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孔宪刚

月刊

1008-0589

zgyfsyxb@vip.sina.com.cn

0451-85935050 18946066050 1894606618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427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农业部主管并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20页。刊号ISSN1008-0589,CN23-1417/S。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大力提倡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及时报道国内外预防兽医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兽医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畜禽疫病水平的提高,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性克隆的快速构建及应用

    卢渊录曾亦然罗皓炜乔炳晨...
    333-34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高效且易于操作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基因组的反向遗传学平台,本研究将IBV H120株全基因组经RT-PCR分段扩增,并在其基因组的5'端引入人巨细胞病毒(CMV)启动子序列以及3'端引入丁型肝炎病毒核酶序列(HDVRz)和牛生长激素(BGH)多聚腺苷酸化信号序列(后续称HB序列),获得H120株基因组的9个片段(CMV-F1、F2、F3、F4、F5、F6、F7、F8和F9-HB);其中片段F7通过引物引入沉默突变C20356T作为遗传标记.采用转化偶联重组(TAR)克隆技术将9个DNA片段与线性质粒pYES1L转化酿酒酵母细胞,快速构建H120株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经连接PCR(Junction-PCR)筛选及测序鉴定获得感染性克隆质粒pYES1L-H120.为了提高病毒拯救效率,同时构建表达IBV N蛋白的辅助质粒pcDNA3.1-N+3'UTR.将pYES1L-H120与pcDNA3.1-N+3'UTR共转染BHK-21细胞,48 h后收获细胞,接种9日龄SPF鸡胚盲传3代,经胚体病变观察和测序显示获得IBV反向遗传重组病毒rH120株.为了以IBV为载体表达外源基因,本研究将病毒基因组的5a基因替换为eGFP基因,采用TAR克隆技术构建以IBV为载体表达外源eGFP基因的cDNA克隆pYES1L-H120-Δ5a-eGFP,与辅助质粒共转染BHK-21细胞,随后接种SPF鸡胚拯救嵌合病毒rH120-Δ5a-eGFP,并采用PCR和测序鉴定该重组病毒正确构建.结果显示,采用TAR克隆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IBV反向遗传重组病毒且快速操作病毒基因组获得以IBV为载体稳定表达外源基因的嵌合病毒.本研究首次建立了基于TAR克隆技术的IBV反向遗传操作平台,为研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载体疫苗的开发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高效便捷的工具.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反向遗传学酿酒酵母转化偶联重组技术外源基因

    褐黄血蜱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褐黄血蜱卵及其原生质蛋白影响的研究

    王兰兰刘金宝程天印
    342-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蜱类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及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基于褐黄血蜱转录组文库中的Contig 879序列设计引物,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扩增其两翼缺失部分,拼接后得到编码褐黄血蜱FABP(HfFABP)的全长cDNA序列;采用qPCR法检测该基因在褐黄血蜱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转录水平;采用平行反应监测(PRM)法分析HfFABP dsRNA干扰对褐黄血蜱产卵和孵化,以及卵原生质蛋白的影响.结果显示,HfFABP的cDNA全长1 443 bp,ORF长396 bp,编码132个氨基酸的多肽.HfFABP基因在雌蜱中的转录水平高于幼蜱、若蜱和雄蜱;在蜱的卵巢、中肠和体壳中的转录水平高于其在唾液腺中的转录水平;吸血使HfFABP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HfFABP dsRNA干扰使蜱产卵减少,其中约30%的卵大小不均、蜡质增多、塌瘪易裂;表观正常的卵孵化率降低,原生质中的FABP、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弹性蛋白酶抑制剂(Neutrophil elastase inhibitor)、天冬氨酸蛋白酶(Aspartic protease)和热休克蛋白83(Heat shock protein 83)等12种蛋白的丰度大幅下降(P<0.01、P<0.05).上述结果首次表明HfFABP在蜱卵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HfFABP在抑制雌蜱生殖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褐黄血蜱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平行反应监测(PRM)

