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孔宪刚

月刊

1008-0589

zgyfsyxb@vip.sina.com.cn

0451-85935050 18946066050 1894606618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427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农业部主管并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20页。刊号ISSN1008-0589,CN23-1417/S。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大力提倡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及时报道国内外预防兽医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兽医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畜禽疫病水平的提高,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醛糖还原酶AKR1B1调控甲型流感病毒复制机制的初步研究

    王一晗王波王雨琴李奇兵...
    775-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醛糖还原酶AKR1B1属于醛酮还原酶家族,是一种NADPH依赖性酶,可催化还原亲水性和疏水性醛.本实验室前期实验发现AKR1B1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复制.为了探究醛糖还原酶AKR1B1调控流感病毒复制的具体机制,本研究通过siRNA干扰下调A549细胞中AKR1B1基因的表达后,经荧光定量RT-PCR(RT-qPCR)检测细胞内AKR1B1 mRNA的转录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iRNA干扰后细胞内AKR1B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噬斑滴定法检测过表达及干扰AKR1B1后对流感病毒滴度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干扰AKR1B1表达后对细胞内病毒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及甲型流感病毒A/WSN/33(H1N1)(简写为WSN)感染过程中对内源AKR1B1蛋白表达量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试验检测干扰AKR1B1表达对流感病毒NP蛋白核转运的影响;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过表达AKR1B1对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影响.RT-qPCR检测结果显示si_AKR1B1_671和si_AKR1B1_721均能极显著下调A549细胞中AKR1B1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95.62%和85.10%(P<0.001),且不影响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i_AKR1B1_671能极显著降低细胞中AKR1B1蛋白的表达量(P<0.001),干扰AKR1B1能够增加细胞内病毒蛋白HA、PB2、NP、M1和NS1的表达量;噬斑滴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AKR1B1表达能显著增加流感病毒WSN的病毒滴度,于感染后24h和48h病毒滴度分别上升了4.39倍(P<0.01)和5.53倍(P<0.001);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AKR1B1后,流感病毒滴度于感染后24h和48h分别下降了62.59%(P<0.01)和82.78%(P<0.001);激光共聚焦试验结果显示,干扰AKR1B1表达不影响流感病毒的入核和出核阶段;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在流感病毒WSN感染过程中,细胞内源AKR1B1蛋白的表达量较为稳定,不受病毒感染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AKR1B1后流感病毒的聚合酶活性下降了26.24%(P<0.001).上述结果首次表明,醛糖还原酶AKR1B1通过抑制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干扰AKR1B1蛋白表达对流感病毒NP蛋白的入核和出核均无影响,并且流感病毒感染不影响细胞内源性AKR1B1的表达.本研究初步探究了宿主因子AKR1B1参与流感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了解流感病毒的复制调控提供了实验数据.

