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药品集中采购制度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张雅娟方来英
    2561-2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调整和改革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回顾我国药品集中采购模式的发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走访调研、专家访谈发现问题,结合美国、新加坡的药品采购平台建设、药品集中采购组织(GPO)采购、医保支付控费管理经验,提出基于控费目标的我国招标采购基本模型假设及药品招标采购政策的改革建议.结果 与结论:我国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经历了统购统销、分散采购为主、集中采购初创和调整、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全面推行、"两标"(基本药物招标与非基本药物招标)合一与联合采购探索、国家药品招标采购试点等阶段.现阶段药品集中采购存在平台隶属关系多样、"两票制"政策下企业遴选可能涉嫌垄断、降价成为招标采购的最核心绩效指标、GPO采购探索涉嫌垄断经营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控费目标构建的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药品费用是效率、药品用量、价格的函数,价格高则费用高,效率低则费用高.未来药品招标采购的目标不应当单纯以控价为核心,而应当兼顾效率,使招标采购的作用回归到"以量换价"的本质功能.建议我国药品招标采购应建立采购方和支付方相对独立的统一平台,逐步规范集团化采购模式,发挥医保支付审核的控费功能来代替单纯降价,避免绝对性的统一最低价采购.

    药品集中采购招标采购降价垄断集团采购组织改革

    医疗保险预算影响分析研究质量的评价体系构建

    王敏娇李灿杜怿柳鹏程...
    2567-2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评价医保药品谈判中医保预算影响分析(BIA)研究质量的评价体系,为医保等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方法:基于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协会(ISPOR)和加拿大、波兰、美国等国家的BIA指导性文件及相关实证文献,结合专家访谈法,确定医保谈判BIA材料相关要素(包括关键要素和辅助要素),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要素的权重,构建计算BIA研究质量评价总分的量表及体系.结果:关键要素有目标人群、市场情景和治疗成本三大数据块,包含人口总数、新药情景市场份额、治疗方案成本等共计14个关键要素;根据符合程度分别赋值0~3分,并以归一化后的最低分作为BIA研究质量的基础分.辅助要素有标题&摘要、研究背景、分析框架、结果呈现和其他五大数据块,包括标题、摘要、研究角度、研究时限等23个辅助要素;根据要素是否存在质量等级差异分为A类与B类,分别采用等级评分(0~4分)和0/1评分(是为1分,否为0分),并以此计算后相加即得BIA研究质量的附加分.根据基础分和附加分乘以不同权重(分别为0.67和0.33)再相加可计算出BIA研究质量评价总分体系.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全新的BIA质量评价体系,可用于评价医保药品谈判所提交的BIA研究质量.

    医疗保险预算影响分析评价体系关键要素辅助要素

    雷公藤红素口腔溃疡膜剂的制备及其质量初步评价

    龚琴琴王倩郭玲徐剑...
    2574-2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口腔溃疡膜剂,并初步评价其质量.方法:以药膜外观、成膜性、韧性的综合评分为指标,控制处方中主药雷公藤红素的用量为0.05%,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口腔溃疡膜剂中辅料淀粉、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炼蜜的用量,筛选最佳处方,并进行验证试验.测定按最优处方制备的膜剂的黏附力,并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膜剂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结果:雷公藤红素口腔溃疡膜剂中各辅料的最佳处方用量分别为淀粉1.0 g、羧甲基纤维素钠0.2 g、甘油0.4 g、炼蜜1.5 g;3次验证试验中,所制膜剂的外观形态均较好.按最优处方制备的膜剂的平均黏附力为4.2 g,雷公藤红素的平均含量为0.1353 mg/cm2(RSD=1.90%,n=3).结论:本研究优选出了可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的雷公藤红素膜剂的最佳处方,所制膜剂成膜性好、质量稳定均一.

    雷公藤红素口腔溃疡膜剂质量评价

    穿膜肽GGPFV修饰的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的处方优化及细胞毒性研究

    姚雪敏荆鸣蔡馥伊孔亮...
    2579-2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穿膜肽GGPFV修饰的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对其处方进行优化,并初步评价其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毒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和硫酸铵水化法,将柔红霉素和薯蓣皂苷包载其中,在表面以聚乙二醇-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2000(DSPE-PEG2000)-GGPFV修饰,制备GGPFV修饰的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中水化体积、胆固醇用量和柔红霉素用量;测定按最优处方制备的3批脂质体的包封率.比较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GGPFV修饰的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和空白脂质体作用后对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最优处方为水化体积5 mL、胆固醇4 mg、蛋黄卵磷脂22 mg、柔红霉素0.55 mg、薯蓣皂苷0.85 mg、DSPE-PEG20003.5 mg、DSPE-PEG2000-GGP-FV 2 mg.所制3批脂质体中,柔红霉素的包封率为(96.21±1.54)%,薯蓣皂苷的包封率为(95.39±2.48)%.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显示,GGPFV修饰的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对MDA-MB-435S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强于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P<0.05),膜材无细胞毒性.结论:成功制得GGPFV修饰的柔红霉素/薯蓣皂苷脂质体,其对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明显增强.

