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血液净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血液净化
中国血液净化

王梅

月刊

1671-4091

cjbppc jbp@163.com

010-66189482;66583655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133号

中国血液净化/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lood Purification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卫生部主管、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主办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血液净化学专业学术核心期刊(月刊),以国内外血液净化学者、医师、护士以及血液净化产品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血液净化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办刊宗旨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面向临床应用及其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力求及时,准确地反应我国血液净化水平,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提高血液净化专业理论及技术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液透析患者中必需微量元素的益处和风险

    胡睿刘岩刘云
    445-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肾脏是人体微量元素代谢的重要器官,对于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因为食物摄入的减少、肠道吸收功能的改变、肾脏排泄功能的下降以及肾衰竭所致体内代谢的改变,会导致体内全血、血清或血浆微量元素发生改变.同时,由于透析清除和透析液水质量存在差异,对于接受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治疗的患者,在之前的基础上,体内微量元素更容易出现缺乏和过量的风险,并与HD患者的多种并发症以及住院、死亡风险相关.因此,对HD患者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慢性肾脏病血液透析微量元素

    外泌体源性非编码RNA与腹膜透析超滤衰竭关系的研究进展

    陈晓晓王路路胡爽爽马东红...
    449-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泌体是纳米级的细胞外囊泡,近年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开发中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非编码RNA包括微小RNA、环状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等.,在细胞或组织损伤时被动释放,与脂蛋白结合或被外泌体携带循环于各种体液中.本文对外泌体源性非编码RNA在腹膜透析超滤衰竭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中评估、预防超滤衰竭寻找潜在的治疗方法或生物标志物.

    腹膜透析超滤衰竭外泌体非编码RNA

    西藏地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单位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现况分析

    索朗曲珍阿勇李国梁崔专...
    453-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西藏地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单位血管通路现况.方法 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 共纳入194例患者,使用临时静脉置管、带隧道和涤纶套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TCC)、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和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作为首次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34.0%、45.4%、1.0%和19.6%.24.2%患者在透析前完成造瘘.提前造瘘和未提前造瘘的患者比,男性(x2=3.919,P=0.048)和大学及以上学历(x2=17.875,P<0.001)更多;和未提前造瘘组相比,提前造瘘组患者透析后以AVF或AVG为血管通路的比例更高(x2=4.860,P=0.029).在MHD患者中,以AVF、AVG、TCC为血管通路的比例分别为86.6%、2.6%、10.8%.和使用AVF或AVG的患者相比,使用TCC为血管通路的患者年龄更大(t=2.039,P=0.043),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更少(x2=4.213,P=0.040).透析开始血管通路为临时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n=66)和其它血管通路患者(n=128)相比,有更高的比例以TCC作为MHD血管通路(x2=8.157,P=0.007).结论 AVF使用率符合指南要求,TCC使用率略高于指南要求,需要技术提高和加强教育.

    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

    药物涂层球囊在血液透析动静脉血管通路的疗效分析

    霍桂军曾宇琪陶志红张琴...
    457-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drug-coated balloon angioplasty,D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conventional balloon angioplasty,CBA)治疗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4月在苏州市立医院(本部)收治的152例AVF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组(n=62)和普通球囊(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n=90),采用 Kaplan-Meier 曲线评估2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并比较手术后6个月的靶病变初级通畅率(target lesion primary patency,TLPP).结果 所有患者均取得了技术成功和临床成功并完成随访;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6个月时DCB组初级通畅率优于CB组(OR=1.935,95%CI:1.173~3.193,P=0.017).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CBA而言,DCBA可以明显提高血液透析患者AVF的初级通畅率,减少靶病变的再干预,对于AVF狭窄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药物涂层球囊普通球囊动静脉内瘘狭窄血管通路血液透析

    2024年《中国血液净化》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血液净化》编辑部
    461页

    牵张导丝技术应用于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性疾病的可行性及价值

    朱洪江屈长征赵鹏鹏符延波...
    462-465,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牵张导丝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6月张家界市人民医院血管介入外科就诊的17例中心静脉闭塞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中采用锐性开通技术、"穿针引线"技术建立牵张导丝通路后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或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统计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后初级通畅率.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导丝开通闭塞血管时穿出血管而手术失败,其余16例均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94.12%.所有患者手术中无出血、纵膈血肿、心脏压塞及中心静脉破裂等相关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手术成功的16例患者手术后均正常行血液透析,上肢、面部肿胀均明显消退.随访时间6~25月,中位随访时间13.5(8.0,15.0)月.手术后6月及1年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3.75%、75.00%.随访期间均无支架移位.结论 牵张导丝技术在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闭塞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中心静脉闭塞牵张导丝技术透析

