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中国医科大学

赵群

月刊

0258-4646

journal@mail.cmu.edu.cn

024-23250375

110001

沈阳市和平区北二马路92号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反映本校科研、医疗工作及同国内外医学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在编排上达到了规范化的要求,注意适应国内外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需要并逐步完善,成为一本具有较高水平的医学科学技术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宫颈癌预后相关ceRNA网络

    任敬秦周常慧刘成清娜孜拉·赛提尼亚孜...
    385-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宫颈癌中环状RNA(circ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微RNA(miRNA)-mRNA网络并构建预后模型.方法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基因及关键基因.基于TCGA数据库采用单变量、LASSO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建立预后mRNA模型,并使用GEO数据库进行验证.利用R包及Cystoscape软件构建Nomogram模型及宫颈癌circRNA-lncRNA-miRNA-mRNA的ceRNA网络.结果 通过单变量、LASSO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构建了包含5个mRNA的预后模型,该模型的1、2、3年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0.71、0.70.同时,在GSE44001中验证预测结果,该预后模型的Nomogram模型C-index为0.707.本研究共构建了包含39个circRNA、27个lncRNA、12个miRNA和5个mRNA的ceRNA网络.结论 本研究揭示的网络有助于探讨宫颈癌ceRNA的机制,构建预后模型及Nomogram模型可以预测患者预后.

    竞争性内源RNA环状RNA长链非编码RNA宫颈癌

    YAP调控Notch信号通路影响小鼠NASH肝纤维化的机制及慈菇消脂方的干预作用

    王莉王兴胜赵秀萍王爱娣...
    392-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Yes相关蛋白(YAP)调控Notch信号通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的机制及解毒化痰法中药慈菇消脂方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ASH肝纤维化模型组、维替泊芬(VP)组、VP+中药低剂量组、VP+中药高剂量组和DMSO对照组.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联合小剂量CCl4建立小鼠NASH相关肝纤维化模型,采用HE、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ELISA法检测肝纤维化四项,碱水法测定小鼠肝脏中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SMA、ColⅠ、YAP、Notch1蛋白在肝脏中的定位,Western blotting及实时定量PCR检测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2、Jagged1和DLL4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 NASH肝纤维化组小鼠肝细胞肿胀、胞质透明,肝小叶、门管区以及窦周均存在明显纤维化,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多量脂肪小滴,局部出现肝细胞坏死、溶解以及肝硬化;肝纤维化四项指标显著升高(P<0.01);肝细胞中α-SMA、ColⅠ、YAP以及Notch1定位于细胞质中;肝脏中YAP、Notch1/2及Jagged1均呈高表达(P<0.01).经VP及VP联合高、低剂量中药慈菇消脂方分别干预后,小鼠肝脏中YAP、Notch1/2及Jagged1均呈低表达(P<0.05),DLL4因子在VP联合中药高剂量组上调(P<0.05).结论 YAP可能通过下调Notch1/2、Jagged1及上调DLL4,抑制Notch通路活化,干预NASH肝纤维化发生.中药慈菇消脂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下调YAP、Notch1/2、Jagged1、上调DLL4,抑制Notch信号通路活化,改善NASH肝纤维化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Yes相关蛋白Notch信号通路慈菇消脂方

    硫酸羟氯喹治疗狼疮性肾炎过程中肾小球内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

    李艳秋王海潮郑晓杰刘晓丹...
    401-404,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硫酸羟氯喹(HCQ)在治疗狼疮性肾炎(LN)过程中肾小球内差异表达的蛋白.方法 60只雌性NZB/WF1小鼠饲养至28周龄时,选择蛋白尿3+~4+的40只小鼠,将其分为HCQ组和对照组.饲养至36周时,经胸主动脉灌注磁珠分离肾小球蛋白,应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2D-DIG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和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候选蛋白在2组小鼠肾小球中的表达.结果 HCQ组和对照组相比共筛选出31个差异表达蛋白,包括24个上调蛋白和7个下调蛋白.结论 HCQ治疗LN过程中RI和ENOA等蛋白在肾小球内表达差异明显,这些蛋白可能参与LN肾小球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是HCQ治疗LN的潜在靶点.

