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孔宪刚

月刊

1008-0589

zgyfsyxb@vip.sina.com.cn

0451-85935050 18946066050 1894606618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马端街427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Veterinary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农业部主管并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刊物,双月刊,国际标准大16开本,120页。刊号ISSN1008-0589,CN23-1417/S。本刊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坚持“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办刊方针,大力提倡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创新性、及时报道国内外预防兽医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促进我国兽医科技事业的发展和畜禽疫病水平的提高,为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双缺失对肠炎沙门菌形态、毒力和免疫原性影响的研究

    刘高松吕雪莲田秋丰衣菲...
    553-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门菌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分别编码Ⅲ型分泌系统(T3SS)中的T3SS-1和T3SS-2,T3SS可以将沙门菌分泌的效应蛋白转运至宿主细胞中.为分析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缺失对肠炎沙门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的影响,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肠炎沙门菌SM6株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双缺失株(SM6△T3SS),本研究通过绘制亲本株和缺失株的生长曲线,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二者的形态,并测定二者对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细胞)的黏附性与侵袭力.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培养5 h时,SM6△T3SS株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亲本株SM6(P<0.05),自6h起SM6△T3SS株的生长速度极显著快于SM6株(P<0.01).扫描电镜观察可见,亲本株菌体多单个存在,而缺失株则出现明显的菌体聚集,且其表面被类似胶状物包裹.黏附性与侵袭力结果显示,与亲本株SM6相比,缺失株SM6△T3SS黏附及侵入Caco-2细胞的数量均极显著下降(P<0.001、P<0.001).上述结果表明,毒力岛基因SPI-1和SPI-2的缺失可能改变了细菌的生长、代谢、分泌及或结构等特征,导致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及降低了其对肠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和侵袭力.以1×107 cfu/100 μL的剂量经腹腔注射感染7日龄SPF鸡,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检测缺失株在SPF鸡盲肠、肝脏和脾脏的载菌量;将缺失株以1×107cfu/100 μL的剂量经腹腔注射免疫7、21和35日龄鸡,在首免后不同时间采血,采用间接ELISA检测各组鸡血清中的IgG抗体水平;在首免后42 d时经腹腔注射1×109 cfu/100μL/只的沙门菌SM6株,并于攻毒后7 d和14 d采血连同免疫期间采集的血一起采用间接ELISA检测各组鸡血清中IL-4和IFN-γ的分泌水平.在攻毒后14 d内观察并统计各组鸡的临床症状及死亡率.攻毒后7 d各组均剖杀部分鸡,采集其盲肠和肝脏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评价该缺失株的免疫效力.载菌量结果显示,感染后2d,缺失株在鸡脾脏和肝脏中的载菌量极显著低于亲本株(P<0.001),但在盲肠中的载菌量极显著高于亲本株(P<0.01);感染后4d,缺失株在肝脏和盲肠中的载菌量极显著和显著低于亲本株(P<0.01、P<0.05);感染后8d,缺失株在脾脏中的载菌量极显著低于亲本株(P<0.01),且两组鸡在上述脏器中的载菌量均降至较低水平;抗体和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结果显示,首免后14d,免疫组鸡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免疫后21d,免疫组鸡的抗体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鸡(P<0.001);免疫期血清中IFN-y的分泌水平无明显变化,IL-4的含量在免疫后42 d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攻毒后鸡血清中IFN-γ和IL-4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实验期SM6△T3SS免疫组鸡均存活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无死亡,肝脏和肠黏膜仅出现轻微病理损伤,对照组鸡组鸡攻毒后14 d内死亡率达80%,肝脏和肠黏膜均出显较明显的病变.上述结果表明,SM6△T3SS株能够刺激SPF鸡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对SPF鸡的致病性降低,并对鸡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力.本研究为阐明沙门菌致病机制和研发安全有效的沙门菌减毒活疫苗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沙门菌病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肠炎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毒力岛形态毒力免疫效力减毒疫苗