    鹅蛋源波茨坦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赵毅王俊贾艳樊国良...
    350-35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鹅蛋表面污染菌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本研究使用无菌棉签擦拭从农贸市场采集的鹅蛋表面,利用肠杆菌科鉴别培养基(XLD)、革兰氏染色、PCR方法和MLST分型鉴定分离株;通过K-B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通过细菌计数法分析分离株对各环境的耐受性(紫外线、75%乙醇、不同浓度NaCl);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株的毒力基因;将分离株分别以109 cfu、108 cfu和107 cfu剂量经皮下注射感染3日龄雏鹅和雏鸭,连续观察8 d,记录各动物的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分别以109 cfu和108 cfu剂量口服感染3日龄雏鹅和雏鸭,每天称重记录并统计它们的体重变化;分别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剖杀动物,无菌采集各组动物不同脏器,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各组动物肝脏和脾脏的载菌量.结果显示,分离株在XLD培养基中呈现黑色带金属光泽菌落,革兰氏染色为红色中等大小杆状菌,PCR扩增出典型沙门菌目的条带,MLST分型为ST2039,表明分离株为波茨坦沙门菌,命名为JX202305.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等大部分抗生素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萘啶酸耐药.环境压力耐受性测试结果显示,分离株经紫外线照射5 min、10 min、15 min和20 min,细菌数量由9×108 cfu/mL分别下降至3 000 cfu/mL、100 cfu/mL、40 cfu/mL和0,均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01),表明分离株对紫外线耐受能力差;75%乙醇作用1 min即导致细菌存活率下降至0,表明75%乙醇对该分离株具有较强的杀灭效果;与对照组相比,5%、10%、15%、20%NaCl处理细菌30 min和60 min对细菌存活均无显著影响(P>0.05),25%NaCl处理30 min和60 min才导致细菌存活率分别下降至38%和10%(P<0.05),表明分离株对NaCl耐受性较强.皮下注射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别以109 cfu、108 cfu和107 cfu剂量感染时,雏鹅的死亡率分别为90%、60%和20%,雏鸭的死亡率分别为50%、10%和0,表明分离株对雏鹅的致病性强于雏鸭;口服注射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雏鹅和雏鸭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且分离株对雏鹅肝脏和脾脏的侵入能力强于雏鸭.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dtB毒力基因未检出,而其余sitC、stn、invA等15种毒力基因均呈阳性.本研究揭示了波茨坦沙门菌分离株JX202305的生物学特性、首次评估了鹅蛋源波茨坦沙门菌株对雏鹅和雏鸭致病性的差异,为该血清型沙门菌感染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数据,丰富了沙门菌血清型资料.

    鹅蛋波茨坦沙门菌分离鉴定致病性

    鸭肠炎病毒感染鸭脾脏的代谢组学分析

    杨芸芸张黔东蔡海情刘馨...
    357-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鸭肠炎病毒(DEV)感染后雏鸭脾脏差异代谢物的变化,本研究选取41日龄健康绿壳蛋鸭,随机分为实验组(TD)和对照组(CK),实验组鸭经腿部肌肉接种DEV病毒液(0.2 mL/只,3.16×109 TCID50/0.1 mL),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灭菌生理盐水.于接种后66 h、90 h和114 h时剖杀各组鸭,无菌采集各组鸭脾脏组织样品采用PCR检测病原核酸,观察各组鸭各剖检病变,制备各组鸭脾脏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TD组鸭脾脏样品经PCR扩增出DEV特异性DNA片段,而CK组未扩增到该条带;剖检病变观察可见TD组鸭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被膜下有出血点;脾脏组织病变观察可见脾窦内充血,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而CK组鸭脾脏无明显病变,确定DEV感染鸭模型建立.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鸭脾脏的代谢组学,筛选并分析各组鸭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显示,与CK组相比,TD组鸭脾脏在感染66 h、90 h和114 h时的差异代谢物质分别有38、64、71种,主要为花生四烯酸乙醇胺、γ-亚麻酸、吲哚-3-乙酸、二十二碳六烯酸、赖氨酸、前列腺素e3、马L-色氨酸、L-苯丙氨酸等;参与的代谢通路主要是色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物质的代谢、氨酰tRNA的生物合成等,其中以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和色氨酸代谢为主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与鸭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有关.上述结果表明,花生四烯酸乙醇胺和色氨酸可作为DEV感染鸭的生物标志物,DEV感染可能是通过色氨酸代谢通路引起鸭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DEV的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鸭肠炎病毒脾脏代谢组学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菊苣酸对PDCoV感染仔猪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

