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赵铠

双月刊

1673-713X

cmbj01@126.com

010-62115986

100081

北京市天坛西里1号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Journal Chinese Medicinal Biotechnology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会刊,是面向全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应用、产业化、市场管理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CN 11-5512/R,ISSN 1673-713X)。办刊宗旨是及时全面地反映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研发成果和行业动态,积极推进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发展。主要栏目有述评、论著、法规与标准、研发/质量管理与控制、产业/企业家论坛、会议纪要、综述、讲座、继续教育园地、争鸣园地等。欢迎踊跃投稿和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零期临床助力中国原创药研发新范式迭代

    张涛施蒙计欣李天女...
    19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药研发是一项耗时长且风险高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由于药物的安全性很难预料,药物开发失败花费的 75%左右都在早期临床阶段。零期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微剂量"研究快速获得人体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重要信息,为后期的药物临床试验节约资源,提高成功率。但在我国零期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相应的法规和指导原则,缺乏合理的研究设计和专业的研究人员。本文就创新药物零期临床研究的内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与如何在中国有效开展零期临床等作一概述,以期为我国的原创药研发提供新范式参考。

    零期临床新药研发核素标记与成像器官芯片

    基于基因组挖掘策略的链霉菌活性天然产物发现

    韩昕贺海燕
    197-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基因组挖掘策略在链霉菌中发现活性天然产物。方法 首先,全测序获得马来西亚链霉菌(Streptomyces malaysiensis DSM 41697)全基因组序列。利用 antiSMASH等在线工具对马来西亚链霉菌编码的潜在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初步预测。利用 Blast、2ndFind 等网站,确认基因簇中各基因的边界并对其功能进行注释,寻找目标基因簇。其次,尝试不同的发酵条件,并通过 HPLC、LC-MS初步确定目标化合物是否产生。最后,分离和纯化目标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结果 来自马来西亚链霉菌基因组的两个基因簇分别被命名为帕达酰胺生物合成基因簇和苯扎他汀生物合成基因簇。结合 Blast 和 2ndFind 软件分析,对基因簇进行边界确定和功能注释。通过尝试多种发酵条件,分离纯化获得了 3 种帕达酰胺类化合物和 1 种苯扎他汀类化合物。它们分别被鉴定为帕达酰胺 A、帕达酰胺 B、帕达酰胺 A'和马来霉素。结论 以基因组挖掘策略为指导,从微生物基因组中发现可能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通过多种发酵条件确定目标基因簇对应的产物是可行的。该策略为解决各类天然产物的来源及发现新结构天然产物提供了新思路,为活性化合物的寻找及其合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基因组挖掘帕达酰胺苯扎他汀马来西亚链霉菌

    干细胞及外泌体3D培养实操培训通知

    205页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毛萼香茶菜Ⅱ型二萜合酶的挖掘与功能鉴定

    梅一婷梁苗苗李静一贾美荣...
    206-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毛萼香茶菜中挖掘Ⅱ型二萜合酶并进行功能鉴定。方法 利用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从毛萼香茶菜的根、茎、叶、顶芽 4 种组织中挖掘Ⅱ型二萜合酶候选基因,通过 RT-PCR 方法获取候选基因 cDNAs,运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携带候选基因的表达载体,并基于大肠杆菌异源表达体系及 GC-MS 测定分析技术进行二萜合酶基因的催化功能鉴定。结果 分别从毛萼香茶菜的根、茎、叶、顶芽组织中提取总RNA,经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 4 个Ⅱ型二萜合酶候选基因 IeTPS1、IeTPS2、IeTPS3 和 IeTPS4。利用大肠杆菌异源表达体系对其中的 IeTPS1 和 IeTPS4基因进行功能验证,发现 IeTPS1 能够催化底物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GGPP)生成对映-柯巴基焦磷酸(ent-CPP),命名为 IeCPS4;IeTPS4 能够催化底物 GGPP 生成柯巴基焦磷酸(normal-CPP),命名为 IeCPS5。结论 从毛萼香茶菜中筛选并鉴定了两个新的Ⅱ型二萜合酶基因 IeCPS4 和 IeCPS5,其中 IeCPS5 是首个从毛萼香茶菜中发现的专一合成 normal-CPP 的二萜合酶基因,这不仅丰富了毛萼香茶菜的二萜合酶种类,而且为毛萼香茶菜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奠定了坚实基础。

    毛萼香茶菜转录组测序二萜合酶萜类生物合成功能验证

    黄杉素药理学基础及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杨瑾冬孙流畅冯茜元陈瑞兵...
    214-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杉素是一种二氢黄酮醇类活性天然产物,具有多种显著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保护心血管和肝脏等,广泛应用于美容、保健、食品和医疗产业。黄杉素目前主要通过植物提取,产量不足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而生物合成方法研究的快速发展有望为其高效获取提供新契机。本文综述了黄杉素的结构性质、生物合成途径、药理作用以及生产方式,并对未来合成生物学技术在黄杉素生产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黄杉素生物合成途径药理作用生产工艺

    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的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张璐肖瑶刘忞之王伟...
    223-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化合物是三萜化合物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降糖、降脂等药理活性,可用于医药保健等领域。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和化学合成,但限于资源短缺、产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近年来,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模块化处理目标化合物的代谢途径,为乌苏烷型三萜化合物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包括乌苏烷型五环三萜骨架的天然生物合成、后修饰酶以及利用代谢工程调控乌苏烷型五环三萜异源高效生产的策略,以期为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的高效合成提供借鉴。

