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

田青

季刊

1003-0042

musicology2003@yahoo.com.cn

010-6493334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音乐学/Journal Music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音乐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到岷江中流击水——川西北羌族释比响器制度研究

    刘桂腾
    5-1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岷江上游"鸟度也还愁"的高山峡谷之中,流传着一种祭山还愿的羌族释比信俗.从传统民间果若到当代公共文化的夬儒节,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传统音乐文化生态变异的深刻影响.本文以民国时期的羌族调查成果为对照组,把传世的释比响器实物与文献史料互证,并将其置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释比信俗中解读,以"三证互释"方法做比较研究.作者认为:当唱经化作"经典"而几成绝唱,图经尊为"文物"而藏之高阁,传统的果若并不能依赖"共谋"出来的现代夬儒节而续命.这并非个案,而是民间宗教性仪式音乐在当代活态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羌族果若夬儒节释比响器制度

    王中山谈艺录

    齐琨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音乐表演理论的探索过程中,笔者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表演者的技法选择、听觉习惯的建立、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与其自身的声音感相关.作为表演实践者与传授者,演奏家们如何表达与传承声音感?本文从王中山教授的演奏体验与教学经验中,总结归纳相关内容,以口述的方式呈现声音感的学习来源、建立方式、存在状态、传授路径.

    古筝演奏音乐表演理论口述史

    溯根同息今共荣——汉唐大曲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关系刍议

    巴吐尔·巴拉提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核心是中华文化共同体.本文拟从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即各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凝聚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角度,揭示汉唐大曲与维吾尔木卡姆之间的呈现机制关系、机理逻辑关系和思维体系关系."多元"兼容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并延绵至今的根源,"一体"则是历史潮流和各族人民的心理自觉.维吾尔木卡姆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展现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基本特质.

    汉唐大曲维吾尔木卡姆一脉相承

    传统音乐习语的语言学定位及多维解读——以广府音乐习语为例

    万钟如萧梅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传统音乐习语本身固有的专门性、行业性及地域性等特点,对乐语的整理和研究往往存在较大困难.把传统音乐习语作为一种语言学现象来进行定位和分析,找出其语言学特点,是解读其意涵的有效途径.从语言的文化功能上分析,传统音乐习语是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负载词(music-loaded terms),它是传统文化中特有音乐事项的标志性词汇,能反映不同区域或族群独特的音乐活动方式,是传承传播演奏(唱)技艺不可或缺的"中介".从语言的谱系类型上分析,传统音乐习语是方言类属中社会方言中的职业行话,部分属于行话隐语.行话隐语的定位解释了传统音乐习语不容易为"局外人"所解读的因由.文章以广府音乐为例,通过对习语内部特征的分析,发现传统音乐习语的如下特性:(1)结构上的系统性与层次性;(2)生成上的缘身性及约定俗成性;(3)表达上的隐喻性.这些特征为传统音乐习语的解读提供了多重维度.

    习语乐语音乐负载词广府音乐行话隐语传统音乐

    从晋陕民间歌调探究传统清商音阶的滥觞

    夏琳刘思思景蔚岗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翔鹏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同均三宫"理论,有学者在讨论中对清商音阶是否真实存在提出质疑,认为清商音阶无论在历史记载或现实应用方面都最有争议.因此"同均三宫"的首要问题是要证明清商音阶的历史存在.本文作者通过对晋陕地区流传在民间的锣鼓杂戏、劝善调、盲人说书歌调的考察和具体分析,梳理出清商音阶在晋陕民间口头歌唱实践中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的形成脉络,以期反映出清商音阶在中国本土生成发展的事实.作者强调中国民族音乐调式音阶的实际聆听感受在中国传统音乐音阶调式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认同当下有的学者在讨论调式音阶的乐律学问题时,忽视人对音乐的听觉感受,习惯以十二平均律的教条和等音程观念,在谱面上做简单的音关系的比划和乐学描述.重温杨荫浏、黄翔鹏、袁静芳等前辈学者注重细节、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和治学精神,改进目前虚而不实的学风,真正提高中国传统音乐音阶调式理论的研究水平.