    流感病毒醛糖还原酶AKR1B1流感病毒聚合酶

    G型产气荚膜梭菌的分离鉴定及黄羽肉鸡发病模型的建立

    陈星任杨晓华陆肖尚志祥...
    783-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鸡源G型产气荚膜梭菌(Cp)强毒菌株并建立黄羽肉鸡坏死性肠炎(NE)的发病模型,本研究从国内不同地区采集292份鸡肠道及粪便样品,其中健康鸡样品154份,疑似患NE鸡样品138份,经TSC-卵黄平板分离及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及测序鉴定,采用多重PCR扩增分离Cp的毒素基因(α、β、ε、t毒素、肠毒素和坏死性肠炎毒素B(NetB),以确定分离株的毒素分型.结果显示,共获得86株Cp,其中3株从健康鸡样品中获得,83株从患病鸡样品中获得.毒素分型的PCR结果显示,分别出现约900 bp(α毒素)、550 bp(β毒素)、738 bp(NetB毒素)的目的条带;未扩增到ε毒素、ι毒素及肠毒素(506 bp);经统计后结果显示,18株Cp为A型(20.39%),12株为C型(13.95%),56株为G型(65.12%).选择其中10株生长较好的G型Cp,通过腹腔注射0.2mL(1×109cfu/mL)感染小鼠以评估其致病性,结果显示G型Cp分离株CpZZ2、CpDYC1和CpZD1的致病性均较强.将一日龄黄羽肉鸡分成8组,1组~6组为实验组,7组为球虫对照,8组为阴性对照,相应组别黄羽肉鸡于10日龄时经口灌服感染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孢子化卵囊,13日龄更换为高蛋白饲料,14日龄分别经口灌服感染G型Cp CpZZ2和CpDYC1株,其中两组鸡连续3 d感染上述两株G型Cp,以构建鸡NE发病模型.在17 d的观察期内统计各组肉鸡的存活率、相对增重率.同时剖杀所有鸡,根据肠道病变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鸡的肠道病变,筛选致鸡NE的最佳组合.结果 显示,通过上述标准判定使用巨型艾美耳球虫(1×104个孢子化卵囊)+高蛋白饲料(蛋白含量35%)+梭菌(CpZZ2)组的鸡急性NE发病模型成功构建,该组鸡因NE引起的死亡率可达50%,剖检后该组鸡肠道出现充气增粗、肠道内容物为红褐色豆腐渣样物等NE典型病变,而高蛋白饲料+Cp(CpZZ2)组及连续感染Cp组鸡虽不致死鸡,但该两组鸡小肠肠道也出现NE相关病变,可能为亚临床感染,其余各组鸡均无死亡和明显临床症状.本研究从临床分离并筛选的G型Cp强毒菌株,联合球虫感染和高蛋白饲料,诱发了黄羽肉鸡的NE,建立了黄羽肉鸡NE的发病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黄羽肉鸡NE的发病机制及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黄羽肉鸡坏死性肠炎G型产气荚膜梭菌发病模型

    贵州省2017年~2023年PEDV和PoRVA流行病学调查及PoRVA VP7、VP4基因的遗传演化分析

    田红利柳佳佳梁海英曾智勇...
    791-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州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A群轮状病毒(PoRVA)的流行情况,本研究对2017年~2023年来自贵州省9个地区139个猪场的165份仔猪粪便样品进行TaqMan RT-qPCR检测,并对PoRVA阳性样品VP7、VP4基因进行RT-PCR扩增、测序,遗传进化分析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的变异分析.结果显示,PEDV、PoRVA 和 PEDV+PoRVA的感染率分别为 67.88%(112/165)、38.79%(64/165)和 21.21%(35/165),且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均检出三者的感染.PCR结果显示,本实验扩增出27株PoRVA VP7基因和22株VP4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6种G型和3种P型,其中G9(29.63%)和P[13](68.18%)为优势基因型,G3、G4、G5、G11、G26、P[6]和 P[23]分别占 7.41%、22.22%、22.22%、3.70%、14.81%、13.64%、18.18%.21 份PoRVA样品鉴定出10种G/P组合基因型,G9P[13](19.05%)为优势组合基因型,G4P[13]、G5P[13]、G3P[13]、G4P[6]、G5P[23]、G9P[23]、G11P[13]、G26P[6]、G26P[13]分别占 14.29%、14.29%、9.52%、9.52%、9.52%、9.52%、4.76%、4.76%及4.76%.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27株VP7基因和22株VP4基因序列与NX疫苗株相应基因序列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75.5%~94.0%和68.5%~75.6%,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78.3%~96.6%和72.0%~82.5%,部分PoRVA上述基因序列与国外、人源RVA的同源性最高.氨基酸位点变异分析结果显示,与NX疫苗株相比,所测PoRVA VP7和VP4氨基酸序列均存在特征性位点的变异,其中G型PoRVA VP7无氨基酸位点的缺失和插入,G9型 PoRVA VP7 存在 3 处(I208T、K212A/V/T、V271I)变异,G3、G4、G5、G11 和 G26 型 PoRVA VP7 存在 17处(S28R/K、A29I/T/M/V、L40I/V、V44L、S71T、Q73G/N/S/E、S90A/Q/K/R、G94N/S/A/K、N100D/E、T122A/S、T147A/G/N/D、Q189S/T、I208L/Q/T、K212T/I/P/N、A213N/T/D、E267D/N、V271I)变异;3 株P[6]型 PoRVA VP4在 aa136 缺失T,13 株P[13]型 PoRVA VP4在 aa188~aa189 插入 E/D~Y/F,P[6]、P[13]和 P[23]型 PoRVA VP4 存在 26处(I92V、Q94E、Q113T/P/N、T114N/Q/S/R、T115Q/E、N116S/L/T、P148A/Q/V/S/I、T180E/N/D、P162T、I174V/L、C269Y、R281N、A286L/S、T302N、A340S/V、T379S、T403A、S438P、R553K、A569A、M570L、A608S、E660D、I726F、K733N、S739T)变异.上述结果表明,2017年~2023年贵州省 PEDV和PoRVA感染率高且基因型复杂,其中PoRVA存在以G9型、P[13]型为主的流行,优势组合基因型为G9P[13].本研究丰富了贵州省PEDV和PoRVA的流行病学资料,尤其为PoRVA感染的防控和候选疫苗株的筛选提供了参考数据.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A群轮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VP7和VP4基因遗传演化分析

