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房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房
中国药房

张幸国

周刊

1001-0408

info@china-pharmacy.com

023-68586827;68585211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129号四环大厦8层

中国药房/Journal China Pharmac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药房》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院协会、中国药房杂志社主办的国家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技术类刊物。本刊以构建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及监督管理间的桥梁为己任。读者对象主要为从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社会药房(店)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人员。本刊每月上、中、下旬出版。上旬刊为“药房与药事版”,主要栏目包括:药业专论、医药热点、药物研究、市场经纬、药房管理、制剂技术、医院制剂、新药和辅料、药品检验、药品监督、综述讲座、药师之友、社会药房等;中旬刊为“药房与临床版”,主要栏目包括:药物经济学、用药分析、临床药学、药物配伍、药物与临床、临床荟萃、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综述讲座等;下旬刊为“药房与中药版”,主要栏目包括:中药论坛、中药研究、中药房管理、中药应用、民族医药、中药检定、中药制剂、中药视窗、中药企业、综述讲座等。稿约内容主要有: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医药行业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原始实验研究;医药市场动态分析与预测以及与市场有关的“大政小事”;医院药房(药剂科)管理经验交流;药物经济学方法学研究和应用实践;大样本的医院用药情况分析;新药、进口药品临床药理;合理用药资料总结;药品的监督、检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探讨;新药或药学新进展综述;海外药房事务;中药房业务;医药工、商企业及品种介绍;药店管理、经营经验介绍;继续医学教育,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荞麦中优效组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颜学玲时政张云
    558-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金荞麦中优效组分的药理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网络药理学,以类药性(DL)>0.18和生物利用度(OB)>30%为标准,借助中药整合药理学计算平台(TCMSP)筛选金荞麦中的优效组分;利用药效基团匹配与潜在识别靶标数据库(PharmMapper)获取金荞麦优效组分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生物学信息注释数据库(DAVID)对获得的靶点蛋白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信号通路分析和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包括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及细胞组分)富集分析(均以P<0.05为标准).结果:从金荞麦中共筛选出15种优效组分[如槲皮素、木犀草素、原矢车菊素B1、(+)儿茶素、β-谷甾醇等]和114个潜在作用靶蛋白[如雌二醇17-β-脱氢酶1、环腺苷酸(cAMP)特异性3,5-环磷酸二酯酶4D、维生素D3受体、尿苷胞苷激酶2、HRAS基因编码的三磷酸尿苷酶等];涉及34条重要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胰岛素信号通路,其中与癌症相关的通路11条,与代谢相关的通路7条,与内分泌系统相关的通路4条;涉及的分子功能有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配体依赖的核受体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细胞组分有细胞液、细胞碎片、可溶性部分等,生物过程有细胞凋亡的调节、有机物反应的过程、内源性刺激反应的过程等.结论:金荞麦可能通过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趋化因子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等发挥抗肿瘤、抗炎及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

    金荞麦优效组分网络药理学靶点蛋白信号通路分子机制

    盐酸班布特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杜孟姣钟艳梅邓善滨余楚钦...
    564-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盐酸班布特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机制,并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盐酸班布特罗组(3.3 mg/kg),每组10只.模型组、盐酸班布特罗组大鼠采用烟熏联合脂多糖滴注法建立COPD模型.造模成功后,盐酸班布特罗组大鼠灌胃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5 d.末次给药后,采集各组大鼠血清样品及肺泡灌洗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并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法筛选并鉴定差异代谢物,再结合相关文献找出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利用MetPA分析平台对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盐酸班布特罗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代谢组学、OPLS-DA结果显示,共发现2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2个为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马来酰丙酮酸、羟基丙酮酸、羟基丙二酸半醛等),且盐酸班布特罗可显著降低马来酰丙酮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5-脱氧-D-葡萄糖醛酸等标志物的水平(P<0.05),升高羟基丙酮酸、羟基丙二酸半醛、丙二酸等标志物水平(P<0.05);生物标志物主要富集于戊糖磷酸途径、乙醛酸和三羧酸代谢通路,其次富集于肌醇磷酸代谢通路、精氨酸与酪氨酸代谢通路和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通路.结论:盐酸班布特罗改善COPD的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调节因子IL-6、TNF-α水平有关,还可能与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脂质代谢等通路有关.

