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岩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中国岩溶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刘再华

季刊

1001-4810

carso@tom.com

0773-5812949

541004

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岩溶研究所

中国岩溶/Journal Carsolog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旨在及时宣传和报道我国岩溶地质科技研究成果和动态的我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岩溶学术刊物;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成员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等重要数据库来源刊,主要栏目有岩溶基础理论研究、岩溶地貌与洞穴、岩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岩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岩溶矿产地质、岩溶勘探和测试技术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黔西南地区地热储层结构特征——以望谟平洞地热储层为例

    涂明江赵良杰李强陈刚...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温梯度的地热资源开发受区域地热储层结构及导水构造控制.文章以贵州省望谟县平洞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依据地质调查和ZK1钻孔揭露的地热储层结构为依据,分析区内热储层岩性特征、热储构造、导水构造、地温场特征、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以深入理解地热流体循环机制.研究表明:研究区地处上里地背斜倾伏端,地热流体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断裂带进入深循环并汇集于热储层及断层破碎带,径流过程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显示出典型的褶皱隆起断裂对流型特征;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地热流体增温过程主要由地温梯度控制,平均地温梯度值为2.34℃·(100m)-1,热储构造和导水构造对增温促成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黔西南地区及其他类似地热储层的地热能开发提供参考.

    热储层结构地温梯度热水循环模式望谟平洞地热系统

    泸江流域水体溶解无机碳来源定量解析

    李丹阳张连凯李灿锋王晓宇...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溶解无机碳(DIC)是研究流域水体碳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泸江流域内岩溶断陷盆地发育,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是研究流域水体碳迁移转化的良好选区.为了研究泸江流域河流水体水化学类型及DIC的来源问题,分析了该流域雨季14个地表水点、8个暗河点、10个泉点的水化学和碳同位素采样数据.结果表明:(1)流域内水化学类型主要是HCO3-Ca型,属于"碳酸盐岩风化型";(2)通过分析离子关系图进一步确定了SO42-与NO3-参与了流域岩石风化过程;(3)基于离子比值法计算得出,碳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68.8%,硫酸/硝酸风化碳酸盐岩贡献比例平均为27.2%,硅酸盐岩风化对HCO3-贡献比例平均为3.9%,泸江流域水体岩石风化过程中,以碳酸风化碳酸盐岩为主;(4)根据碳同位素法验证,与实测值相比,暗河水和泉水理论平均值δ13CDIC_Th比较接近,而地表水则过于偏正,说明地表水中DIC来源不仅由岩石风化控制,还有河流水体内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比较而言,地表河流处城镇化严重且存在明显农业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

    水化学特征溶解无机碳碳同位素离子比值法

    粤北水边河流域钙元素迁移的基岩制约作用

    涂旭魏兴琥曾发明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风化是控制流域水体水化学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探索岩溶流域中不同基岩风化作用对地表水化学的影响,本文选择粤北典型岩溶流域(水边河)为研究对象,以水体[Ca2+]变化和钙迁移机制为研究主线,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调查及采样分析,揭示不同岩性风化对干流水体中Ca2+输送通量的贡献率和岩溶流域钙元素迁移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基岩支流的水体[Ca2+]差异明显,特别是在干季,碳酸盐岩支流水体的[Ca2+]分别是花岗岩、砂岩和砾岩支流的3.8倍、4.7倍、14.9倍;(2)不同基岩支流汇入干流后,水化学变化具有滞后性,并且呈现季节性差异.其中,碳酸盐岩支流汇入后,干流水体的[Ca2+]会滞后升高,而其他支流会稀释[Ca2+],产生稀释作用,其效果在湿季比干季更明显;(3)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碳酸盐岩支流在流域土地面积占比为28%,而其对流域水体中[Ca2+]的贡献率达到83%,说明岩溶流域中碳酸盐岩的风化的制约着钙元素的迁移过程;(4)2016-2020年间,水边河向连江输送的钙通量平均值为7.2×104t·a-1,其中,湿季平均输送量为5.8×104 t·a-1,干季平均为1.4×104t·a-1;但岩溶水体中钙元素迁移不仅仅有水体溶解的Ca2+,还有沉积态钙迁移和水生生物的钙迁移过程,而农业活动及酸雨等过程可导致水体中[Ca2+]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农业活动和酸雨等对钙迁移的影响需要多加关注.

    岩溶流域钙迁移通量基岩类型钙离子浓度外源水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广西恭城县为例

    涂纯罗为群蒋忠诚刘绍华...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石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区,但有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石漠化的内在演化机制研究还较少涉及.以广西恭城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例,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法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定量分析了恭城县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成因机制.结果显示,恭城县石漠化主要经历了 2000-2005加速恶化、2005-2015年快速改善和2015-2021年缓慢恶化三个阶段,石漠化总面积在88.96~229.55 km2;2000-2005年,恭城县石漠化表现为无石漠化向轻度和中度石漠化转移,2005-2021年呈逆向改善.西岭镇、莲花镇、平安镇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地区,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55.47%~61.31%.灰岩区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104.03 k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2.91%;园地内发生的石漠化面积为56.26 km2,占比为38.12%.结果表明:灰岩区强烈的岩溶作用,以及长期种植的单一经济果林遭大面积砍伐,是导致近年恭城县石漠化加重的主要原因.

