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语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语文
中国语文

沈家煊

双月刊

0578-1949

010-85195373 65125849

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语文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汉语语言专业学术性刊物。刊登汉语语言学通论、语言文字的现状和历史、语言应用和语文教学、实验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经典释文》的船禅纠缠及中古两母的流变

    杨军吕金刚
    259-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梳理了《经典释文》和其他相关音义文献及韵书的注音,揭示了中古船禅两母曾经发生过两次混并,第一次是在东晋南朝时期,其特征是船母并入禅母,同时伴随从邪混并,代表人士为刘昌宗、顾野王,隋唐初的曹宪、公孙罗是此派的余绪.而此间东渡人士及后裔,则保持魏、西晋的船禅两分,代表人物是郭璞、徐邈,陆德明、陆法言,唐初颜师古、玄应则是此派的延续.唐开元初,吕延济等五臣的船禅再次发生混并,以后司马贞、张守节以及慧琳也都如此,但这是一次自主的音变,不是东晋南朝两纽合流的延续.唐代的船禅合流,从邪保持严格对立,直到可洪的时代.唐代船禅合流的原因,一方面是船禅分布不均衡,对立过少;一方面可能是陈灭后南人大规模北归,语言接触频繁,致使本身就已非常脆弱的对立消失,变成一对不再区别意义的自由变体.

    船禅分混语音演变音变层次经典释文中古音

    朝鲜汉字音重纽对立的本质及意义——兼从朝鲜汉字音的声介结构看中古汉语雅音特征

    倪博洋
    27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汉字音的牙喉音不反映中古早期《切韵》时代的重A与重B对立,而是反映中古后期的三等、重B与四等、重A的对立.从朝鲜汉字音声介结构可以看出轻唇音产生并失去介音,精组读入四等,近代知二庄、知三章互补两分的体系开始形成.这一结构与慧琳《一切经音义》、邵雍《声音倡和图》、《蒙古字韵》一致或相承,体现了官话雅音系统的稳定性.不同雅音系统中的一些音类参差无法用自然的语音史演变链条来解释,体现了雅音是个弹性概念,各家标准不一;一些边缘音类的相似性又无法用"守旧"来解释,可能有口语基础.

    朝鲜汉字音重纽中原雅音声介系统中古汉语

    从"类相关"原则再论中古蒸韵系性质及其方言性

    许树妙
    287-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中古蒸韵系的性质问题,争论由来已久.平山久雄依据"类相关"原则首次揭示《切韵》蒸韵系内部具有两类韵母,分别表现为B类韵与C类韵的反切特点,提出"复合韵说".本文以此为起点,通过之、蒸、职部的上-中古演变平行性推论、上古特殊通假用例、中古重纽反切结构特点检验"复合韵说",进一步解释蒸韵系两类韵母的来源及其声韵配合格局的形成.通过引入中古-r-介音,依据梵汉对音、日语吴音、押韵等材料将蒸韵系构拟为(r)iəŋ/k.蒸韵系为单纯的B类韵表现实际上来自中古南方方言,原本《玉篇》切语的"类相关"表现、日语吴音的南音层、闽语的南朝层读音均予以支持.《切韵》蒸韵系的性质与音值主要依据北方标准.

    蒸韵系类相关-r-介音方言差异

    语义融合与汉语非典型宾语结构

    罗琼鹏郭锐
    30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非典型宾语结构具有一些异于常规动宾短语的特性,如语义上的规约性、弱组合性、较低的话语透明性等.这些特性在当前生成句法取向的各类研究中尚未获得充分阐释,也对当前语义学中的现有理论提出了挑战.文章结合跨语言语料提出,非典型宾语结构宜归为汉语类型的语义融合现象,即动词和宾语在语义上结合紧密,宾语信息被背景化,组成次短语层面的谓词复合体的语法过程.为解决非典型宾语结构的语义组合问题,文章提出,非典型宾语结构中动词和宾语的组合经由调节函数进行.调节函数如同语义粘剂,让不存在直接论旨选择关系的动宾在语义上的组合成为可能.调节函数的具体赋值受语用因素的制约,非典型宾语可以作为工具、方式、处所等角色的论旨自由性正是这一机制的外在实现.文章进一步彰显了汉语非典型宾语现象所蕴藏的普遍价值,为从"形式-意义"相结合的角度考察短语/次短语不同层面的现象提供了可行之框架,并为汉语界面机制(语用-句法、语用-语义)的探索进行了形式化尝试.

    非典型宾语语义融合语用关涉调节函数句法-语义界面

    从旁格宾语看汉语动宾结构的语用属性

    焦一和
    317-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吃食堂""哭长城"等旁格动宾结构为切入点,尝试说明旁格宾语所受的句法、语义、语用限制以及汉语动宾结构的语用属性,进而揭示汉语动宾关系的本质特征.文章认为:1)汉语的旁格动宾结构不是句法语义规则推导的结果,而是语用属性在句法上的体现;2)汉语中大量动宾结构都可用论元关系描写,但总体看来,动宾之间应是超越论元关系的"话题-说明"关系.

    旁格宾语爱事宾语语用属性动宾关系话题-说明

    汉英指元状语的分布差异是汉英母语者时空观差异的反映吗?——再论汉英指元状语分布差异之动因

    李所成
    331-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英指元状语的分布差异不是源自汉英语母语者的时空观差异,而是源自汉、英两语言的词类差异.英语的状语只能由副词(或副词性成分)充任,所以无论指元状语出现在谓语动词前还是谓语动词后,都不会引起句法歧义.汉语的状语还可以由形容词充任.由于汉语形态不发达,再加上动词也能做主语,形容词状语出现在谓语动词后时很容易引起句法歧义.为了避免产生句法歧义,汉语的形容词状语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前.另外,汉语"主语+谓语"的语序非常强势,导致出现在谓语动词后的副词具有很强的述谓性.谓语动词后也不是汉语副词状语的最佳位置.汉语的副词状语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前,结果导致汉语指元状语(形容词指元状语、副词指元状语)只能出现在谓语动词前.

    指元状语汉英对比语义指向时空观

    第十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征文

    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
    340页

    汉语并列式四字格的历史来源、性质与特征

    裴泓镔
    34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字格是汉语乃至整个汉藏语系中一种独特的词法模式,其中并列式四字格在汉语中最为典型且最为发达.本文选取"动宾+动宾"式以及"定中+定中"式两种最为典型的并列式四字格为代表,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汉语并列式四字格的来源、性质与特征.上古汉语中并列式四字短语类型丰富,作为句法结构而存在;魏晋隋唐出现了并列式四字习语,语义凝固但形式上存在变异;作为词法模式存在的四字格形成较晚,在明清以至现代汉语才逐步形成.汉语的并列式四字格从性质上看属于评价性形态,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并列式四字格习语词法模式评价性形态

    第十一届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征稿启事

    第十一届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筹备组
    354页

    重叠构词和语音讹变引起的汉语常用词演变——以古汉语蜻蜓称名为例

    赵庸
    355-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汉语蜻蜓的称名出现过"蜻""蜻蛉""蝍蛉""蜻蜓"四词,后三词的产生和语音、语法有关."蜻"最早出现,后分别通过顺向重叠构词和裂变重叠构词生成"蜻蛉""蝍蛉"."蜻蜓"或者来源于"蜻蛉"的语音讹变,或者生成于"蜻"的顺向重叠.四词的历时演变及替换关系可以和现代汉语方言词及其分布情况相互印证.

    蜻蜓常用词历时演变重叠构词语音讹变方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