    盐酸班布特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制生物标志物代谢组学液质联用大鼠

    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采集地衢枳壳中12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冯敬骞胡卫南徐礼萍李姜言...
    57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衢枳壳中12种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Extend C18,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330 nm,进样量为10μL.测定不同采集地的10批衢枳壳样品中12种黄酮类成分(圣草次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柚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水合橙皮内酯、木犀草素、橙皮内酯、川陈皮素、桔皮素、橙皮油内酯)的含量.结果:圣草次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柚皮素、橙皮苷、新橙皮苷、水合橙皮内酯、木犀草素、橙皮内酯、川陈皮素、桔皮素、橙皮油内酯检测的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1.65~16.51、4.50~45.02、35.41~354.12、4.11~41.12、2.29~22.86、34.96~349.56、1.42~14.15、1.50~15.04、1.83~18.28、1.51~15.08、1.61~16.12、1.28~12.84μg/mL(r均大于0.9997);检测限分别为0.1651、0.4502、3.5412、0.4112、0.2286、3.4956、0.1415、0.1504、0.1828、0.1508、0.1612、0.1284μg/mL;定量限分别为0.5478、1.4874、11.6633、1.3603、0.7583、11.5949、0.4663、0.4971、0.6012、0.4999、0.5323、0.4246μg/mL;精密度(n=6)、重复性(n=6)、稳定性(24 h,n=7)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50%、99.61%、98.18%、98.85%、98.48%、98.50%、98.25%、99.91%、103.13%、98.82%、98.44%、100.29%(RSD=1.49%~2.38%,n=6).10批不同采集地衢枳壳样品中,上述12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9955~2.6488、4.3177~5.0051、33.2155~34.0546、3.1404~3.4715、3.2212~3.7488、42.7466~44.0266、0.2027~0.2394、0.1912~0.2088、0.0803~0.0979、0.2919~0.3071、0.1199~0.1491、0.0827~0.0898 mg/g.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简便、高效,可用于同时测定衢枳壳中12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并为衢枳壳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参考依据.

    衢枳壳黄酮类成分柚皮苷新橙皮苷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法测定圣愈汤冻干粉中4个指标成分的含量

    董丹华刘玉军李亚男胡祥昊...
    57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测定圣愈汤冻干粉中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黄芪甲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批冻干粉样品4种成分含量.测定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的色谱柱为Inertsil ODS-SP C18,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30 nm,检测器为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测定黄芪甲苷的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流动相为乙腈-水(32:68,V/V),检测器为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为100℃,载气(空气)流量为2.5 L/min,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结果: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和黄芪甲苷进样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05015~10.03μg(r=0.9998)、0.06780~13.56μg(r=0.9999)、0.05730~11.46μg(r=0.9995)、1.128~11.28μg(r=0.9993);检测限分别为2.12×10-4、1.30×10-3、8.02×10-4、1.09×10-3μg,定量限分别为7.43×10-4、3.87×10-3、2.34×10-3、3.36×10-3μg;精密度、稳定性(12 h)、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2%(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RSD=0.83%,n=6)、100.9%(RSD=1.07%,n=6)、98.8%(RSD=0.84%,n=6)和101.3%(RSD=0.99%,n=6).3批样品中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和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为1.225~1.248、0.413~0.424、0.325~0.332、0.394~0.404 mg/g(批间RSD<1.5%).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好,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圣愈汤冻干粉中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和黄芪甲苷的含量.

    圣愈汤冻干粉高效液相色谱法阿魏酸毛蕊花糖苷藁本内酯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非达霉素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研究

    王娅莉刘月班璐李晓露...
    58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非达霉素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方法:分别考察正相-紫外检测器色谱系统、反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系统、反相-紫外检测器色谱系统对非达霉素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检出能力,优选出最佳色谱系统.建立有关物质检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gilent Eclipse XDB C18,流动相A为0.2%三乙胺缓冲液(pH 3.8)-乙腈(55:45,V/V)、流动相B为0.2%三乙胺缓冲液(pH 3.8)-乙腈(20:80,V/V)(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以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计算有关物质含量.结果:非达霉素在正相-紫外检测器色谱系统下不能有效分离杂质C、F,在反相-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系统下仅能检出杂质C、D、E、F 4个杂质;在反相-紫外检测器色谱系统下可检出11个杂质,故以此系统进行有关物质检查.在方法学考察中,非达霉素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0.5~20.0μg/mL(R2=0.9999);检测限为0.05 ng,定量限为0.15 ng;重复性、中间精密度试验的RSD均小于2.0%(n=6);平均回收率为98.4%(RSD为3.6%,n=9).3批非达霉素原料药中杂质含量分别为0.53%、0.51%、0.51%.结论:非达霉素在反相-紫外检测器色谱系统下进行杂质检查效果最好;建立的有关物质检查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非达霉素原料药中有关物质的检查.

