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都江堰市河流水系连通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及规划策略研究

    张然黄勇马晓蕾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近年来河道侵占、河岸硬化及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等人工活动干扰的加剧,河流水系的连通性受阻,导致城市出现水资源承载能力下降、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以四川省都江堰市为研究靶区,选取1998、2008和2018年为时间切片,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和数学统计的综合分析方法,构建时间、纵向、垂直和横向的四维河流水系连通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都江堰河流结构的纵向连通性降低,主干化趋势明显,重要节点脆弱性加剧;垂直、横向连通性与城镇化水平呈反比,且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的河流形态变化情况更加剧烈.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了河流水系多维连通性的规划优化策略,针对市域范围,提出从"面-线-点"整体到局部的纵向连通性保护修复规划;针对中心城区范围,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岸线设计,改善河流垂直及横向连通性,以期提高河流水系生态价值.

    风景园林河流水系连通性复杂网络分析都江堰

    绿色空间暴露水平对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黄丽玮康宁吴正旺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城市绿色空间在提高公共健康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探究二者间的作用机制是基础且紧要的议题.以全球18个城市为例,通过2017年卫星影像、统计年鉴和统计报告等获取城市植被覆盖指数、健康水平、空气质量、医疗资源和经济水平等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城市绿色空间暴露对公共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最终构建出可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空间暴露水平与公共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2)臭氧是城市绿色空间与公共健康水平之间的主要中介变量;3)人均GDP是臭氧在城市绿色空间与公共健康水平之间中介作用中的调节变量,其强弱程度会影响公共健康.研究结果阐明了城市绿色空间影响公共健康的主要制约因素,以期为实现全民健康覆盖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服务.

    风景园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公共健康水平中介模型调节变量作用机制

    人水共生理念下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研究——以陕北地区为例

    王永帅张中华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传统聚落景观营建素有将人水共生作为古人聚居选址及农耕生产的理念和举措.因此,在聚落选址之初,古人对自然山水环境的寻找、观察及借用的用心程度甚至超过聚落后期的建设过程.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半干旱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避免本土理水营建技术的消失与断代,以陕北黄土高原区传统窑洞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人水共生哲学思想出发,结合DIKW层次结构模型,构建传统聚落理水智慧解析路径与方法.从聚落选址布局理水智慧、人居营建理水智慧、农耕生产理水智慧和自然生态理水智慧4个方面,开展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理水智慧的提取与体系构建.以期为当前我国半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生态人居景观营建和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与经验借鉴.

    风景园林理水智慧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半干旱区黄土高原陕北

    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以天津市市内六区为例

    郭茹王洪成
    8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体系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空间组成,合理评估其游憩服务覆盖绩效有助于推进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公正.统筹评估不同规模城市级、社区级公园的游憩服务覆盖范围差异.从游憩服务供给效率和游憩服务承载强度两方面构建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体系,并以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体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在各街道单元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差异.结果表明,天津市市内六区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在各个街道单元呈现显著不均衡特点,从高到低5个等级的街道单元个数占比分别为11.11%、12.70%、39.68%、20.63%、15.87%.其中,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覆盖绩效相对较低的街道单元数量是相对较高的街道单元数量的1.53倍,多分布于市内六区中心区域或东西侧、东南侧的边缘区域.研究结果可为多层级多类型城市公园体系的游憩服务覆盖绩效评估及公园体系规划布局决策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城市公园体系游憩服务绩效评估公园绿地空间分异

    "无地物遗址"概念、特征及展示观念研究——以唐长安城遗址为例

    南佳博周庆华杨晓丹王一睿...
    9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内外遗址保护研究持续活跃,伴随中国文旅产业兴起,在人本主义语境与城市设计精细化要求背景下,文化精神的传递、公众情感的联结、体验需求的关注等逐渐受到重视,遗址文化展示表达迎来特别机遇.但由于东方遗址多数实体不存的特性,导致历史信息转译困难,文化价值难以发挥.理据东方传统哲学思想"无"来论证本体缺失遗址的展示可行性,并从此视角明确"无地物遗址"概念、分类、选择性展示依据和展示模式等,解析其所具有的空间共用矛盾性、认知过程抽象性、保护展示分离性和展示空间灵活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遗址展示"址境一统"的整体观,城市、遗址、公众三位一体"与城乐民"的发展观,以及"续史延新"的循善观等展示观念,以期健全中国遗产保护展示理论体系,拓展无地物遗址历史文化可及性研究的视角和思路.

