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王汉中

双月刊

1007-9084

ylxb@public.wh.hb.cn

027-86813823

430062

湖北武昌徐东二路2号油料所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il Crop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报道的主要内容是油菜、花生、大豆、芝麻、向日葵及特用油料作物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作物营养、品种资源、植物保护、生化测试、加工利用等有关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和综述评论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WGCNA鉴定花生荚果膨大相关基因共表达模块

    吕正昊史晓龙周东英任婧瑶...
    808-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生荚果膨大过程直接决定了荚果大小,深入研究该过程有助于明确荚果大小的调控机制.本研究以不同荚果大小的花生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荚果发育早期转录水平的变化,并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确定与荚果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结果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到跨膜受体蛋白激酶活性、UDP-葡萄糖基转移酶活性、植物细胞壁、膜的锚固成分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功能上;MAPK信号通路-植物、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植物-病原菌互作、苯丙烷生物合成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是荚果发育早期主要富集到的代谢通路.WGCNA共鉴定到29个模块,其中Antiquewhite4和Darkolivegreen模块与荚果长、宽呈极显著相关,对两个关键模块内权重值最高的 200个基因对进行核心基因分析,发现gene-LOC112797233、gene-LOC112743864、gene-LOC112701973、gene-LOC112764826和gene-LOC112710700等多个潜在的候选基因在荚果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此外,对模块内基因的GO富集分析表明,Antiquewhite4和Darkolivegreen模块可能分别与次生细胞壁的形成及细胞周期的调控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花生荚果发育的分子机制.

    花生荚果发育转录组WGCNA核心基因

    花生COP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杨永庆胡朋举李玉荣王瑾...
    819-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花生中COP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特征,本研究从花生中克隆获得2个COP1基因,分别命名为AhyCOP1a和AhyCOP1b,以此为基础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hyCOP1a和AhyCOP1b分别长 2103 bp和2049 bp,均含有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聚类结果显示AhyCOP1a和AhyCOP1b与双子叶作物的COP1基因聚成一类,且分别与AduCOP1和AipCOP1亲缘关系最近,表明AhyCOP1a和AhyCOP1b的进化分别始于花生野生种Ar-achis duranensis和A.ipaensis.此外,AhyCOP1a和AhyCOP1b分别有6个和7个WD40重复基序.各类物种的COP1基因在N端相似度较低,在C端WD40结构域部分相似性较高,表明WD40结构域是COP1基因的主要核心功能区域.组织表达结果显示,AhyCOP1a和AhyCOP1b在地上部的表达显著高于地下部,花中最高,其次为叶和茎.但AhyCOP1a在地下组织的表达量在显著高于AhyCOP1b,暗示AhyCOP1a在地下组织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更大.此外还发现光照可以促进花生COP1基因的表达,表明花生中COP1基因的表达受光照显著影响.总之,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花生中COP1基因的序列及表达特征,为后续深入探究COP1基因的分子功能奠定了基础.

    花生COP1序列比对表达特征

    大豆株高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张威许亚男许文静张红梅...
    826-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包含264份种质材料的大豆自然群体为研究对象,调查该群体2019年和2020年的大豆株高性状,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解析大豆株高遗传机制.研究发现大豆群体株高变异丰富,呈连续分布状态,广义遗传力为67.38%,同时检测到91个SNP与大豆株高显著关联,分别位于第3、4、6和19号染色体上.其中位于19号上的显著关联信号是一个控制大豆株高的主效位点,可以在2年环境中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最高达12.19%.对该位点内的候选基因进行筛选获得5个调控大豆株高候选基因,其中GmDt1可能是这个位点的效应基因.除此以外,在3号和6号染色体上筛选得到3个调控大豆株高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株高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和参考依据.

    大豆株高全基因组关联

    大豆骨干亲本中豆41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杨配配易志杰袁松丽郝青南...
    83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干亲本是新品种培育的重要种质材料,明确骨干亲本的配合力及遗传特点,可以为在育种中高效利用骨干亲本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骨干亲本中豆41和其他9个大豆材料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30个杂交组合,分析杂种F1的10个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配合力分析表明:中豆41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GCA),除蛋白质含量为负值外,其余9个性状的GCA均为正值,且均为10个亲本中最大值.中豆41组配的杂交组合大部分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SCA),在30个杂交组合中,中豆41×郑196、中豆41×新四粒黄和中豆41×中黄319在产量相关性状上均表现出较高的SCA.遗传分析表明,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蛋白含量和脂肪含量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底荚高度则受基因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本研究明确了大豆骨干亲本中豆41的配合力特点,为育种中高效利用中豆41提供了理论依据.