    非达霉素高效液相色谱法正相色谱反相色谱紫外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有关物质

    硝酸甘油片参比制剂与仿制制剂的体外质量一致性评价

    孙婷姜建国张菁张西如...
    586-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国内硝酸甘油片仿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原研药)的体外质量一致性.方法:参照硝酸甘油片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10267测定硝酸甘油片1批参比制剂(A厂家)和4批仿制制剂(B、C、D、E厂家)中硝酸甘油和有关物质的含量.采用溶出度测定方法中的桨法,转速为50 r/min,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5批制剂在4种不同溶出介质(pH 1.2盐酸溶液、pH 4.0醋酸盐缓冲液、pH 6.8磷酸盐缓冲液、水)中10 min内的溶出量,计算累积溶出度,绘制溶出曲线,并以2、5、8 min时的累积溶出度计算相似因子(f2),评价溶出曲线的相似性.结果:A、B、C、D、E厂家制剂中硝酸甘油含量分别为99.8%、98.3%、94.0%、93.3%、96.7%(n=2),有关物质含量分别为0.46%、0.55%、0.63%、0.72%、0.49%(n=2).以A厂家参比制剂为对照,在pH 1.2盐酸溶液中B、C、D、E厂家仿制制剂的f2分别为74、28、25、67,在pH 4.0醋酸盐缓冲液中的f2分别为76、26、28、84,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的f2分别为79、39、35、71,在水中的f2分别为69、32、37、62.结论:本方法适用于硝酸甘油片仿制制剂的体外质量一致性评价.与参比制剂比较,C、D厂家的仿制制剂主药含量较低,体外溶出曲线不具有相似性.

    硝酸甘油片仿制制剂参比制剂溶出介质溶出曲线相似性体外质量一致性评价

    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

    梁玉婷刘小赟潘敬灵吴小诗...
    590-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对黄绵马酸BB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分别制备含1%氮酮、2%氮酮、3%氮酮、4%氮酮、1%薄荷醇、1%丙二醇、1%油酸、1%氮酮+1%薄荷醇、1%氮酮+1%丙二醇、1%氮酮+1%油酸、1%薄荷醇+1%丙二醇等11种不同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黄绵马酸BB乳膏.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雄性大鼠腹部皮肤为透皮屏障,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接受液中黄绵马酸BB含量,并计算24 h内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Q24 h)和经皮渗透速率(Jss);同时与无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黄绵马酸BB乳膏进行比较,计算增渗比(ER).结果:含上述11种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黄绵马酸BB乳膏的Q24 h分别为(82.96±7.15)、(80.17±0.66)、(78.22±1.87)、(73.53±1.24)、(35.65±2.23)、(34.02±1.73)、(42.68±2.66)、(33.94±1.37)、(34.16±1.54)、(46.78±1.21)、(43.66±1.69)μg/cm2,Jss分别为(5.26±0.10)、(4.69±0.12)、(4.45±0.45)、(4.00±0.06)、(3.74±0.33)、(3.23±0.18)、(3.73±0.53)、(3.14±0.47)、(3.54±0.11)、(3.98±0.34)、(4.34±0.14)μg/(cm2·h),ER分别为2.055、1.831、1.738、1.564、1.462、1.263、1.456、1.227、1.385、1.557、1.698.结论:以上透皮吸收促进剂均可增强黄绵马酸BB乳膏的透皮吸收作用,其中以1%氮酮的作用最强.