    恭城县石漠化时空演变格局不同岩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桂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协调关系

    黄丽芳覃星铭胡宝清黄思敏...
    126-13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来的成效,基于县域尺度,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估2010、2015和2020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变化情况,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间的耦合协调程度,以解析影响耦合协调性提升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桂西南石漠化治理效益指数排序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中生态效益提升幅度最大,社会效益缓慢增长,经济效益提升速度有所降低,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2)研究区石漠化治理成效状况存在差异,西北部及中部区域保持较高生态效益,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强首府战略"背景下的南宁市主城区及所辖宾阳县、横州市等区域;(3)"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47~0.51之间,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状态;2020年各县(区)石漠化治理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经济、社会效益滞后是制约石漠化治理效益耦合协调提升的关键因子.在后续的石漠化治理中,既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也要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县域尺度石漠化治理效益耦合协调性限制因素桂西南

    云南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及优化建议

    段华超郑鑫华李世民李燕燕...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区域内石漠化面积广布,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概括了云南石漠化研究现状,主要从石漠化区划,治理模式和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种类三个方面,综述了云南石漠化研究成果.云南石漠化区划分为2个大区和5个小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 4类23种石漠化治理模式,435种可用作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植物物种,其中乔灌木376种,草本59种.结合地理位置、气候和海拔对适宜恢复植被进行了初步总结,指出了石漠化研究治理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石漠化植被恢复治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云南石漠化治理模式植被

    中国西南及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研究进展

    贺凯凯陈清敏成星杨治国...
    147-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漠化危害着生态环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国家也将西南八省、区、直辖市设定为石漠化监测区域;而在陕西秦巴地区岩溶地质遗迹的研究中已发现石漠化发育的迹象,这对秦巴地区的生态安全造成威胁.文章总结西南地区岩溶石漠化的内涵、现状、危害、成因和治理经验,为开展非监测区——陕西秦巴地区岩溶石漠化的调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遥感解译、无人机遥感调查和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分析,首次查明了陕西秦巴地区石漠化的发育情况,填补了该区域石漠化研究的空白.

    岩溶石漠化现状危害成因治理经验陕西秦巴地区

    基于AHP和GIS技术的桂林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

    王新伟张漓黎郭尚其叶宗达...
    163-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AHP方法赋权计算桂林市规划城区工程建设适宜性的评价指标权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多因素综合法计算其工程建设适宜性指数,使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桂林规划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可视化评价.结果表明:桂林规划城区的工程建设适宜性整体较好,以适宜、较适宜为主,其中适宜区与较适宜区分别占总面积的3.1%和48.3%,适宜性差区为11.4%,不适宜区为37.2%.建议桂林规划城区建设选址应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避免适宜性差区,重大建设选址避开不适宜区;在适宜性差区应注意现有地质灾害和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地基不均匀沉降等问题的防治;不适宜区建议规划为生态用地,作为桂林旅游城市的生态屏障.

    工程建设适宜性层次分析法桂林市规划城区岩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贵安新区生态新城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

    李浩杨强罗旋王兵虎...
    176-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安新区生态新城为例,在分析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基础上,提出了地下空间利用概念模型,建立了基于地下水系统单元的分区、分层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利用ArcGIS平台对典型岩溶区进行了地下空间利用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针对性的地下空间利用建议.结果表明:(1)地下空间适宜性较好以上面积半地下占36.11%、浅层占44.06%、次浅层占43.94%,半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受地形起伏程度、地层岩性破碎程度影响,浅层地下空间利用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表水系、岩溶发育程度、地下工程建筑影响,次浅层地下空间利用受地下水、岩溶发育程度和构造影响;(2)基于地下水系统单元和ArcGIS平台建立评价方法较为方便实用,评价结果经验证较为可靠;(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准确划分地下水系统,查清地下水动态,重视涌水、岩溶塌陷等灾害.建立的评价方法及评价结果为典型岩溶区地下空间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借鉴和指导.

    贵安新区岩溶区城市地下空间适宜性评价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地质遗迹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魏泽昳李向东
    188-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收集详细地质遗迹野外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滇东北地区昭通市昭阳区的各种地质遗迹进行综合分类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昭阳区地质遗迹可分为西部和东部2大区片,西部为以大山包为代表的玄武岩台地,集火山岩地貌、高原湖泊和湿地为一体;东部为以昭通山间盆地为中心的碳酸盐岩岩溶地貌,附有古生物化石景观;碳酸盐岩、泥页岩、砂岩、玄武岩等丰富的岩性及其他作为隔水岩系和含水岩系的相间分布为岩溶作用和岩溶地貌的差异奠定了基础;不同程度的断裂—褶皱形成的构造地貌是现今东、西地质遗迹分异的主控因素;地层岩性—构造地貌背景下的水文条件为塑造丰富的地质景观提供了外部动力因素.

    地质遗迹玄武岩台地生物化石岩溶地貌滇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