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新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桑国卫

半月刊

1003-3734

bianjibu@newdrug.cn

010-82282300/01/29

100098

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东路太阳园11号楼2603室

中国新药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w Drug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创刊于1992年,是一份专门报道新药科研、生产、技术成果、临床应用及评介、新药质量、市场和管理方面内容,集学术、科研和信息交流服务一体,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新颖性的权威性科技情报期刊。读者对象为医药科研人员、临床医师、药师、药品生产和管理人员。本刊特色是突出“新”字,反映新内容;其次突出“两个结合”,即医与药结合、技术性与学术性结合;再是突出“实”字,有很强的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匙羹藤化学成分

    曾志浩肖观林贾灿潮江洁怡...
    1595-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MS)技术分析匙羹藤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 Wa-ters CORTECS UPLC T3色谱柱(150 mm×2.1 mm,1.6 μm)以0.1%甲酸-乙腈的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对色谱流出物进行检测,检测范围m/z50~2000.结果:通过高分辨质谱数据(一级质谱及二级质谱碎片)分析,结合数据库、文献以及对照品比对,共鉴别出101种成分,包括53种三萜类、37种黄酮类、5种有机酸类、3种单萜类、1种二萜类、1种菲类、1种甾体类化合物.结论:本研究通过UPLC-Q-TOF-MS/MS技术快速鉴别了匙羹藤的化学成分,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能够用于匙羹藤化学成分的定性鉴定,为该草药的质量标准以及物质基础研究奠定基础.

    匙羹藤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化学成分三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

    抗体药物偶联物维迪西妥单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尹月张艳华
    1608-1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肿瘤患者神经毒性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实现个体化用药提供更多决策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3年6月我院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临床病例,记录患者临床信息,利用回顾性分析、单因素以及回归分析方法确定维迪西妥单抗致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7例接受维迪西妥单抗治疗的肿瘤患者,出现神经毒性37例,占比27.01%,其中手足麻木16例(11.7%),四肢关节痛和肌痛伴麻木和麻刺感23例(16.8%),肌力减退13例(9.5%),行走困难6例(4.4%).本研究中神经毒性出现时间范围在治疗后d3~d241,中位发生时间为治疗后d42,约50%患者在用药2周期后即出现了神经系统毒性.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及既往是否合并疾病对神经毒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既往合并疾病[比值比(odds ratio,OR)=10.125,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3.194~32.101,P<0.001]及年龄(OR=2.802,95%CI:1.137~6.908,P=0.025)是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既往合并疾病和年龄是维迪西妥单抗治疗后出现神经毒性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使用抗体偶联药物维迪西妥单抗治疗时,对于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年龄60岁以上患者需密切关注神经毒性的发生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周围神经病变抗体药物偶联物维迪西妥单抗影响因素分析

    127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不良反应分析

    李凤梁燕边原方强...
    1615-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127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免疫治疗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控制用药安全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提取医院2019年7月—2023年5月住院患者免疫治疗的127例NSCLC的ADR发生情况,并按照患者的性别和年龄、ADR累及的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引起ADR用药亚组等维度进行统计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127例患者中,有114例患者发生ADR,其中男性患者91例,占比79.82%,60~74岁年龄组ADR患者最多,共50例(43.86%);ADR以消化系统、血液/淋巴系统的损害最为多见,恶心55例、呕吐53例、骨髓抑制48例.结论:60岁以上NSCLC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时发生ADR事件概率高,尤其是消化系统和血液/淋巴系统,由于血液/淋巴系统ADR对疾病疗效影响较大,临床应重点监测血液/淋巴系统ADR.

    非小细胞肺癌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不良反应分析评价复杂网络用药安全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对瑞波西利安全警戒信号挖掘与分析

    吴玉佩尹岳松张丽娜孙杰威...
    1621-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挖掘瑞波西利的安全警戒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FAERS数据库2017年第2季度—2023年第1季度的瑞波西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数据,利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e-porting odds ratio,ROR)法联合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收集到瑞波西利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54160份,涉及患者11566例,共挖掘出瑞波西利ADE信号312个;对信号进行二次筛选后得到信号175个,累及17个系统;其中说明书中未提及的新信号共113个,累及16个系统.不良反应结局报告为死亡的患者2 396例(20.72%),与非死亡病例相比,性别、年龄、体重、发生时间对不良反应的结局影响显著(P<0.05);肺水肿、腹水、黄疸、血乳酸脱氢酶升高等报告死亡结局的风险更高.结论:在真实世界中使用瑞波西利时须全面监测患者的ADE并及时干预,重点关注患者的肺水肿、腹水、黄疸、血乳酸脱氢酶升高等死亡风险较高的ADE,以保障治疗的安全性.

    瑞波西利不良事件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信号挖掘

    美沙拉嗪在炎症性肠病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张梦媛刘怡婧朱磊
    1628-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美沙拉嗪是临床治疗IBD的一线药物,属于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衍生物,用于减轻肠道炎症反应的诱导和维持治疗,通常适应性良好,但另一方面,美沙拉嗪也暴露出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伤、胰腺炎、肺毒性及肾毒性等,涉及多个系统,并且不易与IBD自身并发症相区别.本文旨在总结美沙拉嗪不良反应及相应临床特征,为临床应用中正确识别及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以达到保障治疗安全性的目的.

    美沙拉嗪5-氨基水杨酸炎症性肠病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