室功能低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全动脉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7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CABG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40%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桥血管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全动脉化血运重建组(TAR组)和常规组(CON组).比较两组数据,探讨全动脉化CABG的安全性和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75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23例,年龄(61.58±7.93)岁.TAR组35例,CON组40例.TAR组手术时间和术后24 h引流量均长于或多于CON组(P<0.001),而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如呼吸功能衰竭、纵隔感染、肾功能衰竭)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体外膜肺氧合使用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TAR组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值更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小,且桥血管狭窄率更低(P均<0.05).结论 低LVEF患者行全动脉化CABG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全动脉化血运重建左心室功能障碍

    应用自体颈静脉建立巴马小型猪动脉导管未闭模型

    李健李文超张凤文庄东林...
    1832-1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颈静脉建立巴马小型猪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模型的方法和可行性,为PDA封堵器研制及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研究提供大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体重约45 kg雄性巴马小型猪5头,获取自体颈静脉,经戊二醛固定后,吻合至升主动脉和主肺动脉之间制作PDA模型.术后即刻及术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认PDA通畅情况,术后1周选取2头模型动物行经股静脉PDA介入封堵术,其余动物处死后获取PDA和肺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5头动物均顺利建立PDA模型,成功率100.0%.术后即刻及术后1周的超声心动图和血管造影均显示PDA血流通畅,苏木精-伊红染色见PDA内皮化良好;术后1周2头动物成功行经股静脉介入封堵治疗;肺组织病理检查示肺小动脉内膜及肌层增厚,肺间质增厚并见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 应用自体颈静脉吻合至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建立PDA的大动物模型安全、可行,该模型可用于PDA介入封堵器材研发和先心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生理研究.

    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肺动脉高压动物模型

    微创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曾伟强党海丽苟云久
    1838-1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微创肺段切除(minimally invasive lung segment resection,MILSR)与微创肺叶切除(minimally invasive lung lobe resection,MILLR)治疗 Ⅰ A 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ino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收集有关胸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与肺叶切除治疗Ⅰ A期NSCLC临床效果比较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月21日.由2名检索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对纳入的文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进行质量评价.预后指标包括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使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个研究,包括1 853例患者,纳人文献NOS评分≥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ILLR相比,MILSR术中出血量更少[SMD=-0.36,95%CI(-0.49,-0.23),P<0.001],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更短[SMD=-0.34,95%CI(-0.62,-0.05),P=0.019],术后住院时间更短[SMD=-0.28,95%CI(-0.40,-0.15),P<0.001];MILLR 在淋巴结清扫数目[SMD=-0.65,95%CI(-0.78,-0.53),P<0.001]及手术时间[SMD=0.20,95%CI(0.07,0.33),P=0.003]方面优于 MILSR.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及无复发生存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MILSR较MILLR清扫的淋巴结数量有限,但并不影响预后,且MILSR在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MILSR对于Ⅰ A期NSCLC的外科治疗可能是一种更合适的手术方式.

    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非小细胞肺癌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系统评价/Meta分析

    透明帽辅助内镜治疗食管异物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闵卫润洪子强崔百强金大成...
    1846-1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透明帽辅助内镜(cap-assisted endoscopy,CAP辅助内镜)治疗食管异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和万方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11月CAP辅助内镜和传统内镜治疗食管异物的相关文献.文献质量评价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Meta分析采用RevMan 5.4.1软件.结果 最终纳入27篇研究,包括17篇随机对照研究、2篇队列研究和8篇病例对照研究,共3 619例患者.NOS评分≥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内镜治疗,CAP辅助内镜组取出食管异物成功率更高[OR=14.43,95%CI(10.64,19.55),P<0.000 1],术后并发症更少[OR=0.30,95%CI(0.23,0.38),P<0.000 1],患者耐受度更好[OR=4.07,95%CI(2.95,5.60),P<0.000 1],术中视野清晰度更佳[OR=12.00,95%CI(7.29,19.76),P<0.000 1],手术时间更短[SMD=-1.83,95%CI(-2.31,-1.34),P<0.000 1].结论 CAP辅助内镜治疗食管异物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食管异物透明帽辅助内镜内镜治疗系统评价/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