    谢永生王小月胡威饶茜...
    365-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菊苣酸改善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感染仔猪后引起其的肠道菌群失衡,本研究设置菊苣酸组、菊苣酸+感染组、感染组和空白组的仔猪结肠内容物样品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各组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菌群组成及物种差异进行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感染组仔猪结肠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最低,菌群失衡;与感染组相比,菊苣酸+感染组仔猪结肠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呈上升趋势.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菊苣酸+感染组的菌群结构与菊苣酸组、空白组相似,但与感染组存在差异.门、科、属、OUT水平的Venn分析显示,4个实验组中,菊苣酸组仔猪结肠菌群数量最多,感染组仔猪结肠菌群数量最少;菊苣酸+感染组仔猪结肠菌群数量与空白组相近.菌群群落组成分析显示,与空白组、菊苣酸组、菊苣酸+感染组相比,感染组仔猪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呈升高趋势,拟杆菌门(Bacteroidota)的丰度降低趋势.菌群物种差异分析显示,互养菌门(Synergistota)的细菌丰度在空白组和菊苣组中呈显著增加,瘤胃球菌种(Ruminococcaceae)的细菌在感染组中的丰度最低.以上结果表明,仔猪口服菊苣酸后再以PDCoV感染,可改善PDCoV感染引起仔猪肠道菌群的失衡,恢复其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本研究为菊苣酸改善PDCoV感染引起仔猪肠道菌群的失衡提供了参考依据.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

    锦鲤疱疹病毒RAA-LFD检测方法的建立

    吕晓楠徐立蒲张文王小亮...
    374-378,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现地检测锦鲤疱疹病毒(KHV)的方法,本研究结合重组酶介导扩增(RAA)和侧向流试纸条(LFD)技术,根据RAA引物设计原则,以KHV Sph基因保守区为靶位点,设计5对引物并筛选出5号引物作为最优引物,在其下游引物、探针的5'端分别标记Biotin、FAM荧光基因.采用方阵法对RAA反应时间和温度等条件优化,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在34℃~40℃恒温反应10 min即可实现对KHV目的基因片段的有效扩增,并且扩增产物结果可直接观察,由此初步建立了KHV的RAA-LFD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建立的RAA-LFD检测方法与鲤浮肿病毒(CEV)、鲫造血器官坏死病毒(CHNV)、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EHNV)、蛙虹彩病毒(BIV)等常见水生动物病原核酸均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重组质粒标准品pEASY-KHV的检测限为50拷贝/μL,与行业标准常规PCR的敏感性相当.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5份pEASY-KHV的检测结果均一致;对室温放置7 d的pEASY-KHV检测结果也均一致.采用该方法和常规PCR对6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二者的阴性、阳性符合率以及总符合率均为10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用于检测KHV的RAA-LFD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操作方便,可用于KHV的临床样品检测,为KHV现地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技术手段.

    锦鲤疱疹病毒重组酶介导扩增侧向流试纸条快速检测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孔明慧梁红茹李宁求林强...
    379-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快速、敏感的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SRV)流行株TaqMan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本研究采用NCBI分析MSRV流行株N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以构建的并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标准品pMD18-MSRV-N为模板,通过优化各反应条件初步建立MSRV的TaqMan q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建立的TaqMan qPCR方法标准曲线的R2为0.9906,质粒标准品在6.79×108拷贝/μL~6.79×102拷贝/μL范围内与Ct值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采用该方法检测MSRV及相关病毒,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特异性检测MSRV,而草鱼出血病病毒、神经坏死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大口黑鲈双RNA病毒、鳜蛙虹彩病毒、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石斑鱼虹彩病毒、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等8种常见鱼类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采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6.79×108拷贝/μL~6.79×101拷贝/μL),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为6.79×102拷贝/μL,比文献中的常规PCR方法敏感1 000倍;以不同批次或同一批次提取的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作为模板,分别利用该方法检测,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采用该方法和文献中的常规PCR同时检测71份临床发病的大口黑鲈、鳜鱼、鲮鱼组织样品,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6.9%(12/71),阴性率为83.1%(59/71),且阳性样品均是从发病大口黑鲈的组织样品中检测到,而发病的鳜鱼、鲮鱼组织样品中均未检测到该病毒;常规PCR方法的阳性率为9.9%(7/71),阴性率为90.1%(64/71),二者的总符合率为93.0%.本研究建立的MSRV TaqMan q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和准确性均较好,可用于大口黑鲈临床样品的检测,为MSRV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TaqMan荧光定量PCRN基因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促进猪链球菌2型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的初步研究