    乌苏烷型五环三萜生物合成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

    PCSK9转录后表达调控抑制剂的发现及活性研究

    庞晨绪王雪蕾杨雨欣刘一婷...
    231-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 PCSK9 转录后表达调控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筛选获得靶向 PCSK9 转录后水平的小分子抑制剂,通过其活性研究发现具有潜在降脂活性的 PCSK9 抑制剂。方法 将 PCSK9 mRNA 的 3'UTR 区连接至荧光素酶报告基因下游以构建 PCSK9 转录后调控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并对其进行优化与评价。应用该模型进行大规模筛选,进而利用荧光定量 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检测等方法对活性化合物调控 PCSK9 的表达及其介导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表达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摄取作用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利用上述模型筛选获得 6 个活性化合物,并对其量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化合物均可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筛选模型荧光素酶活性;利用 HepG2 细胞对其调控PCSK9 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化合物 IMB-57 可显著抑制 PCSK9 基因 m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进而对LDLR 表达水平及摄取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 IMB-57可显著增加细胞 LDLR 蛋白水平及其介导的细胞对 LDL-C的摄取作用;初步分子机制分析结果证实 IMB-57 通过影响 PCSK9 基因 mRNA 的稳定性从而抑制其表达。结论 活性化合物 IMB-57 具有显著的 PCSK9 抑制活性且可显著增加肝细胞 LDL-C 的摄取,有望发展为潜在的具有降脂活性的 PCSK9 小分子抑制剂,同时也证实本工作构建模型的可靠性,可用于具有全新机制的 PCSK9 抑制剂的发现。

    PCSK9转录后表达调控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

    第二届干细胞临床研究研讨会通知

    239页

    人白细胞介素-6重组蛋白的制备

    单晨张超张传宝
    240-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制备人白细胞介素-6(IL-6)重组蛋白,并对蛋白进行纯化,为后期制备 IL-6 标准物质和质控品提供候选物质基础。方法 以现有 IL-6 原核表达质粒 6His-IL-6-pET-28a(+)为模板,通过 PCR 扩增目的片段,并在其 N 端添加 His标签。通过酶切连接的方式,将该段基因克隆至 pRSFDuet载体,随后转化 BL21 感受肽获得表达菌株。利用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得到 IL-6 重组蛋白,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技术对蛋白进行纯化,并比对两个表达菌株的蛋白表达量,选择高表达菌株进行后续实验。结果 成功构建 6His-IL-6-pRSFDuet 原核表达质粒,根据蛋白表达比对情况选择 6His-IL-6-pET-28a(+)质粒进行后续实验,确定最适 IPTG 诱导浓度(0。2 mmol/L)、诱导温度(20℃)、诱导时间(20 h)等条件,在 BL21 中高效表达重组 IL-6 蛋白,纯化后的蛋白不仅可通过临床检测,且稀释倍数与检测结果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 成功获得低成本、高浓度、高纯度的 IL-6 重组蛋白,为后续 IL-6 标准物质和质控品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白介素-6重组蛋白原核表达标准物质质控品

    负载铜复合物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的构建及其生物功能评价

    李鑫安军刘志刚安津乐...
    246-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负载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催化剂铜复合物的纳米纤维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评价其生物功能。方法 合成催化体内一氧化氮供体释放一氧化氮的铜离子复合物(Cu(II)-DTTCT)。用 Cu(II)-DTTCT 和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聚合物——聚己内酯(PCL)为原材料,精确催化剂用量,同轴电纺方式制备小口径人工血管支架材料。对其进行一氧化氮释放量、铜离子复合物包载率以及细胞毒性的测定。采用 SD 大鼠作为半体外和体内评估载体。应用动静脉分流、植入材料原位移植术、活体超声检测、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HE 染色等技术评价其生物功能。结果 构建以催化剂 Cu(II)-DTTCT 和 PCL 为芯,以PCL 为壳的具有芯壳结构的小口径人工血管支架材料PCL&Cu(II)-DTTCT。PCL&Cu(II)-DTTCT 在所检测时间没有出现一氧化氮明显突释现象。铜离子复合物包载率为91。60%;PCL&Cu(II)-DTTCT 纤维薄膜的细胞毒性与对照组(PCL)相比几乎没有明显差异。半体外行动静脉分流实验 1 h 后,体视显微镜下对照组 PCL 材料内壁见沉积和血小板黏附现象,实验组 PCL&Cu(II)-DTTCT 材料内壁相对干净光滑,没有明显血栓;扫描电镜下观察,对照组 PCL见大量血小板黏附,实验组 PCL&Cu(II)-DTTCT 材料上血小板很少,清晰可见人工血管纤维结构;PCL 对照组和PCL&Cu(II)-DTTCT 实验组在行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 2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后,用超声检测移入血管均通畅,均无因血管阻塞死亡情况;1 个月后活体取材后体视显微镜下实验组 PCL&Cu(II)-DTTC 管壁均匀,内腔干净,没有明显的血栓,对照组由于红细胞的浸润表面出现了一些微血栓;扫描电镜观察可见,两组管腔表面已被完全的覆盖,PCL对照组可见血小板,PCL&Cu(II)-DTTCT 实验组未见明显血小板影像;通过 HE 染色来分析血管支架的组织再生情况,对照组和实验组血管支架内腔可以观察到一层再生组织,实验组新生组织的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有核细胞黏附高于对照组。结论 构建的负载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催化剂铜复合物的纳米纤维小口径人工血管材料 PCL&Cu(II)-DTTCT,可以促使一氧化氮持续释放,发挥抑制血小板黏附的生理功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和早期再狭窄的发生,在早期促进组织再生。

    小口径,人工血管静电纺丝一氧化氮铜离子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