    基于真核CMV启动子构建猪瘟病毒感染性cDNA克隆与病毒拯救

    关飞虎王静宋亚芬温立佳...
    561-567,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猪瘟病毒(CSF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本研究将CSFV石门株(SM)全基因组克隆至pBAC11载体中,并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在病毒基因组5'端和3'端分别加入CMV真核启动子序列和RzBGH序列,并将其基因组nt2809的碱基C突变为T,将原有的Afe I酶切位点突变消失作为拯救病毒的遗传标记.将构建的质粒转染PK-15细胞培养后,收集细胞上清盲传3代后通过RT-PCR扩增蛋白编码基因,并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RT-PCR鉴定结果显示扩增到CSFV特异性基因;IFA结果显示接种病毒的细胞出现绿色荧光.表明病毒拯救成功,将其命名为BAC-rSM.将BAC-rSM株在PK-15细胞中连续传18代,将第18代病毒经RT-PCR扩增E2基因,并对遗传标记的位点经AfeI酶切和鉴定,分析BAC-rSM病毒的遗传稳定性,结果显示第18代BAC-rSM株遗传标记稳定存在,表明拯救的病毒具有遗传稳定性.将BAC-rSM和SM株病毒分别以MOI 1感染PK-15细胞,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收获病毒并测定病毒滴度,结果显示BAC-rSM和SM株生长动力学特征基本一致.对第18代BAC-rSM株与SM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利用在线软件npsa-prabi.ibcp.fr/对Erns和E2蛋白二级结构预测,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对BAC-rSM和SM株感染PK-15细胞中IFN-β mRNA的转录水平.全基因测序比对分析结果显示,BAC-rSM株基因组共存在46个碱基突变,经预测其Erns和E2的突变导致各自的二级结构改变;qPCR检测结果显示,相对SM感染的PK-15细胞,BAC-rSM感染后8 h和24 h PK-15细胞中IFN-β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操作方便的CSFV反向遗传操作系统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展CSFV的分子生物学、毒力决定因素、分子发病机制、疫苗开发和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猪瘟病毒CMV启动子感染性克隆反向遗传操作系统

    一株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胡明雪林雨萌刘长军高宏雷...
    568-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鉴定来自山东某种鸡场196日龄疑似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感染的2份种鸡肝脏样品的致病原,本实验利用马立克病肿瘤淋巴母细胞(MDCC-MSB1细胞)对2份肝脏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传代,每代均观察细胞是否出现细胞病变(CPE).将传至5代的病毒液分别采用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PCR结果显示,扩增到与CAV JL17株阳性对照一致的约600 bp的目的条带;IFA结果显示,感染分离病毒与JL17株阳性对照的细胞均出现绿色荧光,而阴性对照既未扩增到目的条带也无绿色荧光.上述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CAV,命名为SDNN2022.为分析SDNN2022株的分子特征,采用PCR扩增其VP1基因并测序,采用DNAStar软件对SDNN2022株VP1基因与GenBank登录的39株CAV参考株VP1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lign分析SDNN2022株VP1的氨基酸序列,构建SDNN2022株VP1基因的进化树.VP1基因的同源性结果显示,SDNN2022株与CAV参考株的VP1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5.0%~99.8%,其中与CAV参考株JS2020-PFV的同源性最高;SDNN2022株VP1高变区的氨基酸位点(aa139~aa151)与大多数强毒株一致.但在aa89、aa92、aa411和aa417与大多数CAV参考株不同,均发生了氨基酸突变,分别为T89K、G92D、S411T和V417I,其中后两个位点的突变为本研究首次发现.SDNN2022株与CAV强毒参考株CUX-1的aa394均为谷氨酰胺,符合CAV强毒的分子特征,表明SDNN2022株为一株CAV强毒株.VP1基因的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株SDNN2022与CAV参考株CUX-1、JS2020-PFV、CAV-JL190130等聚为一支,且与JS2020-PFV株的遗传距离最近,均属于A群,进一步表明SDNN2022株为一株强毒株.将该株病毒分别感染6胚龄SPF鸡胚和14日龄SPF雏鸡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SDNN2022株对鸡胚的致死率为30%(3/10),病死鸡胚体的肝脏黄化;该株病毒感染14日龄SPF雏鸡后7 d出现精神萎靡、呆滞、羽毛凌乱等临床症状,发病率为83.3%(5/6),但无死亡;感染后14d,与空白对照组鸡相比,感染组鸡体重显著降低(P<0.05),胸腺明显萎缩,且胸腺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本研究分离到一株强毒力CAV,且对SPF鸡胚和雏鸡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丰富了国内CAV的病毒资料,为深入研究CA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数据支持.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分离鉴定致病性