    宋冬全映颖高树基申娅敏...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对不同毒力猪链球菌2型(SS2)感染巨噬细胞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高致病性PRRSV Li11株和SS2强毒株HA或无毒菌株T1/5共感染永生化猪肺泡巨噬细胞(iPAM)的模型,实验分为4组:HA单独感染组(HA组)、PRRSV-HA共感染组(PRRSV-HA组)、T1/5单独感染组(T1/5组)和PRRSV-T1/5共感染组(PRRSV-T1/5组),利用该模型通过黏附试验、侵入试验和细胞内存活试验检测PRRSV对HA和T1/5黏附、侵入iPAM细胞及对该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感染组iPAM模型细胞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8、IFN-β)的转录水平.黏附试验结果显示,HA感染2 h后,PRRSV-HA组细菌对细胞的黏附水平极显著高于HA组(P<0.01或P<0.001);T1/5感染6 h后,PRRSV-T1/5组细菌对细胞的黏附水平极显著高于T1/5组(P<0.001),表明PRRSV与HA或T1/5共感染可以促进HA和T1/5对iPAM模型细胞的黏附,且HA对iPAM细胞的黏附水平高于T1/5.侵入试验结果显示,感染4 h后,共感染组细菌侵入iPAM细胞中的数量比单独感染组极显著增多(P<0.01或P<0.001).细胞内存活试验结果显示,感染2 h后,共感染组细菌的存活率比单独感染组极显著升高(P<0.001).荧光定量PCR试验结果显示,感染4 h时,共感染组iPAM细胞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8、IFN-β)的转录水平极显著高于单独感染组(P<0.001).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高致病性PRRSV Li11株和SS2强毒株HA或无毒菌株T1/5共感染iPAM的模型,基于该模型研究首次发现PRRSV感染不仅促进了不同毒力SS2对iPAM细胞的黏附、侵入及SS2在iPAM细胞内的存活,还可以协同SS2显著提高该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PRRSV和SS混合感染的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链球菌永生化猪肺泡巨噬细胞共感染

    表达胸腺肽和干扰素融合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作为鸡新城疫病毒活疫苗免疫佐剂的初步研究

    胡洪娇王贺刘增琪崔子扬...
    39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以滴鼻方式免疫表达鸡胸腺肽和鸡干扰素融合蛋白的重组乳酸乳球菌能否作为新城疫病毒(NDV)活疫苗的免疫佐剂及对其免疫效力的影响,本研究以表达鸡胸腺肽和鸡γ干扰素融合蛋白(cTα1-cIFN-γ,后简写为Tα1-IFN)的重组乳酸乳球菌(Tα1-IFN/r-L.lactis)与NDV活疫苗混合后(Tα1-IFN/r-L.lactis+NDV活疫苗)滴鼻免疫14日龄SPF鸡,同时设NDV活疫苗组、L.lactis+NDV活疫苗组及PBS阴性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后不同时间(3 d、7 d、14 d、21 d、28 d)采血,于免疫后14 d、21 d、28 d分别检测各组鸡血清中的HI抗体效价;采用间接ELISA测定免疫后3 d、7 d及14 d各组鸡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分离各组鸡免疫后21 d及28 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外周血白细胞,分别通过CCK-8法检测各组鸡PBMC和白细胞中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增殖活性.HI抗体检结果显示,分别在免疫后14 d、21 d,Tα1-IFN/r-L.lactis+NDV活疫苗组鸡的NDV HI抗体效价与NDV活疫苗组以及L.lactis+NDV活疫苗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免疫后28 d,该组鸡血清中的NDV HI抗体效价极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001).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在免疫后各时间点Tα1-IFN/r-L.lactis+NDV活疫苗组鸡血清中IFN-γ及IL-2(Th1型细胞因子)和IL-4(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基本均显著或者均极显著高于NDV活疫苗组、L.lactis+NDV活疫苗组及阴性对照组(14 d的IL4除外).Tα1-IFN/r-L.lactis+NDV活疫苗组鸡血清中IL-1β(促炎因子)和IL-10(抗炎因子)的分泌水平在免疫后3 d、7 d、14 d均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001).细胞增殖活性的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21 d和28 d,Tα1-IFN/r-L.lactis+NDV活疫苗组鸡PBMC的增殖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免疫后28 d,该组鸡PBMC的增殖活性均极显著高于L.lactis+NDV活疫苗组和阴性对照组(P<0.0001),但与NDV活疫苗组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后21 d和28 d,Tα1-IFN/r-L.lactis+NDV活疫苗组鸡外周血白细胞中APC的增殖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001);免疫后28 d,该组鸡白细胞中APC的增殖活性极显著高于NDV活疫苗组(P<0.01),但与L.lactis+NDV活疫苗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表达Tα1-IFN的重组乳酸乳球菌与NDV活疫苗同时滴鼻免疫SPF鸡后,可诱导其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增强SPF鸡免疫系统的应答能力,同时又能维持鸡体内的免疫稳态.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潜力的免疫佐剂,为新型免疫佐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实验数据及参考依据.

