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药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药师
中国药师

江德元

月刊

1008-049X

zgysyg@163.com,zgys@periodicals.net.cn,acjpe077@public.wh.hb.cn

027-82835077

430014

湖北省武汉市兰陵路2号

中国药师/Journal China Pharmacist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于1998年正式出版。旨在面向广大药师,积极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药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配合国家执业药师制度的实施,开展药学人员继续教育,传递国内外药学信息,促进药师经验交流和医、药学人员间的信息沟通,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医药经济的繁荣服务。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并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药品监督管理、药学研究、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学进展、药物与临床、社会药学、质量控制、药苑撷英、新药之窗、经验交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内容丰富,是广大药师的良师益友、医师的询药指南,尤其是广大执业药师学术交流和继续教育之必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HPLC-Q-Exactive MS和网络药理学探讨红花清肝十三味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郝霞刘静张谦李君...
    365-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快速准确地对红花清肝十三味丸中复杂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旨在明确其缓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成分,同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索红花清肝十三味丸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甲醇和含有0。1%甲酸的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正负离子交替扫描模式切换扫描,扫描范围m/z 110~1 200;通过与对照品、参考文献与自建数据库比对后对复方中化合物进行识别鉴定;基于液质联用数据,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进一步筛选活性化合物,并利用SwissTargetPrediction、GeneCards等在线数据库预测分析红花清肝十三味丸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可能的靶点并进行KEGG与GO的富集分析;利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核心靶点;最后运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活性化合物与靶点的潜在结合活力。结果 从红花清肝十三味丸中共鉴定出75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31个,有机酸类化合物17个,鞣质类化合物9个,环烯醚萜类化合物8个,木质素类化合物3个及其他类化合物7个。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出核心靶点5个: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受体2(HER2/ERBB2)、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3KR1)及非受体酪氨酸激酶Src。KEGG富集通路主要为:PI3K-AKT信号通路、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通路、ERBB信号通路。结论 对红花清肝十三味的复杂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准确地分析鉴定,同时探讨其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为红花清肝的质量控制及后续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红花清肝十三味丸非酒精性脂肪肝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

    低共熔溶剂提取淫羊藿黄酮类成分及回收工艺研究

    罗江南封传华
    38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低共熔溶剂法提取淫羊藿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以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的总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在料液比、摩尔比、含水率、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等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对淫羊藿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大孔树脂对溶剂中的成分进行回收。结果 氯化胆碱与乙醇胺形成的低共熔溶剂提取效果最好,当氯化胆碱与乙醇胺的摩尔比为1∶4、料液比为0。5 g∶25 mL、含水率为50%、提取温度为70 ℃、提取时间为15 min时,总提取率为(20。07±0。43)mg/g,且AB-8大孔树脂能够回收低共熔溶剂中的黄酮类成分,平均回收率为88。29%。结论 低共熔溶剂较传统提取溶剂提取效率高,回收工艺简单,回收率高,在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应用中有巨大的潜力。

    淫羊藿提取工艺黄酮类成分低共熔溶剂氯化胆碱乙醇胺正交试验设计大孔树脂回收工艺多糖生物碱

    UPLC-MS/MS测定生脉饮中麦冬及其掺伪品的3种特征成分

    黄赛燕徐丹洋姚奕然王舒...
    390-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生脉饮中麦冬的质量和真伪进行评价,建立测定麦冬高异黄酮A、山麦冬皂苷B和短葶山麦冬皂苷C 3种特征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法,为药品监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Phenomenex Kinetex F5 C18柱(100 mm × 3。0 mm,2。6 μm),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30 ℃,进样量为1 μL;采用质谱检测仪、电喷雾正离子及负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进行测定。结果 麦冬高异黄酮A、山麦冬皂苷B和短葶山麦冬皂苷C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6 7~1。666 0、0。039 7~15。872 0、0。022 5~8。988 0 ng(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85。16%、86。95%、95。07%,RSD分别为2。65%、1。45%、1。14%(n=6)。38批样品中麦冬高异黄酮A含量相差较大,有7批检出山麦冬皂苷B或短葶山麦冬皂苷C。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可用于生脉饮中3种特征成分的检测,为生脉饮中麦冬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生脉饮麦冬麦冬高异黄酮A山麦冬皂苷B短葶山麦冬皂苷C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

    基于UPLC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的罗汉果标准汤剂质量评价

    张芳平位翠杰刘晓霞谢文凯...
    397-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罗汉果标准汤剂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及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收集15批不同产地的罗汉果药材,根据《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制备罗汉果标准汤剂,计算出膏率;采用UPLC法建立15批罗汉果标准汤剂的指纹图谱并测定主要效用成分11-O-罗汉果皂苷V、罗汉果皂苷V及山柰苷的含量。利用化学计量学分析评价罗汉果标准汤剂的质量并寻找可能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15批罗汉果标准汤剂的出膏率范围为24。79%~34。95%,指纹图谱共呈现16个共有峰,指认出其中4个成分;化学计量学分析将罗汉果标准汤剂分为两类,其中广西柳州样品为一类,广西桂林样品为一类,共筛选出7个差异性标志物,按变量重要性投影排序,峰8>峰7>峰5>峰12(山柰苷)>峰1>峰13>峰4;广西桂林样品山柰苷、11-O-罗汉果皂苷V、罗汉果皂苷V指标成分含量略高于广西柳州样品。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UPLC指纹图谱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可行,可为罗汉果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提供依据,结合化学计量学,说明山柰苷很可能成为罗汉果的质量标志物。