    脂质体GGPFV柔红霉素薯蓣皂苷处方优化Box-Behnken响应面法细胞毒性

    参附注射液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HMGB1核转位的干预作用

    艾飞刘霞黎晖褚春薇...
    2585-2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SFI)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中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转位的干预作用.方法:以经LPS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嗜细胞RAW264.7为对象,以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RGFP966为阳性对照,在CCK-8法筛选给药剂量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低、中、高剂量(3、6、12μL/mL)SFI对细胞中HMGB1核转位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细胞中HMGB1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HMGB1、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情况,并比较细胞胞核、胞浆中HMGB1的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HMGB1、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在空白对照组中,HMGB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经LPS诱导后,HMGB1由细胞核向胞浆迁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中HMGB1 mRNA及其蛋白、TLR4的蛋白表达量以及上清液中HMGB1、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细胞胞核中HMGB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而胞浆中HMGB1的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经SFI作用后,各给药组细胞HMGB1的核移位及分泌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LPS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中HMGB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量,阳性对照组和SFI中、高剂量组细胞中TLR4的蛋白表达量以及各给药组细胞上清液中HMGB1、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阳性对照组和SFI中、高剂量组细胞胞核中HMGB1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而各给药组细胞胞浆中HMGB1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SFI可能通过抑制RAW264.7细胞中HMGB1的核移位及分泌出胞,避免炎症通路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发挥减轻LPS致炎症反应的作用.

    参附注射液RAW264.7细胞高迁移率族蛋白B1炎症因子核转位

    细胞穿膜肽PFV修饰紫杉醇/青蒿琥酯共载靶向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王为李学涛孔亮姜爽...
    2592-2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制备细胞穿膜肽PFV修饰紫杉醇(PTX)/青蒿琥酯(ART)共载靶向胶束,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按前期优化的工艺,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并对其进行表征.以空白胶束作为空白对照,采用磺基罗丹明B法评价PTX胶束、ART胶束、PTX/ART胶束以及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毒性;以香豆素作为荧光探针取代PTX,制成相应的不同胶束,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测定和观察BGC-823细胞对各胶束的摄取情况和靶向性;并通过Transwell小室法考察PTX胶束、ART胶束、PTX/ART胶束以及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对BGC-823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的平均粒径为(51.30±3.95)nm,分散系数为0.19±0.01,Zeta电位为(0.21±0.02)mV,PTX、ART的包封率均高于90%,形态呈圆球形.空白胶束对BGC-823细胞无明显毒性,PTX胶束、PTX/ART胶束以及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对BGC-823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3.09±0.22)、(1.93±0.24)、(1.11±0.15)μmol/L;不同胶束在BGC-823细胞核中的分布数量排序依次为PFV修饰香豆素/ART胶束>香豆素/ART胶束>香豆素胶束>空白对照,抑制细胞侵袭作用的大小依次为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PTX/ART胶束>ART胶束>PTX胶束>空白对照.结论:制备的PFV修饰PTX/ART共载靶向胶束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其对BGC-823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可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细胞对药物的摄取能力,并能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

    细胞穿膜肽紫杉醇青蒿琥酯胶束人胃癌BGC-823细胞靶向作用抗肿瘤作用

    人参根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自噬、增殖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李芳宇齐滨边帅赵月...
    2597-2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人参根提取物对小鼠脾淋巴细胞自噬、增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脾淋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刀豆蛋白A,5μg/mL)和不同质量浓度人参根提取物组(32、125、500μg/mL,以冻干粉末计).各组细胞加入相应药物培养48 h后,分别采用吖啶橙染色法检测细胞的自噬情况;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β3(LC3B)、酵母ATG6同源物(Beclin-1)的表达水平以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2、125、500μg/mL人参根提取物均能够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酸性自噬体的数量(P<0.05或P<0.01);125、500μg/mL人参根提取物均可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显著提高细胞中IL-4、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促进细胞中LC3BⅠ向LC3BⅡ转化,显著上调细胞中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AMP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AKT和mTOR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人参根提取物能通过激活AMPK、抑制AKT活化来抑制mTOR活性,从而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发生自噬、激活脾淋巴细胞活性、调节细胞因子分泌以发挥免疫增强作用.

