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冶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冶金
中国冶金

洪及鄙

月刊

1006-9356

zgyj1234@yahoo.com.cn

010-65276837

100711

北京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中国冶金/Journal China Metallurgy北大核心CSTPCDC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是中国金属学会会刊,也是冶金行业唯一具有科技政策和技术导向性、多学科、多专业、实用性、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强度生物质含碳球团制备及性能优化

    赵满祥刘嘉雯贾国利王广伟...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炼铁原料劣化趋势难以改变,含碳球团为低碳冶炼提供了可能.将生物质作为清洁可再生零碳排放碳源、用于制备含碳球团还原剂成为钢铁企业节能降碳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限制含碳球团应用的关键因素是其高温强度较差,研究如何提高含碳球团高温强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采用大石河粉为含铁原料、生物质热解炭为还原剂,探究成型压力、水分添加量、焙烧制度及黏结剂种类对含碳球团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碳球团强度随着成型压力和水分添加量增加均先升高后降低,以16 MPa成型压力和8%水分添加量为宜.随着还原温度升高,生物质含碳球团强度先降低后升高,由于在900~1 000 ℃温度区间发生晶格畸变,导致体积膨胀,强度最差;后期随着温度升高,金属铁逐渐汇聚成片,强度和金属化率均逐渐升高,1 200 ℃下金属化率可达84.84%.使用膨润土、水玻璃作为黏结剂时,常温强度较差,通过提高两者添加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温强度,但水玻璃含碱金属钠,不利于高炉顺行;使用标准水泥作为黏结剂时,常温和高温强度均较差,且生产效率较低;使用有机黏结剂CMC常温强度较高,但其在高温下易分解,球团高温强度较差;使用复合黏结剂可以同时获得常温和高温强度,可通过调节配加量满足不同炉窑对炉料的要求.

    生物质双碳高强度含碳球团黏结剂高温强度

    多流中间包结构对各流一致性及钢洁净度的影响

    王振东王凯民胡志勇李林...
    10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某钢厂铸机设备利用率和钢产量,将现用6流中间包改造为7流中间包,并通过工业试验对比了改造前后中间包各流钢液温差和铸坯中的夹杂物.结果表明,改造后的中间包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还提高了铸坯质量.以帘线钢为例,7流中间包浇注帘线钢时相比6流中间包各流间的钢液最大温差由平均4.3 ℃降低至3.0 ℃,各流钢液的温度标准差降低了 32.4%,这有助于稳定各流浇注过热度和铸坯凝固组织.另外,铸坯中的大型夹杂物含量由平均4.52 mg/10 kg降低到1.62 mg/10 kg,显微夹杂物的平均数密度和各流数密度标准差分别降低了 47.6%和87.9%.改造后7流中间包对应的铸坯洁净度和各流一致性均显著提高,表明不同的中间包控流方案设计对钢液洁净度有一定影响,在工业生产中不容忽视.通过对中间包流场的物理模拟解释了以上现象.研究结果可为多流中间包的优化改造提供参考.

    中间包流场各流一致性钢洁净度夹杂物

    连铸非稳态430不锈钢铸坯大型夹杂物分析

    郎炜昀王建昌王伟翟俊...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连铸非稳态对不锈钢大型夹杂物的影响,采用热轧超声探伤法研究了结晶器液面波动下430不锈钢连铸坯中大型夹杂物类型、来源、尺寸、数量、在铸坯中分布以及对冷轧板表面质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大型夹杂物主要包括4种类型,其中41.3%来源于结晶器水口结瘤物,38.7%为保护渣卷渣物,13.3%为精炼渣卷渣物,6.7%为内生夹杂物.水口结瘤物型夹杂物、精炼渣卷渣物和内生夹杂物一般在钢液出结晶器水口之前就已产生,主要集中在铸坯厚度方向距内弧面1/3到1/4处以及靠近窄面附近,保护渣卷渣物在结晶器内产生,存在某一区域聚集的情况.水口结瘤物型夹杂物属于脆性夹杂,且尺寸大,对冷轧板表面质量危害最大,因此应关注和减少连浇过程[Al]、[Mg]、[Ti]、[Ca]等残余活泼元素含量和钢水温度的波动,避免水口结瘤物结构变化产生大型夹杂物.通过热轧探伤法可获取连铸坯中大型夹杂物类型、尺寸、分布等信息,根据夹杂物变形特征可直观判断其危害性,但其准确度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不锈钢夹杂物连铸非稳态结瘤物