    质粒介导的水产食品源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传播机制的研究

    董羽织徐曼如王靖雯焦雪...
    576-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水产食品源副溶血性弧菌的多重耐药情况以及质粒介导其多重耐药的传播机制,本研究采购太平洋鲭鱼、凡纳滨对虾和太平洋牡蛎等水产食品样品共计300份,经传统培养法、PCR法、革兰氏染色法、生化鉴定、16S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分析,分离并鉴定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利用PCR法分析分离菌株携带的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直接溶血毒素相关基因(trh),采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9类共19种药物的耐药性并分析其的多重耐药性,通过SDS法质粒消除试验、质粒提取及分型试验和质粒接合转移试验研究质粒介导的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耐药性的传播情况.结果显示:300份水产食品中共分离鉴定到95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率为31.7%(95/300);未检出tdhi和trh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有30.5%(29/95)的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且分离菌株主要对氨苄青霉素和利福平耐药.对29株多重耐药分离菌株进行质粒消除试验后,发现有15株发生全部或部分耐药表型消失现象;对该15株分离菌株提取质粒并分型,其中13株分离菌株携带IncF型质粒;对10株质粒携带氨苄青霉素抗性的分离菌株进行接合转移试验,并采用K-B法检测结合子的耐药性及耐药性的稳定性.结果显示10株分离菌株均携带具有接合转移能力的质粒且其对氨苄青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性均稳定.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水产食品中分离到的副溶血性弧菌且均不含tdh和trh毒力基因,因此分离菌株的致病性低,但多重耐药率较高,其中多重耐药副溶血性弧菌中耐药质粒的携带率为51.7%(15/29),其以耐药质粒为载体的水平传播可能由IncF型质粒主导.本研究为规范水产养殖用药、阻断水产食品源耐药微生物的传播扩散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副溶血性弧菌多重耐药水产食品源质粒传播

    茜草素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边宇航宁天一王震红张凌...
    584-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茜草素(AZ)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学习与记忆能力的影响,本实验将APP/PS1小鼠分为模型组(APP/PS1组)、AZ组[低剂量(Low)、中等剂量(Middle)、高剂量(High)]、阳性对照组[盐酸多奈哌齐(Donepezil组)],以APP/PS 1阴性小鼠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AZ组小鼠连续给药AZ 4周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的学习与记忆能力;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各组小鼠粪便肠样品中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小鼠相比,APP/PS 1组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和象限停留时间极显著或显著减少(P<0.01、P<0.05),本实验选择AZ中剂量组(20mg/kg AZ)进行后续试验;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改变、菌落组成差异明显.给予AZ干预后,小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穿越平台次数和象限停留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AZ能有效提高APP/PS1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改变肠道微生物结构,在门水平上,AZ能提高小鼠肠道厚壁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在科水平上,AZ增加了小鼠肠道Muribaculaceae和Lachnospiraceae 细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 Prevotellaceae、norank_o_Clostridia_UCG-014、Ruminococcaceae等菌群丰度;在属水平上,AZ明显提高了小鼠肠道Lactobacillus的相对丰度,进一步筛选出AZ组小鼠肠道优势菌种为o_Lactobacillales、f_Lactobacillaceae、g_Lactobacillus.通过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发现,AZ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功能与炎症相关信号通路有关.本研究首次证实AZ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PP/PS 1小鼠的学习及记忆能力,其机制与炎症信号通路有关,为AZ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茜草素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肠道菌群学习与记忆能力

