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

田青

季刊

1003-0042

musicology2003@yahoo.com.cn

010-6493334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音乐学/Journal Music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音乐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统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吕锤宽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音乐为人类底层的声音,堪比无价的文化资产,但在追求物质的经济社会,却逐渐为人淡忘以致消失.基于特殊社会因素,或急功近利而在不谙民间文化与习俗之下,作为体现乐种/剧种的名称,乃有被变更或讹误描述的情形,在求真与求实的验证之下,当体现中国学术界所重视的正名.犹如中国文化具有展现其民族特质的语言文字,历史古老的乐种如西安古乐、京音乐、泉州弦管等,仍皆有记录与表现乐种特色的文字——记谱法、诠释乐曲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念谱方法.由于某种原因,在非物质文化名号之下的保存传习展演,即便是古老乐种,仍有舞台化或国乐化、流行音乐化的情形,以致有学者将不熟悉的技术如潮乐二四谱称为绝谱.以今观之,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念谱法、古典的演奏技巧、苍劲古朴的唱念法续存,成为21世纪从事传统音乐保存传承者的重要课题.

    传统音乐保护乐种正名弦管乱弹西安鼓乐京音乐绝学

    隋唐"八十四调"理论溯探

    赵玉卿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八十四调"理论由来已久,它不但是中国古代音乐基本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宫调理论问题,在一些音乐实践中也得到了应用."八十四调"理论在不同时代和文献中,其内涵不尽相同.有关"八十四调"的文献,目前所知最早见于《隋书》,载有郑译"八十四调"、万宝常"八十四调",以及与"八十四调"相关的梁武帝之"四通十二笛"等宫调理论,《新唐书》《旧五代史》《乐书要录》等文献也存有"八十四调"的资料.各种文献记载之"八十四调",理论表述不一,搞清楚其理论源流和内涵,是很有必要的学术探讨."八十四调"理论有一个产生与发展变化的过程,"源头"上的"八十四调"理论对后世的理论承继与演变有重要影响.

    八十四调五旦七调《乐书要录》

    周代无枚乐钟研究——兼论"铃钟"自名的源流

    张闻捷韩潍遥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枚乐钟是周代乐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索商周时期从铃到钟的具体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收集、整理考古出土与传世的无枚乐钟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无枚乐钟的时空框架,厘清无枚乐钟的源流和演变脉络,进而分析其与"铃钟"自名的关系以及这一名称的源流问题.

    无枚乐钟钮钟"铃钟"

    外道的讥谑——敦煌石窟"弄婆罗门"图像考索

    汪雪
    4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初唐至中唐时期,敦煌石窟壁画的涅槃场景中出现了以"外道谤佛"为主题的伎乐图像,结合相关史籍记载,推断其为唐代优戏"弄婆罗门".从图像来看,"弄婆罗门"乐舞一体、戏弄兼备,是将音乐、舞蹈、宾白与脚色扮演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似已形成乐舞与戏弄穿插表演的演出模式."弄婆罗门"源出古印度,在其发展流播的过程中,中亚粟特乐人承担了重要角色.在丝绸之路乐舞交流融动的历史背景下,中唐时期敦煌"弄婆罗门"的用乐体现出"龟兹化"的发展趋势.

    敦煌涅槃莫高窟第158窟"弄婆罗门""外道谤佛"

    《浙音释字琴谱》与明琴歌配词风气之发端

    陶冉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琴曲配词论争的发展脉络仍待详考,对此,《浙音释字琴谱》在配词风气发端方面的价值需要重估.该谱实为朱权五世孙拱根和牛田龚氏廿二世孙效孔于正德朝编释,虽与当时重声轻文的浙派琴谱同源,却开逐声配词风气之先.该谱集为传世古近琴曲敷演歌词,成为宁王传谱的承继者和浙派传谱的变体,更为万历后杨表正等人琴曲配词活动的分化演变奠定重要基础.

    琴歌《浙音释字琴谱》配词存文之争

    基于新史料再论周淑安的国乐承扬观

    阮春黎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在"欧风美雨"冲刷下,中国社会普遍存在"西优中劣"的思想,"国乐"传承面临窘境,更遑论发扬.西学背景深厚的周淑安在向国人介绍西乐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提倡国乐,其国乐承扬理念与一系列的国乐实践在当今看来极具勇气和前瞻性.本文从周淑安在厦门大学的"国乐学侣"身份展开,以新挖掘史料入手,结合手稿与回忆录,深入分析周淑安的"国乐"实践成果,对其涉及的诸多"国乐"门类的学习、表演、整理、编创等工作进行研究,总结其国乐承扬理念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在处理中西音乐关系上,周淑安不仅是西方音乐本土化的引领者,更是中国音乐民族化的先行者.

    周淑安国乐承扬厦门大学"国乐学侣"

    引声入律 化数为音——简论缪天瑞《律学》在学科建设上的意义

    韩宝强
    7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以来律学被认为是一门艰涩、冷僻的学科,问之者甚少.但缪天瑞先生的《律学》一书自1950年问世以来,连续不断修订、再版了三次,不仅成为乐律学研究者的案头书,也被很多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乐器学、音乐考古学、作曲技术理论乃至电子音乐等学科人士经常引用.用一本书唤醒一门古稀之学在学界实不多见.前人已对此书做过不少精彩点评,本文仅从学科建设角度探讨《律学》成为学术经典的缘由.

    《律学》音律音响学音乐声学缪天瑞

    "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唢呐班生态环境变迁过程与机制研究

    赵宴会赵海迪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礼仪式、葬礼仪式及其他仪式为中国乡村唢呐班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文化生态环境.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界点,通过描述婚礼仪式、葬礼仪式及其他仪式用乐的变迁过程,深入阐释用乐变迁的核心驱动机制,可以发现:婚礼仪式用乐在文化涵化机制驱动下日趋简化时尚;葬礼仪式用乐在文化适应机制驱动下略显丰富多样;其他仪式(尤其官方仪式)用乐在礼俗互动机制下呈增减并存的态势.这些变迁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国乡村唢呐班的生存与发展,亟需被研究和重视.

    唢呐班生态仪式用乐变迁

    跨文化语境中的"国乐"之声——探寻20世纪30年代上海"飞地"社会的中国音乐传播者

    马成城洛秦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音乐在近代西方人的视野中,被提及最多的是西方传教士对教会音乐的中国本土化探索.除宗教以外,上海租界的外国居民是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中国音乐的.但是这一道阻隔在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的围墙,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发生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变化.那些致力于在西方社会诠释中国音乐的传播者们,成为近代国乐发展道路得以探索和争论的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国乐走向何方"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近代中国人的音乐社会,即便是在复杂而屈辱的租界时期的上海外侨社会中,"国乐之声"亦没有被隔绝在"围墙"之外.

    跨文化语境20世纪30年代上海"飞地""国乐"之声

    从一首小曲看河北民歌的变异发展

    王晓丹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妓女告状》是一首充满艺术个性的河北民歌,它不仅衍化出一批不同旋律形态的河北民歌变体,还衍化和派生出一大曲种群,可谓艺术传播史上一大奇观.它先是以本真的艺术样貌脱化出一个有相当影响的曲种——铁片大鼓,进而又影响和派生出单琴大鼓、五音大鼓、北京琴书、京东大鼓、乐亭大鼓、奉天大鼓等一大曲种群,成为它们艺术所本的母体.一首小小民歌,何以有如此深厚的艺术内聚力和张扬的外在穿透力?本文对这些艺术现象进行逐一剖析和对比,进而又对此艺术现象生成的原因进行学术探讨.

    河北民歌民歌与曲艺生成原因