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新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新医学
中国临床新医学

张法灿

月刊

1674-3806

zglcxyxzz@163.com

0771-2186013

530021

广西南宁市桃源路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

中国临床新医学/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变化与应对策略

    耿刚符州
    1193-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科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常见病原包括多种病毒、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明确病原学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儿童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存在一定差异,这也是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特点.但是,自2019年底以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暴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给儿童呼吸专科医师带来了新的挑战,也给基层儿科医师的临床诊疗工作增加了难度.这就需要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后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疾病谱及病原学的变化,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

    钙卫蛋白S100A8/A9对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及其加重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机制探讨

    徐露彭力周佩奉秀琴...
    1198-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钙卫蛋白S100A8/A9对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高凝状态的诊断价值及对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7例MPP患儿作为MPP组,另选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根据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结果将MPP组进一步分为非高凝组(n=45)和高凝组(n=42).比较各组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S100A8/A9水平差异,并分析S100A8/A9在评估MPP高凝状态的作用.用100 ng/mL的人重组S100A8/A9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4 h,观察其对CD31、组织因子(TF)、血管内皮钙黏附蛋白(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结果 MPP组CRP、PCT、IL-6、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L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凝组CRP、PCT、IFN-γ水平显著高于非高凝组(P<0.05).MPP组的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凝组的S100A8/A9水平显著高于非高凝组(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100A8/A9诊断MPP患儿高凝状态的曲线下面积为0.860,灵敏度为71.4%,特异度为93.9%.细胞实验结果显示,经S100A8/A9干预后,HUVECs的CD31、V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降低,TF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S100A8/A9与MPP患儿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其可破坏内皮细胞结构的完整性并驱动血栓形成.

    肺炎支原体肺炎钙卫蛋白S100A8/A9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高凝状态儿童

    儿童感染后闭塞性支气管炎152例临床分析

    朴美英张俐李春艳刘君辉...
    1204-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感染后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呼吸科收治的152例感染后闭塞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有无喘息或特应性体质患者、是否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转归.结果 152例患儿年龄17个月至17岁,以≥6岁为主(占69.74%).临床表现无特异性,152例闭塞性支气管炎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反复咳嗽及发热,诊断闭塞性支气管炎中位时间为19(15.0,28.5)d.151例患儿病原学检测阳性,单一病原感染53例,混合感染98例.148例肺炎支原体阳性,病毒感染中腺病毒感染最多见.152例均行肺部CT检查,主要表现为实变、含气不良或肺不张、密度不均,胸腔积液、支气管扩张等.152例均探查到支气管、段支气管、近端亚段或其分支支气管闭塞.急性期可见管腔痰栓或黏液栓堵塞病变管腔(114例),塑型性支气管炎(10例),灌洗液呈米汤样、血性或较多脓性分泌物堵塞(38例),继而表现为病变气道黏膜不同程度出现坏死、苍白、糜烂、剥脱或溃疡、触之易出血(55例),支气管管腔软骨结构破坏,出现管腔软化、塌陷、走行扭曲、螺旋形及环形狭窄(98例),鱼骨刺样改变(2例).在86例随访患者中,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组(69例)肺部影像学好转率为73.91%,高于未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组(17例)的52.94%,出现肺不张或含气不良、通气密度不均以及支气管扩张比例低于未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喘息或特应性体质组(66例)肺部影像学好转率为78.79%,高于有喘息或特应性体质组(20例)的40.00%,出现通气密度不均比例低于有喘息或特应性体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当患儿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病程中出现喘息或有特应性体质者,早期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黏膜坏死、糜烂、管腔狭窄、黏液栓或痰栓形成、肺炎支原体和(或)腺病毒等病原感染、肺部影像学炎症吸收欠佳及通气不均时,临床医师需要注意感染后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可能.