    骨干亲本中豆41农艺性状配合力

    不同钾素供应和光强对油菜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

    何紫瑶陈其睿胡文诗谷贺贺...
    843-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钾素供应和光强对油菜叶片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钾素供应和光强两因素的试验设计,其中钾素供应设计3个水平,分别为严重缺钾(0.03 mmol·L-1 KCl)、轻度缺钾(0.09 mmol·L-1 KCl)和充足钾供应(2.00 mmol·L-1 KCl),光强设置2个水平,分别为低光强(LL,~200 μmol·m-2·s-1)和高光强(HL,~400 μmol·m-2·s-1),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钾素供应和光强处理油菜叶片的生长、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特征以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特征,以期为多变环境条件下钾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钾素供应和光强显著影响油菜叶片的生长.相同的钾素供应下,高光强处理油菜叶片厚度和比叶重较低光强分别增加了19.6%~24.3%和57.1%~73.6%,而在严重缺钾胁迫时,净光合速率较低光强条件降低了63.8%.严重缺钾胁迫叶片在高光强条件下受到光抑制,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等光合关键参数明显降低,叶绿体发育不良,同时缺钾导致叶肉细胞间空隙比例减小,叶肉导度降低,进而使得叶片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综上所述,钾素供应和光强共同调节叶片形态结构,影响光合能力,高光强下钾素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油菜的生长,合理施用钾肥有利于提高油菜对光强变化的适应性,保持光合能力的稳定.

    油菜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叶绿体超微结构叶绿素荧光

    不同类型甘蓝型油菜耐迟播生长能力差异分析

    叶鹏贺继奎何泽威许本波...
    85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双季稻、再生稻和迟熟粳稻茬口种植油菜,会遇到播期推迟后营养生长期气温较低,秋冬季发育缓慢的问题,产量因此偏低.为选育耐迟播油菜品种,选择不同熟期类型的48份甘蓝型油菜资源,设计迟播(11月11日)条件下的室外营养液水培和田间直播试验,测定秋冬季的生物量及田间产量等指标,比较其迟播条件下的生长能力.室外营养液水培结果表明:它们的低温生长量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移植后30 d、60 d、90 d的生物量积累均与成熟期单株产量显著正相关.早熟、中熟型30 d、90 d生物量显著少于晚熟型;早熟型60 d生物量显著少于晚熟型;晚熟型30 d叶片SPAD值显著大于早熟、中熟型.为选育耐迟播油菜品种,油菜育种上可以在移植后30 d对植株生物量积累能力进行重点选择,以提高育种效率.田间直播结果表明:早熟型单株产量显著低于中熟型.通过比较不同生态类型油菜在迟播条件下的苗期生物量积累规律,为油菜迟播高产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甘蓝型油菜生物量积累低温SPAD值

    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李银水黄翔罗金华吕典...
    863-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的最优配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单作玉米(MM)和单作大豆(MS)为对照,设置5种不同带宽行比:2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2(T1)、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2)、2.4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3)、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3(T4)、2.8 m带宽玉豆行数比为2∶4(T5),研究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大豆籽粒产量总体上随着带宽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相同带宽条件下,随着玉米大豆行比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下降,大豆籽粒产量增加;玉米和大豆的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基本相一致.与对照相比,T2有提高玉米和大豆的收获指数,增加氮素在玉米和大豆籽粒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秆的分配比例的趋势.综合产量、经济效益以及群体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效率的表现,2.4 m带宽下种植2行玉米3行大豆为鄂西南山区玉米/大豆的最优间套作模式.