    猪源盖塔病毒不同感染途径对小鼠致病性的分析

    段雷雷蓝建辉李雯雯周杭...
    799-804,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猪盖塔病毒(GETV)不同感染途径对小鼠的致病性,及其在小鼠体内各器官和血清中的病毒载量及其排毒情况,本研究将GETV(GETV-JX-CHN-22-P7株)病毒液(106.5 TCID50/mL)分别通过点眼、灌胃、腹腔注射3种途径接种小鼠,在96h的观察期内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接种后96h剖杀各组小鼠,观察其各脏器的剖检病变;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小鼠各脏器的病毒载量、血清中病毒含量及排毒情况.取各组小鼠的各脏器(脑、肺、心、肝、脾、肾)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3种途径感染GETV-JX-CHN-22-P7株均可导致小鼠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活动量减少、轻微发热等症状,其中点眼和灌胃组小鼠感染后96h的发病率均达100%,腹腔注射组小鼠发病率为60%;所有感染组小鼠均无死亡,对照组小鼠均健活.剖检结果显示,3组感染小鼠的肺、心、脾、肝、肠等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如肺脏出现点状至弥散性出血,脑出血,肝脾肿大及肠淋巴结肿胀等.qPCR结果显示,所有感染组小鼠的眼、脑、肺脏、心脏、脾脏、肾脏及大肠等器官中均可检测到GETV.感染后24 h~96 h,腹腔注射组与灌胃组小鼠的粪便样品中均可检测到GETV,感染后24 h~72 h,点眼组小鼠的粪便样品中均可检测到GETV.腹腔注射组与灌胃组小鼠的眼球、肺、肝、小肠、大肠中的病毒载量均高于点眼组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GETV经3种途径感染均可对小鼠的上述各脏器组织造成不同的病理损伤,如脑炎、肝细胞损伤、心肌萎缩坏死、间质性肾炎等病变.上述结果表明,GETV通过点眼、灌胃、腹腔注射3种方式感染小鼠均可引起小鼠相关临床症状;病毒可在小鼠体内多个器官中定植,造成各器官及组织的损伤、病变及病毒血症,并可通过粪便排毒,且不同感染途径与GETV对小鼠的致病性相关.本研究为GETV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