    肾小球狼疮性肾炎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

    转录因子MYB激活CTSF通过谷氨酰胺代谢影响胃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干性

    胡明亮王强
    405-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MYB激活组织蛋白酶F(CTSF)通过谷氨酰胺代谢对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CTS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KnockTF数据库预测CTSF上游转录因子MYB,分析MYB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双荧光素酶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实验验证二者的结合关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TSF和MYB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CCK-8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成球实验检测细胞成球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OCT4、NANOG、SOX2及谷氨酰胺转运蛋白SLC1A5的表达.检测谷氨酰胺摄取、谷氨酸含量、α-酮戊二酸含量、NADPH/NADP+比值、GSH/GSSG比值、天冬氨酸水平和草酰乙酸水平.结果 CTSF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过表达CTSF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敲低CTSF显著增加胃癌细胞中谷氨酰胺、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含量、NADPH/NADP+比值、GSH/GSSG比值以及天冬氨酸和草酰乙酸水平,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MYB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ChIP和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YB是调控CTSF基因的转录因子.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转录因子MYB激活CTSF通过谷氨酰胺代谢促进胃癌细胞增殖和干性.

    MYB组织蛋白酶F谷氨酰胺代谢胃癌细胞干性

    延胡索通过靶向CXCL17激活AMPK信号通路下调PD-L1抑制EB病毒感染诱导的胃癌免疫逃逸

    韩超胡晓云刘畅于洋洋...
    414-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延胡索对EB病毒(EBV)阳性胃癌细胞免疫逃逸的作用及其靶向CXCL17影响EBV阳性胃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方法 GEO2R在线分析软件筛选EBV阳性胃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EBV阴性胃癌AGS细胞和EBV阳性胃癌SUN-719细胞进行实验.实时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EBV阴性和EBV阳性胃癌细胞中CXCL17表达.将CXCL17 siRNA转染EBV阳性胃癌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D-L1表达;将EBV阳性胃癌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用延胡索提取物(2、4、8μg/mL)处理EBV阳性胃癌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CXCL17和PD-L1表达;将EBV阳性胃癌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将CXCL17过表达质粒转染延胡索提取物(8μg/mL)处理的EBV阳性胃癌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PD-L1和p-AMPK表达;将EBV阳性胃癌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CCK-8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CXCL17在EBV阳性胃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上调(P<0.05).沉默CXCL17降低EBV阳性胃癌细胞PD-L1表达,抑制与T细胞共培养的EBV阳性胃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P<0.05).延胡索处理降低EBV阳性胃癌细胞CXCL17和PD-L1表达,抑制与T细胞共培养的EBV阳性胃癌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P<0.05);过表达CXCL17逆转了延胡索处理对EBV阳性胃癌细胞PD-L1表达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P<0.05);过表达CXCL17还降低了延胡索处理的EBV阳性胃癌细胞p-AMPK表达(P<0.05).结论 CXCL17在EBV阳性胃癌细胞中表达上调,延胡索通过下调EBV阳性胃癌细胞CXCL17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免疫逃逸,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信号通路有关.

    延胡索胃癌EB病毒免疫逃逸CXCL17AMPK信号通路

    环泊酚复合羟考酮对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的镇静效果

    张晓东段鹏孙莹杰那琦...
    42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环泊酚复合羟考酮用于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门诊204例拟行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性别不限,年龄60~75岁,体重指数18~30 kg/m2,ASA评分Ⅱ级或Ⅲ级,随机均分为丙泊酚组(P组)、环泊酚组(C组)、环泊酚+羟考酮组(CO组),每组68例.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给予丙泊酚(1~1.5 mg/kg),C组给予环泊酚(0.2~0.5 mg/kg),CO组给予盐酸羟考酮(0.1~0.2 mg/kg)和环泊酚(0.2~0.5 mg/kg),3组药物注射时间均>30 s.麻醉维持时,C组和CO组均静脉持续泵注环泊酚[1~1.5 mg/(kg·h)],P组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2~5 mg/(kg·h)].麻醉诱导3 min后评估患者改良警觉/镇静评分,若评分≤1则开始内镜检查.记录3组患者T0(注射药物前)、T1(睫毛反射消失时)、T2(内镜检查开始时)、T3(退出内镜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苏醒后30 min、1 h时VAS评分.记录诱导时间、苏醒时间、静脉注射痛、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在T0、T3时MAP、HR及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1、T2时,与P组相比,C组、CO组患者MAP、HR和SpO2显著升高(均P<0.05);而CO组患者MAP、HR和SpO2略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C组和CO组呼吸抑制、注射痛发生率明显减少(均P<0.05),而C组和CO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O组患者苏醒后30 min、1 h的VAS评分,体动发生率均小于P组和C组(均P<0.05),而P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环泊酚复合羟考酮对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镇静、镇痛效果确切;与单独使用丙泊酚或环泊酚比较,呼吸循环更平稳,不良反应更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环泊酚复合羟考酮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老年患者

