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赵铠

双月刊

1673-713X

cmbj01@126.com

010-62115986

100081

北京市天坛西里1号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ournal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化、市场管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CN 11-5512/R,ISSN 1673-713X)。办刊宗旨是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成果和行业动态,积极推进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法规与标准、研发/质量管理与控制、产业/企业家论坛、会议纪要、综述、讲座、继续教育园地、争鸣园地等。欢迎踊跃投稿和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索药物靶点:寻找"头雁分子"

    李瑞任刚韩燕星王璐璐...
    489-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药发现的关键之一是药物靶点,本文探讨了新药研究中对药物靶点的研究和一些思考。虽然一个哺乳动物细胞可以有几万个蛋白质分子,但真正起关键性作用的只有极少数,它们的功能配置如同大雁群在迁徙飞行中的"头雁效应"。从治疗疾病的角度看,我们称这些极少数关键分子为"头雁分子";在细胞环境支持的条件下它们可以接受药物的调节并发出指令信息(如蛋白修饰等),由此带领大多数其他相关蛋白分子协同完成重编程的任务,产生有效且安全性较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头雁分子"可能是最好的药物靶点。本文以AMPK、GLP-1受体和LDLR为例,展示了这些"头雁分子"在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中的核心地位。未来新药研究中的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蛋白质网络中识别这些头雁分子,并理解它们如何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以产生疗效,以期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标,即通过增加机体的负熵作用来改善健康。

    药物靶点药物设计头雁分子

    "建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社会救助基金课题讨论会"在京召开

    492页

    加速中药院内制剂向新药高效转化研究

    王霞高天乐唐铭泽韩燕星...
    493-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院内制剂作为填补上市药品未满足临床需求的临床验方,蕴含着巨大的研发价值和潜力。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院内制剂的独特优势,加速其向中药新药的转化进程。文章深入分析了院内制剂的管理要求特点,并据此挖掘了新药研发转化的改进方向。结合国家政策支持,本文提出了一套策略,旨在充分利用院内制剂的人用经验,缩短研发进程和投入,以促进其更快转化为新药上市,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优化审评体系、减少非临床研究投入、加强沟通交流和风险管理等措施,有望显著缩短院内制剂向新药的转化周期。

    院内制剂验方新药人用经验

    人脐血浆源血小板裂解物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效果

    胡肖希章毅陈亮伍婷...
    499-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人脐血浆源血小板裂解物(UCB-PL)制备工艺,并形成无肝素以及无动物源性成分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培养体系。方法 脐带血浆采用离心法分离富血小板血浆(PRP),采用高速离心PRP浓缩血小板,-80℃/37℃反复冻融3次制得UCB-PL。BCA法检测UCB-PL总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UCB-PL主要生长因子含量、UCB-PL培养基纤维蛋白原含量。自然沉降法耗竭UCB-PL培养基中纤维蛋白原,制成无肝素抗凝的UCMSC培养体系。观察培养体系下UCMSC生长形态,测定UCMSC增殖数量、细胞活率,检测UCMSC表面标志物表达情况,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成骨、成软骨、成脂分化能力情况。结果 从脐血浆中获得血小板浓缩物,回收率为(50。68±7。28)%;按培养基体积比5%、10% 及20% 配制UCB-PL培养基,未经纤维蛋白原耗竭处理用于UCMSC培养,3组培养基均不同程度凝结,经纤维蛋白原耗竭处理后,培养基不再凝结,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减少85。26%(P<0。01)、85。90%(P<0。01)和93。71%(P<0。01)。经纤维蛋白原耗竭处理后,以20%UCB-PL培养UCMSC细胞数量最高(P<0。01),细胞活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UCMSC细胞形态呈长梭状,平行或旋涡纹贴壁生长,细胞表面标志物抗原CD45+/CD34+/CD14+/CD19+阳性细胞比例为0。09%,CD73+、CD90+以及CD105+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8。33%、99。56% 以及96。37%。细胞经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后,油红O、茜素红S及阿利新蓝染色结果表明,细胞具有三向分化能力。0。1% 结晶紫水溶液染色表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良好。ELISA检测UCB-PL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为(39。69±5。31)p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为(21。25±3。84)ng/ml,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PDGF-AB)含量为(3。81±0。35)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为(19。65±1。55)ng/ml。BCA试剂盒检测UCB-PL总蛋白含量为(1130。51±164。96)μg/ml。不同保存温度下UCB-PL细胞因子含量检测结果表明UCB-PL制备完成需冷冻保存,-80℃ 保存90 d时UCB-PL的IGF-1、PDGF-AB及TGF-β1含量无显著变化,bFGF含量降低极显著(P<0。01),-20℃保存90 d时bFGF、IGF-1、TGF-β1含量较保存30 d时无显著变化,PDGF-AB含量显著降低(P<0。05),4℃及室温保存30 d后细胞因子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 从脐血浆中制取UCB-PL可作为胎牛血清(FBS)替代物用于UCMSC的扩增培养。制备获得的UCB-PL需冷冻保存。采用纤维蛋白耗竭方法处理UCB-PL培养基后,可形成无动物源性的抗凝培养体系。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血小板裂解物纤维蛋白原耗竭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的建立及在BALB/c裸鼠体内生物分布研究