    山东省羊源产气荚膜梭菌耐药性及分子遗传进化特征分析

    徐吉荣赵翠樊丽武健...
    593-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山东省羊源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及耐药情况,本研究于2022年11月~2023年3月,从山东省泰安、济宁和菏泽地区的3个规模化养羊场采集150份新鲜粪便样品,从中共分离到43株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28.7%(43/150).利用PCR方法扩增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的毒素基因、耐药基因以及8对管家基因;利用K-B药敏纸片法检测分离菌的耐药性,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分离株耐药表型与相应耐药基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产气荚膜梭菌分离株均携带cpa毒素基因,均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对四环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的菌株较多,分别占72.1%(31/43)和67.4%(29/43),对1~5种抗菌药耐药的菌株占2.3%~48.8%,多重耐药率为27.9%(12/43);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P)的检出率最高,为44.2%(19/43),其次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CTX-M,检出率为27.9%(12/43);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符合率在41.2%~100%;根据管家基因的PCR扩增结果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将43株产气荚膜梭菌分为23个ST序列型,其中ST1和ST22为主要的流行型.本研究结果为山东地区羊源产气荚膜梭菌的监测、相关疫病的防控及养殖场抗菌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分型药敏试验MLST分型

    O型口蹄疫病毒和塞内卡病毒双重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展陈信全冯国金黄慧贤...
    60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O型口蹄疫病毒(FMDV-O)和塞内卡病毒(SVV)快速鉴别检测方法,本实验根据FMDV-O VP2基因序列和SVV P3基因序列,采用Primer Express3.0软件分别设计引物与探针,并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了可同时鉴别检测FMDV-O和SVV的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临床常见猪病毒,结果显示可同时检测出FMDV-O和SVV核酸,且与猪水泡性口炎病毒(VSV)、猪水疱病毒(SVD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A型口蹄疫病毒(FMDV-A)、A-1型口蹄疫病毒(FMDV-A-1)核酸均无交叉反应,并可检测到FMDV-O PanAsia株、cathay株、Ind-2001株和Mya-98株等主要流行株,特异性强;该方法对含FMDV-O和SVV拼接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为7.17×102拷贝/μL,敏感性高;利用该方法检测了同一时间和不同时间提取的3种不同浓度的质粒标准品,结果显示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Ct值的变异系数均小于3%,重复性好.利用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对3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与各病毒单一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FMDV-O和SVV双重荧光定量RT-PCR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鉴别检测FMDV-O和SVV,为口岸检疫的快速通关提供了技术手段.

    O型口蹄疫病毒塞内卡病毒双重RT-qPCR方法P3基因VP2基因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1蛋白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小曼时洪艳张燎原张鑫...
    608-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ADS-CoV)S1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重组真核分泌型表达质粒pCAGGS-S1-His并转染HEK293F悬浮细胞进行可溶性表达S1蛋白.转染重组质粒5 d后的细胞上清利用HisTrapTM Excel亲和层析柱纯化,浓缩后的蛋白经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显示获得了分子量约为130 ku且大于理论大小的重组S1蛋白,表明该蛋白为分泌表达且具有良好的翻译后修饰.利用获得的重组S1蛋白作为包被抗原,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 SADS-CoV S1蛋白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猪轮状病毒(PoRV)和猪圆环病毒2型(PCV2)阳性血清均无交叉反应,仅与SADS-CoV阳性血清反应,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强;该方法检测SADS-CoV阳性血清,当稀释至1:3 200时仍为阳性,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对4份阳性血清的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利用该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5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间接ELISA检测到9份阳性样品,41份阴性样品;IFA检出5份阳性样品,45份阴性样品,二者的总符合率为92%.综上表明,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能够特异、灵敏地检测SADS-CoV S1蛋白抗体,可以用于SADS-CoV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以及该病原的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水平监测,为SADS-CoV所致疫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控奠定基础.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1蛋白间接ELISA方法抗体检测