    盖塔病毒感染途径病理变化小鼠

    安徽地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σC基因序列分析

    胡晓苗李薇李婷许夏澎...
    805-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最新流行特征,本研究收集安徽某地区鸭场出现肝组织肿胀、出血等临床症状的25份雏鸭肝脏及脾脏样品,利用RT-PCR方法检测NDRV.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病料样品接种SPF鸡胚分离病毒,收获第3代尿囊液进行PCR检测及病毒纯净性鉴定;同时对NDRV分离株的全长σC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将测序所得的分离株σ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21株禽源呼肠孤病毒参考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及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构建分离株基于σC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并进行σC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突变分析.将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观察其体外培养特性,感染雏鸭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25份病料样品中检出3份NDRV阳性样品,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鸡胚3 d内,鸡胚全部死亡,并伴有水肿、严重充血等现象;病毒纯净性试验结果显示,病料样品仅NDRV呈阳性,其他病原如鸭甲型肝炎病毒(DHV)、鸭坦布苏病毒(DTMUV)、禽呼肠孤病毒(ARV)、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及禽腺病毒(FAdV)均为阴性.将3株分离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目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为同一株病毒,并将其命名为NDRV AH株.对NDRV AH株σC基因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发现,NDRV AH株与其他NDRV参考株σC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9.5%~99.0%,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5.3%~98.9%.σC基因的遗传演化结果显示,NDRV AH株属于基因2型.σC氨基酸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与灭活疫苗TH11株(KC493571.1)相比,NDRV AH 株 aa67、aa93、aa100、aa132、aa151、aa158、aa212、aa253 和 aa298 均发生了突变.将该分离株接种Vero细胞,可观察到细胞出现形态圆缩、细胞核聚集等细胞病变.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雏鸭死亡率为40%,剖检发现雏鸭肾脏、肝脏出血,脾脏肿大,有轻微坏死灶或大面积坏死灶,有些脾脏质地较硬.可见大面积坏死灶.本研究揭示了NDRV在我国安徽地区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变异株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对NDRV感染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鉴定σC基因进化分析致病性试验

    鸽源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和耐药性分析

    兰雪琴黄颖白怡馨靳婉婧...
    812-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喀什某鸽场致种鸽腹泻和雏鸽死亡的病原,本研究于2023年2~3月采集71份腹泻种鸽粪便和43份死亡雏鸽肝、肾、脾和肠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采用16S rRNA和ITS(16SrDNA-23SrDNA内部转录间隔序列)对分离菌进行PCR扩增及测序,采用PCR鉴定分离菌的毒力基因;经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并采用PCR检测其耐药基因;通过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分离菌的ST型.利用小鼠致病性试验检测分离菌的致病性.结果显示:经分离培养和PCR鉴定114份样品中共分离到83株肺炎克雷伯菌(Kp)(72.8%,83/114);毒力基因uge、mrkD、rmpA、wabG、ureA和magA的检出率在85.5%~98.8%,fimH的检出率为1.2%;83株Kp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耐药的菌株占73.0%~100%,对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链霉素、阿奇霉素、氟苯尼考、多黏菌素B和庆大霉素耐药的菌株占1.2%~25.0%,其中4株为多重耐药Kp;耐药基因 blaSHV-11(72.3%,60/83)和 blaCTX-M-1G(43.4%,36/83)的携带率较高,而blaCTX-M-9G(14.5%,12/83)和tet(A)(6.0%,5/83)的携带率较低,但未检出耐药基因blaTEM、blaCTX-M-2G、aac、aadA1、strA、strB、tet(E)、tet(G)和 mph(A),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间基本呈正相关.ERIC-PCR和MLST分析显示,种鸽和雏鸽Kp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且以ST23型为主.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鸽源Kp对小鼠的LD50为3.6×103 cfu/mL.本研究首次在腹泻种鸽和死亡雏鸽体内分离到Kp,其致病性较强,携带丰富的毒力基因,且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严重,该结果为肉鸽养殖合理用药及Kp感染的有效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肺炎克雷伯菌致病性耐药性分子分型