    风景园林无地物遗址遗址特征展示观念公众感知

    边疆乡村生态旅游绿道选线研究——以黑河市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为例

    张耀元林墨飞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巩固边疆生态安全屏障,尝试将边疆乡村生态旅游与绿道概念结合,构建边疆乡村生态旅游绿道体系,而绿道的规划选线是乡村生态旅游绿道建设的关键.为探究边疆乡村生态旅游绿道选线的内在机制,在研究有关乡村生态旅游绿道文献和场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生态旅游绿道的构建模式,并在Yaahp、GIS软件的辅助下,选取生态旅游适宜性、景观游憩适宜性和绿道资源适宜性作为选线要素,进而确定选线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和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绿道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借助ArcGIS平台计算选线方案,对绿道选线进行修正和优化.研究发现:1)最适宜新建的生态旅游景观节点是异域风情观赏点;2)绿道适宜在已有道路两旁建设;3)边疆乡村生态旅游绿道选线应遵循最小路径成本、线路闭合性和体系化原则.

    风景园林边疆乡村生态旅游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黑河市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

    城市绿地碳汇核算和监测研究进展

    陶晓杨军骆翔宇章语之...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在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评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是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的一项关键工作.在阐述城市绿地碳汇概念的基础上,从城市绿地碳储量变化和碳排放2个方面梳理了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的核算方法及应用现状,提出了针对不同尺度、不同管理模式的城市绿地碳汇监测体系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绿地基线碳汇量、泄漏量等方面阐明了城市绿地碳汇项目减排量的计量方法.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城市绿地碳汇评估的准确性,推动面向"碳中和"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碳汇碳储量碳排放碳交易

    基于MSPA-MCR-CIRCUIT的山西省运城市景观生态网络构建

    许涛樊鹤翔周可钦李涵璟...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省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三省交界处,其景观要素成分复杂,对运城景观生态网络斑块与廊道的研究有利于黄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基于形态空间格局理论(MSPA)确定连通性强的核心斑块,识别核心生态源地,以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为基础,叠加7种阻力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根据重力模型划分生态廊道等级.以基于电路理论(CIRCUIT)的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作为生态节点,综合构建源地(面)-廊道(线)-节点(点)的运城市景观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运城市核心生态源地有9处,综合重力模型和实际建设需求划分13条重要生态廊道和10条一般生态廊道,识别出关键生态节点17个,一般生态节点34个;2)现有重要生态廊道集中于运城南部,南北方向生态联系较弱,可优先加强贯穿稷山县、新绛县、闻喜县的重要生态廊道建设;3)MSPA模型与电路理论的综合运用可提升景观生态网络构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确定生态修复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项目的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风景园林景观生态网络形态空间格局理论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电路理论源地-廊道-节点

    城市热屿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绿地的相关性研究——以南京主城区为例

    卫笑庄勋桐王晓俊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热岛效应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但针对热岛自身组成和分布的时空异质性研究还比较少.以南京主城区2017和2022年的热环境为例,将热岛细分为多个独立的热屿(heat islets),识别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类型,并探索城市绿地与热屿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破碎与融合是热屿时空变化的主要类型,其中破碎之后热屿的热岛强度会明显降低,而融合类型则正好相反.破碎或融合前后热屿的变化与其中绿地的变化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假设其他因素一致的情况下,绿地面积每增加1.00hm2,热屿面积会平均减少14.25hm2,热屿破碎后的数量会平均增加1.86个;绿地面积每减少1.00hm2,就有平均1.51个热屿融合在一起,热屿的面积也会平均增加3.89hm2.根据不同热屿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绿地规划布局,能更加有效地降低热岛强度.研究结果有望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新的研究和实践思路.

    风景园林城市热岛热屿时空变化城市绿地破碎融合

    GI格局影响区域气温的尺度效应和空间分异特征-—基于天津市的实证

    李沐寒陈天王梓懿李含嫣...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基础设施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尤其在调节区域气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有关于绿色基础设施与区域气候关联性的研究主要关注规模数量对全局尺度气候因子的影响,对尺度变化及其空间异质性的讨论不足.以天津市为例,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在测度研究区绿色基础设施格局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绿色基础设施格局影响区域气温的尺度效应和空间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绿色基础设施格局能够显著影响区域气温,且随着尺度增加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程度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7km × 7km尺度下达到峰值;2)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程度整体上为面积类指数>聚集类指数>密度类指数>形状类指数;3)各项格局指数与区域气温的相关性具有空间非稳定性特征,其中半城市化地区的区域气温更易受到格局变化的影响.最后,提出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GI格局分区优化措施,以期为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和各类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风景园林绿色基础设施(GI)GI格局热岛效应城市区域气温空间分异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