    黄瑛张澄秦超霍艳...
    51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适用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标记和体内示踪技术,并考察UC-MSC在BALB/c裸鼠体内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DiR染料标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系统评价荧光染料DiR标记对UC-MSC活率、形态、表面标志物、细胞周期等影响以及进行动物体内示踪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标记的UC-MSC尾静脉注射BALB/c裸鼠,剂量为3×106个/只,利用活体成像技术、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UC-MSC在BALB/c裸鼠体内的分布代谢情况。结果 DiR在5μg/ml浓度下标记5 min,干细胞标记率高,且对细胞形态、细胞活性、表面标志物、细胞周期均无明显影响;尾静脉注射后UC-MSC迅速分布在肺脏和肝脏,随后在脾脏等脏器分布。移植后30 d活体成像和免疫荧光方法均已检测不出UC-MSC。结论 DiR可成功标记UC-MSC并对其多种生物学指标无明显影响;UC-MSC回输小鼠后,在体内不会广泛分布和长期存续,具有较好的临床前安全性。

    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成像生物分布非临床研究

    本期广告目次

    520页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李倩倩郝晓芳黄瑛耿兴超...
    52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手段与研究核心,在临床重大难治性疾病治疗方面显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其中,诱导多能干细胞因其供体细胞限制少、质量稳定、伦理限制较少等优势,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的逐步成熟,极大地加速了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细胞疗法的发展。由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分化的细胞治疗产品在非临床研究中证实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但诱导多能干细胞是通过人体来源的终端体细胞重编程而来,其衍生细胞产品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极为复杂,此类细胞产品应用到临床,仍然可能存在较大的安全性风险,例如成瘤性、异位分布、免疫排斥等潜在的风险。文章将介绍诱导多能干细胞及衍生细胞产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以治疗帕金森疾病的干细胞产品为例,着重探讨在非临床研究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评价策略。

    诱导多能干细胞细胞治疗细胞移植安全性评价

    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分会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要求》团体标准发布会、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培训班召开

    525页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前研究进展

    张君姜夕锋张帆田书娟...
    526-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是世界上导致死亡和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其急性期溶栓治疗及神经保护措施常受到狭窄治疗时间窗的限制,加之出血并发症,使大多数患者错失最佳溶栓治疗时机,预后较差,缺乏理想治疗手段。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疗法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模式,由于其具有来源丰富、多向分化潜能、免疫原性低、旁分泌作用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已在动物实验中证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缓解神经系统缺陷,发挥神经损伤修复再生的作用,且安全可行,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带来希望。然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时间和最佳剂量是其临床应用的主要挑战。本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给药途径、时间窗、剂量、有效性、分子机制及安全性等临床前研究进行综述,并讨论了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在临床前研究的局限性,以期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转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间充质干细胞脑梗死干细胞移植临床前研究再生医学

    靶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的抗肝纤维化药物筛选研究

    雷蕾李健蕊孙韩王学凯...
    53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寻找以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为直接靶点的候选药物,为抗肝纤维化药物的开发提供基础。方法 利用SPR分子相互作用检测系统,使用His-tagged人源重组PDGF-BB蛋白建立SPR高通量筛选方法,通过对1760个FDA批准上市的药物及640个天然产物进行筛选及结合特异性验证,初步得到能够与PDGF-BB结合的化合物。进一步在PDGF-BB诱导人肝星状细胞(LX-2细胞)中对筛选得到的化合物的抗纤维化作用进行生物学验证。最后,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化合物与PDGF-BB的可能结合位点及模式。结果 建立了良好的靶向PDGF-BB的SPR高通量筛选模型,发现洛美沙星、茶碱乙酸、洛伐他汀、丹酚酸C、硝酸毛果芸香碱和达比加群酯都能与PDGF-BB结合形成复合体。体外实验结果证实以上6种化合物可不同程度降低LX-2细胞中纤维化标志基因COL1A1 mRNA水平,其中洛美沙星可显著降低PDGF-BB诱导的纤维化因子COL1A1、α-SMA(ACTA2)及PDGF-BB受体PDGFRβ 的mRNA及蛋白水平。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洛美沙星与PDGF-BB蛋白的Asn34形成氢键,进而促进两者形成复合体。结论 建立了一种靶向PDGF-BB的SPR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并首次发现洛美沙星是一种以PDGF-BB为直接靶点的潜在抗肝纤维化药物,为其新用途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肝纤维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表面等离子体共振靶向药物洛美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