    罗汉果标准汤剂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志物山柰苷化学计量学质量评价

    10种中药饮片污染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

    蓝福胜吴燕燕林玉双郑域茹...
    406-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考察10种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水平,并对其污染的真菌和耐热菌开展多样性研究。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检测饮片的需氧菌总数(TAMC)、霉菌和酵母菌总数(TYMC)、耐热菌总数(THRC)和3种控制菌,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和16S核糖体DNA(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饮片污染真菌和耐热菌的群落特征。结果 28%(14/50)TAMC大于106 cfu/g,20%(10/50)TYMC大于104 cfu/g,68%(34/50)THRC大于10 cfu/g,40%(20/50)检出耐胆盐革兰阴性菌,2批广藿香检出大肠埃希菌,所有饮片均未检出沙门氏菌。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饮片污染真菌分布于12门、777属、1 467种,耐热菌分布于5门、57属、74种;饮片中含有黄曲霉菌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缓慢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等耐热性致病菌。结论 这10种中药饮片普遍受微生物污染,部分饮片含有产毒真菌和致病性耐热菌,患者用药具有潜在的微生物致病风险。

    中药饮片微生物污染控制菌检查真菌耐热菌高通量测序菌种鉴定黄曲霉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缓慢葡萄球菌沃氏葡萄球菌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中新杂质的定性定量分析

    戴聪田珩吴纯敏杨仪雪...
    416-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中一种新杂质的定性鉴别与定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PLC-QE-MS)技术结合Discovery Studio软件对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中的新杂质进行鉴别与毒性预测,同时采用UPLC法对该物质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中的新杂质为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二聚体,Discovery Studio软件预测PBT二聚体有潜在发育毒性、无致突变性、无眼部和皮肤刺激性、无啮齿动物致癌性。9批市售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中PBT二聚体的含量范围为每瓶20。5~116。6 μg。结论 本研究可实现对制剂中新杂质的快速鉴别与毒性预测,同时通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为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丙酸倍氯米松吸入气雾剂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DiscoveryStudio软件新杂质鉴别毒性预测含量测定

    莪术二酮溶解大鼠深静脉血栓的纤溶作用

    史寒冰张腾杜珊管毓萱...
    424-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莪术二酮是否通过溶栓作用来抑制大鼠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方法 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莪术二酮低(60 mg/kg)和高(120 mg/kg)剂量组,每组5只。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模型,给药1周后腹主动脉取血于枸橼酸钠抗凝管内,检测各组大鼠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纤溶酶原(PLG)等纤溶指标;检测下腔静脉血栓重量和重量长度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下腔静脉组织核因子(NF)-κB蛋白表达。结果 各组大鼠血浆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莪术二酮给药组大鼠血浆D-D水平含量升高,PAI-1、PLG水平含量下降,且高剂量莪术二酮给药组的纤溶作用优于低剂量给药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莪术二酮给药组血栓重量/重量长度比、血栓重量、NF-κB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莪术二酮可能通过影响纤溶调节因子,从而抑制大鼠DVT的形成。

    莪术二酮深静脉血栓纤溶抗血栓D-二聚体

    多西环素不同时间给药对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影响

    戴初凤周芳黄琴邵启民...
    431-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多西环素(DOX)不同给药时间对大环内酯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MR-MPP)患儿的影响。方法 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诊断为MR-MPP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DOX组、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改为口服DOX(ATD)组和单独静脉注射阿奇霉素(AZI)组。ATD组根据阿奇霉素治疗时间分为ATD1组(<3 d)和ATD2组(≥3 d)。比较各组的临床症状,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对DOX+ATD1组和ATD2组患儿进行1:1匹配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156例MR-MPP患儿,DOX组、ATD组和AZI组分别为25例、85例和46例。与ATD组和AZI组相比,DOX组治疗后住院时间和发热时间较短,胸片改善率较高,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低(P<0。05)。DOX组和ATD1组住院时间、治疗后发热持续时间和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均低于ATD2组,且96 h退热率和胸部X线改善率高于ATD2组(P<0。05)。DOX组72 h内退热率高于ATD1组和ATD2组(P<0。05)。PSM分析显示DOX+ATD1组的住院时间、治疗后发热时间和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均低于ATD2组,72 h退热率高于ATD2组(均P<0。05)。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与DOX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早期(72h内)口服DOX可显著改善MR-MPP患儿的临床疗效。

    大环内酯耐药肺炎支原体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倾向评分匹配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

    胃复春胶囊联合四联疗法对老年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胡玲琴王小华卢珊珊张兴...
    438-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胃复春胶囊联合经典四联疗法对老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接收的老年Hp感染CAG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经典四联疗法治疗)和试验组(胃复春胶囊联合经典四联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血清胃肠激素、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Hp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共纳入患者300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后试验组临床症状积分、胃蛋白酶原(PG)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血清中PG Ⅰ、胃泌素-17(GAS-17)水平以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见Hp复发。结论 胃复春胶囊联合经典四联疗法治疗老年Hp感染CAG疗效良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安全性较好。

    胃复春胶囊幽门螺杆菌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老年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胃蛋白酶原胃泌素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吹氧对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效果研究

    王霞徐慧婕杨琳
    445-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吹氧对新生儿尿布皮炎(DD)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DD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接受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分为对照组(吹氧)和试验组(吹氧联合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研究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有效率,次要疗效指标为DD严重程度(新生儿皮疹量表评分、DD分度和皮损面积评分)、红斑消退时间、糜烂消退时间及痊愈时间。结果 研究共纳入99例患者,试验组42例,对照组57例。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D严重程度方面,试验组丘疹及脓包评分、皮炎范围评分、红斑严重程度评分、皮肤损伤评分和皮损面积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DD中度和重度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红斑消退时间、糜烂消退时间和痊愈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联合吹氧可显著改善新生儿DD的临床效果,但其具体机制仍需探索。

    益生菌吹氧新生儿尿布皮炎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