    3型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汤文菲罗宇航董覃婷朱鑫玥...
    819-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RV)是双链RNA病毒,可以感染自然宿主的哺乳动物和脊椎动物.为建立一种针对3型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MRV-3)的特异且快速的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登录的MRV-3(OQ627746-OQ627755)S1基因保守区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并从MRV-3中扩增S1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MD18-S1,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作为质粒标准品,经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优化后首次初步建立了检测MRV-3的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将质粒标准品10倍倍比稀释后作为模板经该qPCR扩增,建立标准曲线,结果显示,质粒标准品在1.3×108拷贝/µL~1.3×103拷贝/µL与各自的Ct值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斜率为-3.1706,R2为0.9999,熔解曲线为单峰.以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牛肠道病毒(BEV)、水牛匈爱病毒(BufHuV)、牛冠状病毒(BCoV)、牛细小病毒(BPV)和MRV-3的基因组DNA/cDNA为模板,利用本研究建立的qPCR方法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将质粒标准品10倍倍比稀释至1.3×102拷贝/μL~1.3×108拷贝/μL后作为模板,分别利用本研究建立的qPCR和常规PCR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评估本研究建立qPCR方法的敏感性;以1.3×103拷贝/μL~1.3×107拷贝/µL5个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利用该方法分别进行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试验,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只能检测出MRV-3,其他相关病原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该qPCR对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为1.3×103拷贝/μL,比常规PCR敏感性高10 000倍;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或等于1.0%,表明该q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检测220份牛粪便样品,结果显示MRV-3的检出率(3.64%,8/220)高于常规PCR的检出率(1.36%,3/220),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达100%,阴性符合率为97.75%,总符合率为97.78%.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建立的检测MRV-3的SYBR Green ⅠqPCR方法可以用于临床牛腹泻病原的检测,为MRV-3尤其是牛源MRV-3提供了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也为MRV-3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哺乳动物正呼肠孤病毒SYBRGreen荧光定量PCR病毒检测

    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肝肠胞虫及传染性早熟病毒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徐晔周毅王娜窦维伟...
    825-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肝肠胞虫(EHP)、传染性早熟病毒(IPV)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DIV1 MCP基因、EHP SSU基因与IPV polyprotein 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DIV1、EHP及IPV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DIV1、EHP、IPV、白斑综合征病毒、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弧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虾偷死病毒、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桃拉病毒、黄头病毒1型等主要虾类病毒,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扩增出DIV1、EHP和IPV,与其他主要虾类病原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对10倍倍比稀释后等浓度等体积混合的DIV1、EHP和IPV质粒标准品混合物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3种病原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均为1.67×101拷贝/μL,各病毒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限均为1.67×100拷贝/μL,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虽略低于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但是可以同时检测3种病原,检测效率高.选取3个浓度的pDIV1、pEHP、pIPV(5×105拷贝/μL、5× 104拷贝/µL、5×103拷贝/µL)等浓度等体积混合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进行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与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该方法重复性较好.利用该方法与DIV1、EHP、IPV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105份虾苗和亲虾样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IV1的检出率为21.9%(23/105),对EHP的检出率为14.3%(15/105),对IPV的检出率为45.7%(48/105),3种病原混合感染率为1.9%(2/105),与DIV1、EHP、IPV各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均一致,阳性样品的符合率达100%.本研究建立的DIV1、EHP、IPV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临床同时检测该3种病原提供了特异、敏感、高效的技术手段.

    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虾肝肠胞虫虾传染性早熟病毒多重TaqMan荧光定量PCR

    口服抗大肠杆菌O157∶H7卵黄抗体对昆明小鼠保护效果的研究

    曹章陈欣婷赵静刘德凯...
    83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制备抗大肠杆菌O157∶H7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Y(IgY),并研究其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的昆明乳鼠是否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本研究将O157∶H7大肠杆菌菌液经甲醛灭活后加弗氏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灭活疫苗,以其免疫蛋鸡后每间隔1个月用灭活菌液加强免疫并收集鸡蛋,从蛋黄中分离纯化浓缩IgY,采用微量凝集试验检测卵黄抗体效价.采用Eudragit® L100-55包被精制IgY制成骨架型肠溶片,以未包被的IgY抗体作为对照.在体外模拟胃/肠环境对未包被IgY及包被后的IgY通过微量凝集试验进行活性检测,同时对小鼠口服肠溶片并检测包被的IgY在动物消化道内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模拟胃/肠液耐受性和体内释放试验中,未包被的IgY在胃模拟液内活性迅速丧失,在肠模拟液内活性逐渐丧失,并在10 h后活性完全丧失;而包被肠溶片IgY的生物活性可以保持较高水平.小鼠实验结果显示,IgY肠溶片的活性基本未受小鼠胃环境的影响,肠溶片IgY可到达动物肠道释放IgY且其活性可以保持较长时间.利用大肠杆菌O157∶H7的6倍半数致死量(6 LD50),即1.5×1010 cfu/mL感染小鼠建立小鼠感染模型,通过小鼠实验验证口服IgY肠溶片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以口服未包被IgY的小鼠作为对照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对感染大肠杆菌后小鼠每日饲喂含0.4 mL IgY的肠溶片时,可以达到100%的存活率;预防试验结果显示;每日饲喂含0.05 mLIgY的肠溶片,并用6LD50剂量的细菌感染,饲喂7 d后对小鼠的保护率达100%,保护试验与预防试验中IgY肠溶片组小鼠的存活率均远高于未包被IgY组.本研究结果表明口服IgY肠溶片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大肠杆菌血清型O157∶H7对昆明乳鼠的感染,为治疗和预防特定肠道的传染性疾病抗体制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口服包被卵黄抗体大肠杆菌