    儿童感染后闭塞性支气管炎纤维支气管镜危险因素预后

    杭州地区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流行趋势及临床特征

    杨德华王颖硕
    1210-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杭州地区儿童肺炎衣原体(Cpn)感染流行趋势及临床特征,为其防控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2月至2024年6月因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喘息、胸痛或外科疾病行气管插管并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患儿71669例,均完善呼吸道病原检测.分析Cpn感染流行趋势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在检测的71669例患儿中,Cpn核酸阳性121例,检出率为0.17%.2022年检出1例,2023年检出31例,2024年仅前6个月就检出89例,呈逐年增高趋势.Cpn携带者13例,占总检出数的10.74%,出院后随访1周内未出现呼吸道症状,Cpn IgM均阴性.单纯Cpn感染组45例,Cpn混合感染组63例.与Cpn混合感染组比较,单纯Cpn感染组女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大,确诊所需时间更长,发热比例更低,发热时间更短,以肺部斑片影为主的比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术治疗的比例更低,但以肺部实变病灶为主的比例、Cpn IgM阳性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n感染患儿均接受阿奇霉素或多西环素治疗,有19例患儿表现为肺不张,接受纤维支气管镜术治疗.除1例患儿因延髓肿瘤术后多病原感染难以控制而死亡及1例患儿混合结核感染长期抗结核外,其余经随访确认临床症状缓解.部分肺部影像示未完全缓解患儿延长随访至出院后3个月,直至肺部影像恢复正常.结论 杭州地区儿童中Cpn检出率较低,但有增高趋势.Cpn肺炎典型特点为年长儿易感,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发热时间短,易出现肺实变,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治疗效果好.

    肺炎衣原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混合感染杭州地区

    非HIV相关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9例临床分析

    李洪伟王艳红吴上志陈晓雯...
    1215-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非HIV相关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3年10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9例HIV阴性TM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病原检测、组织病理特点、治疗和预后等.结果 9例非HIV相关TM感染患儿以男性为主,中位年龄为40(3~164)个月.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浅表淋巴结大,皮疹、肝脾肿大、腹痛或腹泻少见.大部分患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血沉升高,伴有血红蛋白降低.8例TM患儿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有不同程度降低.胸部CT显示肺部弥漫性或实质性病变.痰/血培养TM阳性8例.6例经支气管镜肺组织病理活检(1例同时行淋巴结活检),其中2例肺组织病理为肉芽组织形成,1例淋巴结及肺组织细胞质内可见圆形或腊肠状伴有横隔的孢子样物质,其余3例肺组织病理为非特异性炎性病变组织.8例患儿行基因全外显子测序,5例检出明确致病基因.9例患儿初始均采用伏立康唑治疗,4例预后良好,2例改用两性霉素B治疗后好转,3例因病情进展死亡.结论 非HIV相关TM患儿起病隐匿,病程长,需注意原发病的追踪.血、肺泡灌洗液培养有助于尽早诊断TM感染,尽早进行抗真菌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儿童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广西儿童腺病毒肺炎共检出其他病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秦霞龙兴江黄晓利劳金泉...
    1221-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儿童腺病毒肺炎共检出其他病原的种类分布情况及患儿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广西地区5家医院169例腺病毒肺炎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共检出其他病原分为单纯腺病毒感染组(26例)、有其他病原共检出组(143例).分析共检出病原的分布情况及临床特征、对临床转归的影响.结果 169例腺病毒肺炎患儿中,轻症100例(59.2%),重症69例(40.8%);单纯腺病毒感染26例(15.4%),有其他病原共检出143例(84.6%);共检出1种病原最常见(52.4%,75/143),以单一共检出细菌最多(25.9%,37/143),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但未检出耐药菌.有其他病原共检出组的重症比例为43.4%(62/143),高于单纯腺病毒感染组的26.9%(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共检出细菌、共检出真菌+细菌、共检出真菌+肺炎支原体患儿的重症比例分别为64.9%(24/37)、100.0%(13/13)、100.0%(6/6),均比单纯腺病毒感染组更高(P<0.05).轻症患儿前3位共检出病原组合为肺炎支原体+其他病毒(34.0%,34/100)、单一共检出其他病毒(18.0%,18/100)和单一共检出细菌(13.0%,13/100).共检出细菌患儿更易出现呼吸困难、肺实变.结论 儿童腺病毒肺炎患儿其他病原共检出率高,最常见的共检出病原为细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未检出耐药菌.轻症患儿以共检出病毒和肺炎支原体为主.儿童腺病毒肺炎与细菌、真菌+细菌、真菌+肺炎支原体共检出时更易于进展为重症.了解腺病毒肺炎患儿共检出的病原谱可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儿童腺病毒肺炎病原共检出临床特征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杨彩琼张敏张迪雯王随力...
    1227-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治疗SMPP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4月至2024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肺炎支原体(MP)DNA检测阳性的399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分为重症组(230例)和轻症组(169例).比较两组间实验室指标、BALF中MP-DNA载量和MP耐药基因23S r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阳性率差异,分析影响SMP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重症组患儿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乳酸脱氢酶(LDH)、D-二聚体(D-D)水平和A2063G基因位点突变阳性率高于轻症组,淋巴细胞百分比(LYM%)、白蛋白(ALB)水平低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OR(95%CI):1.085(1.051~1.120)]、LDH[OR(95%CI):1.031(1.022~1.040)]、D-D[OR(95%CI):40.359(9.417~172.975)]水平升高和A2063G基因位点突变阳性[OR(95%CI):2.677(1.372~5.222)]是发生S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RP(AUC=0.761)、LDH(AUC=0.809)、D-D(AUC=0.817)对于SMPP具有中等诊断价值.结论 SMPP患儿炎症指标明显升高,CRP、LDH、D-D水平升高和MP耐药基因23S rRNA的A2063G基因位点突变是SMPP发生的危险因素,对SMPP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危险因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指标基因突变