    黄绵马酸BB乳膏透皮吸收促进剂经皮渗透体外

    咳清胶囊的质量标准提高研究

    刘学邱红燕彭静刘春艳...
    595-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完善和提高咳清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502法对咳清胶囊中吉祥草、桑白皮进行薄层色谱(TLC)鉴别[展开剂分别为二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酸(10:4:0.2,V/V/V)、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2:2:1,V/V/V)];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咳清胶囊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色谱柱为XBridge C18,流动相为乙腈-0.01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以5%磷酸溶液调节pH至2.7)(5:9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5℃,进样量为10μL].结果:在吉祥草、桑白皮供试品TLC图谱中,与对照药材图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且阴性对照无干扰.吗啡、磷酸可待因检测进样量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30156~2.11090、0.06493~0.45452μg(r=0.9999、0.9999),检测限分别为0.00010、0.00128μg,定量限分别为0.00034、0.0425μg,精密度、稳定性(12 h)、重复性、耐用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n=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18%、95.95%(RSD=1.78%、2.07%,n=6).18批咳清胶囊样品中吗啡、磷酸可待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97~1.37、0.16~0.37 mg/g.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咳清胶囊吉祥草、桑白皮的TLC鉴别方法以及吗啡、磷酸可待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专属性强,提升和完善了该制剂的质量标准.

    咳清胶囊质量标准吗啡磷酸可待因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UPLC-Q-Exactive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法同时测定参芪健胃颗粒中8个成分的含量

    吴丹刘斌邹瑜
    600-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参芪健胃颗粒中绿原酸、芍药苷、橙皮苷、甘草酸铵、柠檬苦素、川陈皮素、橘皮素、党参炔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Q-Exactive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Gold C18,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35℃,进样量为1μL;采用加热型电喷雾离子源,以正离子检测模式,在质荷比100~1000范围内进行高分辨率全扫描.通过提取目标化合物的精确质量数进行定量,测定2个厂家共3批样品中8个成分的含量.结果:绿原酸、芍药苷、橙皮苷、甘草酸铵、柠檬苦素、川陈皮素、橘皮素、党参炔苷8个成分的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12~1.46、3.51~42.15、2.71~32.55、1.76~21.10、0.04~0.46、0.04~0.24、0.02~0.21、0.01~0.25μg/mL(r≥0.9990);定量限分别为6.06、0.04、0.03、0.02、7.60、0.05、0.02、6.25 ng/mL;检测限分别为3.03、0.01、0.01、0.01、3.80、0.01、0.01、2.50 ng/mL;精密度、重复性及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均小于5%(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16%~97.78%(RSD≤5%,n=6);3批样品中8个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2.62~13.20、265.01~472.26、234.20~278.90、173.10~255.74、2.32~2.83、2.37~3.58、0.79~1.22、0.91~1.78μg/g.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且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为参芪健胃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超高效液相色谱-Q-Exactive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率质谱法参芪健胃颗粒含量测定

    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闫莉周晓英
    607-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的体外抑菌作用及可能机制,为其防治龋病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复方氯己定含漱液为阳性对照、5%二甲基亚砜(DMSO)溶液为阴性对照,采用打孔法抑菌试验测定抑菌圈直径考察50、25、12.5、6.25、3.125、1.5625 mg/mL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效果,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5%DMSO溶液为阴性对照,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1/8MIC、1/4MIC、1/2MIC、MIC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在荧光染色后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1/2MIC鞣花酸作用后生物膜的结构变化;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和还原型辅酶Ⅰ氧化法考察1/8MIC、1/4MIC、1/2MIC、MIC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细胞外多糖(EPS)的抑制率和细胞外基质中乳酸脱氢酶(LDH)活力的影响.结果:12.5~50 mg/mL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产生了直径均大于15 mm的抑菌圈,50 mg/mL鞣花酸作用下抑菌圈直径与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相当.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的MIC、MBC分别为12.5、25 mg/mL.1/8MIC~MIC鞣花酸作用后细菌生物膜的存活率较阴性对照显著降低(P<0.01),且呈剂量依赖趋势,MIC鞣花酸作用后细菌生物膜的存活率仅为(16.41±1.346)%;荧光染色后显微镜下可见,1/2MIC鞣花酸作用后细菌生物膜结构被破坏;1/8MIC~MIC鞣花酸作用后细菌水不溶性EPS和水溶性EPS的抑制率较阴性对照均显著升高(P<0.01),1/4MIC~MIC鞣花酸作用后细胞外基质中LDH活力较阴性对照均显著升高(P<0.01),且呈剂量依赖趋势.结论:鞣花酸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PS产生、降低细菌的黏附、破坏细菌细胞膜有关.

    鞣花酸变异链球菌细菌生物膜体外抑菌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