    Nb对Fe-Mn-Al-C低密度钢显微组织及耐蚀性的影响

    马涛李佳祺徐鹏飞张宏博...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Nb合金化对Fe-28Mn-10Al-C低密度钢显微组织和耐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理,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了 Nb质量分数分别为0、0.3%、0.5%的试验钢微观显微组织和析出相特点;通过电化学极化测试与浸泡腐蚀法研究了 Nb含量对试验钢在3.5%NaCl溶液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并观察分析了腐蚀后的形貌特征及元素分布规律.结果表明,Nb合金化后的Fe-28Mn-10Al-C-xNb低密度钢中沿奥氏体晶界析出了 fcc-NbC第二相,随着Nb质量分数由0增加至0.5%,试验钢中奥氏体晶粒尺寸由39.49μm减小到13.67 μm,腐蚀电流密度由6.17×10-6 A/cm2降低到6.31 × 10-7 A/cm2;在72 h的腐蚀周期内,腐蚀失重由5.750 mg/mm2降至4.625 mg/mm2,表明Nb合金化细化了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强了电化学极化过程中试验钢表面稳定性,降低了电化学腐蚀速率,试验钢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改善.经浸泡腐蚀后,试验钢表面生成氧化膜,且氧化膜与金属(O/M)界面处以Al氧化物为主;与不含Nb试验钢相比,加Nb试验钢O/M界面A1氧化物的偏聚更为明显,表明Nb能够促进腐蚀过程中试验钢表面Al氧化膜的形成,降低试验钢的腐蚀速率.通过试验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和结论,可为进一步改善Fe-Mn-Al-C系低密度钢耐腐蚀性能提供理论依据与研究基础.

    Fe-Mn-Al-C钢Nb显微组织析出相耐腐蚀性氧化膜

    碳强化型超低碳钢组织性能及强化机理

    刘再旺刘广会曹荣华杨利斌...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索碳含量对超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实验室冶炼了 3种碳质量分数分别为0.002%、0.005%、0.008%的超低碳钢,将其轧制成热轧板,并分析碳含量和热轧卷取温度对钢板的力学性能、显微组织和第二相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碳质量分数由0.002%增加至0.008%,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明显增加,断后伸长率降低;随着碳含量的升高,580 ℃卷取时的强度变化比730 ℃卷取时的更显著.试验钢晶粒尺寸由碳质量分数为0.002%、卷取温度为730 ℃时的22μm减小至碳质量分数为0.008%、卷取温度为580 ℃时的11 μm,第二相TiC粒子平均尺寸半径由碳质量分数为0.002%、卷取温度为730 ℃的35 nm减小至碳质量分数为0.008%、卷取温度为580 ℃时的10 nm.在碳质量分数为0.008%、卷取温度为730 ℃时,钢板的屈服强度达到230 MPa以上,计算得出其细晶强化值为64.5 MPa、析出强化值为56.8 MPa.工业生产数据显示,碳质量分数为0.008%时,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水平可满足高强IF钢的标准要求.

    超低碳钢卷取温度细晶强化析出强化碳化钛

    热连轧高碳带钢65Mn边裂原因分析及改进

    关建辉曲锦波丁美良罗咪...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碳钢65Mn由于碳含量高、硬度大,在热轧生产中易出现边部开裂缺陷.为彻底解决高碳钢65Mn边裂问题,采用断口分析、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检测等方法,分析了热轧高碳钢65Mn边裂缺陷的成因,并通过热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冷却速率对65Mn钢相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却速率显著影响65Mn钢相变过程,当冷却速率大于25 ℃/s时会发生马氏体相变.在热轧生产过程中,带钢边部过冷形成马氏体,马氏体硬度高,变形能力差,在卷取张力作用下,边部易产生开裂缺陷.通过减弱层流冷却强度、提高卷取温度和减少边部侧喷水等措施可有效改善带钢边部过冷问题,从而避免边裂缺陷的产生,并改善其组织和硬度均匀性.

    高碳钢65Mn边裂卷取温度层流冷却

    依托大科学设施提升钢铁高端产品开发能力的思考

    梁治国闫松涛张卫冬任学冲...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钢铁行业主要面临去产能、调结构的压力,把产品向产业应用端下游延伸,将极大提升产品附加值.钢铁高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需要解决技术研发和产品验证等诸多难题,目前中国多数钢铁企业尚不具备面向终端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役性能评价能力.重点分析了钢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如何通过产品的终端应用导向来提升附加值,指出解决新产品开发的关键核心问题是产品在新材料、新工艺、新功能、新结构等方面的应用中应以终端用户需求为导向,对标国际同类型产品,重点开展国产化开发,根据产品实际工况制订针对性的试验研究和数据积累策略;通过对新产品服役性能和寿命的精准评价,有效加速高端新产品的研发优化迭代,为其能够快速应用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权威的"上岗证".结合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MSAF)"在服务支撑国产高铁、风电装备、船舶制造等关键核心部件测试评价的具体案例,剖析了制约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产业延伸向高附加值领域扩展的瓶颈问题及应对策略路径,为促进钢铁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施建议.

    大科学设施工程科学试验体系产品验证钢铁行业

    人物介绍

    161-162页

    高精度冷连轧数字孪生与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李旭孙文权王鹏飞陈树宗...
    163页

    增强成形性双相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朱国森韩赟周建滕华湘...
    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