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园林
中国园林

王绍增

月刊

1000-6664

jcla@china.com

010-88382517、68318322

100037

北京海淀区甘家口21号楼708室、711室

中国园林/Journal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立足当今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前沿,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核心,涵盖学科各主要拓展领域和方向,开展学术理论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实践和规划设计作品建设成果的介绍与实例评析,传播科技知识,繁荣风景园林学科和促进行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迈向白色景观: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居民冬季户外活动的环境特征偏好研究

    余洋孟凡钰郭旗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是承载居民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寒地冬季严酷的气候条件使河流由蓝色水域空间转变成白色冰雪空间,特殊的水体形态使居民的活动水平产生较大变化.聚焦寒地城市中小河流滨水空间的居民冬季户外活动,构建可达性、场所特征、服务设施和维护管理4类维度下的17项环境特征要素指标,通过问卷调查与Kano模型得出户外活动的环境特征偏好要素序列,基于行为类型讨论要素指标对冬季户外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河流白色景观对提升冬季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对维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寒地滨水空间的流动行为更关注步行体验,强调线性路径的空间畅通和微气候舒适,驻留行为更关注冬季运动和防风防寒设施的配给.研究成果可为寒地城市居民健康福祉的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风景园林寒地城市滨水空间户外活动白色景观

    公园城市价值观引领新区创新的探索——以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规划为例

    许熙冉刘滨谊吕婉玥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公园城市价值观的实践应用,以《贵阳大数据科创城生态文明展示区建设规划》项目为例,探讨公园城市价值为引领的新区发展路径.构建"生态环境、数字产业、规建管控"三元一体的创新发展体系,建立了5项评价标准、15项评价准则、36项指标评价体系及其实践的项目库.同时,构建了与评价体系相对应的制度管理体系,以求各责任单位、部门之间协同、决策、公众参与的协调一致.项目区域12 km2的空间规模决定了不能将全域或全市公园城市建设规划案例直接照搬,需要建设规划、评价体系、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的新探索.项目结果显示,建设公园城市价值理念同样适用于人居环境局部规模小、周期短的实践.对于在全国范围普及推广公园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对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风景园林公园城市人居环境公园城市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新区发展

    景观生态视角下武夷山国家公园生态质量空间分异

    李娜张玉钧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景观生态质量可以反映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状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案例地,制定接近行政村平均大小的正六边形作为评价单元,基于土地利用结构构建景观稳定性和干扰性指标体系,综合主观层次分析法和客观均方差决策法得到混合构权模型权重,结合标准化处理的单一指标值计算分级的景观生态质量.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整体景观生态质量空间分异明显,80%区域的景观稳定性较高,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或不受影响,自然景观较完整;不稳定区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自然景观有一定程度破碎化,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社区,以及中南部九峰村和长见村最为明显;2)于村域尺度设计的基于景观结构的景观稳定性和干扰性评估法能较好反映案例地景观生态质量,适用于县级以下村域尺度国家公园景观生态评估,结论与同类研究较为一致;3)应在整体性、多样性和连通性上加强景观生态保护,重视"适应性"和"反脆弱性"生态管护模式.可为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信息.

    风景园林武夷山国家公园景观生态质量景观稳定性景观干扰性混合构权模型

    从"基于遗产地"到"基于文化景观"——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的国际实践

    梁芷彤张斌杜雁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景观不仅是一种遗产类别,还是一种保护方法和管理策略,使用"文化景观方法"进行区域性景观管理、实现自然-文化综合保护已成新的趋势.文化景观方法建立在承认景观复杂性的基础上,以联系与协调自然/生态、文化、历史作为目标.从识别、评价到管理政策制定都遵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原则.解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2个联邦国家一级行政单位相应文化景观方法的政策背景、应用步骤与实践经验,进而对文化景观方法的深入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展望,以资借鉴.

    风景园林文化景观公园系统保护区系统文化遗产管理方法

    生活圈视阈下公园绿地圈层分布及其协同区位演变特征——以南京为例

    江炜邵大伟吴殿鸣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绿地是城市的民生性生态福祉,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是提升生活圈生态宜居质量的关键.基于生活圈全服务设施要素体系,利用POI与土地利用数据,借助多环缓冲区与协同区位商方法,系统揭示2012、2016、2020年南京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布局特征与水平.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集聚性与临近性在古城>副城>主城边缘,圈层特征显著;2)公园绿地在各级生活圈分布由均衡渐趋聚集,5 min生活圈是游园、社区公园的核心聚集区,大型公园绿地则多圈层均衡分布;3)公园绿地协同区位水平快速、均衡提升,其中游园与生活配套设施协同区位特征近似,社区公园与大型公园绿地协同区位水平仍较低.提出通过复合增效与跨区延伸、挖潜拓维与内外联动、多功能补位与缩距提质,满足不同区域居民日常性、偶发性活动需求.成果深化了生活圈中公园绿地布局演化规律,可为协同配置公园绿地与服务设施要素提供科学依据.