    兔豆状囊尾蚴Ⅰ型胱抑素对脂多糖诱导小鼠脓毒症防治机制的研究

    车亮王由森石正发李甲...
    837-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探究兔豆状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超家族成员Ⅰ型胱抑素(Stefi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脓毒症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重组菌pGEX-4T-CpStefin/BL21经IPTG诱导表达重组Stefin蛋白(r-Stefin),采用GST试剂盒纯化上述蛋白,并去除内毒素后,采用SDS-PAGE检测r-Stefin的纯化效果.结果显示,r-Stefin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表达且纯化效果较好.将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只,分别为A组(生理盐水100 μL/只,阴性对照组)、B组:GST蛋白对照组(25 µg/只)、C组:r-Stefin组(25 µg/只)、D组:脓毒症组(0.2mg/100 μL LPS/只)、E组:GST蛋白干预组(0.2 mg/100 μL/只 LPS+GST蛋白 25 μg/只)、F组:r-Stefin 干预组(0.2 mg/100 µL LPS/只+r-Stefin 25 µg/只).经腹腔注射后观察各组小鼠的临床症状、绘制各组小鼠在LPS诱导后不同时间的生存率曲线.在LPS诱导后12h和24h对各组小鼠采血,采用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各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通过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各组小鼠血清中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显示,D、E组小鼠经LPS诱导后很快出现被毛发凌乱、活动量减少、精神沉郁等症状.F组小鼠上述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A、B、C组小鼠均健活.生存率曲线显示,D组小鼠在36h内全部死亡,E组小鼠在48 h~60 h时的生存率由75%快速降至72 h时的37.5%,F组小鼠的生存率在72 h时达75%.A~C组小鼠生存率均达100%.ELISA结果显示,LPS诱导12h时,D组、E组和F组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TNF-β)及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含量与A组相比均极显著升高;D组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显著低于F组.TNF-α及TNF-β含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24h时,D组小鼠血清中IL-6、TNF-α和TNF-β含量极显著高于F组,IL-10含量极显著低于F组.经LPS诱导后12h,D组、E组、F组小鼠血清中肝脏指标ALB的含量与A组相比均极显著下降(P<0.001),ALT含量均极显著升高.D组小鼠血清中ALB和ALT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24h时,D组小鼠血清中ALB的含量极显著低于F组,AL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12h时,D组、E组、F组小鼠血清中肾脏指标BUN和CREA的含量与A组相比均极显著升高,D组小鼠血清中BUN和CREA的含量均显著高于F组.LPS诱导24h时,D组小鼠血清中BUN和CREA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F组.病变观察结果显示,LPS诱导后12h,各组小鼠各脏器组织病变均无差别;LPS诱导后24h,D组和E组小鼠肺、肝、肾组织均出现较严重的病理改变,而F组小鼠上述各组织病变均得到了改善.A、B、C组小鼠各组织均无明显病变.上述结果表明,r-Stefin干预可减轻脓毒症小鼠的炎症反应,使其肝肾功能明显好转,各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Stefin蛋白对LPS诱导的小鼠脓毒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成为治疗脓毒症候选药物的潜力,为深入探究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提供实验依据.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小鼠脓毒症脂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