    鼻分泌物中骨桥蛋白对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诊断价值

    刘佩强许昱
    1232-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鼻分泌物中骨桥蛋白(OPN)对嗜酸性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RSwNP)的诊断价值.方法 招募2023年1月至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80例CRSwNP患者以及30例接受鼻中隔成形术的患者(对照组),根据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将CRSwNP患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eCRSwNP)组(嗜酸性粒细胞占上皮下浸润免疫细胞的比例≥10%)和非嗜酸性粒细胞型CRSwNP(neCRSwNP)组(嗜酸性粒细胞占上皮下浸润免疫细胞的比例<10%),每组40例.检测患者鼻息肉/鼻甲组织和鼻分泌物中OPN水平,收集CRSwNP患者临床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CRSwNP患者鼻分泌物中OPN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OPN对eCRSwNP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CRSwNP组和neCRSwNP组的鼻息肉组织和鼻分泌物中OPN水平显著升高,且eCRSwNP组的OPN水平高于neCRSw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SwNP患者鼻分泌物中OPN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0.715,P<0.00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r=0.571,P<0.001)、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r=0.521,P<0.001)、Lund-Mackay评分(r=0.421,P=0.006)以及Lund-Kennedy评分(r=0.386,P=0.013)呈正相关.eCRSwNP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高于neCRSw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总IgE、鼻呼出气一氧化氮(FnNO)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鼻分泌物中OPN水平、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有助于诊断eCRSwNP,且鼻分泌物中OPN水平的诊断效能更高[AUC(95%CI)=0.837(0.763~0.997),P<0.00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2%和65.37%.结论 鼻分泌物中OPN水平可作为诊断eCRSwNP的生物标志物.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骨桥蛋白内在型生物标志物

    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观察

    洪庆南郑耿阳李达卢宜哲...
    1238-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收治的95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髂骨植骨术,47例)和观察组(接受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术,48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骨折愈合率、骨折端和颈部稳定性及寰枢椎旋转度.比较两组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颈椎障碍指数(NDI)、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骨折愈合时间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75%(45/48)vs 78.72%(37/47);x2=4.540,P=0.033].术后6个月,颈椎屈伸动态X线片显示观察组所有患者骨折端和颈部稳定性良好,对照组有4例患者骨折端稳定性欠佳.在骨折愈合后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寰枢椎旋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13±6.32)°vs(82.96±7.10)°;t=0.849,P=0.398].两组术后VA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P<0.05),组间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的ASIA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术后NDI均呈下降趋势(P<0.05),在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ND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均呈上升趋势(P<0.05);在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2/48)vs 14.89%(7/47);x2=2.058,P=0.151].结论 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及颈椎生理功能康复.

    齿状突骨折内固定骨折愈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

    结直肠癌组织中lncRNA RPPH1、AGR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平胜牟亚刚程璇李祥...
    1244-1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CRC)组织中lncRNA RPPH1、前梯度蛋白3(AGR3)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招募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西电集团医院收治的CRC患者98例.于术中采集CRC组织及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边缘3 cm以上,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lncRNA RPPH1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GR3表达情况.分析CRC组织lncRNA RPPH1、AGR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的关联性.结果 CRC组织lncRNA RPPH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AGR3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65.31%(64/98)vs 10.20%(10/98),P<0.001].CRC组织lncRNA RPPH1、AGR3表达与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存在显著关联(P<0.05).lcRNA RPPH1低表达组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高表达组(log-rank检验:x2=9.222,P=0.002).AGR3阴性组的生存预后显著优于阳性组(log-rank检验:x2=8.090,P=0.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为Ⅲ期、lncRNA RPPH1高表达、AGR3阳性是CRC患者生存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RC组织中lncRNA RPPH1表达水平升高、AGR3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不良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有关.

    结直肠癌lncRNARPPH1前梯度蛋白3生存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