    人参根提取物脾淋巴细胞自噬细胞因子免疫增强作用

    利用中效原理评价虎杖苷与大黄素配伍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

    张怡杨馨悦屈勇陈运中...
    2603-2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虎杖苷与大黄素配伍对高尿酸血症(HUA)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筛选两者最优配伍比例,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阳性对照,8 mg/kg)、虎杖苷单用组、大黄素单用组和两药合用A、B、C组,每组各剂量均设置5只大鼠.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灌胃等体积0.3%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各给药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灌胃体积均为0.1 mL/10 g,每日1次,连续7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于末次给药1 h前单次腹腔注射氧嗪酸钾(300 mg/kg)以复制HUA模型.末次给药1 h后,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以及虎杖苷单用组、大黄素单用组(剂量均分别为0.625、1.25、2.5、5、10 mg/kg)和合用A组[虎杖苷+大黄素剂量分别为(0.625+0.625)、(1.25+1.25)、(2.5+2.5)、(5+5)、(10+10)mg/kg]大鼠血清中尿酸的含量;利用中效原理计算上述单用组和合用组的效应(Fa)和联合指数(CI),绘制两成分单用及合用的量效关系曲线以及经模拟后的Fa-CI曲线,评价两药的合用效果.同法检测单用组和合用B、C组[虎杖苷+大黄素剂量分别为(0.625+0.625)、(0.625+1.25)、(0.625+2.5)、(0.625+5)、(0.625+10)mg/kg和(0.625+0.625)、(1.25+0.625)、(2.5+0.625)、(5+0.625)、(10+0.625)mg/kg]大鼠血清中尿酸的含量并计算Fa值,筛选两药的最佳配伍比例.检测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苯溴马隆组以及虎杖苷、大黄素单用组(剂量均为10 mg/kg)和最佳配伍比例合用组大鼠血清中黄嘌呤氧化酶(XOD)的含量,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尿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虎杖苷单用0.625 mg/kg组外,其余各给药组大鼠尿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药单用及合用时,其Fa值均与药物剂量成正相关(截距>0,相关系数>0.9),且合用组的Fa值高于任一药物单用组;当模拟Fa值>15%时,其对应CI值<1,两药合用可表现出协同作用.当虎杖苷与大黄素的配伍比例为1:4时,其Fa值(53.10)与合用A组(53.73)相当,且药物剂量更小[(0.625+2.5)mg/(kg·d)vs.(2.5+2.5)mg/(kg·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XOD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XOD含量均显著降低,且最佳比例配伍组显著低于虎杖苷、大黄素单用组(P<0.05或P<0.01).结论:虎杖苷和大黄素单用或合用均可一定程度地通过抑制XOD的生成来降低HUA模型大鼠血清中尿酸的含量;两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其最佳配伍比例为1:4.

    虎杖苷大黄素中效原理高尿酸血症协同效应黄嘌呤氧化酶作用机制大鼠

    藏药奥色折布的质量标准研究

    陈华林徐俊蔡晓洋陈蓉...
    2609-2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藏药奥色折布(习称"俄色果")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性状观察、显微及薄层色谱(TLC)鉴别法对20批不同产地、不同基原的奥色折布药材进行定性分析;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相应方法,分别进行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的测定;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奥色折布中6种黄酮类成分(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的含量.结果:该药材呈倒卵形、类球形或椭圆形,表面呈红棕色至暗红色,微皱缩;气微,味甘、酸、微涩.粉末显微特征清晰,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成群,果肉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簇晶等.TLC结果显示,在供试品色谱图中,与对照品(熊果酸)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其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的含量分别为9.02%~11.39%、2.29%~3.35%、37.12%~58.41%.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显示,绿原酸、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分别在质量浓度为3.12~50、1.25~20、1.25~20、3.12~50、18.7~300、0.5~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均不低于0.999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56%、98.28、106.14%、103.74%、98.37%、98.76%,RSD分别为1.57%、1.62%、1.38%、1.99%、2.15%、2.31%(n=6).20批奥色折布样品中上述6个成分含量范围分别为0.0015%~0.0288%、0.0059%~0.0220%、0.0087%~0.0304%、0.0194%~0.0485%、0.0685%~0.1998%、0.0051%~0.0814%.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准确稳定,可用于奥色折布的质量控制.初步拟定奥色折布水分不得超过12%,总灰分不得超过3.5%,浸出物不得少于40%(按干燥品计),根皮苷含量不得低于0.1%.

    奥色折布俄色果质量标准显微鉴别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黄酮类成分

    基于AHP-CRITIC法赋权的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瓜子金乳膏处方及其质量评价

    李学娥张蜀邓红吕竹芬...
    2615-2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优化瓜子金乳膏的制备处方,并对所制乳膏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以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黏稠度为考察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AHP法)、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CRITIC法)、AHP-CRITIC混合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综合评分,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筛选瓜子金乳膏处方中十八醇、十六醇、混合乳化剂(聚山梨酯60与单硬脂酸甘油酯以质量比2.82混合)的用量,对优化处方进行验证.对按最优处方制备的瓜子金乳膏的外观性状、粒度、pH、稳定性及流变学特性进行评价.结果:按照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得到离心稳定性、耐热稳定性、黏稠度3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285、0.4156、0.1559.最优处方为十六醇1.96 g、十八醇5.17 g、混合乳化剂2.48 g、聚山梨酯601.83 g、单硬脂酸甘油酯0.65 g、苯甲醇1 g、丙二醇5 g、肉豆蔻酸异丙酯6 g、瓜子金提取液5 g,然后加水至100 g.所制乳膏为浅黄色流体状膏体,粒度为0.5~2.5μm,pH值为6.5;离心、耐热及耐寒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乳膏均无油水分离、膏体变粗等现象;所制乳膏为剪切变稀型非牛顿流体.结论:成功制备了瓜子金乳膏,该制剂具有良好的外观性状、粒度、酸碱性和稳定性.

    瓜子金乳膏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处方优化质量评价流变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