    孕足月正常血压孕妇血清尿酸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

    范悦王珺王晓明
    427-43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孕足月正常血压孕妇血清尿酸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病房1200例足月分娩且血压正常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时新生儿体重将孕妇分为适于胎龄儿(AGA)组(n=600)、大于胎龄儿(LGA)组(n=300)、小于胎龄儿(SGA)组(n=300).收集3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结果 LGA组、SGA组孕妇血尿酸分别为336(269~388)μmol/L和377(297~431)μmol/L,远高于AGA组[288(243~350)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将孕妇血清尿酸水平与LGA、SGA发生情况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GA(孕妇血清尿酸水平每增加10μmol/L,调整后OR=1.040,95%CI:1.020~1.060)和SGA(孕妇血清尿酸水平每增加10μmol/L,调整后OR=1.072,95%CI:1.049~1.095)发生风险随尿酸水平增加而升高.LGA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百分位数与孕妇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108,P<0.05);SGA组新生儿出生体重百分位数与孕妇尿酸水平呈负相关(r=-0.224,P<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尿酸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现近似"U"形关系,新生儿出生体重在3000g时,母体尿酸水平最低.结论 孕足月血压正常孕妇血清尿酸水平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孕足月血压正常孕妇的血清尿酸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其中LGA组呈正相关,SGA组呈负相关.

    孕妇尿酸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性

    颈深部脓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曹弘薇阎艾慧
    434-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颈深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3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急诊手术治疗的166例颈深部脓肿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结合计算年龄校正Charlson共病指数(aCCI)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患者各项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2组性别、年龄、纵隔感染、脓毒症、糖尿病、高血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aCCI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以上因素对颈深部脓肿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纵隔感染、高血压、aCCI评分是颈深部脓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纵隔感染、高血压以及aCCI评分是影响颈深部脓肿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初步评估颈深部脓肿患者的预后.

    颈深部脓肿纵隔感染年龄校正Charlson共病指数logistic回归分析

    丹参酮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刘俪婷熊智倩姜燕苏朝江...
    439-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和迁移的潜在影响及其与自噬调控的关系.方法 以小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加入AngⅡ建立细胞增殖模型后,使用不同浓度TanⅡA干预,分别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法检测TanⅡA对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SMC收缩表型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合成表型蛋白骨桥蛋白(OPN),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LC3A/B的表达水平,观察TanⅡA对VSMC表型转化以及自噬的影响.再使用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干预细胞,检测细胞增殖、迁移以及细胞表型蛋白与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AngⅡ处理后,V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TanⅡA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的增殖和迁移.AngⅡ明显降低α-SMA的表达,增加OPN、p62、Beclin-1、LC3A/B的表达,随着TanⅡA浓度增加(4、8、12、16 μg/mL),α-SMA的表达逐渐增加,OPN、p62、Beclin-1、LC3A/B的表达逐渐减少.加入3-MA处理细胞后,3-MA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和迁移,同时增加α-SMA的表达,降低OPN、p62、Beclin-1、LC3A/B的表达,与TanⅡA作用一致.结论 TanⅡA对AngⅡ诱导的VSMC的表型转化、增殖、迁移以及自噬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自噬有关.

    丹参酮ⅡA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增殖自噬

    蛋黄油联合清热解毒汤外洗在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吴士雄温丽辉刘满君张磊...
    446-450,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创面肉芽组织中生长因子探讨蛋黄油联合清热解毒中药外洗对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23年1月至5月收治的80例肛周脓肿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术后3d,对照组予以清热解毒中药外洗,凡士林纱布换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蛋黄油治疗,连续治疗7d.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同时间点创面恢复情况、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创面肉芽组织相关因子表达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vs.75%,P<0.05);观察组创面瘙痒消失、腐肉脱落、新生上皮出现及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10 d观察组疼痛程度、创面分泌物、肉芽形态及周围组织水肿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术后7d、10d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创面肉芽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蛋黄油联合清热解毒中药外洗能显著改善肛周脓肿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治疗效果显著,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肛周脓肿蛋黄油生长因子中药外洗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