    滴鼻佐剂胸腺肽干扰素重组乳酸乳球菌免疫增强剂

    稳定表达马NLRP3 HEK293T细胞系的构建及用于马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

    夏慧娟李鸿鑫林跃智王晓钧...
    401-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构建稳定表达马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eqNLRP3)的细胞系,并用于eq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经PCR扩增的eqNLRP3和GFP基因克隆至pLPCX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LPCX-Flag-eqNLRP3-GFP,经PCR和测序鉴定正确后与pCGP、pVSV-G共转染HEK293T细胞,48 h后获得携带eqNLRP3的慢病毒.将该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并采用嘌呤霉素筛选携带绿色荧光(GFP+)的单克隆细胞.采用western blot鉴定该细胞中eqNLRP3蛋白的表达、反应原性及细胞遗传稳定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146.1 ku处出现特异性条带,且传至1、4、7、10代的细胞均出现该条带,表明获得稳定表达eqNLRP3蛋白的HEK293T细胞系HEK293TeqNLRP3(2G1细胞).采用NLRP3特异性激活剂尼日利亚菌素(Nig)处理2G1细胞1 h;将表达质粒pCDNA3.1-eqASC-HA转染2G1细胞,加入Nig处理1 h,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上述细胞中eqNLRP3的聚化状态,及在2G1细胞中表达eqASC后能否形成ASC斑点(eqNLRP3-eqASC的复合物,即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典型特征).结果显示,正常2G1细胞中呈绿色荧光的eqNLRP3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加入Nig后弥散的eqNLRP3在细胞质中形成典型绿色荧光的点状聚集.转染表达eqASC质粒的2G1细胞中出现的红色荧光(eqASC)主要在细胞质中呈弥散性分布;转染表达eqASC的2G1细胞用Nig处理后形成2.5 μm的中间呈绿色荧光四周呈红色荧光的典型ASC斑点.上述结果表明2G1细胞可以响应特异性激活剂并诱导eqNLRP3的聚化,招募ASC形成ASC斑点.将本实验室构建的iGLuc报告系统中的4种表达炎性小体蛋白质粒分别与EIV各蛋白对应质粒共转染HEK293T细胞,24 h后利用该报告系统检测各组细胞中的荧光素酶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共转染细胞中各EIV蛋白的表达对该系统中4种炎性小体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上述两个试验筛选能够激活eqNLRP3炎性小体的EIV蛋白.iGLuc报告系统检测结果显示,仅表达EIV M2蛋白质粒的细胞上清中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EIV M2蛋白的表达对4种炎性小体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表明EIV M2蛋白激活了eqNLRP3炎性小体.将表达EIV M2蛋白及表达eqASC的质粒共转染2G1细胞,24 h后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果.结果显示,该组细胞中带绿色荧光的eqNLRP3出现点状聚集,并招募细胞质中带红色荧光的eqASC形成了ASC斑点,与iGLuc报告系统筛选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EIV感染对HEK293TeqNLRP3细胞系中的eqNLRP3产生了聚化效应,并招募ASC形成ASC斑点.本研究建立了稳定表达eqNLRP3蛋白的HEK293T细胞系,为马属动物病原感染激活NLRP3炎性小体的评价奠定了物质基础.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性小体马源NLRP3稳定细胞系炎症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