    带宽行比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产量氮素效率

    土壤铅砷交互作用对花生体内铅和砷迁移转运的影响

    谢新鑫丁昌峰周志高王兴祥...
    872-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铅(Pb)、砷(As)在我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土壤中往往同时存在,研究其交互作用对作物体内Pb、As迁移转运的影响对于重金属超标农田安全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梯度Pb(70、120 mg·kg-1)、As(40、100 mg·kg-1)两两组合处理下(CK、Pb70、Pb120、As40、As100、Pb70+As40、Pb70+As100、Pb120+As40、Pb120+As100),花生对Pb、As的富集转运特征.结果表明:与单一污染相比,低浓度As(As40)的存在对低浓度Pb(Pb70)处理下花生不同部位Pb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使得高浓度Pb(Pb120)处理下籽粒Pb含量降低17.6%,Pb总富集量无显著变化;高浓度As(As100)的存在显著降低了两个Pb浓度处理下花生各部位Pb含量以及Pb总富集量;复合污染下Pb从根系、茎叶、壳向籽粒的转运能力均下降.Pb70的存在使As40处理下花生茎叶As含量升高了18.2%,其他部位无显著影响,As总富集量升高了18.8%,显著提高了As100处理下花生各部位As含量以及As总富集量.Pb120的存在显著提高了两个As浓度处理下花生各部位As含量以及As总富集量;复合污染下As从根系、茎叶、壳向籽粒的转运能力均增强.总的来说,复合污染增加了籽粒中As超标风险,降低了Pb超标风险.土壤全量和有效态Pb或As含量均与花生各部位Pb或As含量以及总富集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土壤全量和有效态As含量与籽粒Pb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土壤全量和有效态Pb含量与籽粒As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复合污染交互作用花生

    以15N示踪技术分析叶面施氮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率的影响

    王春晓郑永美矫岩林陈静...
    881-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面追肥是现代农业作物丰产栽培常用田管技术.为探明叶面施氮次数与浓度对花生氮素吸收积累、运转分配及利用率影响,揭示叶面追氮对植株不同器官建成和功能维持的营养机制,试验设5个处理:T0为对照;T1尿素浓度1%,收获前35d追施1次;T2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1;T3尿素浓度1%,收获前50 d、35 d和20 d追施3次;T4尿素浓度3%,追施时间同T3.氮肥用 15N标记尿素和普通尿素.结果表明:(1)叶面施氮植株氮含量提高0~0.22个百分点,且有T4>T3>T2>T1,其中营养体(根、茎、叶)增幅较大,比对照提高0.17~0.45个百分点,生殖体含量(果针、果壳、籽仁)增幅较少;施氮处理植株氮积累量提高平均19.8%,其中营养体平均增42.1%,生殖体平均增长12.7%.(2)叶面追施的氮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籽仁>叶>茎>果壳>果针>根,其中籽仁、叶各约占60%和30%,其余器官比例较少;追施时间对氮素分配有一定影响,收获前35 d追施更有利向生殖体分配,比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平均高7.9个百分点.(3)植株氮素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1次追施氮肥利用率平均70.6%,比3次追施平均高37.7个百分点;不同追施时间比较,收获前35 d追施氮肥利用率最高,较收获前50 d和20 d两处理的平均值分别高1.8和3.9个百分点.综上,叶面施氮可显著提高植株氮代谢水平,促进氮素吸收、积累,营养体尤为明显,是花生生育后期"护根保叶"生理机制和根系氮源难以取代的技术措施;叶面追施的氮主要分配在荚果和叶片中,是花生提高产量和叶片光合作用的生理机制;叶面追氮肥料利用率明显高于根系施肥,是花生经济施肥的有效途径;植株氮效率随叶面施氮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追施次数少或氮肥浓度低肥料利用率高.本研究可为花生叶面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花生叶面施肥氮素积累与分配氮肥利用率

    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邱江梅吴海宁黄志鹏贺梁琼...
    889-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系浸提液中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花生根系分泌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甘蔗根际土壤的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显著高于单作甘蔗,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花生根际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和pH.间作和单作甘蔗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差异不显著,间作花生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单作花生.根系分泌的酚酸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总糖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浸提液中的有机酸与pH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SOM呈显著负相关、与AK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AK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SOM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甘蔗/花生间作主要影响根系分泌氨基酸、总糖和酚酸的代谢活动,且可显著提高甘蔗的土壤有效养分.

    间作系统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土壤养分土壤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