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

田青

季刊

1003-0042

musicology2003@yahoo.com.cn

010-6493334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音乐学/Journal Music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音乐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记得云间第一歌——"杨荫浏中国音乐学研究基金"纪实

    张振涛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设立了一项旨在为传统音乐研究提供出版资助的基金,"杨荫浏中国音乐学研究基金"资助了《杨荫浏全集》《20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目录汇编》《琴学60年论文集》等一系列学术著作和工具书的出版.虽然因不符合相关政策而撤销,但其中反映的国家研究机构的转型,使得这宗掺杂了新旧体制分离的阵痛故事,有了社会学意义.保存下来的"捐款薄",提供了一份音乐社会学样本,成为颇具历史含义的档案,证明了音乐学一度面临的困境与试图改变困境的种种尝试.

    基金捐款薄机构转型学术出版

    杨荫浏晚年与海外中国音乐研究者的交往互动

    宫宏宇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荫浏先生晚年与赵如兰通信四余年,两人谈论家常、论书析理、谈人说事.这些不为人知的信件展示了两位音乐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密切往来和学术关怀,其中涉及不少对历史和学人的评判,透露出杨先生晚年的真实思想心态.

    杨荫浏赵如兰通信域外学人

    浚泉以映月——以新材料为据对阿炳几点史实的梳理

    顾颖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新的视角再次呈现和解读阿炳档案,通过几位关键亲历者的口述回忆,在最新披露的杨荫浏致黎松寿信件基础上,结合地图和报纸,试图揭示阿炳的准确生平信息和还原《二泉映月》录音的真实过程.

    阿炳杨荫浏二泉映月黎松寿调查报告

    南方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的符号学分类与艺术文化系统特征——兼论社会音乐发展空间与符号学三个增大系统的关系

    杨民康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凡社会音乐文化系统繁衍、拓展和增大现象的背后,几乎都带有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整社会系统增大和文化语境变迁的影响.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环境空间的增长,出现了整个社会文化符号系统的不断增大和各个符号子系统的相继增大过程.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本土文化的内部传承(即濡化)和外来文化的外部传播(涵化)的交互作用,往往成为传统音乐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助力,并且,中国当代传统音乐的城镇化发展状况在不同民族地区有着相异的背景和原因.本文将借助于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和皮尔斯符号学的形态学和语义学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角度展开探讨和分析.

    南方与周边跨界族群音乐艺术文化系统符号学形态学语义学

    音乐特质、历史连结、文化语境——多元音乐文化思维下的记谱法使用与内涵

    刘小鼎蔡宗德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谱法一直是民族音乐学重要的研究议题,然而过去国内外民族音乐学界在讨论记谱法时,大多以记谱法外在形式、记谱法分类、记谱法发展或记谱法与译谱关系为探讨主轴,对于记谱法内在结构系统的逻辑性、合理性较少做深入分析.对于一个国家音乐发展而言,记谱法与音乐特质、历史连结以及文化语境的相关性研究,往往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保存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关键因素.为了深入分析记谱法在不同民族中存在的价值及其合理性与逻辑性,本文除了对西方记谱法发展做概括性的了解外,也会针对记谱法的类型以及近代印度尼西亚与中国记谱法发展为案例,深入探究多元音乐文化思维下记谱法的使用与内涵.

    记谱法多元音乐文化文化语境中国传统音乐印度尼西亚加美兰音乐

    衬声、衬字、和声及送声考——论音乐文学的声音动机及其文本印记

    吴梦雅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衬声、衬字、和声以及送声,是音乐文学范畴的系列概念,它们在实际声音表演中可以被区分:衬声是艺术技巧上的方法,衬字是为了音乐文学的口头表演而出现的,过多的书面语对声音表演有一定的阻碍,在实际表演中就需要加入口语以便听众理解.和声由来已久,西汉初便有"千人唱,万人和"的盛况,南朝西曲亦存此表演结构,今日高腔艺术中亦有"帮打唱""帮声".除此以外,与和声相似的是送声,据文献记录,送声的起源与里巷歌谣紧密相关.历代论家常将衬声、衬词、和声以及送声的意义混同,这是因为声音失落以后,它们的文本印记不能体现其声音起源.

    声音表演文本结构水磨腔口头语与书面语"帮打唱"送声

    《荔镜记》前世今生再考辨

    郑国权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行的《荔镜记》是由广东潮州和福建泉州两本不同声腔、不同方言写本合编的戏文,其刊本在国内无存,却在英、日的大学图书馆各保存一部孤本.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1985年成立后,先后从海外、中国台湾地区和泉州获得明嘉靖《荔镜记》、万历潮本《荔枝记》以及清顺治、道光、光绪年间刊行的三本泉本《荔枝记》的副本,并一一校订,连同书影,再加上梨园戏艺师口述的《陈三》和20世纪50年代加工提高而获奖的《陈三五娘》剧本,分别合编为《泉州传统戏曲丛书》《明万历荔枝记校读》《荔镜记荔枝记四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笔者从新发现的《荔镜记》潮州写本底本残页,追本溯源,力求澄清版本归属和学术界对《荔镜记》的某些偏颇研判,进一步揭示传统戏曲在传承发展中的曲折历程.

    《荔镜记》版本归属历史源流泉腔考辨

    史前德国骨笛与贾湖骨笛比较研究

    王歌扬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考古学界重视音乐考古,笔者认为这与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贾湖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和90年代在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地新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骨笛有关.本文对德国距今约三四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奥瑞纳文化(Aurignacian)史前骨笛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贾湖裴李岗文化骨笛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发现与研究改变了考古学对史前音乐考古的认知,促进了史前音乐考古的发展.

    贾湖骨笛德国骨笛史前音乐考古

    登州文会馆音乐声学教育及其教科书《声学揭要》研究

    郭登杰
    85-9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登州文会馆的音乐教育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尤为注重将音乐与科学合二为一地体现在教学及其教学法之中,不仅开设了唱歌、乐理课程,还开设了音乐声学等科学课程,并编译出版了最早引入西方现代音乐声学理论的教科书《声学揭要》,展现出近代中国音乐声学教育启蒙时期的探索.本文首先对登州文会馆音乐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以便把握其演进的脉络与特点,其次对《声学揭要》的生产制作和内容特征进行考证、分析,补正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或失实之误,进而探究这部教科书的译介策略,为理解全球音乐教育史上的关键维度和事件提供一种观察路径.

    登州文会馆音乐声学教育《声学揭要》

    论雍正饬禁乐籍制度的前因后果

    董郑峰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乐籍制度作为一种主要由"贱民""罪民"组成的世代从乐者的户籍管理制度,于6世纪形成,之后历代相沿,直到1723年才被雍正饬禁豁除,前后持续长达1200多年.这期间,乐籍中人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最主要的创承者、引领者和代言者,他(她)们对传统音乐的承继发展意义深远.本文认为,雍正禁除乐籍,收效和局限并存.乐人的法律身份得到扭转,但社会身份仍大致如初.因官方并未提供自新之路,使得大部分官属乐人重操旧业,对传统音乐的文化下移与新创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雍正饬禁乐籍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回溯并探讨雍正除籍的前因后果,具有一定学术意义.

    乐籍制度雍正饬禁乐籍乐户文化下移官乐民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