    风景园林公园绿地生活圈时空分布协同区位商南京

    基于多源数据的通勤绿道选线研究

    李林柯吴晓华应君赵若茜...
    97-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勤绿道对于鼓励居民健康低碳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据的公开,获取人们日常通勤数据,优化城市通勤绿道成为可能.对此,以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核心片区为例,探讨基于居民通勤行为大数据的绿道选线方法,首先通过人们的出行行为分析确定绿道关键接驳点,其次通过建设适宜性分析建立综合阻力模型,运用Linkage Mapper工具进行选线模拟,最后对选线模拟结果优化确定最终选线.根据通勤绿道所依托道路的道路类型,将通勤绿道分为三级,形成了"八主七次十二支"的绿道通勤网络.这为未来城市通勤绿道的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有利于实现居民绿色健康通勤,完善城市绿道网络体系.

    风景园林通勤绿道通勤行为选线多源数据

    公园绿地文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研究——以成都市主城区为例

    李梓杉干晓宇潘芳宏朱容...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快速城市化区域文化生态系统服务(CES)的供需匹配特征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面识别城市公园绿地多种CES的供需空间匹配特征是现有研究的难点.因此,为识别公园绿地多种CES供给、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实际服务之间的差异,以成都市主城区为例,结合大数据分析、社会调查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公园绿地的6种CES(娱乐、美学、社交、锻炼、文化、灵感)的实际服务、潜在供给和潜在需求空间差异,分析供需聚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供需总体分布方面,成都市主城区实际服务呈现东北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征;潜在供给呈现南部高、北部和东部低的分布特征;潜在需求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2)供需匹配空间分布特征方面,6种CES均呈现从边界到市中心由供给冗余转为供给赤字,CES错配面积占研究区的85%,其中,灵感>美学>娱乐=文化>锻炼>社交;3)供需聚类方面,高供给-低需求占比最大,为37%,低供给-高需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占比20%.综合评估城市公园绿地多种CES供需匹配特征,为城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更为严谨可行的依据.

    风景园林公园绿地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绿地规划

    县域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对碳汇的影响——以长三角为例

    陈明李若雯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空间是碳汇最有效的要素之一,但绿色空间格局与碳汇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涉及,尤其基于地理空间的视角.针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单元,从5个维度各选取1个景观格局指标衡量绿色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绿色空间格局对碳汇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县域单元的碳汇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传统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呈现影响机制.绿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指数对碳汇的贡献最大,并在所有县域单元中对碳汇均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为最大斑块指数,以促进作用为主导;边缘密度对碳汇的作用呈双面性,促进与抑制作用的县域单元数量相当;香农均匀性指数和斑块密度的贡献相对最小.此外,5个指标对碳汇影响的强弱程度与促进、抑制作用也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研究结果从助力碳中和的角度为县域层面的绿色空间优化提供了一些参考.

    风景园林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碳汇空间回归

    碳中和视角下城市郊野公园风碳环境模拟的绿地结构研究

    胡坤宁吴雅轩倪凌姗李雄...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郊野公园作为城镇居住区与自然农林区的过渡地段,对于城市二氧化碳的吸收、通导具有重要作用,其中郊野公园内部绿地结构设计对其碳中和功能发挥起到关键影响.基于郊野公园的碳汇功能发挥,聚焦其绿地边缘空间与内部空间对二氧化碳汇聚、通导、吸收的不同作用,以景观生态学中"廊道、斑块"基本景观要素分别构建"碳捕获区、碳流通区、碳吸收区"3类碳功能区的绿地样方.以CFD流体软件模拟与比较9种典型模式下的风环境与碳环境变化,选择不同碳功能下最优样方模式.以北京市二道绿隔地区郊野公园为例,通过公园绿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布局,初步探究碳中和视角下郊野公园内部绿地结构布局的构建与应用模式.

    风景园林绿地碳汇CFD模拟绿地空间结构城市郊野公园

    朱钧珍园林学术思想述评

    林广思赵纪军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钧珍是中国当代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的先驱者之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批接受系统风景园林教育的前辈,其学术思想对于中国风景园林理论建设而言,具有奠基和开创意义.在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参与确立的"园林"定义反映了"结构性"和"艺术性"的认知;在"大地园林化"的时代背景下,拓展了"园林化"的"综合性"与"系统性"的专业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了园林植物配置的"空间组合"问题;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传承方面提出了系列的精粹传承项目;发展了中国近代园林史研究的"时域"观点和"视域"广度;初步搭建了以"景"为核心、整合中国传统园林"自然观"的理论体系,并名之"园理学".这些学术探索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的宝贵思想财富.

    风景园林朱钧珍学术思想园林文化园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