    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行为监测系统在血液透析中心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傅恩琴干铁儿胡守慈郑月...
    46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监测系统在血液透析操作感染防控关键行为规范识别与人工观察的一致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2022年9月—12月血液透析中心护士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198人次为研究对象.将系统实时记录规范动作定为计算机组,人工回顾系统视频规范动作定为人工组;系统使用前后同一护士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感控关键行为分为干预前和干预后;验证计算机组和人工组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规范识别的一致性,比较系统使用前后同一护士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感控关键行为的规范率.结果 共观察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198人次,2组一级指标:血液透析内瘘/导管上下机操作规范识别一致性较强[内瘘上机kappa值=0.718;内瘘下机kappa值=0.714;导管上机kappa值=0.788;导管下机kappa值=0.712].二级指标:断开导管一致性较差(kappa值=0.173);戴手套一致性一般(kappa值=0.243);导管连接一致性一般(kappa值=0.305);内瘘/导管消毒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56);手卫生执行一致性中等(kappa值=0.590).干预后护士血液透析上机规范消毒、待干时间、手卫生、通路评估规范率优于对照组(x2=8.156,P=0.004;x2=30.462,P<0.001;x2=21.023,P<0.001;x2=23.522,P<0.001);戴手套及连接导管规范率(x2=1.823,P=0.177;x2=0.410,P=0.52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护士血液透析下机操作中的规范消毒、手卫生执行规范率优于对照组(x2=4.444,P=0.035;x2=17.770,P<0.001);干预前后戴手套、断开导管、待干时间规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1.309,P=0.253;x2=3.220,P=0.073;x2=2.254,P=0.133).结论 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行为监测系统记录护士在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规范识别与人工观察较为一致,通过该系统能提升护士在血液透析上下机操作感染控制关键行为的规范率,防止血液透析相关感染事件的发生.

    计算机视觉血液透析感染防控系统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基于远程监测的医护一体化平台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田娜刘颖江晓雪刘孟艾...
    470-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远程监测系统的医护一体化随访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2020年6月—2023年5月随访的腹膜透析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的远程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再住院率、再考核得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63.33%比46.67%,x2=4.062,P=0.044),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6.67%比46.67%,x2=5.167,P=0.023),再住院率降低(23.33%比 41.67%,x2=4.596,P=0.032),再考核得分提高[(88.13±6.36)分比(81.32±9.78)分,t=4.527,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远程监测的医护一体化平台管理应用于腹膜透析患者可使患者更加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慢性病管理质量.

    远程监测医护一体化腹膜透析慢性病管理依从性

    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门春翠芦丽霞乔婕楚新新...
    474-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9月—2017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规律随访的PD患者,回顾其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情况及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83名PD患者入选研究,男性88例(占48.1%),平均年龄(59.8±13.8)岁,透析龄27(15,51)月.其中23名(12.6%)患者发生36例次出口周围疖肿,发生率0.05次/风险年.14例次(占38.9%)患者疖肿发生部位以PD导管为中心、周围6~9点的位置.并发症方面:4例次(占11.1%)疖肿合并出口和/或隧道感染,无合并腹膜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OR=0.969,95%CI:0.941~0.998,P=0.039)、合并糖尿病(OR=3.014,95%CI:J.050~8.651,P=0.040)、血C反应蛋白(OR=1.154,95%CI:1.065~1.251,P<0.001)是PD患者出口周围发生疖肿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D患者出口疖肿频发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OR=5.513,95%CI:1.029~29.536,P=0.046)、C反应蛋白(OR=1.103,95%CI:1.016~1.197,P=0.019)是出口周围疖肿频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D导管出口周围疖肿形成在PD患者中并不少见,可能发展为出口感染和/或隧道感染.对合并糖尿病、透析龄较短、C反应蛋白水平高的患者应重点关注出口周围疖肿的发生,并给予相应的预防宣教,从而预防出口和/或隧道感染.

    腹膜透析出口感染疖肿皮肤软组织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