    促伪狂犬病毒gD蛋白可溶性表达标签的筛选及融合蛋白生物学活性的检测

    王智豪张冬萱乔岩赵肖肖...
    614-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有助于伪狂犬病病毒(PRV)gD蛋白可溶性表达的标签,并检测其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通过PCR扩增PRV gD基因后,分别连接携带MBP、SUMO、NusA和GST 4个不同促溶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1b-MBP-gD、pET21b-SUMO-gD、pET21b-NusA-gD和pET21b-GST-gD.经双酶切和基因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采用IPTG诱导后经SDS-PAGE检测各重组蛋白的表达,筛选可溶性表达效果最好的标签.结果显示,各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均获得852 bp的目的条带与各自的载体条带,均与预期相符,进一步测序结果显示插入基因序列与密码子优化后的PRV gD基因序列一致.SDS-PAGE检测结果显示,MBP标签融合gD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量最大,GST标签次之,SUMO标签和NusA标签融合的gD蛋白则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因此,选用重组MBP-gD蛋白(rMBP-gD)做后续鉴定.将rMBP-gD经Ni-NTA柱纯化后采用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检测其反应原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该重组蛋白与PK15细胞的结合;将该重组蛋白与PRV-GFP共孵育PK15细胞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竞争结合PK15细胞,从而抑制PRV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rMBP-gD具有反应原性,且可以结合PK15细胞,rMBP-gD蛋白可竞争结合PK15细胞抑制PRV的感染.上述结果首次证实,可溶性原核表达的rMBP-gD表达效果好,且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为PRV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伪狂犬病毒gD蛋白可溶性原核表达生物学活性

    柴胡皂苷体内外抗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研究

    孟心茹甘晓凤郭丽君张嫱...
    621-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柴胡皂苷对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体内外感染的影响,本实验采用CCK-8法检测2倍倍比稀释(0.384 g/L~0.0645 g/L)的柴胡皂苷对MDBK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浓度为0.0645 g/L的柴胡皂苷对MDBK细胞的活力影响最小,并且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因此以该浓度的柴胡皂苷进行后续试验.本研究设置阴性对照组(NC)、E.tenella感染组(PC)、磺胺嘧啶钠对照组(WM)以及柴胡皂苷治疗组(CA).除NC组外,每组细胞加入1.6×106个E.tenella子孢子,4h后WM组加入0.5 g/L磺胺嘧啶钠,CA组加入0.0645 g/L柴胡皂苷,继续培养至不同时间,分别提取4组细胞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感染E.tenella的MDBK细胞中p65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4组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培养至24h时,4组细胞中p65蛋白磷酸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感染48h与72h时,与WM和PC组相比,CA组细胞中p65蛋白磷酸化水平极显著降低(P<0.001),但与N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培养48 h)和极显著高于NC组(P<0.001,培养72h).qPCR结果显示,培养24h和48h,各组细胞中各细胞因子的相对转录水平虽有不同,但在培养72h时,与PC组和WM组相比,CA组MDBK细胞中促炎因子IL-1β、IL-8、TNF-α mRNA的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01);24h时,CA组细胞中抑炎因子IL-10 mRNA的转录水平极显著低于WM组(P<0.0001),但在48 h和72 h时,IL-10 mRNA的转录水平逐渐升高,并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001).将13日龄白羽肉鸡设为上述4个组.除NC组外,每组雏鸡均口服感染2x104个E.tenella孢子化卵囊.感染后2d,CA组雏鸡口服0.0645 g/L柴胡皂苷,1 mL/只,WM组雏鸡口服0.5 g/L磺胺嘧啶,1 mL/只,共服用7d.感染后4d~8d,采用血球计数板计算每组鸡粪便卵囊排出率.感染后8d将各组鸡称重后剖杀,观察盲肠的剖检病变,并通过计算各组肉鸡的相对增重率、存活率、卵囊值以及盲肠病变值计算每组雏鸡的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于感染后4d、6d和8d分别剖杀10只鸡,取盲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鸡盲肠组织的病变.结果显示,CA组鸡粪便卵囊排出率为22.00%,极显著低于PC组(P<0.0001),极显著高于WM组(P<0.0001);ACI为173.13,极显著高于PC组和WM组(P<0.0001),达到中效抗球虫水平;剖检病变观察可见PC组雏鸡的盲肠肠壁变薄,长度变短,高度肿胀,而CA组鸡盲肠肠壁逐渐恢复正常形态,与WM组雏鸡盲肠改善结果接近;组织病变可见,与PC组和WM组相比,CA组盲肠无炎性细胞浸润且肠绒毛肠壁形态完整,未观察到E.tenella裂殖子.以上结果首次证实柴胡皂苷在体内外均可有效抑制E.tenella对细胞的感染,并且能够改善与修复E.tenella对雏鸡盲肠的损伤,本研究为天然中药成分用于治疗E.tenella的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柴胡皂苷柔嫩艾美耳球虫p65蛋白的磷酸化NF-κB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