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工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工程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 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

张阳德

月刊

1672-2019

zgyxgc@sina.com

010-64273209

100013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七区16号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大楼418室

中国医学工程/Journal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登与工程学相关的国内外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及其基础、新技术、新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发成果,新药研制、成药二次开发,数学、物理在医学中的应用、新产品研制过程,国内外医用仪器设备的质量、性能评价和购置参考。文稿须具科学性、原创性、逻辑性及有效性、文字力求准确、精练、通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析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及在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

    李宝珠王石精赵露克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并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残余肾功能的影响及在肾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肾衰竭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低通量血液透析,观察组使用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比两组的疗效、炎性因子、残余肾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疗效,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残余肾功能、生活质量,并发症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有效清除肾衰竭患者血液内的毒素以及杂质,避免继续加重病情并保护残余肾功能。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炎性因子、残余肾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降低。因此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肾衰竭高通量血液透析炎性因子残余肾功能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的研究

    常莉娜高标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脑血管意外患者和非脑血管意外患者血浆中叶酸、维生素B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开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初次/住院诊断为血栓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n=112,病例组)及同期年龄和性别匹配的体检人群(n=120,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HCY、维生素B12和叶酸水平。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结果 病例组的叶酸低于对照组[(7。16±5。02)ng/mL vs。(13。26±4。78)ng/mL,P<0。001],两组维生素B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6。23±145。22)μg/mL vs。(378。24±120。49)μg/mL,P=0。281],病例组 HCY 高于对照组[(22。16±8。67)μmol/L vs。(13。26±3。49)μmol/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疾病家族史(调整后OR=1。32,95%CI:1。05~1。78,P=0。001)和HCY(调整后OR=2。14,95%CI:1。32~4。13,P=0。001)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结论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浆叶酸水平较低,HCY水平较高,冠状动脉疾病家族史和HCY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缺血性脑卒中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中风

    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MACE发生情况及心功能的影响

    白军林郭肖立秦晓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将不同时间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即闭塞2~12周行PCI、闭塞12周后行PCI分别予以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后,对其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 数据(71例样本)取自林州市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以PCI治疗时间窗为分组依据,得到对照组(35例)、观察组(36例)。分别于闭塞12周后、闭塞2~12周行PCI。对比两组患者PCI手术差异及手术前后心功能、实验室指标和6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造影剂用量更少,特殊技术使用率更低,PCI成功率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导丝用量、支架置入数量略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相比于手术前均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相比于手术前均升高(P<0。05);且手术后观察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两组血浆脑钠肽(BNP)、血清肌钙蛋白水平(cTnⅠ)水平均低于手术前,6MWT长于手术前(P<0。05);且手术后观察组BNP、cTnⅠ水平低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皆未出现心源性猝死;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总发生率均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闭塞12周后行PCI,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于闭塞2~12周行PCI治疗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造影剂与特殊技术的使用,提高PCI成功率,改善心功能及步行能力,但可能增加MACE发生风险。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功能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诊断脑肿瘤的价值

    刘波束朋辉刘军旗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诊断脑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经手术病理学诊断确诊为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86例脑肿瘤患者均给予MRI-DWI联合MRS检查,分析脑肿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代谢水平。结果 MRI-DWI联合MRS诊断脑肿瘤的准确率为96。51%;实质肿瘤部位脑转移瘤、脑膜瘤、星形细胞瘤ADC值[(12。94±3。01)×10-4 mm2/s、(13。53±3。26)×10-4 mm2/s、(13。98±3。71)× 10-4 mm2/s]高于正常脑组织[(9。18±1。15)× 10-4 mm2/s、(9。34±1。88)×10-4 mm2/s、(9。42±1。90)×10-4 mm2/s](P<0。05);星形细胞瘤 Ⅰ 级与 Ⅱ 级、Ⅲ 级与 Ⅵ 级胆碱(Cho)/肌酸(Cr)比值(2。58±0。11、2。53±0。84)低于脑膜瘤与脑转移瘤(4。69±1。13、3。21±1。02),N-乙酰天冬氨酸(NAA)/Cho与 NAA/Cr比值(0。55±0。38、1。04±0。25)高于脑膜瘤(0。04±0。03、0。05±0。24)与脑转移瘤(0。03±0。02、0。04±0。19),脑膜瘤 Cho/Cr 比值(4。69±1。13)高于脑转移瘤(3。21±1。02)(P<0。05)。结论 在脑肿瘤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MRI-DWI与MRS,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是不同类型脑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有利于提高预后。

    脑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诊断准确率表观弥散系数代谢水平

    血清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对小儿急性肾损害肾瘢痕风险的预测作用分析

    苏蕴苏爽李晓倩王晓...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和比较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对小儿急性肾损害肾瘢痕风险的预测作用。方法 这项前瞻性研究包括长垣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在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80例首次发热性尿路感染的患儿,患儿按照闪烁成像评分被分为A组(0~1分,37例)和B组(2~4分,43例)。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RP、PCT。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检测各指标与急性肾损伤肾瘢痕风险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指标对急性肾损伤肾瘢痕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B组患儿入院前发热持续时间长于A组,CRP、PCT、ESR水平高于A组(P<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RP(调整后OR=1。47,95%CI:1。03~3。22,P=0。001)、PCT(调整后OR=1。89,95%CI:1。15~3。89,P=0。001)为肾损害闪烁评分的相关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RP、PCT以及两者联合的曲线下面积为分别 0。708(95%CI:0。605~0。812,P<0。001)、0。788(95%CI:0。698~0。878,P<0。001)和 0。903(95%CI:0。844~0。961,P<0。001)。结论 CRP和PCT联合是预测婴幼儿急性肾盂肾炎的准确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该参数与诊断发热性尿路感染时肾脏受累的严重程度以及永久性瘢痕形成的风险相关。

    婴幼儿发热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肾瘢痕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

    万小彬徐启飞赵广辉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腰椎功能及硬膜囊面积的影响。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于鲁山县人民医院治疗的94例单节段LSS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每组47例。常规组予以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微创组予以小切口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TILF)。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术前及术后1d、3d免疫功能、术前及术后3个月腰椎功能评分(ODI评分)、疼痛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及满意度。结果 两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低,切口长度、下床活动时间较短(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4。26%)与常规组(12。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两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降低,且微创组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MPQ评分、硬膜囊横截面积改善,且微创组改善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微创组总满意度(95。74%)显著高于常规组(80。85%)(P<0。05)。结论 同传统PLIF相比,TILF治疗单节段LSS能减少术中出血,缩短引流时间,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椎管形态恢复,改善腰椎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腰椎管狭窄症硬膜囊面积疼痛程度

    《中国医学工程》投稿须知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