    清商音阶锣鼓杂戏劝善调盲人说书

    "弦鼗"与"弦鼗之制"——对先唐中原琵琶史的还原阐释

    范子烨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鼗从三代开始进入礼乐系统.所谓"弦鼗",最初的意义是在鼗上加弦,表现了魏晋时期国人对这种外来的鲁特属抱弹乐器的认识,至唐代弦鼗则成为一个专有的乐器名称.一切音乐史,都是精神史;一切精神史,都是思想史.本文所论"弦鼗"问题,实际是从精神史和思想史的层面审视唐前琵琶史,由此而驱除了从古至今的纯粹乐器学层面阐释的种种分歧与困惑."弦鼗"作为表述乐器之语,具有"单纯之深刻与深刻之单纯"的文化意味,它为前人的"格义"学说提供了又一个鲜活的例证.就中原和西域的音乐交流史而言,"弦鼗"乃是中原抱弹乐器的滥觞.在"胡人弦鼗之制"的实践历程中,"弦鼗"经历了以仿制为核心的秦琵琶阶段,以阴阳五行定制为核心的汉琵琶阶段和在汉文化观念驱动下的以五音十二律音阶表达为核心的魏晋琵琶即阮咸琵琶阶段.从魏晋时代开始,中原士人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成熟而完美的鲁特属抱弹乐器,这就是阮咸琵琶,华夏音乐史的华彩乐章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由此,积淀着秦风汉韵,浸染着魏晋品格的阮咸琵琶,广传于大江南北和长城内外,远至东瀛,近抵西域,一代风流美器之芳踪,留下了永恒的文化记忆.

    "弦鼗""弦鼗之制"阮咸琵琶格义

    袁荃猷先生常所御晚明"金声"琴——并及蕉叶式琴·祝公望考

    王风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声"蕉叶式琴系俪松居长物之一,尤为袁荃猷先生珍爱,平生常所御.本文叙及笔者与琴主人因缘,存前辈故实.并借此琴考证蕉叶式琴的起源,论定蕉叶式创制于祝公望.且由公望生平的文献恢复,考定蕉叶式的出现,不可能早于明代正德年间.再就存世蕉叶式琴名器,分析出祝公望以下,晚明七十七年间此一琴式的变化,首度厘清蕉叶式琴的前因后果.

    古琴"金声"琴蕉叶式祝公望袁荃猷

    周汉时期无豁口律管应该怎样吹?——潘秋穆制十二音芦笙定音管的启发

    宋克宾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文献、文物材料,均表明周汉时期律管是无豁口的开管.关于这种律管,学界主要有用嘴唇贴着管口"竖吹开管""竖吹闭管""斜吹开管"三种吹法观点.这些吹法,基本是参照某种乐器吹奏法而推测的.无豁口的律管(包括开管、闭管)究竟应该怎么吹管取音,需要更直接的材料证明.依据贵州凯里潘秋穆制十二音芦笙定音管,文章通过研究发现了无豁口律管的另外一种吹法,能更方便、准确地把握律管音高.

    律管十二音芦笙定音管豁口离唇竖吹

    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研究的新趋向——"欧洲音乐考古项目"及其启示

    方雪扬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学界的西方音乐史研究,尤其是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音乐研究,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鉴和吸纳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音乐研究上,仍然处于较为薄弱的发展阶段.随着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乐器、乐谱和音乐图像等考古资料的不断涌现,极大充实和丰富了欧洲音乐史的内容."欧洲音乐考古项目"(EMAP)的实施,为欧洲史前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史的研究和重建准备了条件,为西方音乐史中相应历史时期的重写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对"欧洲音乐考古项目"涉及的史前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史料和研究方法的讨论,从中管窥这一时期音乐史研究的新趋向及其启示意义,以希对中国音乐学界研究欧洲古代音乐史有所借鉴和帮助.

    欧洲音乐考古项目史前音乐古希腊音乐古罗马音乐

    "歌剧学"学科内涵与定位若干问题之我见

    居其宏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学"逻辑地包含了歌剧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表导演艺术、舞台美术、剧目制作与演出、歌剧艺术教育、歌剧国别史及地区史、歌剧风格演变史、歌剧美学与哲学、歌剧艺术的社会文化阐释、歌剧与其他舞台艺术的比较研究等范畴;在这些范畴之上,以"歌剧学"三字统括之,并与"艺术学""音乐学""戏剧学"等学科称谓并列,置身于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之下,新辟二级学科"歌剧学",不啻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可行之选.

    歌剧学学科内涵学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